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会尊重成功做人--养成尊重好习惯/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闫玉双,在本书中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方案,九大主题,六大步骤,个案生动鲜活,文字亲切浅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父母和教师了解、引导、帮助孩子的优秀读本。

内容推荐

作为父母,您认真倾听过孩子讲话吗?真正接受过孩子的意见吗?确实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而您的孩子,能接受您的不同意见吗?能考虑少数人的想法吗?能跟其他人有效沟通、良好合作吗?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内容,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闫玉双,在本书中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方案,九大主题,六大步骤,个案生动鲜活,文字亲切浅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父母和教师了解、引导、帮助孩子的优秀读本。

目录

序言 好习惯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前言 尊重,神奇的魅力

Chapter 1 培养尊重生命的习惯

 每个生命都平等

 孩子知道“生而平等”吗

 学做人中人

 像他们

 一样维护生命尊严

 别人知道你重视他吗

 评价教育的试金石:尊重人

 提供生命发展的环境

Chapter 2 培养尊重差异的习惯

 个性差异有助于孩子成功

 差异构成缤纷世界

 和而不同

 用榜样为孩子导航

 尊重差异有方法

 做最好的自己

 创设自由空间

Chapter 3 培养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

 尊重少数人就是尊重自己

 表面一致往往掩盖真实意见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让人说“不”

 孩子会接受和表达不同意见吗

 孩子能接受和表达不同意见吗

 畅所欲言的环境

Chapter 4 培养尊重隐私的习惯

 孩子也有隐私权

 孩子可以有秘密

 孩子,这就是隐私

 小事折射人性光辉

 尊重隐私要有度

 孩子学会尊重隐私了吗

 让孩子在尊重隐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Chapter 5 培养理解他人的习惯

 理解万岁

 孩子隆得理解吗

 会理解“请记住”

 理解的风范

 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理解孩子有多少

 让孩子在理解中成长

Chapter 6 培养沟通的习惯

 沟通助你走向成功

 孩子会主动沟通吗

 有效沟通=有效倾听+有效表达

 你真正理解对方的表达吗

 提高沟通能力

 你能良好沟通了吗

 创设沟通的环境

Chapter 7 培养欣赏他人的习惯

 欣赏能产生奇迹

 告别嫉妒

 你会欣赏吗

 赞美的力量

 学会为别人喝彩

 孩子的嫉妒心理有多重

 别盯着孩子的错误

Chapter 8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有教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教养源于有爱的心

 有教养的行为

 像他们一样有教养

 走出狭隘,做开阔的“我”

 你是有教养的人吗

 长辈的品行是留给孩子的财富

Chapter 9 培养合作的习惯

 有合作,才有发展

 我们不是对手

 1+1>2

 合作助成功

 培养富足心态

 你懂得合作了吗

 孩子有学习合作的环境吗

试读章节

评价教育的试金石:尊重人

该怎样评价父母和教师的行为?一句“为了孩子好”是不是就可以凌驾于孩子之上?

“笨得跟猪一样!”

“你简直一点用都没有!”

父母气极的时候这样的话容易脱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觉得有权骂,而且口不择言,有时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

有学生丢了东西,老师现场查问,当问到一个胆小的男孩子时,他脸“腾”的一下就红了,老师马上宣布:我知道是谁偷的了。边说边用眼睛望着小男孩,小男孩脸更红了。其他学生似乎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都一齐看着他。小男孩有口莫辩,只知道哭。于是这个老师居然就向全班同学宣布,东西是这个孩子拿的!

在学校,像这样不由学生辩解的例子并不少。

古语中有所谓“父在前子不言”。孩子在自己的父亲面前连开口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具体到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虽非父母,却可以如父母一样管教孩子。孩子只能服服帖帖,才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这是传统等级社会中对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评价标准。而且还将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冠名“为了孩子好”。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表明他是独立的个体,虽然年龄小,但其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与生俱来。正因为孩子小,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孩子的人权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那些不顾孩子人格尊严的做法,极易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甚至造成性格的扭曲,对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孩子做了错事,可以就事论事地进行教育,而不能无端讥讽,更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凭主观意愿去猜测。“为了孩子好”绝不能成为父母和教师无视孩子尊严、伤害学生感情、侵害孩子权益的理由。试想,如果社会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的人权都采取漠视态度,那又何谈成年人的人权呢?一个懂得尊重孩子人权的社会,才不会轻易地去伤害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灵。

以人性化的评价引领孩子发展。

北京一些小学开始实行一系列人性化的“肯定教育”,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是:作业本上看不到过去那些令人难堪的红“×”,做错的题目都被“?”所代替。北京市燕山星城小学薛志华的体会是:“×”似乎对问题已经判了死刑,永无翻身之日。而“?”温和、平等待人,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纠错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河北省安国市的一位老师对学生说,不会答问题可以高举右手。

老师提问时,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可是当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很奇怪,后来就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这个学生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于是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这个学生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老师还悄悄地把这个方法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讥诮学生说“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说“你本来就是猪脑袋无药可救”,在以后的教课中也不给这个学生机会,那么,这个学生的未来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会在“破罐子破摔”的同时,深深地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或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除了“捣蛋”,还会产生恨!

