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
内容
编辑推荐

1958年是不平常的。一个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个“大跃进”运动,人们把主观意志和冲天热情任意泼洒在原本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期望开出大同之花,而把称之为“科学”和“规律”的东西遗忘在角落。

1958年是不平常的。这一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中南海办公。中共中央在外地召开的各种会议也多达9次。为什么?毛泽东的足迹和当时的形势发展究竟有何关联?他的思想又如何随着外界形势的发展波澜起伏?本书再现了那个年代耐人寻味的诸多片断,可供有志深入研究毛泽东者所用。

内容推荐

1958年,是中国当代史上不平常的一年。

1958年,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甚至连许多中共中央会议也在外省召开。为什么?毛泽东的足迹和当时的形势发展究竟有何关联?

毛泽东说,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晶的加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怎么制造出产品?

那么,毛泽东走出红墙,究竟看到了什么?接触了怎样的老百姓,怎样的基层、中层官员?他说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他的思想又如何随着外界形势的发展波澜起伏?

《毛泽东在1958》再现了那个年代耐人寻味的诸多片断。

目录

杭州会议/1958.1.上旬

漫步小营巷,毛泽东对太平天国战将陈炳文住过的旧宅有没有蚊子发生了兴趣

说到土壤和农作物的关系,农科所所长是权威。但扶犁时他却被国家主席将了一军:“你行吗”

踏上毛泽东派来的专机,三位学者心情各异,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段西湖聚会的佳话

南宁会议/1958.1.11~1.22

邕江冬泳,力显英雄本色。一封短信,“干涉”地方报纸。从没怕过蒋介石的人怕越下越大的雨

专机接来两个“冤家”,也搅起事关三峡工程的一场争论。输也好,赢也罢,嫌一万年太久的毛泽东说:“两百年太少了”

最高国务会议/1958.1.28~1.30

说工人下班了,敷衍不了毛泽东。雪夜访黎明机械厂,他关心的问题有两个:职员太多;开工不足的浪费

毛泽东对批评官僚主义的壁报感兴趣。这一天,他两次临时停车,就为看看自力更生的工业与农业的机械化

车到抚顺,市委负责人等得急出了汗。临别跨入机舱的那一刻,毛泽东转头微微一笑:“你们辽宁的粮食什么时候过了关,我再来”

坐国产汽车——毛泽东久有的一个心愿。五年奋斗,长春汽车厂驶出了“解放”、“东风”、“红旗”

一斤土壤里有多少细菌?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毛泽东抬头发现了镜头,忙挡住:别把我当戏拍进去

成都会议/1958.3.8~3.26

请工人带路,去成都量具刃具厂。考一考厂里干部:“什么是文明生产?”

穿花径,踏春少陵草堂。步高台,毛泽东四字评杜甫

口粮够不够吃?毛泽东不要听社干部的回答。和大家到处“摆一摆”,便摆出了“除七害”与“打破碗花花”

手指都江堰,毛泽东两次想到一百万年以后。俯视宝瓶口,突发奇想:过去有没有人游过?我想下去。麦地估产,他伸出四个指头

专列停靠隆昌,却只找到一辆又破又小的轿车。突然下起大雨,毛泽东索性撩起大衣,在炭黑炉前蹲了下来

听三峡惊涛,赏白帝古城,躬问船工生活,指点近代风云人物,盛赞四川青年革命家

汉口会议/1958.4.1~4.9

一个春天的傍晚,正在老通成餐馆吃饭的一家七口发现了一位不速之客。围桌而坐,客人手指汤包、豆皮:“这是真正的湖北风味”

参观火宫殿,视察部队,毛泽东关心干部给不给战士盖被子。抬头一望故乡的艳阳天,只道:现在可以种苋菜喽

广州会议/1958.4.27~4.29

糖厂要不要砍?答案是:有糖吃的人一定要为吃不到糖的人想一想。春色撩人之夜,毛泽东乐呵呵披衣散步,不料被堵回了屋

卫士张仙朋粗手大脚挑灯缝衣,因为毛泽东早就有言在先:能补的都应该补补穿,可以省点给老百姓穿

毛泽东对西医治感冒不屑一顾,而惊叹针灸大有名堂!既然政治能除“四害”,外行便也能领导内行。他打算动手拨一拨卫生部这个“算盘珠”

六级干部在一起,毛泽东刨根问底问什么?村头地边,系上竹编遮阳帽:“我也像个农民了”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5.5~5.23

八大二次会议刚刚结束,毛泽东便率与会全体人员坐大轿车往十三陵劳动。上万民工的眼睛只注视他手中的一把锹起起落落

隐秀桥西,一个不眠的夜晚迎来一个旭日临窗的黎明。微风拂煦中遥望南天,挥就一首不寻常的诗

听了徐水县关于夏秋两季粮食收成的汇报,毛泽东屈指一算: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最后还是他出了主意——社员一天吃五顿。只是粮食真有这么多吗

