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会宁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祖厉县

祖厉县是会宁县之古称,有西汉安定郡与东汉武威郡属祖厉县之别。最早见诸史册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条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户四万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四,县二十一”,内有“祖厉,莽日乡礼”的记载。

《后汉书·郡国志》武威郡条目下有:“祖厉故属安定”的记载。西汉、东汉之祖厉县城具体建在什么地方,目前方志界尚有争论。1994年版《会宁县志》依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守忠之说,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靖远河靖坪,东汉祖厉县城为县南十里铺窝铺汉古城。2007年版《会宁县志》载《汉祖厉县城考》(李志中、万全琳)认为西汉祖厉县城在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河坪,东汉祖厉县城在郭城驿镇大羊营。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3州名均为会宁县历史沿革中的名称,其中会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长,约800年左右;西会州、新会州二州名分别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后,三州治所在今靖远县辖境,此后迁至今会宁辖境。

会州之名始见于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正月。废帝二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途经今靖远地界时,有当地富户张信罄资犒六军,宇文泰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州治会宁,此为会州之始,州治在今靖远县境。这也是今白银市辖境内最早出现的州名(《白银市志》则定为西魏大统十三年,即548年)。过了65年,到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将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由会州改名的会宁郡又改名为西会州,以别于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移往鸣沙之会州。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之会州,仍改西会州为会州名,过了两年,到贞观八年(634年)又将会州改名粟州,同年旋复会州名。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在州改郡中,将会州又改名会宁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郡改州中,又恢复会州名。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全境陷于土蕃,属汝遮辖境。此后,直到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党项族头领李继迁焚毁会州城,会州成为北宋、西夏交战之前沿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五路大军攻打西夏,今白银市全境沦为宋夏交兵之地。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将苗履筑会州城,其城在今靖远县城;又于州西南百里筑会州新寨,名会川城,此城即是郭蛤蟆古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今白银市全境黄河以东为金人占据,黄河以西归西夏。直至金宣宗贞佑初年(1214年前后)西夏占领会州全境,金迁会州治所于郭虾蟆城,取名新会州。至此,会州治所始迁今会宁辖境,结束了会州治所在今靖远辖境660余年的历史。

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将西宁县升为西宁州,今会宁辖境内便有两个州级建置,一为郭虾蟆城的新会州,一为张城堡村东的西宁州。但只过了4年,到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两州皆被西夏占领。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将郭虾蟆从西夏人手中夺得会州(郭虾蟆城)。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元帅郭虾蟆坚守孤城3年,终被蒙古军攻破,郭虾蟆自焚。蒙古军旋将会州治所南迁西宁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人会州。元顺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会州一带地震强烈,诏令改会卅I为会宁州,从而结束了会宁县称会州的历史,计会州之名断续使用800年左右。自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将会宁郡改名西会州始,至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之会州,西会州恢复会州名后,再未出现西会州名,西会州在会宁建置史上仅使用14年。

新会州筑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将郭虾蟆从西夏人手中夺回新会州,恢复会州名。新会州名在会宁建置史上仅存在了10年。

乌兰县

乌兰县在会宁建置沿革中先后存在530多年,期间还曾移治。据《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七记载,乌兰县“本汉祖厉县地,……周武帝西巡于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西南四里,后移东北七里平川置。”北周武帝宇文邕西巡在保定三年(562年)。乌兰县何时移治?据《元和郡县图志》载,乌兰县“因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唐)天授二年(691年),移于东北七里平川置。”即今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乌兰县废于何时,史乘未见明确记载,推断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会州全境被吐蕃占领后改名,于城北30里新筑汝遮城,马家堡古城便荒芜了。乌兰古城作为县治前后达530多年。P11-13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目录