有人认为,对孩子尊重过度,会使孩子没有规矩。但事实证明,受到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同父母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父母、老师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很强。高尔基说:“哪里没有对人的尊重,哪里就很少有能够尊重自己的人出生,出生了也活不了多久。”尊重是孩子的特殊营养,对人的尊重是评价教育的试金石!P23-25

序言

尊重,神奇的魅力

一天早晨,一位著名的女教授走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的不是她的学术地位,而是她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已经年过七旬的她轻轻地走进来,微笑着朝我们点头,随手将她雅致的皮包放在了地上。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立即拿起她的包,准备放到桌子上,却被她制止了。

老教授明白我们的困惑,平静地解释说:“桌子是用来办公的,或者是喝茶吃饭的,而我的包是从外面带进来的,东放西放难免有病菌,放到桌子上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只能放在脚下。”

听了老教授的一番话,我们这些晚辈既感动又惭愧。在平常的忙碌中,我们何曾这样替别人细心着想过?于是,这位老教授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愈发高大起来。

与人交往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学会交往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毫无疑问,学会尊重是与人友好交往的金钥匙。本书围绕“尊重”这一主题,探讨如何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九种习惯。

为什么要把“尊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因为和其他习惯相比,尊重是人的精神家园,许多习惯都是由尊重派生出来的。

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四岁的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5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奇怪:“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一看,果然已经拼好了。他非常好奇地问儿子:“你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把这个人拼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孩子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好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观念正确了,他的路也就正确了。观念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标准,它根植于一个人灵魂深处,引导人们追求理想,指引人们判断是非,还决定着一个人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

2005年3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05年至2014年)”,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

孩子们与人交往也有其潜在的价值观念,不管父母、老师是否意识到,孩子们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方式总是受其价值观念的制约。单从“尊重”这个词来看,在传统文化中,被尊重的一定是权威人物或长辈,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人平等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社会给予每个人同样的发展机会,人们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因而也越来越重视对普通人的尊重。具体来说,以交往中“打招呼”为例,如果以“身份、等级”的价值观念为指导,面对权威或重要人物时,人们常常是主动问好,表现得言语谦和。而面对下级或被认为是地位低的人时,就有可能迎面走来却视而不见,或者是等着别人先问候。相反,建立在“尊重”这一理念基础上的交往,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言谈举止摒弃了陈腐的“身份、等级”等观念,所表达的是对平等的人格尊严的认同。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尊重”。

传说有一位老者在当地被人们尊为圣人,威望极高。一名好胜的青年便追着老者,非要讨教受人尊重的秘诀。老者让他在村子里帮助每一个人,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无论是疾病缠身的还是健康的,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并且要求他对每一个人都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过了一年后。老者才告诉青年秘诀:“你想让人尊重你,那你就先去尊重别人。”

假如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你是否愿意尊重别人?”相信90%以上的人都会填“愿意”。但愿意尊重人,并不等于就有了尊重人的习惯,正如父母总是告诉孩子想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对别人有礼貌,学校也明文规定要“相互尊重”等,但告诉了,规定了,并不等于孩子就具有了这个习惯。

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教授为什么令人感动?就因为她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反映出尊重人的习惯。由此看来,尊重人的行为无处不在,当尊重行为形成习惯,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人也就具有了尊重别人的能力。

但由想尊重人到具有尊重的习惯需要培养,怎样培养尊重的习惯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尊重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对对方的承认和认可,它是人际交往的软件,它将引导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以及孩子与周围人的交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能够友好地与人相处,也知道尊重他人是交往最重要的前提,但尊重人的能力不是父母和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出来的。事实上,无论大人怎样告诉孩子应该尊重别人,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让孩子受到尊重,他才能学着去尊重别人。

亲爱的父母、老师们,我们面对的是天使般的生命!学会尊重他们,不要因为他们小就随意对待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这样孩子就会在思考中感受尊重,在感受中学会尊重。

当尊重成为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共同习惯,就能建立起新型的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当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了尊重人的行为能力,能够在人格上尊重人,举止中体贴人,言语中关心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顺畅了,也就自然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美好的生活。

当尊重成为孩子的习惯,孩子一定能成为受欢迎的人,一定能拥有高品位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会尊重成功做人--养成尊重好习惯/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云晓//闫玉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39959
开本 16开
页数 2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5-4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