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大亨(菲茨杰拉德文萃)
内容
编辑推荐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命名了美国的一个时代,他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是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福克纳等比肩的文学大师。

菲茨杰拉德是张爱玲最推崇的美国作家,是村上春树的文学偶像和精神导师。

首次译为中文的这部《最后的大亨》,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菲茨杰拉德艺术最成熟的作品,地位很高。

内容推荐

美国大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近年来随着其《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作品的中译本的传播,才渐为中国广大读者知悉的。然而,相对于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翻译和评论工作可说是远远不够。因此,《菲茨杰拉德文萃》的出版,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次译为中文的这部《最后的大亨》,是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菲茨杰拉德艺术最成熟的作品,地位很高。

目录

菲茨杰拉德:一个时代的桂冠诗人和代言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注释

处于“未完成”语态的杰作

附录一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附录二 张爱玲和村上春树评论菲茨杰拉德

试读章节

7月的一个夜晚,九点。在制片厂对面的杂货店里还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临时演员。当我停下车时,看得出他们在埋头玩着木柱戏。老约翰尼·斯旺森身穿牛仔式服装,独处一隅,神情忧郁地凝望着月亮。他曾经像汤姆·米克斯和比尔·哈特一样,也是大牌明星;现在,我实在不忍心跟他打招呼。我匆匆穿过街道,走进大门。

制片厂从来没有绝对安静的时候。总是有技术员在实验室和配音室值夜班,维修部的工人到食堂吃夜宵。车胎减速的啸叫,马达空转的低鸣,女高音歌手在扑面而来的夜色中对着麦克风无伴奏的歌声:各种声响交汇在一起。在拐角处,我遇见一位穿着橡皮靴的人在奇妙的白光下冲洗汽车——这是死寂工业阴影下的喷泉。当我看到马库斯先生在行政楼前被扶上汽车的时候,我放慢了脚步。他花了好长时间说不出一句话,甚至是晚安的问候。在我等待时,我听清楚女高音歌手一遍又一遍地演唱的是:“来吧,来吧,我只爱你一个。”我记住了歌词,这是因为地震时她不停地唱着这一句。五分钟之后地震发生了。

父亲的办公楼位于一座有着长长的阳台和铁栏杆的旧建筑物——让人联想到不停地走钢丝。他的办公室在二楼,斯塔尔的在一边,马库斯先生的在另一边——今天晚上一溜都亮着灯。

在靠近斯塔尔的时候,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但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回来之后的一个月里我只见过他一次。

父亲的办公室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我简略地说几句。坐在外间的是三个面无表情的秘书:伯迪·彼得斯,莫德·(姓不详)和罗斯曼莉·施米勒。自从我记事开始,她们就像巫婆一样坐在那里。我不知道伯迪是不是她的真名字,但不用说,她是三个的头儿。在她的办公桌下有制动装置,让你进入父亲的“王宫”。三个秘书都是激进的资本主义者。伯迪制定过一条规则:打字员若被发现在一起聚餐,每周超过一次,就要受到严厉训斥。那时候制片厂就怕暴民统治。

我继续朝里走。今天所有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有巨大的客厅,而在我父亲时代他是第一个。他的客厅也是第一个在巨大的法国式窗户上装有单向玻璃。我听过传言说地板上有个陷阱,可以把不受欢迎的来访者摔进地下的土牢,但我相信这是捏造出来的。威尔·罗杰斯的巨幅油画醒目地挂在墙上,我想这是为了显示父亲与好莱坞的圣弗朗西斯的亲密关系。另外,墙上还挂着斯塔尔死去的妻子明娜·戴维斯的签名照片,其他电影厂名流的照片以及一幅我和母亲在一起的巨大的粉笔画。今天晚上,单向玻璃的法式窗户打开了,一轮巨大的金黄色的月亮四周笼着一圈雾霭,从其中的一扇窗子无助地照了进来。父亲和雅克·拉博维茨、罗斯曼莉·施米勒正端坐在客厅前部一张大圆桌旁。

父亲长得什么样呢?我无从描绘他。只有一次我在纽约不期然遇到他。我注意到他是一个身材魁伟、步入中年、看上去有点羞怯的人。我希望他再走近一点——这才看出这个人就是我父亲。过后我对这个印象感到震惊。父亲原本是很有魅力的。他的下巴轮廓分明,带着爱尔兰式的微笑。

