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艺术教育前沿论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

“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本册为《艺术教育前沿论丛》之《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

内容推荐

“生活美学”认定“审美即生活”,当代艺术走向“艺术即经验”。随着当代“审美泛化”——“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愈演愈烈,我们亟须回归“生活世界”来重构一种“活生生”的当代美学和艺术论。美学,作为一门“玄学”,已经远离生活太久,审美往往被视为对生活的殊异、摆脱乃至超离;艺术,本为一种“经验”业已孤离经验太远,艺术常常被看作是对经验的否定、拒绝乃至颠覆。现在,则是回到生活和经验的时候了……在艺术完全生活化的地方,同时,也是生活彻底审美化的地方,才是“生活美学”的真正起点!

目录

导言 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

第一章 “美”的“日常用语”辨析

 一 从“美”的感叹谈起

 二 “美”的三种基本日常用法

 三 “美美与共”形成“家族相似”

 四 羊大则美·羊人为美·两性成美

 五 美的日常语用学:“外展的臆断”

 六 述评:美学与语言

第二章 “美学”:从学科创建到跨学科拓展

 一 美的扩充:美学≠美+学

 二 回到感性:美学一“感性学”

 三 “大美学”研究的“全息图景”

 四 在“道”与“器”之间

 五 述评:美学与学科

第三章 “美之为美”的中西两种历史

 一 “两希精神”:欧洲人探究“美的本质”

 二 “儒道精神”:中国人求索“美之境界”

 三 从“西学东渐”到“本土创建”的美学

 四 一种现代美学趋向:走向生活

 五 述评:美学与历史

第四章 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

 一 “美学”的汉语辞源发微和术语考辨

 二 美学学科“在中国”是如何草创的

 三 本土化过程里“中国的”美学原理之出场

 四 返观传统而重构的“中国的”古典美学

 五 述评:美学与中国

第五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一 当代文化前沿:一种“超美学”转向

 二 前卫艺术实验:另一种“反美学”取向

 三 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

 四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五 述评:美学与生活

第六章 “生活美学”:美从何处寻

 一 回归“生活世界”;“美是生活”

 二 美的活动:回到事物本身的“本质直观”

 三 善与美的互通:通向具体的“自由观”

 四 美与真的相生:“生活真理”的直观显现

 五 “真”、“美”、“善”会通于何处

 六 述评:美学与哲学

第七章 “原天地之美”的自然美学

 一 从“自然美”到“自然全美”

 二 从“人貌而天虚”到“人化的自然”

 三 自然鉴赏:对象范式·风景模式·环境范式

 四 重塑“人与天地参”的新型关系

 五 述评:美学与自然

第八章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的心理美学

 一 身心皆乐:审美的“身一心”活动

 二 审美心理:超绝出生活,还是汇流于生活 。

 三 审美三类型:审美观照·审美参与·审美创生

 四 审美全流程:得其曲·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

 五 人际之间:从审美共通感到情感共同体

 六 述评:美学与心理

第九章 深描“正价值”之审美形态

 一 “审美形态”的基本价值类型

 二 “远水淡碧,遥峰孤青”之“优美”

 三 “易水萧萧,送君白衣”之“悲”

 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崇高”

 五 述评:美学与价值

第十章 深描“负价值”之审美形态

 一 “丑”:以丑衬美·化丑为美·以丑为美

 二 “喜”:“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三 “荒诞”:“等待戈多”之意义丧失

 四 “中和”与“和谐”:作为“居间者”

 五 述评:美学与形态

第十一章 审美文化:以“文化间性”为范式

 一 审美文化:“生活审美化”的文化

 二 全球类型:欧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

 三 本土类型:官文化·士文化·民文化

 四 当代类型: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五 述评:美学与文化

第十二章 “现代性”反思与审美“现代性”

 一 反思现代性Ⅰ:“泛审美现代性”

 二 反思现代性Ⅱ:“批判启蒙现代性”

 三 “执两用中”:新构“第三种现代性”

 四 后现代主义深植于“审美现代性”中

 五 述评:美学与现代

第十三章 在历史上。艺术为何物

 一 “摹仿”:艺术折射“外在生活”

 二 “表现”:艺术开显“内在生活”

 三 “抽象”:艺术呈现“有意味的形式”

 四 “艺者”:艺术彰显“道之形也”

 五 艺术作为“开放的动词概念”

 六 述评:艺术与定义

第十四章 艺术作为经验与经验作为艺术

 一 “审美经验终结”之后

 二 艺术与“非艺术”边界的模糊

 三 复归“一个经验”的完满经验

 四 四重规定:形式层·文化层·个性层·情境层

 五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

 六 述评:艺术与经验

结语 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

附录

  Concept,Body and Nature:the End of Art v.s. Chinese Aesthetics of Every dayIife

——在安卡拉第17届国际美学大会上的发言

跋 一半和一半,一个与三个

补记 “生活美学”与“艺术终结”:孰对孰错?

——国际美学大会侧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艺术教育前沿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悦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83143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7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34.3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