《三国演义》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办社是办大社好还是办小社好?安国的古药王庙一闪而过,爱论古的毛泽东此时却沉浸在现实问题中

七里营人民公社诞生的第三天,毛泽东就到了。一切竞如想象般好,他笑了: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

看完烟田看炕房,烟瘾很大的毛泽东觉得应该让吸烟的人都来看一看“烟叶王国”

在管理精细的玉米地边,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长葛无‘葛’啊!”面对2000斤亩产的保证,他微笑:拿到手才算数

红薯地边,有人上前扒一块红薯,个不大,再扒一块,还不大。毛泽东看在眼里,不让再扒,转身留下一句话:“亩产13000斤?秋后我再来看”

毛泽东对乡干部说:“你这个人不干就不干,一干就干大的”,对棉花专家说:“不压迫,你们就不会上梁山”

从小种过地的毛泽东表示怀疑:“搞亩产10万斤有可能吗?”不相信,却也不批评

一句双关语,使毛泽东开心地笑了。一个个展台看过来,除了感慨世界上的学问不止一百门,他认定,有了粮和钢就什么都可以搞了

三问张美珍,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毛泽东构想通过校办工厂的方法来实现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理想

毛泽东要去正阳春饭馆吃顿便饭,不料饭没吃好,又重演了一幕“下不了的黄鹤楼”。清扫现场,鞋帽钢笔收了七筐半

车过丰台,毛泽东去看菜地。听到“夜战”两个字,他转身向社员们大声说:“天黑了,该收工回家了”

北戴河会议/1958.8.17~8.30

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关于1959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问题的决定》。毛泽东决定再下去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大锅菜炒出来就是不如小锅香。一语点破,一片沉默。掰块面包放嘴里,毛泽东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长江水深流急,却是他最中意的游泳池。他还要把全国的江河都利用起来,让3亿人口都来游。18次击水,对于毛泽东意味着什么

初到武汉,毛泽东就去看小高炉。他对王任重说:“你看要不要农业社开个庆祝丰收的大会,让人们喝点酒,吃点肉

炼焦厂、电池厂、硫酸厂、硅胶厂、矽钢厂校园工厂遍设。学生当了厂长,毛泽东看得高兴,但什么叫活性氧化铝?却没有人能答得出来

毛泽东关注下面对钢铁事业有没有信心,并表示:“三顾茅庐也要看到出铁。”出铁看到了,出焦也看到了,面对苏联专家的宏论,他却表现得平静而客气

能炼焦能做草酸,“大跃进”中的武汉妇女既敢想又敢做。毛泽东的片刻接见,更使她们干劲倍增两年后,武重人终于又迎来了毛泽东。听着汇报,毛泽东笑得好开心

黄石地方虽小,却有个大冶铁山和大冶钢厂。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干劲,在炼钢镜中,毛泽东看到的是一幅钢铁“跃进”的未来宏图

风高浪急,正是游泳好时候。一连看了两座小高炉,上了车却差点走不出安庆

汽车开出一公里才知道搞错了方向,毛泽东没在意。他大感兴趣的是吃饭穿衣不要钱的人民公社前景。一出管天管地管神仙的新编剧更令他夜不能寐

在安徽省博物馆,毛泽东对淮北河网示意图兴趣最大。看到几十种除“四害”工具,他开心了:老鼠就要遭殃啦

视察省委办的钢铁厂,毛泽东提醒青年工人:你的胡子该剃了。参观新式农具展览会,他赞赏群众的发明创造

张治中灵机一动,毛泽东慨然允诺。秋雨之中,30万合肥人从省委机关一直排到火车站。毛泽东说,他们是主人了

拒绝专用餐厅,不用象牙筷,穿旧拖鞋,不让烫衣服。“我这儿还有半截烟,不抽不就浪费了吗”

中南海里,年轻时就擅长新闻笔体的毛泽东不但评说昔日《大公报》报人,还亲手描述他的9月之旅:看到了人民群众很大的干劲

郑州会议/1958.11.2~11.10

身在郑州,心在南阳。诸葛亮、二十八宿之首、每人每月几两香油毛泽东连发三问,装了一书包汇报材料的南阳县县委书记却交了白卷

毛泽东称遂平卫星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的第二个公社,但也表示过怀疑:“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潮起潮落,他时而清醒时而陶醉

孝感,专列上开起调查会。记挂着伤寒病的流行,毛泽东想了又想:能相信万斤的亩产吗?总挑灯夜战行吗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58.11.28~12.10

