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信用与信仰(复制的文明信用与信仰是如何互相发现价值的)
内容
试读章节

第六章 信用面对生死的共同困惑

信仰是向往、欲望的产物,还是对生死恐惧的产物?我们实在是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是关于生死的趋利避害则是把上章中的信用科学与生命科学纠缠在一起了。那么,这个复杂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显然,并非所有神话都有事实根据或《圣经》式的论断。在寻求真神方面,人类急不暇择地为不死性的错觉所惑。灵魂不死或诸如此类的信仰是数千年来流传至今的遗物。古代亚述与巴比伦人相信人死后仍继续生存。《新拉鲁斯神话百科全书》解释说:“在地下,在阿普功(Apsu,即环绕全地的大水)深渊以外,有个地狱是人在死后下去的住处。它是‘无返之地’。……这些地方永远黑暗,死人的魂(edimmu)‘像雀鸟一般穿着有翼外袍’到处乱飞。”这个地下世界由厄里什基迦勒女神,即“大地的公主”所统治。

埃及人也同样有灵魂不死的信仰。在直达快乐的天堂之前,魂必须在玛亚特作证之下受到称量。玛亚特是真理和公平的女神,是真理和公平的象征。这项程序在狼头神安努毕斯或化身为鹰的何露斯协助之下进行。魂若受俄赛里斯所认可,就可以和诸神同享受福乐。正如常见的情形一般,世上的宗教、生活和行动均受到巴比伦的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

中国的古老神话包括人死后仍然生存的信仰以及人有取悦祖先的必要。祖先“被人视为活着和能力高强的灵魂,对子孙的福利十分关心,但在不悦时就会发怒降祸”。活人要给死者一切所需的帮助,包括死后要有同伴在内。由于这缘故,“商朝有此君王……死时有一百至三百人殉葬”,作为他在阴界的侍徒。

早期的人类不停地追问这个古老的话题,所臆造出来的各种宗教、神话,或者灵,或者魂,或者不死,或者复活,或者转世,不是没有目的性的,那就是一切为了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性的人生目的。无论他们编排故事的本事高下如何,他们的目的都是企图制造一个根本的信用一信仰,然后人类在这个根本的信用一信仰下,依靠向它的借债生活下去。或许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破解在英语词汇里,何以要把信用创造为这样的三个关联性词根:Creator-Credit-debt。显然,信用的名词化就是造物主,动词化就是债务。不管怎样,这三个词的关联让人想到造物主就是企图用信一债务来构造世界,然而这个构造与其说是构造了人类生命,还不如说是构造了人类社会。

对于债务的责、权、利的规范与约束,就是一种忠诚的规范。这种忠诚是信用物化的表现。因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以及它们各自本身被信用后,本能地都希望是自己手段与能力的延伸,否则,就减少了道德上的义务一定要信用的冲动。人们理所当然地希望信用的运动是绝对的忠诚,但是信用运动的结果与愿望总有不一致的方面。如果是主观上的故意或不诚信造成的不一致,那么这种对于忠诚的责备就是合理的,如果不是主观上的原因,而是合理的客观原因,就必须宽容,还要保护这种具有牺牲性的探索精神。

在不少宗教和文化系统中,由于对这种忠诚的宽严把握不是十分的信用,使正常的冒险都成为不可能,人们对风险的惰性造成对科学的惰性、对贸易的惰性、对市场开拓的惰性,实质上这种惰性的大小对于选择一个具有宽容、赦免、救济、复活精神的宗教来说,又具有深刻的信用复制意义。

希腊神话丰富多彩,在把希伯来人的上帝、基督经过适当的改造,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经过哲学处理的宗教,使基督教从信用科学的角度来讲,如果剔除其关于生死部分,那是十分科学的社会信用观。换一句话说,剔除了生死部分的基督教也许是目前这个世界上最信用科学的典范。下面继续叙述基督教前的各种神话故事。

在神话中创造出许多神的希腊人也关注到死者和死者的命运。在这里,神话还是借用了神化手段。据神话说,管理冥府的是克洛诺斯的儿子宙斯和波赛冬的兄弟——海地斯,其所统管的领域也以此为名。死人的灵魂怎样到达海地斯呢?作家斯威策(Ellen Switzer)解释说:“冥府……有许多可怕的生物。船夫卡隆载送新近死去的人从活人之地进入冥府。卡隆索取(渡过斯提克斯河的)船费,因此,希腊人埋葬死人时常把一个钱币塞在死人舌底,以确保他交渡河费。付不出船费的死者灵魂则被放逐到河另一边的无人之地,也许会回来与活人作祟。”这些神话都交织着生与死的希望与恐惧,这正是构成信仰的土壤,形成宗教和道德的依据。希望借助神话来宗教化,并且来规范人类的信用秩序和道德,期望加快社会的效率和效益,以及发现更大的正义,这是可取的意愿,但是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则还有待证明,从信用科学的角度则模糊了科学的探索与认识,消极的东西自然是存在的。

