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谋略与方圆之道(最新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是清廷名臣,其德行与为人皆堪称楷模。读清史,不可不读曾国藩,这些浸润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他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总结出来的,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确阐释和发扬。尽管时代发展,世事变迁,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曾国藩的言行、思想和所作所为,对于今天的人们仍不乏借鉴作用。

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充分说明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内容推荐

民谚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而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由于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六十年。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之珍藏”字样。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而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常常参悟,顶礼膜拜。并且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还说“曾文正家书及书札……应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功伟名垂。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被世人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从运用人才上看,清朝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并且称呼其为老师。从文才上看,他继承了桐城派方苞、姚鼐清真雅正的文风,并加以创新,开启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风格,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最擅长,所作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为后世所称颂。从武学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甘为朝廷尽心尽力,为建立湘军呕心沥血,得到了皇帝与同僚们的青睐,精心操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曾国藩处世、为政、立身、治学方面的许多言论、著述,其中包括书信、对联等,都受到世人称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综观曾国藩一生,他的成功是所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将这些成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时刻提醒自己,或写在家书、书信中教导子弟或朋辈,互勉共进。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曾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与曾纪鸿同属“高干子弟”,门庭显耀,却都未变成“衙内”和“大少爷”之类的角色,实在有些令人出乎意料。考究起曾氏的后人,我们可以看到:先有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纪鸿虽不幸早亡,但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的成就。除此之外,‘曾家的孙辈还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现了曾宝荪和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足够叫人艳羡。

目录

第一章 修身: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1.立志是人生成功之本

 2.勤劳俭朴是立身之道

 3.多言无益,务实为宜

 4.以自强为立身之本

 5.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6.戒除不良习气是关键

 7.淡泊物欲,不求名利

 8.心病还须自心医

 9.不自欺,自诚明

 10.做人要有使命感

第二章 处世: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1.处世切莫恃才傲物

 2.敬是为人处世的要方

 3.举止要重,发言要慎

 4.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5.巧妙把握刚与柔的火候

 6.荣辱集一身,宠骂若等闲

 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

 8.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

 9.掌握处理大难题的策略

第三章 交友:中国历史上最有号召力的人物之一

 1.关系是成大事最大的财富

 2.选择朋友就是选择成功

 3.找到高人为自己指路

 4.必须亲近良友

 5.处世交友贵雅量

 6.要胸襟坦荡,虚怀若谷

 7.朋友重要,事业更重要

 8.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第四章 用人: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1.善于提拔和运用人才

 2.人才是成大事的第一要义

 3.人才以广收而致,以勤教而成

 4.人才都是磨砺出来的

 5.知人用人,扬长避短

 6.将人才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7.借人之才为才,用人之力为力

 8.强化自己识人的本领

 9.摸透人的精、气、神

 10.以诚待人,众望所归

第五章 治学:中华传统文人的典范人物

 1.勤能补拙是良训

 2.成大事须有真本领

 3.唯读书可以改变气质

 4.读书应有志、有识、恒久

 5.看、读、写、作四者需兼备

 6.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7.写字作文应以圆润为主

 8.读书应有所择有所得

 9.学以致用才有大收获

 10.行气为文章第一要义

第六章 治家: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1.育儿如养树

 2.孝悌之道最重要

 3.骨肉之情最真挚

 4.和气蒸蒸而家必兴

 5.仗势欺人是败家之道

 6.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7.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

 8.治家贵严,严父子多孝

 9.耕读传家,泽及后代

第七章 治军:泱泱儒学铸兵法

 1.泱泱儒学铸兵法

 2.政治教育是军队的灵魂

 3.“勤”、“慎”、“诚”是选才之道

 4.技艺娴熟,乃能有恃无恐

 5.学会放权,发挥将领的能力

 6.用看得见的实惠激发整体潜能

 7.和衷共济,把军队上下连在一起

 8.用兵以审势为第一要义

 9.带兵要有刚毅之气

 10.攻敌不如攻心

第八章 官场:朝廷良臣。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1.依人而起,不着痕迹

 2.“耐”是为官的基本功

 3.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4.不知节俭是贪污的起源

 5.做官要无官气而有条理

 6.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

 7.谨小慎微才能坐得稳

 8.亦官亦绅,办事必成

 9.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凭欲望的支配行事,必然走上自我毁灭的歧途。

曾国藩到京师的最初几年,也是一个凡夫俗子,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每天应酬特别多,这并不是他官做大了,应酬必不可少,相反倒是“没事找事”,消磨时光。

道光二十年(1840年)四月,庶吉士散馆,曾国藩以第二等第十九名留在翰林院。

自明、清以来,翰林院内都有一个庶吉士的短期职位,相当于进士再深造,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以各种官职。明代英宗以后成为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一般为期三年,其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也有的会被派到各地方任官。

中国传统的做官之道是重中央轻地方,虽然中央的俸禄不比地方高,但可以结交朝中大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更重要的是,在中央为官,尤其是翰林院官,属于“天子近臣”,如果一个人的水平可以,很快就会脱颖而出,升迁的机会自然要多得多。做地方官则不然。按过去的体制,任地方官有冲、繁、疲、难的区分。

