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子的误区
内容
编辑推荐

专家们对家庭教育作了深入剖析,总结出了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八种误区及内在原因。

智力中心主义的误区;

功利教育的误区;

包办一切的误区;

人与才的误区;

特殊与平凡的误区;

不重过程的误区;

高攀比与高消费误区;

乱表扬与滥恭维的误区;

专家们发现,上述八大类型的误区,在日常的家教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书中所提出的5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即55个具体误区。本书在一一弄清这55个问题的症结和原因后,分别开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处方。这些处方均来自专家和成功家长的宝贵经验,旨在引导广大家长走向科学教子、系统教子的阳光地带,以适应当今时代对孩子的能力要求。

内容推荐

当今家长十分重视和关心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在孩子身上付出了许许多多的精力、时间和钱财,为他们选吃、选喝、选穿,选学校、选老师、选课外补习班,为孩子将来能够成才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然而,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许多家长已经不知不觉地踏入了家庭教育的雷区。

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是专家们调查后得出的惊人结论!其误区主要表现在智力中心、包办一切、注重功利、乱用表扬、攀比消费等方面,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本书资深专家直接从当今中国家教“现场”,精心提炼了55个误区类型和问题案例,运用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智慧,找出其内在症结并开出实用的处方。书所选的案例经典,内容详实,读来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意在引导家长步入科学教子、智慧教子、系统教子的阳光地带,以适应21世纪新生代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录

误区/1

慈母变成了“雌虎”

误区/2

在孩子的竞争心理中灌输敌意

误区/3

把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

误区/4

用比较伤害孩子

误区/5

用过强的功利思想误导孩子

误区/6

奉行霸道独裁的“家长制”

误区/7

生命教育严重缺位

误区/8

“机灵性小错”轻易放过

误区/9

只要有钱,孩子的教育就有保障

误区/10

对孩子的物质奖励没有限度

误区/11

向孩子隐瞒父母离异的真相

误区/12

富门不能施行寒教

误区/13

用无形之手扼杀孩子的梦想

误区/14

把孩子当作“草莓一族”来培养

误区/15

教孩子“以牙还牙”对付别人

误区/16

怒不可遏时暴力“教子”

误区/17

家长长期与孩子同睡

误区/18

传销逼向青少年,家长缺乏警惕性

误区/19

孩子花销来路不明的钱不过问

误区/20

总觉得毒品离孩子很远

误区/21

对孩子的早恋问题处置失当

误区/22

边进餐边教育孩子

误区/23

教育工作者的家教“灯下黑”

误区/24

施压超过孩子的承受度

误区/25

忽略孩子的性教育

误区/26

孩子学习外语越早越多越好

误区/27

没必要预防孩子的自杀行为

误区/28

非智力性缺陷不必关注

误区/29

神童可以强行制造

误区/30

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

误区/31

任由“小儿郎”变成“白眼狼”

误区/32

用诅咒击垮孩子的人生

误区/33

剥夺孩子的快乐童年

误区/34

农利‘家庭“培养”鄙视乡村的子女

误区/35

忽略孩子网恋背后的因素

误区/36

忽视孩子离家出走的家庭原因

误区/37

心理疾病不会光顾孩子

误区/38

只让孩子交分,不与孩子交心

误区/39

孩子的缺点远远多于优点

误区/40

管教孩子“一松到底,一严到顶”

误区/41

任意对孩子的心灵施暴

误区/42

择校定终身

误区/43

中国式家教的两个极端——过分溺爱与过分严厉

误区/44

把孩子绑在分数的战车上

误区/45

将孩子置于“草原畜牧状态”

误区/46

硬往“怪圈”里逼孩子

误区/47

用重石压垮初发的幼芽

误区/48

用拳头消除孩子的网瘾

误区/49

家长自身的素质无须提高

误区/50

通过送礼的方式让老师关照孩子

误区/51

“涂改”孩子的性别本色

误区/52

用“偷窥”制造亲子信任危机

误区/53

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误区/54

养成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

误区/55

抱着落后的学习观和后代观不放

试读章节

这是刚上高中一年级的王枫写绐心理医生的信中的部分内容。王枫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喜静但不孤僻,智力发育良好,上小学后成绩一直优秀,期末考试成绩还得过全年级第一名。

自上高中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成绩日益走下坡路,生活也变得非常懒散,连换衬衣、袜子也要母亲督促。性情变得暴躁、易怒,家人说话稍大声些,他便吵吵嚷嚷与之争论不休。后来他又不愿上学,执意要在家中自学。家长多次劝解均无效果,他还扬言说要离家出走。

一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孩子,怎么会变得厌恶学习、行为异常呢?追根溯源,是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了王枫的心理疾病。

王枫的父母对他的家庭教育,一向简单、粗暴,只有惩罚没有奖励。生活上也很少给孩子必要的温情和关怀,如星期天从不让孩子到外边玩耍,而是关在屋子里没完没了地复习功课。听着外面小朋友的嬉闹声,王枫常常委屈得扑嗒扑嗒掉眼泪。

初三下学期,王枫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升高中时,他没能按第一志愿被实验中学(重点高中)录取,而是考取了一所普通高中。这大大出乎父母的意料。他们埋怨、指责,白天晚上均唠叨不停,认为王枫没有专心学习,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打这以后,本来性格内向的王枫变得更加寡语了。他在校怕与同学交往,总是一个人单独行动,学习兴趣减退,上学要父母催促,直至发展到后来的病状。

