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隆美尔(1891-1944)
内容
编辑推荐

隆美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名将,深得希特勒的器重。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之家,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军校教官、希特勒警卫部队的指挥官、装甲师师长、集团军和集团军群司令。在德国入侵法国时,他指挥的第7装甲师进展神速、挺进最远,被称为“魔鬼之师”;在北非战场上,他指挥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兵力相差悬殊、战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屡败英军,并一度进抵阿拉曼、逼近埃及的开罗城;在盟军大规模反攻时。他又成功地组织了千里大撤退,被称为“沙漠之狐”;在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时,他主持修筑了著名的“大西洋壁垒”,并指挥了诺曼底抗登陆作战。作为希特勒的心腹爱将,他为纳粹德国付出了犬马之劳,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德国国防军二十六位元帅之一。后因对德国的政治前途和军事前途丧失了信心,与希特勒在政治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又因无意中卷入了反希特勒的密谋活动,被迫于1944年10月服毒自杀。

本书为我们介绍了他的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从某种意义上说,隆美尔是历史上的幸运儿。他不仅在生前就已红遍德国、妇孺皆知,而且在希特勒纳粹政权覆灭后,其他法西斯帮凶一个个变得臭名昭著,被世人所唾弃的情况下,隆美尔的名声反而扶摇直上。但由于他目光狭窄、不重战略,其军事建树仅仅停留在战术档次,终究只能作为名将,无以归为军事大家。而德国因其战事不断,曾出现过许多军事大家,如格奈泽瑙、克劳塞维茨、毛奇、史蒂芬等,隆美尔却无法与他们并肩而立。

本书为其人生传记读本。

目录

热爱战争的狂汉/2

战火的熔炼/3

功勋奖章的荣誉/9

追随希特勒/13

非洲军团初入沙漠/50

独当一面赴北非/51

进攻进攻再进攻/59

无敌之芒遇挫/67

托卜鲁克僵局/70

辗转昔兰尼加半岛/76

卷刃的战斧/77

“十字军”的杀气/85

功亏一篑的反攻/93

沙漠之狐的克星/128

危机将是长期的/129

蒙哥马利抵达开罗/138

仓促结束的疗养/145

撤离阿拉曼/151

余勇可贾的转进/160

败军之帅的抉择/161

撤退路上狡计万端/169

寄望突尼斯/176

注目英吉利海峡/226

巡视大西洋壁垒/227

密谋与预见/238

生日的礼物/244

诺曼底大鏖兵/256

迟迟未变的失误判断/257

无法实现的反攻/265

末日还有多远/276

他没有死在战场/302

7月20日的爆炸/303

死神走近沙漠之狐/313

冷静而冷酷的谋杀/319

无法抹杀的隆美尔/326

试读章节

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州斯瓦比亚地区一个叫海登海姆的地方,受到的教育很少。在他七岁那年本来应该上小学,却由于他父亲由海登海姆的小学校长提升为阿伦的中学校长而取消了当地小学,隆美尔不得不从私人教师那里学习必要的知识,直到两年后才考进一所拉丁学校并在那里读了五年书。1908年起,他进入格蒙登皇家现代中学又读了两年。这就是他终生所受的全部教育。由于1907年他在跳过一条小溪时不幸摔断了右脚踝骨,便不再喜欢任何运动了,他把空闲时间全都用在做家庭作业和读书上,他最感兴趣的学科是数学和科学。

就隆美尔的家庭来说,他的父亲毫无显赫背景,与他祖父一样都是中学的校长。倒是隆美尔的母亲海伦还算是有点地位,是曾任符腾堡州州长的冯·鲁斯的女儿,隆美尔家的四个孩子对家庭的感觉基本一致:喜欢他们的母亲,讨厌他们的父亲。

隆美尔在家里排行第二,最小的孩子名叫海伦,与他母亲同名,是个女孩,后来步家族的后尘成了一名教师,终生未嫁。他的哥哥名叫卡尔,因对学校的考试极为恐惧而自愿参了军,成了一名陆军侦察机领航员,曾到过埃及、北非等地,因染上疟疾,年纪很轻时就去世了,是隆美尔家第一个走进军旅的成员。他的弟弟名叫杰哈德,自幼喜爱音乐,后来成了一名歌剧演唱家,于1977年去世。