所谓“冲、繁、疲、难”,即“地当孔道为冲”,也就是交通要道、战争要地;“政务纷纭者为繁”,也就事情繁多、比较杂碎;“赋多逋欠者为疲”,这种地方年年没有好收成,使地方官疲于税收,很难出成绩;“民刁俗悍、命盗多者为难”,这种地方治安复杂,比较难以治理。

曾国藩留在翰林院后,本想多用功学习知识,但是进入翰林院的人总有一种衣食无忧的感觉,所以每天这些人都是吃了睡,睡好了玩,没有人再去想着下苦功学习。所以,就这样,曾国藩也浑浑噩噩地过了四十多天。此后的一段时间,除了给家里写一封信商议家眷来京的事情外,其他时间每天都是送往迎来、吃酒、饮茶、闲聊,很少读书。因此,他每天总要在日记中“检讨”自己,害怕自己每天都会故技重演。若不能自察自改,会无益于自己的目标,不能成就大事业。

按翰林院的官员,读书养望、切磋交往是“本职工作”,本无可厚非,但每天如此打发日子,终究养不成经世的韬略。曾国藩为了实现“澄清天下之志”,针对自己的不良习惯,他提出三戒:一戒吃烟,二戒妄语,三戒房闼不散,后来都做到了。

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曾国藩认识到,应酬过多,精神就难以集中,做起事来也会出差错。此外,吸烟也会对此有很大影响。他说:精神要常令有余,做起事来才能精气十足而不散漫,“说话太多,吃烟太多,故致困乏”。意识到危害后,他发誓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起戒烟,并作为“三戒”之一,但最初戒烟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找朋友们下棋、聊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即宜守规敬事,乃闲谈荒功,不溺情于弈。归后数时,不一振刷,读书悠忽,自弃至矣。乃以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的意思。此一恕,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急宜猛省。

吸烟有害健康是今天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吸烟对人的精神有影响,就不是人人明了的。曾国藩把初次戒烟喻为婴儿断乳,形象地说明了他对吸烟的溺爱及戒烟的痛苦。

曾国藩戒除了吃烟、爱闲聊之外,还有“一戒”就是围棋。然而,他这一次却失败了,围棋没有戒下来。曾国藩自幼即酷爱下棋,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进士,时年二十八岁。此后十三年中,在其著名的《曾国藩日记》中统计对弈一千三百余盘,观棋还不在其中。

曾国藩任职京师后更如鱼得水,“溺情于弈”。京城为棋界精英荟萃之所,曾国藩的师友中有不少人耽于此道,如刘谷仁、何子敬、朱廉甫等。曾国藩论学之余,最大的爱好便是下棋,几至沉溺痴迷的程度。一次,曾国藩上午刚同友人战罢,午饭时看到有人下棋仍“嗜之若渴”,立在一旁指指点点,“几欲自代”,其爱好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曾国藩在军队里,每天必写日记,读书数页,下围棋一局,终生如此。

很多种情况下,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欲望和本能所驱使,因而有些事情的好的结果和达到这种结果的方法我们都能看到,却往往做不到,就是因为在感性与理性的较量中,感性常常占了上风。曾国藩做人处世沉稳老练,主要得益于他从年轻时就刻意修炼的“克己”功夫,也就是一种自治能力,一种理智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般人认为,这难道不是区区小节,无关大体吗?但这正是曾国藩克制有节,行之有恒,实为内圣修炼的第一大事。

大多数人自我感觉良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庸人的思考方法,真正有才干的人往往会发现自我的缺点和不足,正视缺点和不足,并设法克服改正,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

自古以来圣贤们都将“克己”作为人生修炼的入门课和常修课。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一个新的境界。P23-25

序言

民谚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而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由于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六十年。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毛泽东年轻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之珍藏”字样。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而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常常参悟,顶礼膜拜。并且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还说“曾文正家书及书札……应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功伟名垂。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被世人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从运用人才上看,清朝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并且称呼其为老师。从文才上看,他继承了桐城派方苞、姚鼐清真雅正的文风,并加以创新,开启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风格,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最擅长,所作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为后世所称颂。从武学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条件,然而正是由于他甘为朝廷尽心尽力,为建立湘军呕心沥血,得到了皇帝与同僚们的青睐,精心操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为镇压太平天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曾国藩处世、为政、立身、治学方面的许多言论、著述,其中包括书信、对联等,都受到世人称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了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综观曾国藩一生,他的成功是所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他将这些成功经验或记在日记中时刻提醒自己,或写在家书、书信中教导子弟或朋辈,互勉共进。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曾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与曾纪鸿同属“高干子弟”,门庭显耀,却都未变成“衙内”和“大少爷”之类的角色,实在有些令人出乎意料。考究起曾氏的后人,我们可以看到:先有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曾纪鸿虽不幸早亡,但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的成就。除此之外,‘曾家的孙辈还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现了曾宝荪和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足够叫人艳羡。

曾国藩是清廷名臣,其德行与为人皆堪称楷模。历史上作为臣子有此作为者,现未发现有第二例。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代独一人;他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方;他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读清史,不可不读曾国藩,这些浸润着人生哲理的箴言,既是他阅历了人情险恶的官场、风云莫测的战场后总结出来的,也是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精确阐释和发扬。尽管时代发展,世事变迁,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曾国藩的言行、思想和所作所为,对于今天的人们仍不乏借鉴作用。

曾国藩的成功之路,充分说明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作 者

2008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谋略与方圆之道(最新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雷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728753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827=5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4
出版地 北京
261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