文明曙光

史前化石/3

牛门洞新石器时代遗址/5

彩陶文化/6

会宁沿革

祖厉县/11

会州·西会州·新会州/11

乌兰县/13

西宁州/13

会宁防(镇)/14

文物古迹

会宁县/14

祖厉县城/17

窝铺古城/17

二十铺城/17

乌兰古城/18

郭虾蟆城/18

西宁古城/19

会宁古城/19

通安古城/20

土门武古城/20

郭城驿城/20

郭城驿城/21

青江驿城/21

二十铺汉墓群/21

桃花山石窟/22

陕西川乐楼/23

枝阳书院门楼/23

回龙寺碑刻/24

马家堡道堂/25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35

如烟往事

汉武帝西巡/39

宇文氏置州/39

会州保卫战/40

修筑会宁城/41

左宗棠平乱/42

林贼徐过境/ 43

谭嗣同赋诗/44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口号的由来/46

会师纪略

会师电文/51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守/52

会师战事/55

政治活动/60

支援红军/61

会师纪念/62

缅怀英烈/66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67

风云人物

张济拜三公/71

张绣战宛城/72

郭虾蟆守城/74

张温食邑会宁/77

张勋秉公/77

王万祥督师/78

柳迈祖赠银/80

焦腾汉劳绩/81

马明心传教/81

康节之去思碑/82

吴思权知杭州/83

武德将军张文连/84

苏耀泉断狱/87

刘庆笃议政/89

路凌波哭子/91

张济川修志/92

秦望澜忧国/95

苏源泉创学制/99

杨慎之赋诗/101

苏绍泉修志/103

朱允明观象/104

武国柱烹饪/105

王维屏治学/106

郭富山种树/107

流萤办报/109

姜汉斌教授/111

赵琦的航天情/113

风土民俗

地理气候/117

勤劳尚武的会宁人/118

崇文重教的民风/120

生活习俗/122

少数民族习俗/127

水窖/129

皮影戏之灯影腔/131

历史传说

祖厉河溯源/135

铁木山逼水石/136

晏志隆喋血/137

没头爷显灵/138

降蟒山/140

桃花艳岭/141

羊打鼓马摇铃/144

诗赋会宁

旱塬风光

千年祖厉河/157

旱塬秀峰铁木山/158

绿色屏障东山/161

流光溢彩桃花山/163

清凉山/165

华家岭林带/166

东河渡槽/168

米峡锁波/170

龙王峡探水/171

黄河之水润旱塬/172

田岔梯田/177

名优特产

关川“保安红”/181

中国小杂粮之乡/182

胡麻油/186

大板黑瓜子/187

关川西瓜/190

中国肉羊之乡/192

杏产业/194

会宁地毯/197

今日会宁

经济建设/203

文化艺术/205

教育名县/209

兴工之路/214

红色旅游/218

后记

序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甘肃的过去,把握甘肃的今天,展望甘肃美好的未来。

甘肃曾有过骄人的辉煌和繁荣。地处黄河中上游的甘肃,对华夏文明的孕育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遍布全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以及羲皇和女娲的故事,都是灿烂的远古文明的见证,辉映着先民智慧的光芒。有文字记载并给华夏文明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周王朝的先祖就发祥于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的先祖就崛起于天水一带。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曾孕育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产生了李广、赵充国、金日■、窦融、张芝、王符、马超、姜维等众多的英雄豪杰。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甘肃境内沿丝绸之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批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众多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河陇地区沃野千里,胡商蕃客穿行如织,《资治通鉴》记载“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政治上,李唐王朝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关陇贵族,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文学家纵横政坛与文坛,风云一时。那个时期,可以说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甘肃也有过长期的萧条和凋敝。自宋而降,随着海路的开通和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南迁,甘肃渐渐地失去了区位优势,成为偏僻之地。加之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同中原王朝在这里进行激烈的碰撞,使陇原大地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天灾频仍,经济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到了近代,左宗棠坐镇陕甘时,发出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感叹。即使如此,这块土地因众多民族的融合繁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甘肃正坚韧地走向崛起和复兴。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甘肃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甘肃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与建设。依托资源开发,建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电力、机械制造、电子、轻纺、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产生了众多“共和国第一”,一批新兴工矿城市拔地而起,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面对贫瘠的土地,陇原儿女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建成了以景电、引大为代表的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将陡峭的山坡地修建成层层梯田,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同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聚集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使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肃的全面振兴带来了宝贵的机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甘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地区的兴衰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甘肃必将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甘肃各族人民淳朴敦厚、热情豪放的性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兼容并蓄、开放豁达的胸襟,在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历史的进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每一代人都承担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发图强,加快发展,为甘肃的全面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知史明志,我们应当多一点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求无愧于历史。

我们坚信,甘肃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是为序。  2007年4月

内容推荐

《会宁史话》以通俗的语言全面记述了会宁历史,从建县沿革、文物古迹到如烟往事、会师纪略,从历史传说、风土民俗到旱塬风光、名优特产,再到今日会宁,既有历史的追述,又有现实的记载。追述历史,展示会宁人民淳朴善良、勤劳尚武、崇文修德、尊师重教、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记载现实,反映会宁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打红色牌,建设全国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三个目标,坚持走兴水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和谐建县六条路子,顽强拼搏,励精图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辉煌业绩。会宁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会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会宁史话》打开了一扇了解会宁的窗口。它既是宣传会宁的简明读本,又是进行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会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等内容,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会宁打开了一扇窗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会宁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志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5714
开本 16开
页数 2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8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