而那个遭到孩子们一致讨厌的父亲,总是留着一头短发,并时髦地在脑瓜顶来个中分,光滑地垂向两边,一副夹鼻眼镜总是紧紧地架在高耸的鼻梁上,一见到几个孩子就抓住时机问他们一些偏僻怪诞的问题,如这个建筑物叫什么名字?那种花是属于什么科目的?那种讨厌劲谁见谁烦,甚至有一次气得最害怕考试的卡尔用椅子砸了他。

好在这个烦人的父亲活得并不长,在1913年就去世了。但在去世前,他却做了一件大事,以一位校长的身份将隆美尔推荐给了附近的伍尔登堡军队。他在推荐信中极尽胡说八道之能事,说隆美尔“健壮、可靠,是一个很好的体操运动员”。他的这番做假之举连遭炮兵和工兵的拒绝,最后还是伍尔登堡的第124步兵团心地善良一些,同意接收了隆美尔。1910年7月19日,18岁的隆美尔终于挤进了军人的队伍。根据当时德国的军制,隆美尔在3个月后理所当然地被提升为下士,6个月后又成为军士。1911年3月,他被送进德国东北部的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进修。

1911年11月,经过了8个月的培训,隆美尔顺利地从军官候补生学校毕业,校长对他评价很高,说他“相当出色”,在体操、击剑和骑马等科目中做得很好,而且“性格倔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满腔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很能干的军人,只是体质方面差了点,身材中等,瘦弱,体格相当糟糕,而且很虚弱”。

1912年1月,隆美尔被授予中尉军衔。他又回到了124步兵团,在此后的两年里,一直负责训练新兵的工作。

1914年3月1日,隆美尔这个已担任新兵训练员1年多的中尉军官,忽然得到一个机会暂时离开了他那种日复一日、无所变更的训练工作,被派往附近的乌尔姆第49野战炮兵团的一个炮兵连服役。

1914年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为借口,向德宣战。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8月25日又对奥匈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这个时候,隆美尔正在乌尔姆的炮兵团中服役。1914年7月31日,是在隆美尔的记忆里刻下了很深印象的一天。清晨7点的时候,隆美尔所在的第49野战炮团第4连正走在乌尔姆古老的鹅卵石路上,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队列前头是团队的军乐队,高声鸣奏着(《保卫莱茵》的乐曲,这首乐曲在狭窄的街道上空回响,路边所有的窗子都打开着,街区内的男女老幼都一起随着这首乐曲而唱和,那种场面和气氛使得这首乐曲更加雄壮。

当时,隆美尔正骑在马上,走在马拉大炮队列的最前面,还仅仅是一名排长的他,正迎着朝阳从训练场地上归来,在万千欢腾的人群的陪伴下返回营房。这是隆美尔在炮兵队伍中的最后一次操练,他已决定要返回到他原来所在的124步兵团去。

当隆美尔在勤务兵的帮助下,收拾好全部家当,乘着夜色回到124步兵团时,营区内正是一片非常严峻的氛围,士兵们全都穿上了土灰色的军装,在准备着开赴前线,参加战斗。第二天下午6点,全团搞了一次检阅活动,团长汉斯少校在检阅了这个团队后,向全团作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说。随后,德国的全军动员令下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在他们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开始了。士兵们士气高昂且兴高采烈的欢呼声,在营地历尽沧桑的四壁内回荡,他们以共同的声音向上级保证,他们将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要忠于祖国且至死不渝。

当夜幕悄悄降临的时候,124步兵团接到上级的命令,乘火车前往德国的西部边境。在他们出发的时候,乐队为他们奏起了乐曲,前来欢送的德国平民聚集在一起,人山人海,欢呼雀跃。但隆美尔没有加入这个行列,他有自己的事情不得不去办理。直到三天后,隆美尔才处理完一切,登上行程,并很快赶上了队伍。他们穿过斯瓦比亚那些美丽的河谷和草原,一路前行,沿途的迷人景色令他难以忘怀。所有的士兵们在行程中都唱着高昂的歌曲,并一路受到了沿途群众的热烈欢送,每到一个车站,人们都拿出最精美的水果、巧克力和面包欢迎他们,鼓励他们为了德国做出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群众这种不可抑止的热情,极大地鼓舞了隆美尔。