其实,王枫的悲剧早在他上中学时就开始孕育了,这从他写给医生的信中可以看到。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王枫,面对着外部世界的骚扰,已具备了独立意识,需要父母公平地对待他,尊重他日臻成熟的人格,渴望家长能指点迷津,反感训斥和粗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大人的要求相悖。遗憾的是父母并不清楚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把考试成绩当成压制孩子服从自己意志的手段。要知道,孩子的心有时脆弱得就像一张薄纸,稍不经意地一碰,就会破裂。

15岁的高燕,娇小婀娜,端正的呱子脸上镶嵌着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率直的目光流露出少女特有的清纯。

也许是父母过分的溺爱和娇宠,高燕从小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开始凡事都要争第一。当她唱歌、跳舞时,如果阿姨没有表扬她,她就会噘起小嘴一天不理人。

上小学后,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当然这与父母平时灌输的出人头地的思想及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分不开。

在人们的想象中,高燕一定会生活得无忧无虑,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可事实却恰恰相反,高燕并不快活,她一直处在紧张和焦虑之中,心里始终有着孤寂的一角。尤其是上中学后,她每日都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成绩会下降,怕别人超过自己。每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她都紧张得连续几天茶饭不思,心绪不宁。

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两个星期,高燕患了一场重感冒,连日的高热使得她头发胀,腿发软。待公布考试成绩时,她的分数竟排在最后。

几天来,高燕几乎天天蒙着被子抹眼泪,这真成了她15年来最灰暗的日子。

时隔不久,高燕病倒了,整日头昏眼花,感到屋子在变小,自己的手在变大,严重时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儿经治疗,却不见好转。

初三下学期,她的学习成绩显著下降,由班里的佼佼者一下变为最差者。一连串的打击,使高燕的病情加重,升学考试前夕,她不得不忍痛休学,回家治病。

期望值过高,使家长全然不顾孩于的自身条件,违心地逼孩子拼命读书,让一个个稚嫩的心灵去承受超负荷的重压——孩子变成了功课的奴隶。像高燕这样前去就医的青少年并不少,他们大多是重点学校的学生,有的还是学习尖子。由于长期处在“成龙”、“成凤”的困惑中,过强的自尊心又不允许他们失败,再加上升学考试前功课繁重,劳累过度,致使他们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恳谈,这是孩子们内心的呼唤!

专家处方

将来的孩子会如何面对一个复杂的全球化世界,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亡的大课题。授人以鱼,仅够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能终身得鱼。人类知识在不断膨胀和更新,靠生硬灌输和被动接受永远赶不上科学的飞速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持其对知识持续追求的精神,显然比掌握更多的现成知识更为重要。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孩子在现实的学习压力之下已经过早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专家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59.3%的学生存有厌学情绪。

上海一所英国国际学校的经理评价说,受狭隘的高考制度影响,中国学生强于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及指导性思维方法。学生负担重,已广受社会诟病,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仅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及学生家长的疾呼远远不够,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把“成才”与“考高分”区分开来。

家长心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小九九”,不能盲目跟风,把孩子逼进“非……怎么样”的死胡同,否则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是会把孩子累坏;二是一旦孩子届时不能如愿以偿,家长和孩子都不一定有心理承受能力接受现实。如果接受不了,岂不是要出大事?P10-13

序言

作为家长,您的手中掌握着孩子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您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出现了严重问题,您是否认为应当尽快找到解决良方呢?

近年来,中国家教专家对1800多名中国家长进行了近3年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过分保护型家长占30%左右,过分干涉型家长占30%左右,严厉惩罚型家长占7%~10%,温暖理解民主型家长只占30%左右。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份“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暴露出了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专家们对家庭教育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剖析,总结出了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八种误区及内在原因。

智力中心主义的误区。现代社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有时甚至把孩子的智能当作培养的唯一目标,而轻视情商教育,这便是愈演愈烈的“智力中心主义”。

功利教育的误区。许多孩子说:“从早到晚,除了听到父母喊‘抓紧时间听英语磁带!别玩了,快去写作业!’这些话外再听不到别的话。我快变成机器人了。”这就是中国式的功利性教育。

包办一切的误区。在有些家庭里,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单纯地“以学习为主”,不舍得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人与才的误区。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毫无要求,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身体好、学习好就万事大吉。这种偏狭的父母之爱,很可能培育出自私、任性、骄横、跋扈的孩子。

特殊与平凡的误区。在现代家庭里,孩子成为“中心人物”,吃什么、穿什么,只要是孩子要的,不论要求是否合理,家长都会顺从。独生子女因其独无形中放大了自身价值,抬高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梦想孩子能够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不重过程的误区。成年人做事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说,过程本身有时并不重要,过程是为结果服务的。孩子却不一样,对他们来说过程更重于结果。他们通过做事的过程开发智力,锻炼能力。遗憾的是,家长注重结果的思维定式,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高攀比与高消费误区。在家长的纵容下,目前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乱表扬与滥恭维的误区。家长百般“恭维”孩子,不分是非曲直地称赞孩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因此也造成孩子只愿听好话,听不得半句批评。

专家们发现,上述八大类型的误区,在日常的家教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书中所提出的5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即55个具体误区。发现问题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药对方,一口汤;不对方,一水缸。深知此理的专家们,在一一弄清这55个问题的症结和原因后,分别开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处方。这些处方均来自专家和成功家长的宝贵经验,旨在引导广大家长走向科学教子、系统教子的阳光地带。以适应当今时代对孩子的能力要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子的误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41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