希腊神话中的灵魂进一步影响到罗马人的观念,而希腊哲学家,例如柏拉图(约公元前427一前347年),则大大影响到早期叛道的基督教思想家。虽然灵魂不死的道理毫无根据,他们却将其加进基督教的教义之中。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和玛雅人也相信灵魂不死,他们像别的文明一样对死亡感到大惑不解。他们用自己的宗教仪式和信仰来帮助人们接受死亡。正如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哈根(Victor W.Von Hagen)在《在美洲的古代太阳王国》一书中解释说:“死者其实仍然活着:他们只是从一个阶段去另一个阶段而已;他们是不能看见、不能触摸、不能伤害的。死者……成了家庭中的隐形成员。”这些是朴素的想象,还是超验的感受,我们无法得到科学的论证,但却可给予一定的想象空间,严格地说,这就是信用的空间。对于这个超越了一般物质世界正常的信用判断上升到未知世界的判断到底正确与否,目前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但是宗教借用这样的假设,或者被他们认定为事实,自有宗教的信仰作用。而这个作用在信用科学看来也是具有正面的秩序性意义的。但是,不能代替信用科学本身。

类似的还有:“‘印加族’印第安人相信人具有不死性;事实上他们相信人是永远不死的……尸体只是变成不死和取得隐形灵魂的势力而已。”玛雅人也相信人有个灵魂,并且认为三重天和九重地狱。因此,不论我们转向哪一个方面,都见到人希望否定死亡的真实性,灵魂不死的见解是他们用以支撑自己的拐杖。这显然构成了任何宗教都摆脱不了的要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我们为何要揭开这个事实真相呢?特别是现在我们还无法寻找到真相的时候。这样的假设对于我们还是具有许多积极的人生信念、信心、信仰的依恋与依赖的。不难想象,要是没有这个假设,人类的心灵世界将是多么漆黑,行为将是多么怯弱,反而影响我们心灵与行为勇敢地信用起来。无论多么文明,也无论多么落后,这种心灵的信用拐杖都一样是丢不开的,人类对信用—信仰的守护也一样是离不开的。

非洲的神话同样包括灵魂不死之说。许多非洲人生活在对死者鬼魂的深深恐惧中。《新拉鲁斯神话百科全书》中提到:“这种信仰与另一项信仰——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有密切关系。卫士能够招魂以助长他们的力量。死者的灵魂许多时候投生到动物的身体里,甚至转世投生为植物。”结果,祖鲁人不肯杀死某些蛇类,因为他们相信这些蛇类是亲属的灵魂。

非洲的马赛人相信有一名创造者,名叫因艾,他派遣一位守护天使在每个马赛人身边予以保护。人一断气,天使便把战士的魂送到来世,以上引述的《拉鲁斯百科全书》提出祖鲁人的一个死亡传说,声称第一个人吾恩谷隆鲁在这个神话中成为至尊者,他派一变色龙去告诉人类说:“人不会死!”变色龙行得太慢,并且在途甲分了心。于是,吾恩谷隆谷鲁派一只蜥蜴去传达一个不同的信息,说:“人必会死!”结果,蜥蜴先到,“此后就没有人摆脱死亡了。”同一个传说,细节稍有不同,也流传于贝专纳人、巴苏陀人、巴隆加人的部落中。

我们若继续研究人类跨越信用一信仰,一味执著地寻求真神一生死的始末,便会进一步看出灵魂不死的神话从古至今对人类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如果人类把不尢哲学意义的三个绝对硬要应用到神话、宗教里去,无论多么睿智,都显得缺乏依据。

尽管如此,通过对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生死观的观察,无论这些观念多么幼椎与荒谬,都毫无疑问地形成了各个种族的信用一信仰,几乎有什么样的信用—修养就等同复制出一个什么样的文明来。但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而复杂的,只有遵循自然原理建立起来的信用科学,才具有更合理的解释与认识。