至于雅克·拉博维茨,我不想多加描述。只用告诉你他是制片助理,有点像苏联的人民委员,仅此而已。斯塔尔是怎样挑选这些思想僵化的人,又是如何容忍他们硬安插在他身边,特别是如何使用他们的,总让我感到震惊。每一个刚从东部到达的人,与他们一接触,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果非得说有,雅克·拉博维茨当然也有其优点。那些在显微镜下边难以观察的原生物也有,那些四处逡巡寻找交配的母狗和寻找骨头的公狗也有——哦,我的天哪!

从他们的表情,我肯定他们在谈论斯塔尔。我想大概是斯塔尔发出指令做某事,或是禁止做某事,或是公然违抗父亲,或是让拉博维茨的一部影片报废,或是发生了什么灾难性的事件。这一伙人在夜晚聚集在一起,进行徒然无助的抗议。罗斯曼莉·施米勒手里拿着拍纸簿,似乎准备记下他们的沮丧。

“好歹我要开车接你回家,”我对父亲说,“那些生日礼物放在包装袋里都腐烂了!”

“生日?”雅克赶忙道歉,“多大岁数?我怎么不知道!”

“四十三岁。”父亲明明白白地说。

他实际上比这个年龄要大——大四岁——雅克知道。我看到他把这写在记事本上以备未来之用。他手里拿着记事本翻开着,无须依赖唇读就可以看清上面写的东西。罗斯曼莉·施米勒被迫仿效着在拍纸簿上记点什么。当她试图擦掉记下的文字时,大地在我们脚下颤动了。

我们这儿的震情虽没有长滩那儿厉害——那儿,商业楼的上几层砸到大街上,几家小旅馆被扔进大海里——但整整一分钟,我们的五脏六腑随着大地的五脏六腑在翻腾,像是梦魇试图用脐带把我们重新拴起,再把我们抛回孕育生命的子宫一样。

母亲的照片掉落地上,现出一只小保险箱。罗斯曼莉和我疯狂地相互抓着对方,一边尖叫着一边跳着华尔兹似的滑到房间另一边。雅克晕倒了,至少是暂时消失了。父亲竭力抓住办公桌,喊道:“你们还好吗?”在窗外,女高音歌手正唱到“我只爱你一个”高潮处,突然停了一会儿,然后——我敢起誓——又重新开始唱起来。也许,有人在用录音机重放录音。

晃动了一会儿,房间平稳下来,我们朝大门走去,包括突然又重新出现的雅克。我们踉踉跄跄地穿过前厅来到装着铁栏杆的阳台。几乎所有的灯光都熄灭了。到处是一片哭声和叫声。一瞬间,我们停住脚步,等待第二次震动。然后,似乎是一种相同的冲动,我们穿过通道走进斯塔尔的办公室。

办公室非常宽大,但没法跟父亲的相比。斯塔尔正坐在沙发一角用手擦眼睛。地震发生时他正在睡觉,他还不能肯定他梦到了地震。当我们告诉他怎么回事时,他觉得一切挺滑稽的。这时电话铃响起来了。我尽可能不唐突地观察他的举止。他听着电话和对讲机,脸上显出疲惫的青灰色。不过,听完汇报后,他的眼睛又有了神采。

“有两三根主供水管道爆裂了,”他对父亲说,“他们正赶往后摄影棚。”

“格雷正在‘法国村’拍片。”父亲说。

“‘车站’附近也淹了,还有‘丛林’和‘城市一角’。有什么办法呢——好像没什么人受伤。”顺便,他神情严肃地握了握我的手,说:

“最近去哪儿了,塞西莉亚?”

