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百个中国人的梦(1当代青年生活实录)
内容
试读章节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农村孩子的生活都差不多,没有华丽的衣服,没有高级玩具,田间、草垛就是最棒的乐园,爬树、捉蛐蛐是最好的娱乐项目。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时的我是最快乐的,那种无忧无虑经常会像电影一样在我脑子里上演。

我家四口人,爸爸、妈妈、我和弟弟。我还没出生,爸爸就在外地工作,家里家外全靠妈妈一个人,显得有些吃力。弟弟出生后没多长时间就被送到姥姥家,直到上小学才接回来,所以在他懂事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姓姥姥家的姓。这样,在我出车祸之前,家里就只有妈妈和我两个人。

小时候我对爸爸的印象并不深,开始懂事的时候,对爸爸的全部了解就是他是在大山里开电铲挖矿石的,还有就是他平时参加过很多长跑比赛,家里有好多奖牌和证书,都是他比赛留下的纪念,这些是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爸爸的时候最有说服力的东西。也正好是因为这些,那时的我特别想长大了做一名运动员。

我妈妈是个勤劳的人,她总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那时候为了能让日子过得更宽余,妈妈还去学了会计,过了农忙,她就在当地找些兼职工作,挣一些外快贴补家用,所以我很小就开始去幼儿园。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学校离我家大概有20里路,骑自行车往返要一个多小时。看着妈妈起早贪黑地干活,每天还要骑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接送我上学、放学,我都默默地记在心里。为了不让妈妈再那么辛苦,上小学不久我就开始学骑自行车。妈妈嫌我太小,根本不让我去动我家那辆几乎和我一样高的自行车。趁妈妈不在家,我才有机会偷偷把车推出去,到晒粮食的场院里练。那时的自行车不像现在的童车那么小巧,几乎都是那种俗称的“二八”车,直到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二八”指的是轮子的尺寸有28英寸,这么算下来轮子的高度几乎就是我身高的三分之二,根本没办法骑上去。坐不上车座我就掏梁骑,就是一条腿从自行车大梁下面伸过去,歪着身子骑车。有过童年学骑自行车的人都会有体会,平衡很难掌握,掏梁骑车重心会偏,因此就更难把握,挨摔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想到妈妈那么辛苦,尽管骑自行车很难学,我也还是咬牙坚持了。这么歪着身子练了一阵子,终于有一天,我一连在场院里转了几圈都没摔下来,觉得自己已经学会了,兴奋地骑着车子到菜地里去找妈妈要表扬。但是我忘了车子是偷偷骑出来的,结果还没等我开口自夸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先被妈妈看到了身上摔的一块块淤青,妈妈很严厉地责备我为什么不听话。那次是我第一次看到妈妈发那么大的火,但我觉得委屈,我说我学会骑车了,以后就不用你再接送上学了。那时候我发现妈妈的眼睛也湿了。

后来,妈妈并没有让我自己去上学,依然接送我。二年级那年,妈妈觉得我的个子够高了,托人给我买了一辆旧的“二六”车,我可以坐在横梁上骑了,这才答应让我自己骑车上学。那是我第一次自己觉得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运动员梦起源于爸爸的那些奖章和证书。一次校园运动会,我自告奋勇报了800米跑项目。当时我心想,爸爸得过那么多的奖牌,我也一定能得到。很巧,那次比赛我真的得了第一。体育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参加校田径队,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那种感觉还特自豪,特踌躇满志,感觉很快就能像爸爸一样,得很多奖牌。我妈妈听说了也很高兴,不断嘱咐我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就是从那时起,我有了第一个梦想——我要做运动员。

