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载人航天/创新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众多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题材的作品中,这本书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和翔实生动的文字,清晰地勾勒了我国航天事业中创建航天事业,并用记者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带领读者走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其视角独特,文字优美,解读权威,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载人航天,似乎总有一种神秘色彩。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辉煌背后凝聚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五十余年来,多少航天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苦中作乐,无怨无悔,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和年华,奉献了热血和智慧,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铺就了通往太空的成功之路。

本书的作者,是一直跟踪采访和报道我国航天事业的记者,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和翔实生动的文字,清晰地勾勒了我国航天事业中创建航天事业、突破“两弹一星”、攻克“三抓任务”、挺进国际市场、拓展空间应用、进军载人航天等种种历程。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我们似乎身临其境感受中国航天事业如何不断攀升新的高度。

作者还深入探解了许许多多可敬可佩的时代英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及大量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娓娓道来,清新,鲜活。

透过记者的视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感动中国的载人航天。

目录

第一章 仰望星空

 1 天问

 2 飞出地球村

 3 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

 4 载人航天俱乐部:会费有多贵?

 资讯传真

一、世界上可供人类太空生存的航天器

二、世界载人航天发射中心

第二章 追梦东方

 1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 算盘算出了“两弹一星”

 3 我们也要搞载人航天

 4 红色太空新长征

 资讯传真

一、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第三章 神舟之路

 1 难以想象的庞大工程

 2 孤独的中国载人航天

 3 神一到神四:鲜为人知的波折

 4 航天人的“三个馒头”论

 资讯传真

一、中国本着和平利用空间的原则发展载人航天

二、中国空间应用取得可喜成果

第四章 十四个人

 1 “失踪”的飞行员

 2 友谊路104号

 3 太空生活:看上去很美

 4 杨利伟和他的同事们

 资讯传真

一、神六发射现场对话杨利伟

二、世界各国航天员精彩语录

第五章 中国高度

 1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现场全程记录

 2 尿不湿与麦克风:神五背后的故事

 3 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现场全程记录

 4 当蜻蜓钻进火箭:神六背后的故事

 资讯传真

一、总设计师详说神舟六号十二大新特点

二、神六成功发射后外电评述摘录

第六章 飞向明天

 1 神舟改变神州

 2 神七:太空行走第一步

 3 太空旅行有多远?

 4 空间技术就在身边

 资讯传真

一、中国航天人的差距观

二、人类空间探索进入多元化时代——世界航天诸强大扫描

试读章节

假如我们能够站在宇宙的边缘,把头伸出边缘的话,将会看到什么?假如宇宙没有边缘,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出现的?

今天,已有30个国家的400多名航天员和近6000个人造航天器进入太空,然而,关于宇宙的无数奥秘,我们仍然只能依靠猜测与幻想。

无法考证,人类第一次充满好奇地仰望星空,是在距今多少年的远古,或是在地球的哪一端。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星空的追问,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

当人类的双脚还只能停留在大地上的时候,想象,已经达到了一个不知道有多高、多远的地方。

在东方的传说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那天鹊桥相会,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灵药飞天后永驻蟾宫;而在古希腊的神诸里,混沌之神卡俄斯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太阳神阿波罗则驾着太阳车巡游九天,为人间送来光明和温暖……

口耳相传的神话,正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的想象与渴望。

几乎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天文学,则是人类对宇宙的审思。

亚洲大陆,黄河流域。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原始社会阶段,中国就出现了专门从事“观象授时”的天文官。

《尚书·胤征》的一段文字,描述的是见到日食的人们惊慌失措鸣鼓奔走的情景。经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夏代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137年10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系统观测不仅画出了尾彗,还注意到了今天用大望远镜也难见到的彗核。世界公认,公元前240年中国的彗星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文字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归30次,中国都有记录。

《后汉书·天文志》记录了公元前185年一颗垂死星体的壮观爆炸。2000多年后,这被证实为人类天文学历史上记录最早的超新星现象。

让人惊讶的记录,还涉及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流星雨等各种罕见天象。中国古代大量天象记录,年代连续,详细完备,准确性高,成为望远镜发明之前无与伦比的人类宇宙记忆。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古观象台,都见证了古代观测天象的辉煌成就。

欧洲文艺复兴前,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代表了人类观察宇宙的最高水平,其中的一些成果直至今天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有两种伟大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哲学家康德的名言,道出了人类对无垠太空与生俱来的情愫。

当中国人在地球的东方孜孜不倦观测、记录天体运行时,欧洲的天空却被遮蔽了千年之久。公元2世纪至16世纪的中世纪欧洲,很多科学家甚至因为追问天空而被宗教势力迫害至死。

1608年,为了观察透镜的质量,荷兰眼镜商利伯希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秘密——远处的景物变得又大又清楚。望远镜就这样被第二年,伽利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用它首次观测月亮,发现了月亮的环形山和木星的四颗卫星。

同一时代,中国明朝官员万户,成了人类飞天的首位实践者。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1945年在他所著的《火箭与喷射》一书中记述说:“万户,他在一把椅子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大风筝。然后让他的仆人同时点燃火箭。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天的人”。

