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悉达多
内容
编辑推荐

世上无人如他一般孤独。贵族可以属于某个上流阶层;工匠可以属于某个行会并在其中安身立命,过行会的生活,说行会的语言;婆罗门可以与婆罗门一同生活;苦修者可以进行沙门的修行。甚至林中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并非孤单一人,他仍属于某一群体。侨文达已是一个僧人,成千上万的僧侣皆是他的兄弟;他们身披同样的僧衣,拥有共同的信仰,使用同样的语言。而他,悉达多,他该归属何方7他该加入何人的生活?他该使用谁的语言?

内容推荐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伽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目录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沙门

乔答摩

觉醒

第二部

伽摩拉

人世间

轮回

在岸边

船夫

悉达多之子

侨文达

试读章节

在房合的阴影中,在阳光照耀下的河岸边,在泊岸的小船旁,在柳树林和无花果树的浓阴里,悉达多,英俊的婆罗门…之子,年少的雄鹰,与挚友侨文达一同长大。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芒果林中,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和神圣的祭祀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悉达多早已加入了智者们的谈话,与侨文达一道修习辩论、静思与禅定的技艺。他已经学会如何默念“喳”——这真言之本;吸气时默默吸入它,呼气时则凝神默默吐出它,此刻,他的前额仿佛放射出纯净思索的心灵之光。他已学会如何在自我存在的深层体认阿特曼——永恒不坏,与宇宙合一。

他的父亲心中充满喜悦,因为他的儿子聪慧好学且渴慕知识;他知道他的儿子将会成为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罗门中的王子。

他的母亲满怀幸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注视着他落坐、起立和行走,强壮英俊的悉达多,四肢修长,体态完美地向母亲问安。

每当悉达多走过城里的街巷,年轻的婆罗门女子心中就会泛起阵阵爱的涟漪;他有着高高的前额,王者般的眼神,还有隽削的背影。

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位婆罗门之子,对他的敬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人。他爱悉达多的眼光与和蔼的嗓音;他爱他走路的姿态与行动的完美文雅;他爱悉达多的一切所言所行,然而他最爱他的精神、他那高尚而热切的思想、他炽热的意志和崇高的使命。侨文达知道,悉达多绝不会成为一个平庸的婆罗门,一个懒惰的献祭官,一个贪婪的咒语贩子,一个傲慢无知的雄辩家,或仅仅是羊群中愚蠢善良的一员。而他,侨文达,也不想成为任何一类这样的人,不想成为成千上万庸庸碌碌的婆罗门中的一个。他要追随人所爱戴的杰出的悉达多。如果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位神,如果他将进入大光明界,那么侨文达将要跟从着他,作为他的朋友、他的伙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和他的影子。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热爱着悉达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悦和快乐。

但是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漫步在无花果园中的玫瑰小径,在林中蓝黝黝的树阴下静思,每日在赎罪池中洗浴自己的肢体,在芒果林的浓阴深处参加祭礼,他举止美雅,为所有的人所爱,使所有的人快乐,而他的心中却没有快乐。梦境和不安宁的思绪从流动的河水,从夜晚闪烁的群星,从太阳的光芒中不断向他袭来。迷惑与灵魂的躁动随着祭祀的烟火升起,在《梨俱吠陀》的诗句中迷漫,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骚动。

P3-5

序言

缘起

《红楼梦》作者在开卷第一回中曾“自云经历一番梦幻之后”,于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千古奇书《石头记》。书中又比出“风月宝鉴”正反皆可照人。按所谓解构主义的观点,书里的故事与书外的故事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十几年前,笔者似乎可算作“已发菩提心”的文学青年,可命运不是那省油的灯,你“心比天高”,一定让你身陷九地,让你七荤八素一番。于是也颇经历了一番不足与外人道的人生境遇。因而从一位留学生朋友手中拿到一本外文版《悉达多》之后,如好好色,如饮甘醇,一口气读完,拿自己的经历及心路历程与书中相互发明,相互印证,可算我一生中甚为难得的读书经验。

当年有一位画画的朋友也曾与我谈论《悉达多》,说从中得到种种启示云云,然而他所根据的是一个音译书名的版本。我读了那个版本遂萌生了为中国贡献一个与原文般配的汉语版本的想法,因为那个版本把“在水面行走”翻译成“潜入水底”。当时笔者年龄是25岁。

“缘”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本书在十年前就已经完成翻译,直到今天才得以出版,其中种种因缘令人多生感慨。十年前,我虽然对自己有绝大的信心,但同样对我有信心的却只有几个朋友而已。今天我重读自己十年前的翻译,发现可修改的颇为有限,其中有些“精彩”的部分令我心生羡慕之心,毕竟是“过去之我”的手笔。十年前,因为这本小书很难赢利所以未能出版,如今,读者与出版市场的成熟终于促成本书与读者见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悉达多。《悉达多》的翻译伴随着我心中悉达多的成长与成熟,我体验了悉达多的孤独与烦恼、追寻与苦修,经历了悉达多的堕落与超越,也感受了悉达多的觉醒与证悟。