接下来的日子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轻松,训练特别艰苦。教练对我们要求很严,每天都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整整三年,包括寒、暑假在内,除了上课,就是训练。  一开始,我是因为觉得新鲜才参加了田径队。那时低年龄组很少有大的比赛,一年当中几乎都是在训练。慢慢的,艰苦、枯燥的训练让我有些想打退堂鼓。我训练的项目是中长跑,不是围绕操场跑小圈就是围绕农田跑大圈,那时候我们叫它“场地跑”和“越野跑”。一年的训练让我越来越觉得无聊,和我当初想象的“参加比赛”与“上台领奖”完全是两回事。那时我才知道,当初的梦想不是做运动员,而是找到上领奖台的感觉。慢慢的我训练越来越不认真,还学会了偷懒。P2-3

后记

2007年初夏,新世界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张海鸥女士带着“当代青年生活实录”这个选题找到我。她告诉我出版社和中国外文局在2008年将推出这样一本外宣图书,作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方式之一,通过采写当代中国青年人的生活和思考、理想和现实,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现状和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海鸥女士的创意让我马上想到了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极其轰动并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记者作品——《美国梦》,我们一拍即合,认为也许我们可以做一本类似以访谈为主、让每一名受访者真诚讲述自己的《中国梦》。

确定了题旨后,我在我自己的网站“安顿女性网”和我在新浪网的博客中发出了征集受访者的消息。可以说那是我们第一次检验这个选题的可行性和受关注程度,结果令大家非常开心——几乎每天都会有来自应征者的电子邮件,我们的采访资源从这一刻开始源源不断。我也从这时开始进入了紧张的采访和写作。

这是一段非常快乐并且常常能从不同受访者的讲述中受到震撼的过程,从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陌生人身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当代中国精神。而他们的真实和真诚,时时能让我看到闪烁在这些普通青年身上的勇敢、诚实、坦荡和智慧的光芒。即使在他们讲述自己的困惑、迷茫和遗憾、追悔的时候,即使那些生活故事并不都那么阳光灿烂,我仍然会被他们的叙说所打动。我想,这就是我最初希望收获的原生态。

采访的i寸程很长,接受采访的人很多,虽然走进这本书的受访者只有11名。他们都是最平凡的年轻人,也许走在街头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带着他们的故事,带着他们的思考,继续奔赴理想中的位置。这期间也有人问我,如果要“向世界说明中国”,为什么你不选择那些功成名就的知名人士,他们不是更具有传奇色彩和励志意义吗?但最终我选择了为普通人作传。我想那些成功人士无疑是精彩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精彩,决定了他们会有无数机会表达自己,会有无数记者去关注他们、宣传他们。而能凭借一封电子邮件、一段网络中的留言来找到我并且愿意通过我和更多的人分享人生的这部分人,他们也许更需要有一个记者来倾听,有一个人来替他们书写。他们因为曾经的奋斗、探索和失败而距离我们这些平凡人更近;他们因为还在继续奋斗、探索并且还有可能失败而让我们这些和他们一样的人更能从他们的故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也更能感同身受地薮得勇气和力量。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照见自己。

在这本书的采写过程中,我要感谢所有无条件接受了我的采访并给予我支持的受访者朋友们,谢谢你们贡献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本书;感谢中国外文局和新世界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对我的信任,谢谢你们给我机会结识这些平凡而精彩的人;感谢“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先驱者赵启正先生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这本书作序,谢谢您给这本书带来新的高度;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杨雨前社长、张海鸥女士、李淑娟女士,你们的无私帮助和指点让我受益良多。

现在,我和我的11位受访者在这里接受读者的检验。我最大的愿望是,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能和我一样,从这些平常故事中得到一些人生启示,从来自你身旁的这些朋友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美好。

目录

在命运的难看面孔里找到笑容

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受美丽

让自己成就自己

你拍的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学会感恩,就学会了幸福

我们俩中间隔着钱

贫寒孩子的梦总在现实中生长

我有钱了,可我快乐吗?

