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安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秦安的人文史地、古迹名胜、民俗风情、名土特产、传闻趣谈、建设成就,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秦安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封建统治阶级的旧史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史话”的形式,通俗的语言,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多角度展示和描述了秦安的人文史地、古迹名胜、民俗风情、名土特产、传闻趣谈、建设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是一部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地情资料书,也是一扇了解秦安的窗口,为研究大地湾文化、伏羲女娲文化、成纪文化、三国文化和李氏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实依据,为世人寻根问祖、观光旅游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推介指南。

目录

千年沧桑

远古文明大地湾/3

 大地湾的故事/3

 五彩斑斓的彩陶/9

 奇异的礼仪陶器/11

 罕见的F411地画/13

 迷人的彩绘符号/14

 原始殿堂/15

星罗棋布古遗址/17

秦汉唐墓出瑰宝/23

 上袁村秦墓/23

 杨家坪汉墓/24

 四坪村汉墓/24

 映南村汉墓/24

 何川村汉墓/25

 麻沟村汉墓/25

 杨家沟唐墓/26

 出土的其他文物/27

羲里娲乡话秦安/31

 州郡县治两千年/31

 成纪县名与地名/33

 凉州始治在秦安/35

 秦州两次迁秦安/35

 诸家话说古街亭/36

 

