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可不知的2500个历史文化常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分门别类地归纳出了2500个历史常识、民俗常识、文学常识、自然常识、文物常识、书画常识等。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地名、节气、礼仪、习俗、民族、军事、文学、历史、考古、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官衔、称谓、成语、俗语等方方面面。它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休闲之书。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浓缩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宝典。它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地讲述了各类事物的精彩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超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愿本书的出版能为广大读者,轻松自如地获取历史文化知识带来捷径,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与政治常识

三皇五帝的由来/2

夏朝是如何建立的/2

商朝的都城朝歌在哪/2

商朝前期为什么要频繁都/2

井田制/2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2

春秋五霸的形成/3

什么是弭兵运动/3

勾践与卧薪尝胆/3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3

胡服骑射/3

孙膑与庞涓的恩怨/4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4

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4

火牛阵/4

秦“远交近攻”/4

秦始皇的身世/5

秦朝是赵高葬送的吗/5

破釜沉舟发生在什么朝代/5

鸿门宴是在哪里举行的/5

“楚河汉界”的来历/5

刘邦有名无字的由来/5

吴楚“七国之乱”/6

汉武帝是谁的儿子/6

立子杀母/6

昭君出生在哪里/6

西汉时期的单于列表/6

强项令的由来/6

光武中兴/7

党锢之祸/7

黄巾起义/7

官渡之战/7

赤壁之战的战场在哪里/7

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7

三国人物葬地录/8

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8

梁武帝信佛/8

五胡乱华是怎么回事/8

北周武帝为什么要灭佛/8

为什么说高纬是无愁天子/8

陈后主活了多少岁/9

三省六部制是谁确立的/9

隋朝大运河的起始点在哪/9

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9

玄武门的四次政变/9

唐太宗为什么害怕乡巴佬/9

唐太宗智取《兰亭序》真迹/9

玄奘取经主要经过了哪些国家/10

安西四镇/10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10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10

鉴真共进行了几次东渡/10

李隆基是如何得到杨贵妃的/10

南衙北司之争/11

两税法/11

牛李党争/11

舅甥之盟/11

黄巢是哪里人/11

西夏王朝是谁建立的/11

五代十国是指哪些朝代和国家/11

陈桥兵变的“陈桥”在哪里/11

杯酒释兵权/12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12

“靖康之难”俘虏了哪两个皇帝/12

岳飞惨死风波亭/12

成吉思汗名字的由来/12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乞丐皇帝”/13

朱元璋名字的由来/13

靖难之役/13

土木之变指的是什么事件/13

锦衣卫出现在哪个朝代/13

八旗制度/13

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13

军机处都负责哪些工作/13

清朝的文字狱/14

清朝的闭关政策/14

洪秀全不姓洪/14

天京事变的地点在哪/14

北洋军阀/14

中法战争及“镇南关大捷”/14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缘由/15

八国联军进北京/15

中国古代历史之最/15

中国的皇帝之最/15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16

禅让的皇帝有哪些/16

历史上第一个“儿皇帝”/16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16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17

夏商时期的职官/17

西周春秋时期的职官/17

秦汉时期的职官/17

晋魏南北朝时的职官/18

隋唐五代时的职官/18

宋元时期的职官/18

明清时期的职官/18

中国历史上的42次农民起义/18

四大汗国/19

中国历史上的42次农民起义/18

松赞干布名字的由来/19

中国唯一封侯的女将军/19

中国历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19

中国原始人类生存年代表/20

近代不平等条约/20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20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21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1

辛亥革命/21

南京临时政府/21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21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22

南京国民政府22

九一八事变/22

卢沟桥事变/22

南京大屠杀/22

历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2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副主席的产生/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3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23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23

什么是白皮书/2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4

三权分立/24

议会制/24

君主制/24

政教合一/24

共和制/24

总统制/25

内阁带4/25

影子内阁/25

上议院/25

下议院/25

中央集权制/25

为什么中国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6

欧洲联盟/26

非洲联盟/26

东南亚国家联盟/26

联合国的由来/26

联合国大会/27

八国首脑会议/27

圆桌会议/27

绿色和平组织/27

世界上第一位总统/27

世界上最早的“领事”/27

世界人权日/27

历史上最早的女使者/28

新中国第一位国家主席/28

中国最早的驻外女大使/28

最早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人/28

第一个被外国封为酋长的中国人/28

第一次大罢工/28

第一次全国禁毒工作会议/2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8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出访/29

