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巴黎文学地图
内容
编辑推荐

巴黎的浪漫之名与它的文学底子是分不开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巴黎。本书提供的线索,是十一位法国现当代文豪级作家和这个城市的关系。由此展开的旅程,不仅有作品与作家的奇闻秩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游览与欣赏这个美丽都会的全新的路线。

内容推荐

把作品与作家奇闻轶事放进巴黎游览地图之中,会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

本书以十一位法国现当代文豪级作家和巴黎的关系为线索,把作品与作家的奇闻轶事放进巴黎的游览地图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览视角,是对世界文学和旅游感兴趣的都市年轻人的休闲图文小品。

目录

自序

波德莱尔和圣路易岛

左拉和旧中央市场

歇薇尼夫人和玛黑区

雨果和孚日广场

柯蕾特和王宫区

乔治桑和大道区

普鲁斯特和香榭丽舍

巴尔扎克和拉丁区

萨特波娃和圣日尔曼德普雷

纪德和卢森堡公园

后记

试读章节

圣路易岛

塞纳-马恩河蜿蜒流过巴黎市,市中心的河水有一处特别宽广,水中有两个迷你小岛,一个是西堤岛(Ile de la Cité),一个是圣路易岛(Ile St-Louis)。这两座小岛以桥与左岸右岸相通,位于巴黎市的心脏部位,今日游客蜂拥,游船“苍蝇船”(beteau mouche)在此穿梭交会,岛上处处是闻名世界的古迹,狭窄的小街河岸带着古老的韵味,是最适合体会巴黎历史的地方。

巴黎人对这两个小岛,于怀旧的心情里又带着万分的骄傲。

很早很早以前,从这个城市的盘古开天说起——

公元前二世纪,法国人的远祖高卢族一个叫做Parisii的部落,划着小舢板来到西堤岛,在此地打鱼种菜,开启了巴黎的悠悠历史。中古世纪时,城市扩张,西堤岛居于宗教行政中心地位,建了圣母院、司法大楼、监狱;四目一望,旁边的圣路易小岛还是芒草婆娑,一片荒芜,只用来放牛。

直到十七世纪,圣路易岛才开始整治,石桥建起来了,连接西堤岛,与宗教行政重地比邻,地位也立刻水涨船高,教堂、贵族豪宅在这个小岛上出现,风光了好一阵子。

不过,波德莱尔在圣路易岛上落脚的那个时代,那里正经历没落的一段历史。岛上地狭路窄,不够贵族气派,加之河水时有泛滥,湿气阴潮,原本在这盖豪宅的贵族摒弃了这里,房租一落千丈,旅馆破旧,倒成为软囊羞涩的波德莱尔落脚的地方,从这里俯瞰巴黎屋顶,真是苍凉。《巴黎的忧郁》(Spleen de Paris)就是在此地,对着巴黎屋顶写出来的。

当然,今日的圣路易岛又回复了十七世纪的光彩,成为游客的宝贝,巴黎的摇钱树。当年落魄的诗人窝过的倾颓的地方,今日却是相得益彰,圣路易岛的兴衰诚如波德莱尔的著作,当年潦倒,今日腾达。

一本《恶之花》(Fleur du Mal),是诗人困顿的一生,也是一段巴黎的阴暗写实。

一个城市中心的小岛,无法扬帆远航,却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风景。诗人的一生也是一样的困境,无法挣脱,也无法流俗。

夏尔·波德莱尔 Charles Baudelaire

几乎所有的法国女性读者,在个人阅读的历史里都逃不过两个阶段:青少女时期崇拜卡缪,年纪稍稍长一点,更推崇波德莱尔。就像听西洋音乐的历史里,鲜少人能躲过披头士的宿命。

卡缪和波德莱尔当然是两回事,崇拜他们的原因也不只是和年龄有关——一个是存在主义小说家,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人,其中的分野是相当大的。不过他们两个都不能算是模范青年,卡缪嚣张不羁,至于波德莱尔更是品行不端,称之为邪恶诗人一点都不冤枉他。老实说,比他品行更恶劣的人,应该难找了。

在波德莱尔的笔下,巴黎是个“万恶之都”,然而他死活都赖在这个罪恶渊薮里,不肯离开。在我们的眼里,“邪恶”的波德莱尔,和楷模、偶像之类的名词应该完全扯不上关系,但这也不妨碍我们的崇拜。

终究,令我们折服的是他的文采,理论上与道德评鉴无关。

1821年4月9日,波德莱尔出生在拉丁区里,屋德法耶(Hautefeuille)街13号,圣米歇尔大道(Boulevard Saint-Miche1)岔出去的一条小街。生父是业余画家,在波德莱尔6岁时就过世了。父亲这个角色,对于恋母情节严重的波德莱尔并不重要,年纪轻轻就带黑丧守寡的母亲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想要保护她、独占她。可惜,美丽纤弱的母亲只守了1年半寡,就飞上枝头再嫁给Aupic将军。波德莱尔一直反对这桩婚事,视这个有权有势的继父为敌人、抢走妈妈的坏蛋。

