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象征交换与死亡/人文与社会译丛
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社会构成的层面上不再有象征交换,不再有作为组织形式的象征交换。当然,象征作为社会构成自身的死亡仍在困扰着这些构成。这恰巧是因为象征不再管理社会形式,从此社会构成仅认识象征的困扰,象征交换的需求不断受到价值规律的阻碍。本书是波德里亚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作者在此书中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该书分析了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观点独到,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象征交换与死亡》是波德里亚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作者在此书中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作者通过对劳动、时尚、身体、死亡、诗歌语言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分析,指出仿真原则现在已经替代过去的现实原则支配着一切,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精神分析学,在今天都已成为守法的革命,丧失了有效性和激进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毀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书写中的语言单位和价值的可逆性。这一巨大而相同的形式是毀灭与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极限,终结线性的时间、语言、经济和权力,这就是象征交换。这是惟一与代码结构暴力等值的象征暴力,只有这种悖论的理论和实践才能触及今天的超级现实并给予它致命的打击。

目录

前言

一 生产的终结

 价值的结构革命

 生产的终结

劳动

工资

货币

罢工

工会的剖析

无产阶级的堕落

为罢工而罢工

生产的系谱学

1968年5月:生产的幻觉

 作为仿真模式的政治经济学

 劳动与死亡

二 仿象的等级

 仿象的三个等级

 仿大理石天使

 自动木偶与机器人

 工业仿象

 代码的形而上学

 触觉与数字

 仿真的超级现实主义

 冷酷的杀手或符号的起义

三 时尚或代码的仙境

 常见的轻浮

 时尚的“结构”

 符号的浮动

 时尚的“冲动”

 改变的性别

 不可颠覆性

四 身体或符号的尸体

 标记的身体

 次级裸体

 “脱衣舞”

 受到诱导的自恋

 乱伦的操纵

 身体的模式

 “菲勒斯汇兑本位制”

 身体的煽动性

 寓言

 庄子的屠夫

五 政治经济学与死亡

 死人的引渡

死后的生存或等价的死亡

墓外贫民窟

死亡的权力

 原始秩序中的死亡交换

象征、真实、想像

不可避免的交换

潜意识与原始秩序

化身与人格分裂

 政治经济学与死亡

 死亡冲动

 巴塔耶作品中的死亡

 我的死亡无处不在,我的死亡在梦想

准时死亡与生理死亡

事故与灾难

“自然”死亡

老年与第三年龄

自然死亡与牺牲

死刑

安全的讹诈

殡仪馆与墓室

疏远的死亡

疾病的交换

性化的死亡与致死的性

我的死亡无处不在,我的死亡在梦想

六 上帝之名的毁灭

 易位书写

作为价值毁灭的诗歌

易位主题的终结

九十亿个上帝之名

 语言学的想像

 笑话或弗洛伊德的经济学幻想

反唯物主义语言理论

超越潜意识

试读章节

索绪尔把语言的词项与货币相比,区分了词项交换的两个维度:一枚钱币应当可以交换某种价值的真实财产,另外它也应当可以被放人与货币系统各项的关系中。他越来越把价值一词专用于这后一个方面:各项之间的相关性,它内在于总系统,是由区分性对立构成的——这和另外一种可能的价值定义形成对照:每个词项与自己的指称物的关系,每个能指与自己的所指的关系,如同每枚钱币与人们在交换中可以获得的物品的关系。第一个方面对应于语言的结构维度,第二个方面对应于语言的功能维度。这两个维度是有区别的,但相互连接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而且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构成了语言符号“古典”形态的特征,即置于商品价值规律下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中,指称似乎永远是语言结构操作的目的性。在这个“古典”的意指阶段,语言学与物质生产中的价值机制有完整的对应关系,正如马克思所做的分析: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系统的远景和目的性而起作用,前者说明了商品在消费中的具体操作(这是与符号指称的时刻相对应的时刻),后者涉及一切商品在等价法则下的相互可交换性(这是与符号结构组织的时刻相对应的时刻)——这两种价值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自始至终都辩证地连接在一起,定义了由政治经济学管理的生产所具有的合理形态。

革命结束了价值的这种“古典”经济学,价值本身的革命超越了它的商品形式,达到了它的激进形式。

这场革命就在于断开了价值的两个方面,以前人们却可能认为它们是一致的,而且似乎被一种自然法则永恒地连接在一起。现在,参照价值为了惟一的价值结构游戏的利益而被摧毁了。结构维度自主化,参照维度被排除,前者建立在后者的死亡之上。生产、意指、情感、实体、历史等各种参照都终结了,这种与“真实”内容相对应的等价关系全终结了,“真实”内容过去一直在用某种有效的负荷和重力填充着符号——这是它的再现等价物的形式。现在是另一个价值阶段占优势,即整体相关性、普遍替换、组合以及仿真的阶段。仿真的意思是从此所有的符号相互交换,但决不和真实交换(而且只有以不再和真实交换为条件,它们之间才能顺利地交换,完美地交换)。这是符号的解放:它摆脱了过去那种指称某物的“古老”义务,终于获得了自由,可以按照一种随意性和一种完全的不确定性,展开结构或组合的游戏,这一游戏接替了以前那种确定的等价法则。劳动力和生产过程的层面上也有相同的操作:生产内容的所有目的性都被摧毁了,这使得生产可以像代码一样运转,比如像货币符号一样逃进无限的投机中,脱离生产真实的参照,甚至脱离金本位制的参照。.货币与符号的浮动、“需求”与生产目的性的浮动、劳动本身的浮动——所有这些词项都可以相互替换,它们带来了无边无际的投机和通胀(我们确实处在完全的自由中——情感疏远,义务消失,幻想普遍破灭:过去,某种魔法,某种魔法义务使符号与真实捆绑在一起,资本把符号从这种“幼稚性”中解放出来,将其投入纯粹的流通)——所有这一切,不论是索绪尔还是马克思都没有预见到:他们还处在符号与真实的辩证法的黄金时代,这同时也是资本与价值的“古典”时期。在这种神奇的价值自主化的打击下,他们的辩证法四分五裂,真实死了,确定性死了,不确定性成为主宰。曾经确实发生过生产真实、意指真实的灭绝(此词的字面意义)。

P3-P5

序言

主编的话

刘东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惟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妇。然则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违译工作当成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京郊溪翁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象征交换与死亡/人文与社会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让·波德里亚
译者 车槿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00290
开本 32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4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8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89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2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7: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