火车到达科威汉姆的时候,隆美尔看到了他的家人。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和妹妹,都来送行。但这次会面却只有几分钟,火车在此只停了一小会,便很快鸣笛起动了。隆美尔不得不与他的家人告别,他永远地记住了和家人的那最后一瞥和最后一次的握手。

当天夜里,火车跨过了莱茵河,德国的探照灯光柱划破了夜空,正在搜寻着敌人的飞机和飞艇。火车上的士兵已渐渐疲乏了,他们不再唱歌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有的在座位上,有的在地板上,渐渐地进入了梦乡。但隆美尔却无法人眠,他一直站在机车的脚踏板上,凝视着机车锅炉敞开的炉膛,或者是盯着窗外宛如正在窃窃私语的夏夜,他在想,他还能在这次大战中活着回来吗?他还能再见到母亲和家人吗?

8月6日天很晚的时候,火车终于停下了。隆美尔走出狭小的车厢,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终于到目的地了。这里是靠近法国边境的但登霍芬,隆美尔跟着队伍下车,又一路奔走,来到克鲁斯维勒。隆美尔不太喜欢这个地方,这里的街道和房屋都很脏,当地的人对这些前来“为了祖国而战”的士兵们也不太友好。但隆美尔他们并未在此停留,他们只是向前行走。8月7日,隆美尔跟随队伍已整整走了一天,当夜幕再次降临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士兵们的衣服都淋透了,身上的背包越来越重,甚至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已经离德法边境不远,因为每个人都听到了在几公里外的边境线上传来的零星枪声。

8月4日,德国在西线向中立国比利时发起进攻,20日,德国拿下比利时后,兵分五路,直指法国北部。法英两国原本也研究过如何防止和阻挡可能发生的德军从比利时进攻法国的问题,但直到战争爆发后,也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所以,德军选择这一进攻路线,一路畅通。到9月3日,法国政府被迫撤出巴黎,迁往波尔多,英国军队也紧随其后,步步后撤。就在此时,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削弱了西线的右纵队,从中调出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前往东线抵御俄军,又留下四个师防守在比利时,并将另三个师调往法国边境执行封锁任务。

法军总参谋长霞飞抓住这一有利战机,于9月4日向德军发起反攻,双方在马恩河一带展开了不足5天的短暂决战,德军最终全线败退。这就是著名的马恩河第一次战役★,双方共有152万人参战,结果法军以死亡21,000人、受伤122,000人的代价换取了德军43,000人死亡和173,000人受伤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它扭转了德进法退的战局。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因在此次战役中指挥失误而被解职,继任者是法尔肯海恩。此后,双方又进行了“奔向海岸”战斗,也就是争夺多佛尔海峡沿岸地区的战斗,但德军未能达到切断英法军队交通要道的目的。从12月起,西线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双方筑起战壕,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或你攻我守,或我攻你守,陷入了不能进也不能退的对峙僵局。

这种僵局在西线战场上一直持续到1917年,到了1918年才完全打破。

隆美尔就是在这种大的战争背景下,在法国战场上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他曾为德军的一路前进而振奋不已,也曾为德军被迫败退而扼腕叹息。 

但他一直坚信,服从指挥、忠于德皇,是自己不可推脱的职责。

1914年9月,正是法国向德国发起反攻的时候,隆美尔曾经用一支空步枪与三名法国士兵孤身奋战,这一英勇行动使他获得了平生第一枚战斗勋章:二级铁十字勋章。但他也为自己的英勇付出了代价,左腿被一颗步枪流弹打伤,并且不得不住进医院。直到1915年1月13日,他才从医院里出来,重新回到了124步兵团。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隆美尔(1891-1944)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威廉·图特
译者 郭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45179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65.2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8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