Aupic将军对这个并非己出的儿子其实仁至义尽,没少花一点心思没省过半毛钱,倒是这个继子不成器,老出乱子,学业成绩也不尽理想。仕途上青云直上的将军,宅邸愈搬愈豪华,从林立大使馆的Lille街搬到塞纳。马恩河边的桑斯古堡(Hotel de Sens),再搬到梵登广场7号(Place Vendome)。继之,他又转任法国大使,偕夫人出使各国。

波德莱尔倒是没住过这些豪宅,按当时规矩,他都住在寄宿学校里,直到18岁进入法学院。从寄宿中学毕业的第一个住所,就在圣路易岛上:贝郡堤道2号(quai de Béthune)。

进法学院不是波德莱尔的愿望,但也无妨,反正他从来没有好好上过课,一年去学校注册一次是唯一踏进校门的机会。以写作为志向的年轻人其实也没好好写作,花天酒地,奢侈浪费,欠债累累,刚满18岁就染上了淋病……在巴黎这个万恶之都里,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邪恶的行列,如鱼得水。P21-23

序言

一个女人,相貌平平。是在写字楼上班的小职员,大学毕业不过三四年,但对未来的憧憬已经很淡漠了。因为身边就是不多的几个朋友,十年来谈论的话题也无非这些:每天的工作被别人安排得满满的,只有在喝咖啡的一瞬间疑惑做这些事情有何意义。

她没有条件,也没有机会遇见想象中的男人,以她听到的,看到的,她认为所谓的爱情,统统是大家臆想出来的故事——当然,她还是有一个按部就班的男朋友,还在看房子,准备结婚。

身边所有的人都反复跟她提到“认命”,既在安慰她,也在告诫自己,其实她很讨厌听到这两个字。她也知道,这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生活。她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同时,仍然清醒地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尽管,这样的自觉常常令她感到窒息。

某天,她去一个大商场,某品牌在中庭推广他们的新产品,他们办了一个摄影展,请来了一些据说是大师的人,做出格调高雅的样子。那天,她拿着一堆宣传品,忘了他们要卖什么,但完全地被那些照片吸引。

笔直大道上的石头房子:小小安静、比例优美的罗马式的庭院:金色雕塑上停栖的鸽子:沿马路的咖啡馆:橱窗里折射出摩登男女的影子:广场上新艺术风格的灯柱……照片里的城市是巴黎。

她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关于巴黎的图片,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那个嘈杂的中庭,她一下忘记了她在哪里。

此后,她买来很多书,想要了解关于巴黎的一切,甚至还在墙上贴上了一张巴黎的地图:她报了名,在周末的时间学习法语:在晚上上网看资料和图片的同时,她在BBS里面给了自己一个新的身份:现在,她是巴黎蒙马特边上小马路里开花店的Isabelle。

她白天依旧和过去一样,听领导的话,应对枯燥的本职工作,在电梯间听同事讲八卦和公司里的阶级斗争。

她时常看窗外,幻想底下正是那条小马路,对面是另一家小小的bistro,大厨是一个黑黑卷发的男人,门前放了几张红色的藤条桌椅,经常有人过来喝一杯……无论云淡风清,还是阴雨绸缪,都不会再影响到她的心情了,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那个小花店里总是有故事的。

是的,故事,她每天多了一桩功课,就是编写Isabelle的生活:她今天碰到了什么人,去了哪里……

这些,都是为了她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人,他和她在同样的城市,曾经在巴黎工作过三个月。他常常跟她讲他如何地怀念那—段在巴黎的日子,他还抱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法语,结果现在还是只能跟她说英语,他觉得对她很不尊敬,可是他又实在很需要一个人和他一起分享对于巴黎的认识,和对巴黎的热爱,所以只好一次次地叨扰她。

他说:我觉得我的精神故乡在巴黎。

她爱上了这句话。

她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她等了很久的一个故事,在一个莫名的时间里开了个头。

后来,他们的谈话开始变得伤感,他说很后悔,没有在巴黎认识她,不然一定常常约她喝咖啡。有一次,他给她的邮件里什么都没有写,只用法语写了:我爱巴黎。

她其实知道他这句话的意思,她认为她没有自作多情。但是,她拼命压抑自己停止想入非非,她早就知道结果会怎样。

在接下去的几年里,她维持着和他一周上网聊天一次的关系,她也仍然在读法语,在上课的时候,只要讲到巴黎,法国老师都讶异她对巴黎的认识,同学都猜测她的工作应该常常可以去巴黎出差,其实他们倒大多是法资公司的背景。以至于他们自己后来有了去公干的机会,甚至会打越洋电话来咨询她,要去哪里怎么去:周末有什么推荐的线路:和法国人打交道应该注意什么。她的确可以给予他们很详细精准的建议,巴黎早就像一个模子一样地刻在她的脑子里。