“你打算去那儿看看吗,门罗?”父亲问。

“等所有的消息都送过来再说。另外,有一根输电线断了——我已派人去找鲁滨逊了。”

他让我和他一道在沙发上坐下来,再次谈起地震。

“你看上去有点疲倦。”我做作又慈母般地说。

“是的,”他表示同意,“晚上我无处可去,所以干脆就工作。”

“我来给你安排些晚间活动。”

“结婚之前,我和一帮伙计打扑克。”他陷入沉思,“但他们酗酒致死。”

他的秘书杜兰小姐走了进来,带来新的坏消息。

“鲁比一来什么都会收拾好的。”斯塔尔安慰父亲。又转过身对我说:“有个人——就是那个鲁滨逊,他是个检修工,曾在明尼苏达的大风雪中修过电话线——什么都难不倒他。他一会儿就来——你会喜欢鲁比的。”  他这么说,似乎让鲁比和我见面是他终生的意愿,似乎地震就是他安排的——为了这个缘故。

“是的,你会喜欢鲁比的。”他再一次说,“你什么时候返校?”

“我刚刚到家。”

“整个暑假在家?”

“不,我会尽快回去。”我说。

我如坠入云雾中。我并不是没有想到他可能会对我有所打算,但还处于令人不快的初级阶段——我仅仅是“一个不坏的财产”。像嫁给一个医生之类的想法在当时对我没有吸引力。他很少在十一点之前离开制片厂。

“她还有多久大学毕业?”斯塔尔问我父亲,“我一直想问这一点。”

我想我当时就要迫不及待地说我根本不需要回去,我已受过良好的教育了。就在这时,那位被说得神乎其神的鲁滨逊走了进来。他很年轻,弓形腿,红头发,一副整装待发的样子。

“这位就是鲁比,塞西莉亚。”斯塔尔说,“来吧,鲁比。”

我就这样遇到了鲁比。很难说这是命定——但确实如此。因为后来鲁比告诉我斯塔尔那天晚上是如何找到他的爱的。P18-22

序言

美国大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是近年来随着其《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作品的中译本的传播,才渐为中国广大读者知悉的。然而,相对于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对菲茨杰拉德的翻译和评论工作可说是远远不够。因此,《菲茨杰拉德文萃》的出版,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及其创作,同追求时尚的美国东海岸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出生于家境不佳的小商人家庭,上学读书全仰仗亲友们的资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以后,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戏剧团体活动,并同当时著名的诗人毕肖普以及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过从甚密。他这时已经如醉如痴地爱上了文学,他曾对文学评论家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呢?”他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真的成了一名声名赫赫的大作家,偕同美貌的金发女郎,出没于灯红酒绿的场所,过着终日纸醉金迷的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打破了菲茨杰拉德的美妙幻想。人生价值的丧失,前途理想的渺茫,都给了他沉重的精神打击,致使他对中产阶级的精神价值发生了怀疑,终日迷惘、踯躅在“荒原”上。但他仍未失去当一名作家的信心和决心,他有足够的生活准备和技巧准备的,其中包括生活积累和技巧训练。在战时的军队训练营里,步兵少尉菲茨杰拉德以惊人的毅力奋笔疾书,写下了处女作《此岸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

《此岸天堂》使菲茨杰拉德一举成名,其重大意义和成就,“证明了菲茨杰拉德有他自己的才能,如流利而富于形象性的叙事风格、喜剧感和天生善于捕捉他人对话语言的听觉本领等等。不过它令人难忘的特色还在于它宣告了标准的变化”,也证明了菲茨杰拉德完全有资格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今天,在美国各大学的文科,《此岸天堂》连同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被公认为是研究“迷惘的一代”的必读书。当年的穷大兵菲茨杰拉德因为《此岸天堂》的成功,也得以与倾心已久的富家美小姐赛尔妲成婚,金童玉女俨然神仙伴侣,但天意弄人,后来赛尔妲得了精神病,严重地打击了菲茨杰拉德的身体和创作能力。