试读章节

漫步小营巷,毛泽东对太平天国战将陈炳文住过的1日宅有没有蚊子发生了兴趣

1月5日,新年刚过的杭州城,沐浴在阳光中,小营巷的居民们刚刚吃过中饭,正忙着洗涮碗筷,料理家务。

小营巷是一条古老而普通的小巷。据记载,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城后,镇守杭州的主将陈炳文,就住在巷内的61号,因院内住有小营军队,小营巷也就由此而得名。

当一位身材魁伟穿银灰色大衣的客人,由好些人陪同着,往这里走来的时候,居民委员会主任石侣琼老远就看见了他们,以为又是哪里的领导同志来检查工作了。老太太快步迎上去,走到跟前却猛地停住了脚步:哎呀!这不是毛主席吗?她惊喜之下,连忙招呼身后的居委会委员,赶紧准备迎接工作。

毛泽东是到这里来查看卫生工作的。两天以前,也就是1月3日,他刚刚起草了中共中央给各省委、市委和自治区党委的通知,要求“今冬必须在全国各地开始大举进行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地尚未动员的必须立即动员起来”。通知中讲到杭州市已决定在两年内基本肃清“四害”,上海市也已大动起来。毛泽东在通知中要求,“今冬除四害布置,城市一定要到达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和每一户人家;乡村一定要到达每一个合作社、每一个耕作队和每一户人家。”毛泽东相信,他对小营巷卫生工作的视察将会推动全国的这一卫生运动。他首先信步走进陈炳文曾经住过的61号院。

昔日的大院,如今住着好多户人家。两个姑娘正在下棋,没有发觉身边的事,只听有人轻声对她们说:“我到这里来看一看你们的卫生工作,好吗?”

两个姑娘随口应道:“好!好!欢迎!”一边站起来招呼客人。

其中一个姑娘叫戴桂芳,是个中学生。她抬头望了一下眼前的人,突然发现他很面熟,是……是毛主席?她犹豫地说。边上的人点头,她的脸立刻因为紧张和兴奋变得红红的。毛泽东伸出手,握住这位姑娘的手,再一次说:“你们做向导,带我参观好吗?”

“好!好!”姑娘们连声说,和毛泽东并肩走进过道。那里的饭桌和菜橱,都擦洗得很干净。毛泽东东瞅瞅,西看看,问屋里的人:“你们这里有没有苍蝇?有没有蚊子?”

里边的人说:“没有苍蝇,平时也很少有蚊子。”

毛泽东点头,走进厨房。这个厨房是这个院落中10多户居民共用的,虽然有些拥挤,但锅灶、煤球炉和周围的做饭用具,却摆放得整齐干净。

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毛泽东很礼貌地向屋主人打招呼:“这里可不可以参观?”

青年工人郑肇勇在里边很兴奋地迎出来,连声说:“毛主席,欢迎您进来参观。”

屋子收拾得很干净,桌上放着几叠书。毛泽东的眼睛盯住了它们,走过去很随意地坐下来,去翻动书页,并问小郑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在哪里工作?看到一个题有“奖给先进生产者”字样的脸盆,毛泽东又问:“是奖给你的吧?”小郑告诉他,是自己哥哥郑肇基得的奖品,毛泽东道:“你们一家都很好。”

毛泽东到来的消息,很快传遍小营巷,大家都奔出来,挤在61号院里院外,鼓掌欢迎。

毛泽东走出61号,走进56号院。这里的房子比前面一幢好一些,客厅、卧室收拾得一尘不染。他走过刚擦洗过的地板,在天井边停下来,揭开并排放着的5个水缸中的一个缸盖子,往里瞧。站在旁边的居委会卫生委员程瑜连忙介绍说:“缸里装的是雨水,里边养着鱼,就没有孑孓了。”  毛泽东又走进屋后的菜园,看到菜园左角上有一个粪缸,贮存着浇菜施肥用的人粪尿。程瑜揭开缸上的盖子,说:“这个粪缸夏天也不会生蛆。”

“怎样才不生蛆呢?”毛泽东感兴趣地问。

“用石灰洒在上面,三天洒一次。”程瑜道。

毛泽东称赞:“不错。”

小营巷的卫生工作的确做得不错,是连续几年被杭州市评为市卫生模范的单位,两年多没发现一个传染病病人。

接着,毛泽东又去看42号大院。这是一座太平天国时代建筑的房屋。屋子虽老旧,但泥地上没有垃圾,高低不平的碎石子路上也没有杂草。

看过两户居民,毛泽东走进军属居素吾老太太家。老太太很会收拾屋子,不仅到处窗明几净,透着干净利索,她家桌上的瓶子里还插着一束蜡梅花,优雅芳香。毛泽东微笑着走进走出,看到室内两张床上都没有挂蚊帐,便问:“不挂帐子,没有蚊子吗?”