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著名刊物/29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29

中国首次参加东盟会议/29

中国第一批维和女警/29

中国首位公选市长/29

最早的国旗/29

最早的国歌/29

国旗护卫队第一任旗手/30

全国人大之最/30

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30

香港和澳门回归/30

第二章 天文与气象常识

银河系是一条“流动的河”/32

离人类最近的太阳系/32

为什么恒星会发光/32

什么是太阳色球/32

什么是光球/32

冕洞/32

恒星中也有“矮子”/32

金星上的“旭日西升”/33

个头最大的木星/33

水星上是否有水/33

有“小地球之称”的火星/33

带着“项链”的土星/33

躺着自转的天王星/33

笔尖下发现的海王星/33

小行星/34

月亮的起源/34

月球上的脚印为什么能长期保存/34

月球上有什么/34

伽利略卫星/34

土卫八的怪称/34

拖着尾巴的彗星/35

哈雷彗星是谁发现的/35

总星系/35

九星联珠/35

太阳奇景/35

双虹是怎么回事/35

朝霞和晚霞是如何形成的/36

为什么天空中会出现流星/36

日食和月食/36

月食发生的过程/36

日食发生的过程/36

星座的起源/37

中国星座的划分/37

现代星座的数目/37

星座的划分与其诞生石/37

射手座/37

长蛇座/38

猎户座/38

仙后座/38

飞马座/38

蛇夫座/38

老人星/38

北极星/39

织女星/39

钱学森星/39

“超级巨人”天津四/39

“魔星”大陵五/39

酷似烟斗的北斗星/39

追赶织女的牛郎星/39

二十八星宿/40

三垣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40

紫微垣/40

太微垣/40

天市垣/40

四象/40

分野/41

北斗/41

参商/41

壁宿/41

流火/41

什么是天干地支/41

干支纪年法的由来/41

世界历法体系/41

阳历/41

皇历/42

公元42

什么是农历/42

我国现行农历/42

农历月份名称/42

中国农历为什么是月先位的/42

二十四节气歌/43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43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43

藏历节气的划分/43

《天历》是一部什么样的历法/43

常见的月相/43

正月的由来/44

标准时间/44

“小时”的由来/44

十二个时辰的别称/44

“旬”是怎么划分的/44

古代常用的与时间有关名称/44

潮汐是怎么回事/45

“三九”为什么冷/45

“三伏”为什么热/45

万户飞天/45

探路者探测器/45

载人飞船的用途/45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46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人物/46

中国古代三种纪时法/46

中国古代四种纪年法/46

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47

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47

中国建造最早的天文台/47

中国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科学家/47

中国第一座天文馆/47

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47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47

第一位宇宙飞船女指挥官/47

第一枚火箭发明者/48

第一个女宇航员/48

第一个宇航员/48

飞行时间最长的女宇航员/48

航行次数最多的宇航员/48

年纪最大的环球飞行员/48

年纪最小的单人环球航行者/48

银河系内最古老的行星/48

太阳系最暗最小的天体/49

最暗的星系/49

最古老的黑洞/49

最年轻的行星/49

最大的卫星/49

最早的风向计/49

最早的自动计时器/49

最早的石刻天文图/49

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科学家/50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50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气象观测基本站/50

第三章 自然与地理常识

日月潭/52

长江三峡/52

天下第一泉有哪些/52

中国著名的西湖/52

中国众多“三峡”/52

中国三大平原/53

中国四大高原/53

中国四大盆地/53

中国四大天池/53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53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54