往事如歌

闻名遐迩古战场/41

 刘秀亲征战隗嚣/41 

 夏侯渊显亲战韩遂/42

 街亭失守斩马谡/42

 陈安驰奔保陇城/43

 宋金激战腊家城/44

往事悠悠说到今/46

 扑不灭的起义/46

 八十七年陷吐蕃/47

 徐达军克城安民/48

 牛知县修渠种棉/48

 洪治城里举义旗/49

 白朗军攻陷秦安城/50

 马仲英兵屠县城/51

 民国18年饥餐树皮/52

 清朝的秦安书院/53

 成际韵创办中学/54

 明德小学记略/55

 马河清捐办小学/56

 高兆申创办女小/56

 话说秦安县中医/57

 创办秦安卫生院/58

 接骨世家郭嘉宋/59

 红二十五军长征过秦安/60

 彭总在莲花/62

 一野左路军解放秦安/64

 中共秦安地下支部/65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67

 制陶业源远流长/68

 传统的货郎担/69

 宋平三次到秦安/70

 秦安小商品市场/74

 崛起的乡镇企业/76

 葫芦河大桥/77

 跨越县境的310国道/79

 宽敞整洁的成纪大道/79

 兴国文化广场/80

钟灵毓秀

自然风貌农林牧/83

 山川河流/83

 气候土壤/83

 土地农作/84

 森林植被/84

 其他资源/84

奇山秀水桃之乡/85

 巍峨挺秀九龙山/85

 神奇竞驰神仙山/85

 霓霞辉映云雾山/86

 巍峨长山赤龙山/87

 葫芦河水下三阳/88

 清水河/90

 显亲河/91

 南小河/92

 西小河/93

 苏家峡水库/93

 集雨节灌治旱兴农/94

 花海果溢桃之乡/96

艺文辑粹

诗词歌赋咏秦邑/101

 诗词/101

 歌赋/111

 楹联/114

地灵人杰

 飞将军李广/123

 骑都尉李陵/124

 上将军隗嚣/125

 经学家郭整/126

 益州牧李特/126

 成都王李雄/127

 晋都尉陈安/128

 前秦王苻坚/129

 隐士学师郭荷/129

 安丘公权翼/130

 太尉吕婆楼/130

 后凉王吕光/130

 千金郡公权景宣/131

 雷王雷牛/132

 诗仙李白/132

 贞孝先生权皋/133

 爱民宰相权德舆/133

 按察司佥事王恕/134

 刑部侍郎张锦/135

 广平知府张潜/135

 兵部郎中侯一元/136

 巡抚右副都御史胡缵宗/137

 宛平县令李元芳/140

 关陇诗杰胡钝/14l

 爱民良吏蔡日逢/142

 一代硕儒杨于果/142

 翰林院检讨张位/143

 翰林院散馆张思诚/143

 南召县知县彭绳祖/143

 成都知县孙海/144

 内阁中书巨国桂/14J4

 陇西统领姜国盛/144

 陇上铁汉安维峻/146

 地下党员王新潮/150

 黄埔军人柴茂生/151

 孤胆英雄杜根德/152

 中医专家张之亮/153

 史地学家冯绳武/154

 骨科专家冯守诚/155

 良种培育专家王嘉煜/155

 地质水研专家高敬亮/156

 经济学家伏耀祖/156

 水保专家巨仁/157

 泌尿科专家刘国栋/158

 作曲家薛文彦/158

 心血管病专家王仁/159

 冰川冻土专家王树基/159

 草牧专家高崇岳/159

 牦牛繁殖专家余四九/160

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蕴古风/163

 伏羲女娲的传说/163

 龙王告状的传说/167

 龙泉的传说/169

 显亲峡合婚的传说/170

 卧龙川的传说/170

 葫芦河的传说/170

 玉钟峡的传说/171

 观音寺的传说/172

 龙头山的传说/173

 五女峰的传说/174

 神仙塔的传说/175

 秦安蜜桃的传说/176

 道仙王嘉的故事/177

 二龙王南霁云的故事/178

 佛耳峡的传说/179

 青林沟的传说/180

 跳家神的传说/181

 胡缵宗的故事/183

 安维峻的故事/183

名胜古迹

古迹名胜情悠悠/187

 女娲祠/187

 兴国寺/188

 文庙大成殿/190

 天齐庙/192

 西番寺/193

 龙泉寺/194

 田家寺/195

 迎恩寺/196

 可泉寺/197

 脱骨寺/198

 九龙寺/199

 神母宫/200

 观音寺/202

 清真寺/202

 云台观/203

 凌宵观/204

 二爷商/204

 秦安“八观”“十二咏”/205

昭昭历史古城堡/207

 陇城古城/207

 略阳道古城/208

 显亲古城/209

 成纪古城/209

 兴国古城/210

 勇士古城/210

 腊家城/210

 秦安县城/210

 郭嘉古城/210

 莲花古城/211

 陇城新城/211

 洪治城/211

 常营堡/211

 三台堡/212

 迎恩堡/212

方域风物

民间艺术/215

 社火/215

 歌谣/221

 小曲/238

 皮影/241

 蜡花舞/243

 羊皮鼓/244

 剪纸/245

 刺绣/246

 荷包/247

民俗民风/248

 服饰习俗/248

 婚姻习俗/251

 风味小吃/253

名土特产/260

 秦安蜜桃/260

 秦安梨/261

 毛褐子/261

 民族用品种类多/263

 草编产品销国外/265

 粉条加工成规模/267

体育武林/268

 秦安壳子棍/268

 陇原武林一瑰宝/270

 残疾人大赛夺银奖/273

 摔跤健将徐玄冲/275

 象棋冠军梁富春/276

今日秦安

 近年回眸/281

 创办盛会/285

 行业风采/294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地湾的故事

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南侧,有一块神奇的地方叫大地湾。

距今约8000年前,大地湾先民们就已经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出了6项之最。大地湾一期出土的碳化黍(俗称糜子),是我国最早的旱作农业作物标本。大地湾一期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彩陶。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十几种彩绘符号,是我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大地湾四期出土的一座编号为F901的建筑,是我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F901主室地面,是我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大地湾编号为F411房址地面上的画作,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绘画。

要知道大地湾的详细情况,得从发现它的那个时候说起。1958年,甘肃省文管会组织的泾胃流域文物普查小组在胃水流域的清水河畔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地湾遗址,专家们当时就认定这是一处需要保护的古代文化遗址。1961年,大地湾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遗址文化层不断暴露,文物不断出土,其文化内涵及其研究价值远远超过了首次认定的范畴。这就更加引起了政府和考古界的重视。

1978年夏天,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队长岳邦湖、副队长张学正率领专业人员来到秦安县文化馆。他们查看了由韩永录等文物干部从五营乡征集来的一件件完整的陶器后,兴奋不已,一致认为大地湾是一个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大型遗址,极富发掘价值。经报请上级批准,决定在此试掘。1978年8月,考古人员来到了大地湾,在秦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组成了大地湾发掘小组,对整个遗址分10个区域进行了长达7年的连续性考古发掘。1981年10月,大地湾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甘肃省委书记办公会议决定建立大地湾文物保管所。1987年,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87]37号文件《关于大地湾遗址保护方案的批复》确定:“全面保护,建立史前聚落博物馆,复原原始聚落自然风貌。”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大地湾遗址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共发掘10个区、163个探方、6条探沟,总发掘面积14752~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屋遗迹240座、灶址98个、柱基2处、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65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出土器物8367件,其中陶器4204件、石器1937件、骨角牙蚌器2226件、兽骨17000多件以及数十万块陶片。另有青铜器时代、秦汉、宋代墓葬4座,出土陶器34件、瓷器1件。经C14年代测定,其最早年代距今约7800年,遗存包含5个文化期,延续时间很长,上下跨越3000年左右。