有人马上说,这里就是夏天,蚊子也很少呢。

毛泽东满意地说:“你们这里的卫生搞得不错。”

他走出门口,准备回去了。巷里站满了人,都争着要和毛泽东握手。一个老人,胡须已经白了,他伸着手,总也挤不到跟前来。毛泽东看见,便向前走几步,握住老人的手,老人连连问毛主席好。

毛泽东视察小营巷已经过去30多年了。今天你去那里,小巷依旧一派清洁文明的气象。

毛泽东走过的那条碎石路,现在已是平坦的水泥路。巷道两边那古老的建筑、矮平的住宅依旧,但漆成奶黄的墙壁衬得一扇扇门窗熠熠发光。面貌一新的是,巷东侧新辟小营巷新区,5幢6层楼房耸立,早已有一半人家搬进这单元式标准住房。还有一个小营公园,花木扶疏,芳草如茵。

而在小营巷口有一块紫红色的大理石碑,则特别引人注目,上面刻写着几个字:这里是毛泽东同志曾经到过的地方。

当年的居委会卫生委员程瑜,已经89岁,搬进了楼房,她一直珍藏着她与毛泽东合影的照片。老太太讲卫生的劲头不减当年,每天扫扫抹抹不停手,说是习惯了,不收拾心里难受。

凡有新居户迁入小营巷,街道干部都会不请自来,上门赠言:“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请你们讲究卫生。”P3-P5

序言

1958年是不平常的。一个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个“大跃进”运动,人们把主观意志和冲天热情任意泼洒在原本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期望开出大同之花,而把称之为“科学”和“规律”的东西遗忘在角落。后来,这两场孪生姐妹般的运动均以失败载入史册。

1958年是不平常的。这一年,是毛泽东外出视察最多的一年,只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北京中南海办公。中共中央在外地召开的各种会议也多达9次。

毛泽东常把北京比喻为“加工厂”。他实在不甘于深居红墙内,光靠听汇报发文件左右中国大局。

他1953年说过:“我在北京,差不多听不到什么,以后还要出来走走。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够制造出产品?”

他1957年说过:“我就是这么一个人,要办什么事,要决定什么大计,就非问工农群众不可。跟他们谈一谈,跟他们商量,跟接近他们的干部商量,看能行不能行……中共中央好比是个加工厂,它拿这些原料加以制造,而且要制作得好,制作不好就犯错误。”

在1958年毛泽东对大江南北的巡视中,所到之处,他接触了各界各阶层人士。那么,他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获取了什么原料又得到了些什么半成品?据此他又制造了一些什么样的思想产品?人们从中一窥的,又是毛泽东以及许许多多各级干部彼时彼地怎样的心绪和思维状态?头脑清醒者的确不乏其人,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之所以能主宰1958年中国的命运,也在于:在这个小生产如汪洋大海般的国度里,并非只有毛泽东一个人的热情和空想泛滥。

1957年以后,毛泽东的威望已迈上个人崇拜的台阶。凡是他视做正确的,他都要不遗余力贯彻到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是毛泽东所大力倡导的,其诸多错误倾向也是毛泽东在视察中很快注意到的。那么,他的巡视对这次运动的起始、发展、高涨以及1958年底和1959年初进行的压缩空气、压缩高指标举措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毛泽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早点儿过上好日子。

毛泽东有过这样一个心愿:骑一头毛驴,邀上几位地质、地理和历史学家,从花园口到通天河,走遍黄河,再沿长江顺流而下,用3年时间走遍全国。但他的这个心愿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大胆设想,假如毛泽东这个愿望实现了,中国是否会有另一番情景?

我们要说,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还在于毛泽东1930年就已经说过的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同样也没有发言权。无论得失,均在此中矣。

本书如果能反映以上之一二,便是我们的努力之所在。

本书不做理论的探讨与评价,也不做文学性的刻意渲染,而只想通过纪事性的描述,以1958年若干次中共中央重要会议(这恐怕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制造产品)内容作为每一章节的楔子,按时间顺序记叙毛泽东1958年初至年底在外省视察的诸多片段,以通俗可读的文字贡献给广大读者。所用材料基本以当时的报道、文稿以及事后有关的回忆文章为主,力图对学术界“大跃进”的研究有所帮助。本书十多年前初版,今修订再版,再读之时,仍觉出字里行间有些耐人寻味处。这本书,没有全面反映毛泽东1958年的所有活动,也没有对这个特殊年代做深入的描画与研究,更无法深入探究到个人与历史关系的层面上。它撷取的仅是毛泽东在各省市巡视时所经历的一个个片段,它的价值,就在这诸多片段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信息,可供有志深入研究毛泽东者所用。不足之处,亦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作者  2008年2月修订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毛泽东在一九五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麦阳//刘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0857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