美国的1920年代,不只是幻想破灭和寻欢作乐的时代,也是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那个时代被称为“爵士时代(爵士乐时代)”,因为菲茨杰拉发表过《爵士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1922)等作品。菲茨杰拉德有“爵士乐时代的优秀编年史家”之称,取得了“作为爵士时代的首领和桂冠诗人”的地位。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只持续了十几年时间。我们可从其创作中找出一条发展线索,这就是“幻想一崩溃一毁灭”的过程,而《此岸天堂》是这条线索的开始。其后在短篇小说《戴立林坡错了》(Dalyrimple Goes Wrong)等作品中,菲茨杰拉德对社会的揭露更加深刻,对理想和价值幻灭的表现尤甚。随着创作日臻成熟,菲茨杰拉德对美国社会的厌恶、揭露和批判的程度也愈益强烈。菲茨杰拉德发表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1925)成了“某种悲剧性的田园诗”,通篇弥漫着一种悲剧性的压抑气氛。虽然在一系列描写中仍可看出旧时富于浪漫传奇色彩的痕迹,但整篇作品的基调却是严肃的,该小说“也许是对贵族团伙充斥的那个时代以及产生出这些团伙的社会条件的最深刻的小说式的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般被认为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小说和代表作,体现了菲茨杰拉德精湛的艺术造诣。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构思巧妙,着意描写了人物的内在感情。菲茨杰拉德以凝炼、精确的风格,细致人微的描写,熟谙自如的象征比喻,以及散文诗一般的优美语言而蜚声美国文坛。我们从中既可见到浓郁的现实主义生活气息,又可感觉出浪漫主义的神秘气氛。著名评论家卡津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出了“最动人心弦的美国悲剧”,而菲茨杰拉德的名字也和这部小说“永存于世”。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忧伤心境,含蓄深沉的描写寄予着深刻的主题:上流社会虚伪空虚,必然要走向崩溃的境地。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歌手,为上流社会行将崩溃的命运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继《夜色温柔》之后,菲茨杰拉德又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末代大亨》(The Last Tycoon,1941)在他死后也出版了。虽然这些作品仍不失其往日的艺术特色,但从中能够看出杰出文学家的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已陷入了危机。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至少可以把菲茨杰拉德作品的重要意义概括如下: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表明了“美国梦”的幻灭。作为“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真实地揭示了一战后西方一代青年的精神危机。虽然他不像海明威那样亲身参加过战争,但是那个时代打在他心灵上的印记却是难以抹去的。正如斯比勒所指出的那样,“比较年轻的这一代作家,大部分出生于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在国家作为一个世界列强而成熟时成长起来,他们很容易认为自己在成年时就似乎陷入了西方文明的崩溃之中,他们自己也因此处于‘迷惘’的状态。”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是“金钱的罗曼史”,是考察那个时代的重要历史资料,他本人也被恰当地称为“1920年代富人的分析家”。菲茨杰拉德不仅写了青年人对金钱的追求,如《戴立林坡错了》、《富家子弟》(The Rich Boy)等,而且还写了对金钱的幻灭(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因此也带有对拜金主义的鞭挞和批判。作为勇敢地正视现实生活的作家,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小说中为上流社会的必然衰亡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在他的作品中既可见到他对上流社会人士“高雅风度”的追求和向往,又可见到他对这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赤裸裸的揭露,其后期的作品对资产阶级文明的鞭挞也愈益犀利和深刻。

菲茨杰拉德在美国和世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无可非议。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学家,并且长时间作为那个时代最突出的代表”。确实,英年早逝的菲茨杰拉德是可以比肩与他同时代的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福克纳的。

但对菲茨杰拉德究竟属于哪种文学传统,人们仍莫衷一是。有人说他属于现代主义中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之列,而实际上“迷惘的一代”中大部分作家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有人说他的创作属于美国文学的浪漫主义传统,理由是他笔下的人物以及故事情节富有浪漫传奇色彩,而且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影响最大,持这一观点的论者占大多数。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受到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和德莱赛的影响,一些批评家喜欢将《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以及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相比。菲茨杰拉德缺乏杰克·伦敦那样的愤怒抗议以及德莱赛那样的批判深度,但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悲剧性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或者说,更带有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情调。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文体风格上,深深地受着亨利·詹姆斯的影响,这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可找到不少印证。因此,艾略特称这部小说是“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所迈出的第一步”,就不足为奇了。一些评论也认为,菲茨杰拉德作品都是写上流社会人士的,他是上流社会的歌手,其创作“属于亨利·詹姆斯传统”,而詹姆斯的作品恰恰是描写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的,属于“高雅的现实主义”。菲茨杰拉德确实也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创造性地继承了亨利·詹姆斯揭露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狡诈这个传统,这在《冰宫》(The Ice Palace)、《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等作品中尤为突出,并有了更深的意义。如果说《此岸天堂》中阿默瑞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还带有几分喜剧的色彩,《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毁灭仅仅是一出个人悲剧,那么,《夜色温柔》中人物的悲剧则富有更广泛的意义。