翻译有多种类别:有学者的翻译,如柏拉图《理想国》的翻译,有圣者的翻译,如《圣经》或《维摩诘所说经》的翻译;有诗人的翻译,如本书的翻译。英国桂冠诗人华兹华斯说:上品诗如强烈情感之自然涌流。的确,如果没有对《悉达多》全书透彻的理解,并由此在感性的层面把握全书的旋律,成功的翻译就无从实现。《悉达多》书中的故事属于所有对生活具有“审视心”的读者,是对所有不甘堕落的人们的心路历程所作的回肠荡气的咏叹。因此,对我而言,本书的翻译过程仿佛是一次深长的呼吸,一次深沉的冥想,一番心灵的沐浴。翻译过程中我总是要求作者之心与译者之心相印才将文字形诸纸面,务必使作者的疑惑成为我之疑惑,作者的觉醒成为我之觉醒,作者的轮回成为我之轮回,这样,译出的文字才不会生涩与突兀。

笔者有意将译稿的文字设计成具有某种“庄严感”,以免过于平易而损失了原文的深义,同时也符合叙述古代故事的要求。书名siddharma的翻译采用在中国广泛通行的“悉达多”三字,为唐代玄奘法师所译。此西文名与汉文名当都从梵文而来,懂西文的读者当惊讶于西文名与汉文名发音之相近。“乔答摩”一节中笔者也大胆采用了佛经中的“世尊”一词来翻译对佛陀的称谓,其西文原义是“光耀世界者”。Kamala(伽摩拉)中的Kama为爱神的名字,笔者于是采用了通行翻译中较有印度色彩的“伽摩”二字。有时为了避免直译的干涩平白,笔者也采用了一些具有禅意的用语与概念,如“船夫”一节中悉达多论时间: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如,俱入目前。

《悉达多》一书可归于哲理小说一类,而小说的可读性至关重要。笔者的目标之一是提供一个可朗读的版本,请读者评判这一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笔者尤为喜欢“觉醒”一节中情景俱佳的文字,特抄在此处:

悉达多在自己的行程中每走一步都学到新的东西,世界在他眼前已全然变幻并使他心醉神迷。清晨,他看到太阳从森林和山峦的那边升起;黄昏,他观赏远方棕榈海滩上的落日,夜晚,他仰望天上的星辰,还有那镰刀形的月牙儿像一只小船在蓝黝黝的夜空漂游。他看到天上的浮云,雨后的彩虹,夜空的群星,清亮的小溪,奔流的河水,忙碌生息的动物,岩石,绿树,芳草,美丽的花;早晨树丛上晶亮的露珠.远处淡青色的山峦;鸟儿鸣啭,蜜蜂嗡嗡,微风轻柔地吹过稻田。这色彩缤纷、仪态万千的世界久远以来就一直存在:日月星辰永远在照耀,江河永远在奔流,蜜蜂也永远在嗡鸣。而在从前,这一切在悉达多的眼中只不过是空虚无常的幻影,无可信托,注定为思想所蔑视和抛弃;因为那一切并非实在,实在隐藏在这可见的现象世界的另一面。但是现在他的眼睛则迷恋于这个世界。他看到并承认了这可见的现象界,他要在这一世界中寻求自己的位置。他不再追求实在,不再企图在这现象世界的另一边追求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夜空的月轮和星辰很美,小溪、海滩、森林和岩石,山羊和金龟子,花儿与蝴蝶都很美。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可惜,命运弄人,这是悉达多堕入凡尘的开始。本书的好处之一是:你会接受悉达多心路历程中所有的“逻辑”,而这所谓“逻辑”却是永远自我否定的逻辑。

禅的理性主义

世界有太多“名”与“实”、“相反”与“相成”的矛盾。佛教在某些人心目中是“迷信”而已,而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又是不折不扣的“现实”的理性主义。正如“现代理论物理学”与所谓“东方神秘主义”的奇妙相遇,使得最科学的原子弹制造理论基础与似乎离科学最远的佛教信仰融为一处。另外一个最“形象”的例证:电影《黑客帝国》的理论基础是佛教,影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尤其显示佛教教义中“万法唯心”的思想。而该影片的编剧沃卓斯基兄弟“很喜欢史诗与哲学,喜欢叔本华……”,拉里·沃卓斯基“比大部分德国学者更了解赫尔曼·黑塞”。