P35-37

目录

前言>>001

复制的文明:信用与信仰如何互相发现价值

第一部分 信用-信仰模式

 ——文明前进的核心模式

 第一章 信用研究的比较方法>>005

 第二章 信用一信仰模式资源>>009

 第三章 大同小异的信仰,千差万别的信用>>012

 第四章 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017

 第五章 信用一信仰终极模式的“黄金时代”>>026

 第六章 信用面对生死的共同困惑>>035

 第七章 信用—信仰的极端模式:太阳崇拜及以人为祭>>038

 第八章 藉魔法与通灵术信用探求未知的信仰境界>>042

第二部分 信用发现信仰,信仰约束信用

 ——中华道德的信用路径

 第九章 中华信用发现中华信仰>>073

 第一节 中华信用发现中华信仰的起源>>073

 第二节 信道德化的历史演义>>076

 第三节 政治化的信用艺术>>086

 第十章 信用道德思想的确立>>096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信用思想>>096

 第二节 道家学派的信用思想>>109

 第三节 法家学派的信用思想>>113

 第四节 墨家的信用思想>>117

 第五节 杂家的信用思想>>119

 第六节 史家的信用思想>>120

 第七节 纵横家的信用思想>>126

 第十一章 中华信仰最终以道德的形式确立了自己的道统地位>>128

 第一节 汉朝确立信用道德治国思想>>128

 第二节 与道德家不同的思想家对信用的认识>>132

 第三节 隋唐宋时期信用道德思想的发展:完善与封闭>>142

 第四节 与理学思想家不同的其他思想家的信用思想>>150

 第五节 明清时期相对于西方近现代是中华信用

 停止没落的时期>>157

 第六节 汉族之外的中华信用思想>>161

 第七节 中华信仰的特点>>164

第三部分 共同的信仰,不同的信用路径

 ——世界各国宗教信用如何寻找各自的信仰

 第十二章 印度教:通过寻求信用的解脱来寻找信仰>>172

 第十三章 佛教:自求觉悟的信用寻找信仰的道路>>186

 第十四章 道家启蒙时代的科学和儒家的道德中庸:信用寻找信仰的道路>>198

 第十五章 神道教:日本不无神秘的信用寻求信仰的方式>>209

 第十六章 犹太教:信用怎样发现自己的信仰>>217

 第十七章 基督教:信用一信仰模式孕育着信用世界

 体化”的终极目标>>227

第四部分 人类一直在寻找信用一信仰的共同模式

 第十八章 企图改革为人类共同宗教的基督教>>244

 第十九章 信用一科学模式与信用一宗教模式的比较>>259

 第二十章 信用一信仰模式是信用复制与创新文明的基础>>265

序言

复制的文明:信用与信仰如何互相发现价值

相较于世界六十多亿人口而言,来自人类学家的统计认为,目前现存于世的语言只有不到六千种,其中使用人数超过五千万的语言只有13种,据说两百年后世界上有80%的语言会消亡。每一种语言文字都几乎是由不多的词汇、语法、语音构成,从这个与人口数量不对称的语言数量、体系构成中,基本反映了人类在语言表达上强大的复制与变异、衍生的能力;即使再细致的情感都几乎能被这些现成的语言所描述,而语言之外的“无法用语言描述”几乎成了一种修辞。

以信用的组织和组合功能来说,一方面它以信为先,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偿还与归返才得以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这就不断地需要诚信、守信与忠信、恕信的统一。信用对于语言趋同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也体现了这个组织与组合的特点。那么,是否可以说是信用“以信为先”后的偿还性使语言的趋同性造成的复制功能无孔不入,以至消灭了许多语言,或者以别的语言替代现成的语言呢?人们不断地说生命的体验多么丰富多彩,但生命的体验与人们语言统一表达出的感受又有多少差异呢?可以说在信用中形成的语言强化了人们对感受的复制,感受被复制后,又进一步强化了语言的趋同与单一。这个信用一语言组织与组合模式其实在语言所涉及的范围内,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类似的模仿与复制的功能。

但解剖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仅是由不同的音量大小、强弱、频率之类的基本元素构成,这正如人类的基因、物质的化学元素、物理变化规律一样,人类的基因数量上亿,但都是由基本的几类基因组成,并且几乎所有的基因结构都是双螺旋结构;化学物质千奇百怪,但化学元素迄今被发现的也只有上百种;物理变化的现象更是种类繁复、变幻莫测,但物理原理被发现的也只有那么一些。

观察语言的种类、生物的种类、在化学元素基础上的变化、在基本物理原理上的变化规律,这些在信用中的趋同现象,是否可以得到某些启示,比如,它可以反映人类的活动的范围以及活动的深度,与自然界的某些关联性。另外一方面,在这些趋同现象的代表事物中,尽管它们总体可能越来越趋同,但是在趋同中的层级分别,包括速度、质量、水平之类却是在不断地扩大,这就是说横向面的趋同扩大,与纵深上的趋异功能扩大,几乎是不同扩大。事物的变化,一方面是在不断地趋同,另一方面却是在不断地趋异,而趋异是在趋同基础上的,这就一定程度地形成了累积一递进发展规律。那么,是否可以说,趋同是在趋异基础上的呢?当然也可以这么说,而这种现象也的确存在,如果存在,那么这个信用运动的模式是相反的,就是递进一累积。但是就整个人类世界在统一信仰关照下,通过以信为先来说,累积一递进模式多于递进一累积模式。