但应当看到,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矛盾,“菲茨杰拉德并不崇拜财富或富裕人家,他仅仅生活在他们的金黄色眼睛里。他们是‘不同常人的’;青春时代始终生活在这一天地里的这位作家对他们是有着真正了解的;他了解这些富人或财富,就如同海明威了解战争一样……”菲茨杰拉德年轻时曾迷恋过金钱,但成名后又挥霍无度,深受金钱的毒害,因此他对金钱的价值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部上流社会的“金钱的罗曼史”。

我认为,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是复杂的,他既有着历史学家的那种客观性,试图真实地表现出“爵士时代”的时代精神,又同时具有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面,塑造出一个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有艺术真实的人物。同时,20世纪的西方文坛,现代主义各流派纷纷打起“反传统”的旗号,风靡一时的早期存在主义思潮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能不对菲茨杰拉德产生一定的影响。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既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成分,又富有浪漫传奇的色彩,还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学习了一些表现技巧。在某种程度上,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境地,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菲茨杰拉德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物。“他写过轻佻的摩登女郎、骗子及缺乏男子气概的人们的行为举止。他对自己的童年进行过动人的描绘。他描写反目夫妻如何重归于好,描绘过北方与南方生活的悬殊差异,描述过美国人在欧洲怎么垮掉,描摹过富有天才的醉鬼们的自我折磨……”

菲茨杰拉德作品的人物既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共性,又有着鲜明迥异的个性,不少人物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在这些人物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阿默瑞、盖茨比、戴弗夫妇、罗斯玛丽、汉森、哈珀、戴立林坡、德克斯特等,这些人物构成了“爵士时代”画廊里的人物群像。把他们的特征加在一起,也是菲茨杰拉德本人性格特征和风度气质的最好体现。他们的追求金钱、及时行乐,反映了作者早年的拜金狂热和罗曼蒂克式的个人生活。他们的迷惘虚无则揭示出作者本人对资产阶级价值标准的怀疑。他们对社会的幻灭和反叛也就是作者对美国社会的无声抗议。在这些人物群像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菲茨杰拉德夫妇那令人熟悉的身影和音容笑貌,我们同时也可以在菲茨杰拉德的身上窥见那些人物的个性特征之一斑。因此,菲茨杰拉德在谈到自己和书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时承认:“我有时简直弄不清赛尔妲和我究竟是实有其人,还是我的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人物都想往上爬,按照《富家子弟》中汉森的父亲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社会上的“成功者”,也就是要成为拜伦式的英雄或杰克·伦敦式的强者。但他们获得成功的道路不尽相同,因而成功后的命运也各有所异。盖茨比获得大量钱财而发迹归来靠的是非法买卖;戴立林坡走上鸿运则靠的是拦路抢劫的拙劣手段;而迪克·戴弗获得年轻姑娘罗斯玛丽的钦慕则既靠了高雅的风度魅力,又靠了那善于诱人的社交手腕……他们中大多数人成功后又遇到各种不同的不幸甚至厄运,只有戴立林坡成为州参议员人选,成了他们中的佼佼者。

菲茨杰拉德的人物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去人物本身的言谈举止和风度魅力外,另一重要之处则在于人物描写上的独特技巧。菲茨杰拉德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来刻画他笔下的人物,我这里仅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印象式的肖像描写。这种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尤为突出。菲茨杰拉德描写人物,不以具体、逼真的描绘见长,却善于捕捉人物的精神特征。例如对一些次要人物的描写,作者通过卡罗威的印象来勾勒,而对盖茨比这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则通过耳闻的间接印象和目睹的直接印象来完成。在参加酒宴之前,卡罗威就多次听到有关盖茨比的一些逸闻旧事,在他的印象中,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而在酒席宴上同他偶然相识时,则一下得出了这样的印象:他“不过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年轻汉子,三十一二岁年纪,说起话来文质彬彬,几乎有点可笑”。寥寥数语,就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印象式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了。