实际上,她却一直都没有去成巴黎,第一次办旅游,就被拒签了,第二次隔了两年,这当中她结了婚,因为男朋友的房子装修好了。第二次签证下来时,她怀孕了。

再接下来不久,他跟她说,他要移民去加拿大了,不久即会离开这个城市。那一天,她去他的公司门口等他,她早就知道他在哪里上班了,跟她所在的写字楼不过隔开两条马路。

她看到了他,他和他描述的一样,也和她想象的一样,穿着她喜欢的亚麻布的衬衣,称得上英俊的一个男人。有一个女人,也在门口等他,她挽住了他的手臂,他也朝她微微一笑。那个女人长相与她相比,更是一般,但气质精干,拎着价值不菲的手袋。她一直看着他们,虽然她早就知道他不属于她,但真的看到了,还是觉得伤心。

再再后来,到她真的站在蒙马特高地的时候,已经是5年以后的事情。她把小孩留给爸妈,和丈夫报了一个十天去十一个国家的旅行团,因为丈夫觉得这样很合算。

她到巴黎后就时时有热泪盈眶的冲动,这种克制终于在蒙马特功亏一篑,她无法跟旁人解释。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街在泪水里如此模糊不堪,她试图分析心情激动的原因,来让自己平静下来。

她想,也许是因为她终于来了巴黎:她又想。是因为她知道,她永远不属于巴黎,巴黎也不是她的城市……

写到此地,几乎忘记了原来写序的初衷。

这是一个我很喜欢的故事。

一直以来都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巴黎—一这句话从李安以后就开始变得很俗,但我想说的是,巴黎在这里也是一个象征。

后记

说文学是我本行这句话,不是自诩,其实还带着一点忿忿:学院派研究的训练对当初写论文写报告很有帮助,却在后来真正想写点个人东西时缚手缚脚,不管什么题材都写成像教科书一样。很苦恼,但又不知应该怎么写得活泼生动,煽动情绪,只好期望读者多存些耐心。

在一个城市住久了,往往忽略了她的美,只注意起柴米油盐的俗事,连住在”花都”也不例外,开始嫌她生活费太高、交通治安太乱、空气污染太严重……经常要靠外人提醒,才惊觉自己的幸运:

据2005年法国旅游部的统计,从中国来的游客在巴黎参观的三大重点,一是卢浮宫,二是艾菲尔铁塔,排名第三的竟是……“雨果之家”!从我家走路十分钟就到了。

我家对面那栋建筑的二楼,就是当年乔治桑出生的地方,楼下竖了个铜牌,简介她的生平。每每看见一团团游客聚集,随着导游的指头举目眺望:回想起小时候读《魔沼》的兴奋,突然觉得—种荣幸。

每次趁着天气好到拉雪兹神父墓园闲逛,总会遇到背着大登山背包自助旅行的年轻人,在自己崇拜的名人墓前留连。我也常去巴尔扎克墓前看看,只花一张地铁票,坐三站就到了。

走在路上,随随便便一定会晃到某某大作家出生、死亡、或曾经住过的地方,抬头望望。经常就沉思默想起来,怀想他的生平,记起他的某一本书,有时一回到家赶紧找出他的著作重温一下。这些唾手可得的,都是构成巴黎之所以是巴黎的一部分,生活费和污染顿时显得次要。

于是,突然有一天,兴起这样一个念头,想写一点文学家和巴黎之间的东西:没有巴黎。这些文学家或许就不会存在:没有这些文学家,巴黎或许就不是今天的巴黎。就当成是我对文学家和巴黎的敬意吧。

想法很简单天真,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选哪些作家呢?

首要的当然是锁定作家与巴黎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密切的关系——所有知名法国文学家的生平或作品,不与巴黎扯上一点关系的寥寥无几,总不能全盘收纳。因此大作家如福楼拜(Flaubert)、杜拉(Duras)只能忍痛割舍。

其次,当然也要选自己喜欢的、读过他一些作品、有一点感想的作家,否则写起来必定生硬。第三点也应顾及大众读者。选一些大家熟悉的作家,读起来也产生比较大的共鸣。

取舍之间。有犹豫也有坚持,只能安慰自己,不完美是最好,剩下的遗珠说不定成为下一本书也有可能啊。

写着写着,一篇本应文采飞扬、画龙点睛的后记,又被我写得像教科书,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巴黎文学地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BY工作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55143
开本 16开
页数 3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3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1
18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