大地湾一期(第四文化层),即新石器早期或称前仰韶文化期,距今约7800年一7300年。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此前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是宝鸡北首岭下层类型和老官台遗址。它们与大地湾文化都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文化遗存,都是分布地域相同、文化面貌相似的一批有着独特性的原始文化。在这类遗址中,以大地湾一期遗存的发掘面积最大,约8000平方米;出土的器物最多,共403件,其中陶器307件、石器55件、骨器364件、蚌器5件;共清理出一期房址4座、墓葬15座、灰坑17个;出土陶器比较完整,基本上能够全面地反映出这一类型的文化面貌,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1980年发掘的H398是大地湾一期中最大的灰坑,口径3.30米~3.90米,底径4.00米~4.20米,深1.34米。灰坑出土物有陶、石、骨器20多件。在H398的底部发现少量炭化植物种子,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鉴定分析,分别属禾本科的黍(俗称糜子)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遗存,表明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作物的种植。出土的骨耒、磨石、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长期发掘大地湾遗址的朗树德研究员说:“陇原大地最早的垦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前就成功地将野生黍培育成栽培黍,这一事实纠正了通行多年的中国黍源于外国的谬误,进而确立了中国黍源于陇西黄土高原的新说。大地湾文化的诸多发现,无疑说明了这里是我国早期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从大地湾一期遗存地层、灰坑、房址、墓葬中出土的犀牛骨、猪、狗、鹿、羊骨和其他兽骨都说明,清水河流域当时的气候温湿,类似秦岭以南地区。 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它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独树一帜。

大地湾二期(第三文化层),即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距今约6500年一5900年。发现房址156座、灶坑46个、墓葬21座、窑址14座、灰坑和窖穴72个、沟渠8段。出土器物共3299件,其中陶器1000件、石器823件、骨、角、牙、蚌器1476件。出土了一批绚丽夺目的彩陶,如情趣盎然的鱼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陶器以细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以圜底平底为多,少量尖底。典型器物有钵、盆、罐、瓮、壶等。纹饰以绳纹为主,色彩多为黑色。常见的彩绘图案有宽带纹、变体鱼纹、直边三角、平行线和折线纹等。宽带纹是仰韶早期的独有纹饰,通常是在钵形器的口沿外壁绘一周宽约2厘米~3厘米的黑色条带,在黑宽带上刻有令人费解的“卜”“l”“P”“+”等符号。这些符号均单独使用,一件器物上只使用一个。本期有符号的残钵口计32片,不同的刻划符号共16种。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记事符号”,也有人认为它就是早期的“文字”。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认为,这些刻划符号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

石器种类较多,出现了成套的农业加工工具,同时还有专门用来研磨彩陶颜料的研磨石、研磨盘。骨器中骨笄、骨镞、骨锥为大宗。还有一定数量的角器和蚌器。

P3-5

序言

丝绸之路上的“羲里娲乡”

中共秦安县县委书记陈天雄

秦安县人民政府县长王东红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天明道、抟土造人,点亮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曙光,从大地湾先民以娴熟的技法制造工具、稼穑渔猎。过上安乐愉悦的富足生活,古老神奇的华夏文明和人文品质便深深地沉淀、蕴藏于秦安的每一寸热土之上,渗透、传承于一代代秦安人的精神之中。而今古成纪秦安以“羲里娲乡”之美称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定位驰誉中外。

秦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有大地湾、兴国寺和文庙大成殿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34处。距今约7800年的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整整向前推进了3000年。汉唐以来,秦安就是州、郡、县、道的治地,“丝绸之路”的必经重镇。因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秦安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旱在西周末年“不其与西戎战之于西,御追于略”;东汉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刘秀与隗嚣争夺略阳城;三国时期蜀魏对垒的“街亭之战”;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宋金腊家城之战,均发生在秦安。1949年8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分左、中、右三路向甘肃挺进。中路军(2兵团)进驻秦安县莲花镇。在莲花镇,彭总作出了解放兰州新的战略部署。