二是细腻微妙的心理分析。菲茨杰拉德的肖像描写尚较简洁,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则相当细腻,有时甚至达到了詹姆斯那样细致入微的程度。在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中,这样的例证就屡见不鲜。《戴立林坡错了》这个短篇小说不过一万五千多字,而贯穿其间就有好几段心理分析,特别是对主人公决心不择手段向上爬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更是描写得细腻真实:

走捷径则意味着摒弃早在孩提时代形成的处世哲学:成功来自对义务的忠实,作恶必将受到惩罚,或者行善终将得到好报——诚实的贫困要比堕落的富裕更幸福。

那就意味着要横下一条心。

在我轻信他人的那些年月里——他思考着——他们对我说,恶是一种肮脏的东西,就像弄脏的衣领那样泾渭分明。但在我看来,恶似乎只是一种艰难命运的形式而已……

在同一段心理分析中,菲茨杰拉德就采取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法,通过客观的分析和自我意识分析,把主人公犯罪前从犹豫不决直到横下一条心的内心斗争过程表现得细致无遗了。《夜色温柔》里,妮可儿患精神病住院时给迪克的信中,充满了狂乱的、不合语法、不合逻辑的呓语,作者虽未加渲染,但一个精神病人的变态心理和潜意识便跃然纸上了。后来随着妮可儿病情逐步好转,她的语言也就逐渐恢复正常了。

三是对比的描写手法。通过二者或三者以上的依次对比,更加衬托出主要人物的优雅完美,这在《夜色温柔》中用得比较频繁。例如在第一部第六章中,作者站在罗斯玛丽的角度,将宴会上的两个人进行了一番比较:

……厄尔·布雷迪来了,他惊奇地发现罗斯玛丽也在场。他的举止显得比在电影制片厂更加温和,仿佛他的不同性格是在大门口才显出来似的,于是罗斯玛丽当即将他和迪克·戴弗比较,结果毫不含糊地倾向后者。相形之下,厄尔·布雷迪似乎略显臃肿,有点缺乏教养……

通过这番对比,精神病医生戴弗在罗斯玛丽纯洁的心灵里更加高大完美了,而她和布雷迪导演的关系,就如同“电影里男女演员亲吻”那样转瞬即逝。

四是环境描写的烘托。菲茨杰拉德着意描写环境场景,并非为了单纯写景,而是借不同的环境场景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冰宫》中,菲茨杰拉德描写北方的冰天雪地和严寒气候,借以烘托表现出哈里的冷酷无情的心,最后写他在冰冷阴森的冰宫里突然甩开自己的情人哈珀时,更是显出了他那颗冷酷的心,并暗示着人情的淡薄。虽着墨不多,但通过这一系列环境描写的烘托,一个虚伪自私、缺乏人情味的人物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纯文学处于不大景气的状态,但是我始终坚信,人类总是需要文学存在的空间的。多年来,我努力要编译一部经得起考验的菲茨杰拉德文集;在多位从事文学翻译、教学和研究的同行及崔人元编审的襄助下,现在终于克成其功。东方出版社慧眼识珠,决定出版这套多卷本《菲茨杰拉德文萃》。在此,我要对各位朋友和东方出版社表示感谢!

《菲茨杰拉德文萃》的面世,对热爱文学的读者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大幸事,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和小资情调的读者朋友来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是相当有味道的盛宴;而对于喜欢村上春树和张爱玲作品的读者朋友来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是值得一读。菲茨杰拉德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正是美国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主要强国的年代,其时的人情世道,跟当下的我们也有较多的契合。

《菲茨杰拉德文萃》荟萃了菲茨杰拉德的全部精品和重要作品,译者也都可说是一时之选。《菲茨杰拉德文萃》分为如下五卷:

《此岸天堂》(第一个中译本),《永恒之恋》(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首次中译《致赛尔妲》),《夜色温柔》,《爵士乐美人迷惘》(中短篇集),《最后的大亨》(首次中译本)。

我拉杂写了这些,充作《菲茨杰拉德文萃》的总译序,更多的评论还是请广大读者朋友去做吧。

王宁

2010年春于北京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大亨(菲茨杰拉德文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译者 李寄//李庆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9642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