在这些递进、积累之中,信用的运动规律大致有如下两大类,第一大类为模仿与复制,其中感应与效应形成模仿,传递与继承形成复制;第二大类为变异与差异,变异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不同,而差异是本身就与原来不同,这两种现象多与前一类现象相对立而存在。一般来说,模仿与差异表达的是信誉一信义一真理一信仰的价值,而复制与变异传递的是使用价值,二者的统一构成任何一个物品的全面交换价值。

可以肯定地说,研究这些宏观信用现象还是有许多具体的实际意义。比如,我们研究在秦始皇“书同文”这一强制性命令的作用下,人们的方言、文字的变化规律;在“车同轨”的作用下,人们的交往频率前后变化的情况;在“政同君”的前后,对大一统的集权政治形成的规律;在“度同衡”的前后,市场的兼并与扩张发展规律。研究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影响,就是研究信用变化,也就是研究信用运动规律,一是模仿与复制,二是变异与差异。以秦始皇的统一政令为例,基本上可以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这些趋同与趋异的客观变化规律。推而广之,可扩大到全球一体化,类似这些信用运动规律中某些必然与变异的客观规律。

这个举例说明的是信用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变化规律,而上面所说的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变化规律。而即使这两个领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也是一对信用关系。而研究信用关系,一是包括信用链关系,二是包括信义关照下的信誉层面关系,前者是以信为先后责、权、利的错位对称关系,而后者则是模仿下的效应与感应关系;三是信誉的附加值关系,就是对以上关系进行调节的关系。

信用科学与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去涉及到底是否有神,也就是是否有上帝。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上帝也顶多是作为一种符号,但是通过研究宗教,把上帝所代表的符号用三个绝对来代替,企图揭示这个永恒话题中所孕育的信用—信义—真理—信仰变化的科学规律。

宗教对信仰的实现用的是神化的力量,在世俗领域大都用的是劝善、惩恶来实现。而信用科学对三个绝对的研究用的是通过观察自然原理和人文原理,通过综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统一为信用科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信息复印到人类胚胎繁殖的基因复制,这实在只是技术上的模拟与复制,是一种简单的仿真,人类文明实质上培养了一套巨大的复制仿真系统。信用—信仰教育以及信用—知识技能教育是这个系统中最大的被模仿与复制的系统,如果教育不小心呵护教育对象的天性、细致地体察对象的感知差异,因材施教,培养人的个性与特性,启发人独特而真实的表白,那么教育就完全变为复制与仿真的奴隶。

这意味着生命的本质到底是趋同,还是趋异呢?或者说文明的本质到底是趋同,还是趋异?

尽管生命个体差异千差万别,但时间与空间的无边、无际、无形,把人们复制得无影无踪,挂在日历上的人文、时间顶多只是数字上的不同。数字无法篡改时间,只是无奈地复制时间;空间也是这样,被技术复制,被人文复制,被GPs定位,定位要按比例复制,复制的时空因而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奠定在这个基础上的文明,焉能不被魔鬼所操弄?人类实在是不能大意与麻痹,而应睁大眼睛,不断检讨。  

连感觉与知觉,也越来越变为一种人文复制,体现为经验复制和模仿复制。但复制与仿真终究不等于事实与真相。复制的世界,仿真的人文,这使人类感觉与知觉真正变为复制与仿真的工具,而真实的感觉与知觉几乎不复存在。历史的“经验”证明,人文越长久、厚重,复制就越细密、仿真。复制的世界越仿真,人类的感受与体验离逼真就越遥远。

知性理应是对知觉的复制,感性也理应是对感觉的复制。人们对自己内心的体验越深刻,对个性把握得越精致、独到,越能够体会到真理与科学,这样,感觉与知觉越能够与事实逼真,这样的文明就越能够长久。