这是一个“现象界”惊人扩张的时代,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一个令人无所适从的时代,一个需要更宽广精神框架的时代。因而,这也必将是一个需要“圆融统一”的时代,一个需要“禅”的时代。

黑塞的“禅”却有着理性主义的背景:不是从信仰出发,不是从书本出发,不是从社会意识形态出发,而是把一切置于自身的理性观照之下,以理性的精神引导自我走过世界,走过生命,走过一切心与物的形相,从而达到物我一如的解脱境界。钱穆论中西文化之异同时说:中国是诗的文化,而西方是戏剧的文化。《悉达多》一书却是西方文化中的异数,其目标不是表演出人生,而是将心灵在人生中的真实感受加以诗化的演绎。因此,一个关于佛教的故事竟拔除了任何“盲信”的因素,这在中国的阅读空间中可算独树一帜了。

一位西方读者评论道:悉达多的文字很容易读,而真正读懂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另一位读者则说:不是黑塞写《悉达多》,而是悉达多在写黑塞。《悉达多》之深刻并不在于故事背景的遥远,不在于论道的高妙,而在于阅读过程中强烈的切近感与现实感,读者的内心自我不期然飘然升起,随书中的悉达多踏上精神之旅,读者现世的经验可以在旅程中得到超拔而化作具体的证悟。《悉达多》竟不妨作为现代人的人道阶梯。

僧人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崇慧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以如此诗意的境界回答如此实证的问题,中国禅宗之美之真可见一斑,然而,现代人往往只把这八个字当成诗境而已,而忘记了它是在回答一个极其理性的问题。我们来看黑塞的版本:

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粲,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侨文达,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仿佛存在于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见“侨文达”一节)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黑塞说:

这是一枚石子,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它也许会化为泥土,泥土中会生出植物、动物或是人。我以前或许曾说过:这石子只是石子,毫无价值,属于玛耶女神的空幻世界,然而或许因为在变易之轮中它也有变为人或是神灵的可能,所以这枚石子才具有某种重要性。这或许是我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现在我认为:这石子不仅仅是石子,它同时也是动物、上帝或佛。我不因为它是一物并将会变为另一物而尊敬它,爱它。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而且永远涵摄万物。我爱它仅仅因为它是一枚石子,因为现在此刻它向我显现为一枚石子。我在它的每一细微的纹理和孔洞中都看到了价值与意义。它的灰与黄,它的硬度以及敲起来的声响,它表面的干与湿也同样显示着神秘与价值。有些石子摸起来像油脂或肥皂,有些看起来像树叶或沙子。每一枚石子都与众不同,并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祷念着圆满的“喳”字真言。每一石子皆为梵。(见“侨文达”一节)

黑塞与悉达多

公元1877年出生于德国黑森林畔卡夫镇的赫尔曼·黑塞是一位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现代经典作家。在西方世界,黑塞已进入名垂永恒的经典作家的行列。他曾获歌德文学奖,冯塔纳文学奖,并于1946年以小说《玻璃球游戏》获诺贝尔文学奖,文论家们称之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黑塞的作品深刻揭示了正直的人们在世俗文明(一切以名利为转移),尤其是现代世俗文明的压迫下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与心灵孤寂。在其所有作品中,黑塞试图以某种圆融统一的境界来调和甚至包容阴与阳。善与恶。物欲与神性,世俗与超越等两难命题。

黑塞对东方文化(包括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恐怕远远超乎—般中国人对他的了解。黑塞研究过佛教、老子与赐经》,并曾在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描绘过一位“竹林七贤”式的中国人形象。

《悉达多》是黑塞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也是黑塞作品中外语译本最多的小说,到1977年已有三十四种外语译本,仅印度就出版了二十二种方言版本;而中国至今尚未出版过具有影响力的单行本。

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与文化重建的重要时期,对传统文化(包括佛教)的关注与弘扬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的热点。佛陀的故事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崇高、最美丽的故事,在富于佛教传统的中国又是流行最广的故事。《悉达多》以一个现代西方人的独特视角,写出了一个富有渊深的人生哲理、曲折动人的东方的佛的故事。全书充满了清明的理性、深邃的思辨与崇高的诗情。

《悉达多》一书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读者。一般读者会醉心于书中百转千回、引人人胜的情节;善于思考的读者会折服于黑塞日耳曼式的深刻思辨力;追求信仰的人们可以玩味书中隽永而空灵、只可悠然心会的禅意。喜欢古典也可,这是古代印度的故事;喜欢现代则可从书中获得一份在金钱浪潮冲击下的清醒与淡泊。

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悉达多》在大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悉达多》在中国的命运又将如何昵?

杨玉功

2004年7月于望京花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悉达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赫尔曼·黑塞
译者 杨玉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1628
开本 32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