秦安地灵人杰,英才辈出。驰骋疆场、名垂千古的飞将军李广,争雄图强的益州牧李特、成都王李雄、前秦王苻坚、后凉王吕光、车骑大将军权景宣,辅弼朝政、讥讽奸佞的爱民宰相权德舆,为官清廉、名比况钟的巡抚右副都御史胡缵宗,忧国忧民、直言诤谏的陇上铁汉安维峻,保g-卫国、英勇无畏的孤胆英雄杜根德等等,都是秦安历代名人的代表,各具风采,万古流芳。秦安名人仅《二十四史》记载的就有247位,他们都因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付出聪明智慧而永载史册,称颂后世。

秦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干旱多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勤劳智慧的秦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扬长补短,坚持“以商兴市、以市建城、以城带乡、工商联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商贸流通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实施“项目拉动,商贸带动,产业推动。城乡联动,三产互动”战略,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创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强县富民路子。近年来,秦安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秦安蜜桃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全县上下,呈现出一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美好景象和风正、劲足、心齐、气顺的良好局面。

盛世修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全县人民的重托。由县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承担编写的《秦安史话》,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除封建统治阶级的旧史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史话”的形式,通俗的语言,集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多角度展示和描述了秦安的人文史地、古迹名胜、民俗风情、名土特产、传闻趣谈、建设成就,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形式新颖,图文并茂,是一部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当代、惠及后世的地情资料书,也是一扇了解秦安的窗口,为研究大地湾文化、伏羲女娲文化、成纪文化、三国文化和李氏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实依据,为世人寻根问祖、观光旅游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推介指南。

《秦安史话》细数秦安的沧桑往事和今日巨变,读之能鉴古知今,大有裨益。藉此,谨向为编纂《秦安史话》无问寒暑、辛勤耕耘的全体编撰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提供资料、参加审稿和给予热情支持的各方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秦安史话》是秦安独具魅力的一张名片。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对宣传秦安,继而提升秦安的影响力,为秦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是为序。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展示甘肃和各市、州、县、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文化、秀美的山川和丰富的物华,弘扬甘肃的人文精神,赞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经济腾飞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批准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得以顺利实施。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定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忱、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帖设计,凝含着他的智慧心血。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袁爱华、何远志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史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秦安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的分册之一。秦安县委、县政府对编写《秦安史话》很重视,于2004年7月成立了《秦安史话》编纂委员会,决定由县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承担编撰任务。县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员,成立编辑部,经过近两年的艰辛努力,于2006年3月完成初稿后,呈送县四大组织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各成员进行审稿。2007年8月召开了审稿会议。县委书记陈天雄、县长王东红在百忙中亲自主持会议,解决经费和疑难问题,并为《秦安史话》作序。编写人员按照审稿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后,上报省文化出版社审定。在编写过程中,县人大主任贾万祥、副主任魏千乙、政协主席高霆钧、县委副书记程江芬、县政府副县长李全民、张璞银、王燕等有关领导非常重视史话的编写,经常督促指导编写工作。县上离退休老领导王志仁、孟轮昂、任克基、姚世杰、张忠尚、张德友等同志,认真审阅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县政协、党史办、文化旅游局、外宣办公室、博物馆、文化馆、兰光冲印部等单位,为编写史话提供了资料和照片。县档案局局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薛惠玲同志对史话编撰工作高度负责,克服一切困难,组织编辑人员认真编写,保证了史话编撰任务的顺利完成。主编王文杰同志制定篇目,承担了大部分编撰任务,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照,殚精竭虑,倾注心血_,夜以继日地完-成了编撰任务。编辑人员高赞娃、马秀荷、李雁彬,齐心协力,加班加点完成了各自的编撰任务。在审稿、修改过程中,县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的吴静(副局长)、李缠兵、姬福来、张桂琴、王海宁、李新女、王云霞、焦录生、伏荣玺、牟增保、郭志军、郭虎祥等同志参与了史话的校对、打印等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承蒙蔡景文、杨德禄、任克基、成万和、尹遂世、员庆军、郭有瑞等23名同志为本书供稿,使之增色不少。众手成书,圆满完成了《秦安史话》的正式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与一块地域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安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文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5684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29
169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