从17世纪开始,古老的梦想与自然科学的发轫相遇,诞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科学性的幻想小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1634年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了严格的计算。

欧洲一位学者曾说:“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夜之中,一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从哥白尼建立日心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牛顿创立微积分解析天体的运动开始,欧洲的夜空被重新擦亮,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18、19世纪,源自牛顿的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当19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完成了诸如测定地日之间距离为1.4959亿公里等一系列问题,法国人还在1783年乘热气球和氢气球飞离了地球表面。有人甚至认为,20世纪给科学家们剩下需要解决的事已经不多了。

庆幸的是,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发明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知道了分子和原子的人类,对宇宙中的一切更加好奇了。

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从这一天起,人类飞离地球的时代来临了。

P2-5

序言

新华社记者笔下波澜壮阔的中国载人航天历程,翻开了我的“神舟”记忆。回想起我们在2005年那个风雪变化的早晨发射神舟六号的情景,一幕幕清晰如昨。

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50余年的辉煌之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航天人在飞向太空的历程申所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的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峰上又一颗璀璨的明珠。神舟五号实现了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的历史性突破,神舟六号圆满完成多人多天飞行,神舟七号将实施出舱活动,这一系列的突破与跨越,标志着中国已经从航天大国向着航天强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探索宇宙是人类的本能,就连牙牙学语的孩子,也会对着夜空中的星星、月亮发出疑问。我想,一次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所提升的,不仅是我国空间技术的高度,更是中国人科学精神和想象力的高度,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高度。

生活在一个航天事业大发展的时代,分享每一次发射带来的激情、光荣与梦想,是当代人的幸运。

我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拿不出一毛钱。当时,一个二极管要一毛钱,这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完全是奢望。我经常走6公里的路到县城的门市,去看人家修收音机,因为特别想拥有一支二极管,做一个简单的收音机。但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

上小学的时候,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牛顿的画像和万有引力的原理。当然,那时的我是看不大懂的。到了初中,另一本讲宇宙和生命起源的书,虽然还是看不懂,但让我对宇宙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再后来,高中老师给了我一本在当时还是禁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篇第一句话,讲的是牛顿的时空观——“宇宙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在我从宇航天事业几十年后回头看,这三本书,就是我的科学启蒙。

与我们这代人相比,今天的孩子们多么幸福!他们的科学启蒙,是在“神舟”飞天的壮景中、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完成的。这个活跃的、开放的时代,赋予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眼界,创造了各种让他们树立理想、实现理想的条件。正因如此,载人航天飞行远远不只是一个科技事件,更是为中国航天的未来积累着认知与梦想的力量。我想,这也是这本具有人文性和科普性的《载人航天》价值所在。

这本书,是由几位长期跟踪采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华社记者完成的。新华社从来都是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队”,神舟六号发射前后,我曾接受过他们的采访,与他们进行过坦诚的交谈。我惊奇地发现,他们走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个系统甚至分系统、子系统,并且对工程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发展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他们的报道严谨、权威,不仅展现给读者画面中的一切,并且讲述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们善于发现细节,善于从科技事件中发掘人文力量,从而把“硬梆梆”的航天新闻变成让人感动、让人温暖的故事;

他们往往看山及水,用发散式思维和透视眼光对事件进行纵横延展,从而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他们的笔触细腻而大气,就像神舟起飞的港湾、我工作了近4年的西北大漠。  这一切,都融入了这本《载人航天》。在众多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题材的作品中,这本书用记者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带领读者走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视角独特,文字优美,解读权威,值得一读。

2008年6月,我再次被任命为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全面开始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任务的组织实施工作。7月10日,神舟七号飞船空运进入发射场。就在组织卸载飞船的时候,我接到了调任国防科大工作的通知。我没有遗憾,因为我已经为神舟七号的发射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我期待着神舟七号发射圆满成功,期待着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成功,期待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更加辉煌的明天!我相信,记者们的下一本和下下一本书,已经从神七航天员的太空漫步中获得了无穷尽的灵感。

张育林

书评(媒体评论)

在众多表现中国载人航天题材的作品中,这本书以记者的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带领读者走近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视角独特,文字优美,解读权威,值得一读。

——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原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 张育林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于激发了更多普通民众对航天的兴趣。这本书既是中国载人航天历史与现实的凝练记录,又是一部集中了人文性与科普性的优秀作品。我相信,读完此书,在关注“神舟”的人群里,又多了许多双热切的眼睛。

——神舟一号至五号火箭系统总指挥,神舟六号、七号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著名火箭专家 黄春平

内容权威、准确,并且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对同一信息进行全方位延伸,是这本书的特色。你能从中找到关于中国载人航天的丰富信息,并获得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张柏楠

翻开书页,我回想起了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的一幕幕。在出征仪式上,当我走出问天阁、回头挥手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水的。我真切地感到,国家给了我力量,让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载人航天》所传达的,正是这种力量。我想,这也是神舟七号、以及未来更多的航天员们飞向太空最强大的助推力。

——“航天英雄” 杨利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载人航天/创新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瑞雪//孙彦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037350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