中国五大名泉/54

中国的五大淡水湖/54

中国七大江河/54

中国湖泊之最/54

中国最北端的村庄/55

中国最早的地震仪/55

红海的由来/55

死海的由来/55

富士山的由来/55

东亚的地理特点/55

世界岛屿之最/56

世界海峡之最/56

世界海洋之最/56

世界地理之最/57

世界上最大的山系/57

世界上最深的峡谷/57

世界上著名的瀑布/57

世界第一高峰/57

世界第一大群岛/58

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人/58

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58

第一个测算地球大小的人/58

世界环保纪念日/58

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59

自然界的有毒植物/59

可以预测天气的树木/60

会变性的植物/60

植物也要“睡觉”/60

植物的“血型”/60

世界油王/60

世界巨木之首/61

自动播种机/61

天然消防员/61

庞大的海上森林/61

“大胖子”树/61

“智慧之果”香蕉/61

彩色花生/62

结面包的面包树/62

无心插柳柳成荫/62

一生只开一次花的竹子/62

世界香花冠军/62

荷花的含义/62

芍药的种类/62

早春名花白玉兰/63

冰山上的奇花雪莲/63

香气袭人的熏衣草/63

“花中香祖”兰花/63

“花中高士”君子兰/63

“花中西施”杜鹃/63

“金秋娇子”桂花/63

梅花的象征意义/63

睡莲时开时合的缘由/64

昙花的开花时间/64

花色多变的棉花/64

各种神奇的灯笼树/64

用叶子捕蝇的捕蝇草/64

无花果真的没花吗/64

枫叶变红的缘由/65

菩提树的由来/65

西瓜的由来/65

为什么夜来香晚间才香/65

为什么荷花“出淤泥而不染”/65

除虫菊为什么能灭蚊/65

榕树为什么能独木成林/65

为什么树干都是圆的/66

树为什么怕剥皮/66

树木的年轮/66

为什么说“日食三枣,八十不老”/66

沙田柚产于哪里/66

辣椒原产于哪里/66

最大的菠萝产地在哪里/67

茉莉花什么时候传入中国/67

葡萄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67

植物之最/67

傣家的“五树六花”/67

中国独有的野生植物/67

中国部分城市市花/67

中国最早的植物学著作/68

最早的野生植物辞典/69

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69

中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69

中国第一部地理书/69

世界知名植物园/69

犀牛和犀鸟/69

鳄鱼和千鸟/70

向导鱼和鲨鱼/70

没有眼睛的鱼/70

水母的顺风耳/70

会唱歌的鲸/70

散发“灯光”的灯笼鱼/70

食人鳄/70

鲈鱼的生活习性/71

喜欢追逐轮船的海鸥/71

喜鹊到来是好预兆/71

大雁飞行时怎样排列/71

善于“血眼喷人”的角蟾/71

丢卒保车的海参/71

割体逃命的海星/71

喜欢装死的负鼠/72

蟋蟀“求婚”/72

蝴蝶聚会的原因/72

奇怪的蝉鸣/72

切叶蚁种蘑菇/72

七星瓢虫名字的由来/72

蜜蜂为什么不停地跳舞/72

青蛙冬眠的缘由/73

大熊猫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和平使者/73

刺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73

松鼠的食物/73

善于跳跃的袋鼠/73

难以受伤的猫/73

千奇百怪的尾巴/73

最懒的鱼/74

最毒的鱼/74

最大的虾/74

最大的蟹/74

最大的水母/74

最会变色的蟹/74

最大和最小的鲸/74

寿命最短和最长的鱼/74

鱼类之最/75

最大的龟/75

最大的蛾/75

最大的蜻蜓/75

最毒的甲虫/75

最重的昆虫/75

最长的昆虫/75

发声最大的昆虫/75

飞得最快的昆虫/76

最具破坏力的昆虫/76

最小和最大的蚂蚁/76

最大和最小的蜈蚣/76

最大和最小的蝴蝶/76

眼睛最多的昆虫/76

昆虫之最/76

最多的鸟/76

最早的鸟/77

孵化期最长和最短的鸟/77

嘴最长的鸟/77

寿命最长的鸟/77

鸽子之最/77

最大的巨蛙/77

最大的蜥蜴/77

最大的蛇/77

最小的蛇/78

最长的毒蛇/78

产卵最多和最少的蛇/78

最大的虎/78

最大的猴子/78

最大的羚羊/78

最长的象牙/78

最大的犀牛/78

最大和最小的斑马/78

形态最特殊的鹿/79

恐龙之最/79

猫的世界之最/79

最耐寒的鸭/79

十种最聪明的动物/79

中国独有的动物/80

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80

世界上最大的乌龟/80

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80

世界上最小的蜂鸟和最小的鸟卵/80

世界上最大的鱼类/80

世界鸟类之最/80

第四章 名称常识

庙号/83

谥号/83

尊号/83

佛教学位的称谓/83

佛教对女性的称谓/83

古代对他人的敬称/83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84