但文明的悲哀往往是越人文,复制越不自觉地变为经验与模仿,越失去体验独特的个性与真实性、多样性的机会。文明越长久,复制越仿真,人类越迷惘,而科学技术、物质文明,越把我们的实际需求统一为一个口径。与之相对的文明与反文明有时候是对文明本身的去污除垢。在文明与反文明之间,只有更真实的体验,才有更真实的感觉、感性与知觉、知性,才能博弈出更真实的真理文明。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用不可避免、其实更多地也是对未知按照经验的复制,幸好许多信用变为风险沉没,而不是利润收获。上帝没有为我们打开遥看未来的潘多拉魔盒,使信用本质上不可能完全与事实、未来信息对称,而仅仅只是和经验、复制对称,对称到人类错觉其是逼真的,其实顶多只是仿真的。信用的不可捉摸性,实在既是这个世界的变数,也是这个世界的福音。这是信用科学的误区与盲区,幸亏,我们拥有这样不对称的景况,否则,如果没有复制的陷阱,让简单的复制完全统治了世界,那么世界对于科学研究就失去了探索的意义。反过来看,人类要在强大的、惯性的复制下,进行创新、创意就不可避免地被覆盖,要从厚厚的地壳中生长出创新和创意,这对种子是一个多么艰难的事业。

迄今为止,大部分真理与科学,都是基于对复制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推理。但实际上,更为根本的真理与科学不是靠复制,而是靠挖掘与去伪存真。人类的文明企图建立一套一劳永逸的复制系统,但探索的意义在于打破这样的系统。

这样,人类的天才其实只有两类:一类是反天才,表现为蠢钝,但要至真至纯,以致与愚蠢无异,唯其这样匍匐在地,方可在别人走过去的脚印里“吹尽黄沙始到金”,看到被踩在地里的、被别人忽略的真相。这也是一种发现,也是一条通向真理的途径。不少历史学家们感叹罗马文明后被蛮族入侵瓦解,使欧洲进入中世纪的黑暗;古代中华帝国也不断被西北游牧民族打搅,使野蛮战胜文明、野蛮取代文明,但也许这些被一打就倒的文明是复制的伪文明;另一类,他们天生是超凡脱俗的仙人,狂妄、痴迷、敏感、固执,他们可体验到一般人没有体验到的天人合一的真意韵、真东西。前者是体验到一般人忽略的东西,比别人趴得低;后者比别人飞得高,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他们都是天才,都是在人文复制的滚滚车轮下,为保存人类勇气与探索的种子,具备了不可多得的品质。

只要是真实的,就不要胆怯;面对无论多么高耸的文明大厦,也不要气馁,更不要心慌意乱。随时信用着的我们要多问一问,到底这仿真的世界与我们脚下逼真的世界相差有多远的距离?事实上,仅靠复制不可能丈量出入类文明的真正步伐,也不能为文明夯实上百年、上千年的地基,更不可能开辟文明的未来。

但这不意味着研究人类复制行为失去了意义,恰恰相反,如果我们能发现人类复制领域中根本的原创行为——复制行为原型,比如研究信用发现信誉、信誉发现真理、真理发现信仰总模型后,就可以看到人类其他领域是如何复制这种信仰模型的。这对于认识、了解不同领域与行业的信用一信誉与真理一信仰的运动规律和不同文化与制度下的信用一意识一关系一制度一自在的运动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也就是具有极大的信用科学价值。

内容推荐

人类是如何形成组织与分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压力或诱惑?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工与协同?抑或是人身心的各种复杂感受与欲望?人类在这些外部和内部环境及条件所建立起来的意识、关系、制度和自在之间是如何发现信仰的?

信仰代表什么?代表不死或死、丰富或匮乏、欢喜或忧愁吗?无论用什么样的上帝、佛祖、神来演绎信仰,都避免不了对这些终极问题的穷理与探求。而对这些可预知或不可预知所探求的路径、答案、标准和价值,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文明的总蓝本。考究不同信仰的形成以及扩张、复制与变异,从中就可以找到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宗教、一个市场、一个社会某些复制与变异的规律。

在这个变化之中,信用发现了信义,信义发现了真理,真理的集合就是总信仰,而信仰反过来也通过正义、信义、真理发现了信用的价格。在这个相互运动的过程中,显然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指引,信义是媒介,三者紧密依存,并且构成了一个三维的、多层次、多结构的递进博弈模式,进而三者又相互发现了价格和价值的存在。

编辑推荐

人类是如何形成组织与分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压力或诱惑?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工与协同?抑或是人身心的各种复杂感受与欲望?人类在这些外部和内部环境及条件所建立起来的意识、关系、制度和自在之间是如何发现信仰的?信仰代表什么?代表不死或死、丰富或匮乏、欢喜或忧愁吗?……本书通过比较研究、史料引用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从信用发现信仰的这一过程。研究这一过程,将对了解一个民族,分析判断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理想、现实行为模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信用科学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信用与信仰(复制的文明信用与信仰是如何互相发现价值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生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8233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30.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8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