没有异想,何来天开

背对故乡的方向

一生做一个称职的人

后记

序言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她自己的“梦”。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开始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清末的仁人志士的“中国梦”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倒帝制后,中国人的梦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今天,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梦”则能有纲领、有步骤地去实现,我们要在建国100周年之际,把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国家。

一个没有“梦”的民族是不幸的,她没有目标,也就没有奋斗。一个国家的“梦”必须是由全国民众的梦去组成,脱离了多数民众,国家的“梦”就成了“空中楼阁”,必然是不能实现的“梦”。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以广大民众的梦为根基的。

近年,我几次参加了由外交学院吴建民院长(前驻法大使)举办的“中国梦和建设和谐社会论坛”,参加人多是在改革创新时代中由民众中涌现出来的“成功者”。他们各自的“梦”无一不是与国家的“梦”密切相连的。这个论坛找到了“国家梦”的另一层基础或者可称为“精英层”的梦。可是再往下到更深层、更平凡人的梦是怎样的?本书作者填写了这个绝不可缺失的空白。作者采访了十几名普通的中国青年,被采访人没有“精英人士”的那份辉煌,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也许更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梦”。在追梦中,他们有奋斗,奋斗中有得失,有成败、有教训和遗憾。毫无修饰的11个故事是真挚感人的。有婚姻的挫折,有父子的矛盾,有与周围人的冲突,有失败的烦恼,有作为联合国官员在利比里亚维和时的艰苦努力克己奉公,有曾经的花样滑冰冠军退役后仍然活跃地为奥运奔走的美丽转身,有自强不息的残疾青年收获社会关爱和美好爱情后的幸福生活,也有热爱生活的年轻姑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世界梦……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青年人都没有放弃努力,都在向前走,他们的梦推动着自己,也推动着社会,我希望他们永远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气。他们的梦与中国梦是同向的,他们不正是中国梦的亿万只“捆绑式”的、犹如中国“长征火箭”上的发动机吗?中国梦的动力如此巨大,怎么会不全速前进而实现呢?

去年3月,经新世界出版社张海鸥副总编安排,我和两三位朋友与安顿在出版社见面,说是谈谈新世界出版社帮我出版的几本书。我们从我的两本《向世界说明中国》中的《对话集》说起,讨论了人际交流中该抱着怎样的真诚、怎样沟通,又说起自信和“理直气壮”是什么关系。安顿说,今天不问“丰功伟绩”,只谈“俗套”。她又关心起我的朋友都是哪类人士,我指着临时“路过”参加谈话的我的挚友、博学的国家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这便是一个;她竟径直问他,你说说赵启正的缺点吧。那完全是一次朋友的聊天,最后,她说这就是“采访”。

不久,她的“口述实录”文体的文章发表了,我的年迈的妈妈是退休教授,她一气读了下来说,盖住名字也知道写的是启正,不是别人,真切朴实,好文笔!安顿的“口述实录”有她的匠心:善于引起“话茬”,精取要素,巧妙布局,与被访者和读者都是零距离……确有独到的功夫。

这本书又一次展现了她的“口述实录”的似小实大的手笔,读起来让我感到真实、亲切、感动,好像我也参加了现场的交谈,更有又认识了11位朋友的喜悦,而这些朋友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没有机会交往的,也就越觉珍贵。  我相信,读者会与我有同感。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11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中国青年的梦想和寻梦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感人,记录了当代青年人的追求和情感,以及奋斗的过程。在他们各自的追梦中,有奋斗的成功、失败、教训、遗憾;有婚姻的挫折;有与周围人的冲突;有失败的烦恼;有作为联合国官员在利比里亚维和时的艰苦努力、克已奉公;有曾经的花样滑冰冠军退役后仍然为奥运积极奔走的美丽身影;有自强不息的残疾青年收获社会和美好爱情后的幸福生活;也有热爱生活的年轻姑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世界梦……

编辑推荐

一部描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和地位的普通人寻梦的故事,饱含着人生的各种滋味……

  安顿,中国第一位采访情感隐秘的记者;继《绝对隐私》《回家》之后的再献力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百个中国人的梦(1当代青年生活实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安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6504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