中国对各年龄的称谓/84

外国对中国的称谓/84

人物并称/85

职业的称谓/85

古代交友的称谓/85

亲友间礼貌称呼/86

古代人对自己的谦称/86

“第一”的雅称/87

古代的等级称谓/87

古代宗族称谓/87

古代地理特殊称谓/87

古代对秘书的称谓/88

古代对他人的尊称/89

古代贵妇人的称谓/89

古代对女子的称谓/89

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90

明清科举考试称谓/90

古代对月亮的别称/90

古代主要节日称谓/90

古代食器称谓/91

古代炊具称谓/91

古代酒器称谓/91

古代家具称谓/91

古人对“死”的称谓/91

社交用语称谓/92

古代授官称谓/92

马大哈/92

拖油瓶/92

黄花闺女/92

江西老表/93

国家的别称/93

中国的别称/93

北京的别名/93

器物的别称/94

春天的别称/94

夏天的别称/94

秋天的别称/94

冬季的别称/95

时间的别称/95

端午节的别称/95

七夕的别称/96

农历月份的别称/96

皇帝及其家族的别称/96

中国部分城市的别称/97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原意/97

酒的别称/98

花的别称/98

长江的别称/98

邮票的别称/99

冠军的别称/99

教师的别称/99

水果的别称/100

草类的别称/100

农作物的别称/100

文房四宝的别称/101

结婚纪念日的别称/101

西方贵族爵位别称/101

历史上名称最多的城市/101

历代朝代名称由来/101

省的来历/102

天府之国的来历/102

乾陵名称的由来/102

长安街名称的由来/102

五羊城名称的由来/102

天安门名称的由来/103

王府井名称的由来/103

中关村名称的由来/103

天桥名称的由来/103

人民大会堂名称的由来/103

北大“未名湖”的由来/103

上海豫园的由来/103

蝴蝶泉的由来/103

华清池的由来/104

黄鹤楼的由来/104

巫山十二峰的由来/104

黄河名称的由来/104

鸭绿江名称的由来/104

井冈山名称的由来/104

“九州”一词的由来/105

“您”字的由来/105

“商人”的由来/105

“妻子”的别称/105

“丈夫”的由来/105

“小姐”的由来/105

“先生”的由来/105

“老百姓”的由来/105

“万万岁”的由来/106

“太上皇”的由来/106

“老人家”的由来/106

“寿星老”的由来/106

“老头子”的由来/106

“狗不理”的由来/107

“叉烧包”的由来/107

“亚细亚”的由来/107

“阿拉伯”一词的由来/107

“山姆大叔”的由来/107

“枫叶之国”的由来/107

美国国名的由来/108

法国国名的由来/108

德国国名的由来/108

挪威国名的由来/108

日本国名的由来/108

朝鲜国名的由来/108

中国国名的由来/109

雅典国家的由来/109

意大利国名的由来/109

西班牙国名的由来/109

神圣罗马帝国的由来/109

澳大利亚国名的由来/109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由来/110

犹太王国兴衰/110

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110

西伯利亚名称的由来/110

北名称的由来/110

上海名称的由来/111

香港的由来/111

澳门的由来/111

东京的由来/111

红军名称的由来/111

日本姓氏的由来/111

英国和美国姓名的由来/112

德国姓氏的由来/112

阿拉伯姓氏的由来/112

爱新觉罗姓的由来/112

宰相的确立/112

状元的由来/112

使节的由来/112

古代的三公/113

三省六部/113

金代九公/113

古代十大居士/113

五虎五彪十狗/113

明末十三家/113

十三绝/113

十八学士/113

西汉十八侯/113

二十四孝子/114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114

云台二十八将/114

三十六行/114

法老/114

元首/114

沙皇/114

天皇/115

主席/115

总统/115

首相/115

大使/115

爵/115

丞相/115

御史/115

太师/116

少保/116

尚书/116

学士/116

上卿/116

上大夫/116

士大夫/116

大将军/116

枢密使/116

节度使/116

经略使/116

参知政事/117

军机大臣/117

军机章京/117

左徒/117

太尉/117

大夫/117

廷尉/117

太史/117

侍郎/117

侍中/117

郎中/117

参军/117

令尹/118

刺史/118

太守/118

都督/118

巡抚/118

校尉/118

知府/118

县令/118

什么是会计/118

科学家/118

第五章 民俗常识

第六章 俗语常识

第七章 军事常识

第八章 经济常识

第九章 法律常识

第十章 医学常识

第十一章 文学与文字常识

第十二章 舞蹈常识

第十三章 音乐常识

第十四章 绘画常识

第十五章 戏剧常识

第十六章 宗教常识

第十七章 体育常识

试读章节

◎三皇五帝的由来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的五种说法是:

第一,燧人、伏羲、神农;

第二,伏羲、女娲、神农:

第三,伏羲、祝融、神农;

第四,伏羲、神农、共工;

第五,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的五种说法是:

第一,黄帝、颛项、帝喾、尧、舜:

第二,疱牺、神农、黄帝、尧、舜;

第三,太吴、炎帝、黄帝、少吴、颛顼:

第四,黄帝、少吴、颛项、帝喾、尧。

第五,少吴、颛项、帝喾、尧、舜;

历史上虽然对于三皇五帝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废除了传统部落的“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产生了16个君主。

◎商朝的都城朝歌在哪

对于商朝时的都城朝歌,主要指今天河南省北部的淇县。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设都于此。此后,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商朝前期为什么要频繁迁都

商朝从汤开始,到纣灭亡,共传17代31位君王,近600年。商朝有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都城屡迁。汤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迁:中丁迁都于■,河亶甲迁都于相,祖乙迁都于邢,南庚迁都于奄,盘庚迁都于殷。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水灾”说、”游牧”说、“游农”说、“去奢行俭”说和“王位纷争”说。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封建地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地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周朝时,周幽王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什么都满足她,但是褒姒从未开颜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计:“谁要能博得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博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各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真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突然来犯,守兵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春秋五霸的形成

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什么是弭兵运动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想暂时休战,于是就出现“弭兵”运动。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546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做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

◎勾践与卧薪尝胆

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公元前497~465在位。

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留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促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控制了整个中国,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作“战国七雄”。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地处中国的北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由此,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装上褶下绔,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孙膑与庞涓的恩怨

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他为人忠直,与魏国人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出任魏国将军,因自己才能比不上孙膑,心怀嫉妒,设计使人召孙膑到魏国,设下阴谋,砍断孙膑两足,又刺他面额以墨涂染的肉刑。要使孙膑终身残废,永不得为人所用。

后来齐国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暗中会见,齐国使者设法将孙膑偷载回国,当时齐国将军田忌,久慕孙膑贤名,特推荐于齐威王,威王询问兵法,称赞其才能,于是任用他为军师。后来魏国命庞涓攻伐韩国,韩国告急于齐国,请求出兵相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往救,用孙膑计策,致使庞涓身负重伤,最后引剑自刎而死。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邻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商鞅变法有什么作用

商鞅变法是秦国实施的改革。变法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火牛阵

公元前284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统帅燕、秦、韩、赵、魏等国的联军大举进攻齐国。当时联军将齐国的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眼看着就要国破城亡。在这一危急时刻,齐国的守将田单心生一计。

一天午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100O多头牛赶到城外,然后,又命将士在牛角上捆上两把锋利的尖刀,在牛身上披戴上五颜六色的布匹,在牛尾上系满浸透油脂的麻线和芦苇。然后,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牛尾巴一着火,牛性子便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许多士兵吓得腿都软了,哪里还想抵抗呢?

于是,齐国的军队取得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单大摆火牛阵”。P2-P4

序言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兴盛与衰微,辉煌与悲怆,多少事如烟而逝,多少事流传百代,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铸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

哲人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睿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文化知识便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知识,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养料。

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二战时期久负盏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精通各国历史,过人的学识可与历史学家相媲美;伟人毛泽东对许多历史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孜孜不倦地研读史书。纵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国家,不是在国民教育中给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以特殊的重视。

针对这一现象与目的,我们把读者感兴趣的、觉得最有意思的,然而又较零散的2500个历史文化常识鳊辑成册,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古今中外的常识,从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本书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分门别类地归纳出了2500个历史常识、民俗常识、文学常识、自然常识、文物常识、书画常识等。书中的内容涵盖了地理、地名、节气、礼仪、习俗、民族、军事、文学、历史、考古、影视、戏剧、音乐、舞蹈、官衔、称谓、成语、俗语等方方面面。它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休闲之书。

如果有人问你,男左女右的来源是什么?三皇五帝都是谁?新娘为什么要盖红绸缎? “木马计”是怎么回事?何谓“三教九流”?通读全书,你将一一得到解答,真正做到:“上下五千年,无所不知,历览古与今,无所不晓。”

可以说,这是一本书浓缩了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宝典。愿本书的出版能让广大读者,轻松自如地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可不知的2500个历史文化常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姣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436738
开本 16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