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曾培网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出版家江曾培2001-2007年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所选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后,约有三分之一为传统媒体刊载,内中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以及《群言》、《廉政嘹望》、《检察风云》等杂志。有些文章,分别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杂文奖、林放杂文奖提名奖等。有的作品人选年度“中国杂文排行榜”。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

内容推荐

这本集子选收的是著名出版家江曾培2001年至2007年间在网上发表的部分文字。字无雕琢,酣畅明快,如行云流水,似玑珠落盘,读之犹饮“雨前”之香茗,清新之味油然而生。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杂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思想敏锐、简洁明快,深得乃师林放先生的神韵。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浩然正气与坦诚真情的和谐结合。

目录

序 (邓伟志)/1

2007

由“丁半楼”说官奢/3

演出不宜黄金价/5

从离婚率说道德情趣导向/7

想起鲁迅的两段话/9

拆墙又拆“墙”/12

见义“智”为/14

“十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十剑”/17

想起“金鱼的故事”/20

博客的“马桶味”/23

怀念“樱榴居”主/25

书价呵,书价/30

昂贵门票与昂贵公务之关系/33

“流水官”的流速/35

慎用“平均数”/37

褪却红衣学淡妆/39

敢于亮剑的个性官员/41

粗心的荒唐/43

新“双城记”/45

出版不宜跟着电视走/47

官员的新“面子工程”/50

知否?知否?应是红情绿意/52

此“借”有名叫“借索”/54

“红头文件”不可违法/56

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58

愿城市“可步行”/61

官员收入不属受保护的隐私/63

人腿不要变成轮子/66

由精神赡养说法治德治/68

“一切围着月亮转”/70

让蟹与水和谐共生/72

诗歌自拍自买的丑剧/74

“闪婚”不宜/76

莫让家长做“书僮”/78

微笑与利己主义冰水/80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82

“名字决定命运”?/84

大地是神圣的/86

2006

从放鞭炮谈年味的浓淡/93

宜向苍生“虚前席”/95

“跑官买官”的预演/97

多点“非权力性影响力”/100

为什么不脸红/103

香港廉政公署的两句口号/105

糊涂官吆喝糊涂酒/107

“房奴”之我见/109

“概念消费”正反观/111

无知无畏抑或无耻无畏?/114

“最苦恼的是在路上遇上狗”/116

破破“加班文化”/119

作为“看客”的遗憾/121

莫让“裸考生”蒙屈/123

别把夜壶当茶壶/126

此事真假都该打/128

此非“人缘”是“权缘”/130

多讲讲“共赢”价值观/132

公证不公的“拍案惊奇”/134

莫将“什锦菜”变成“十景病”/136

2005

治庸论/141

“民告官”的多与少/144

像心脏一样工作/147

注意“月亮背面”/149

爱情教育是人文教育/151

“海归”中有“海鲜”,也有“海

草”/154

冤案不仅因有过于执/157

审批过,便对么?/161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63

官民比的几个版本/166

黄金书书落谁家/168

标点符号的炒作/170

我竟成了“书画名家”/173

读《哀溺》/176

官车“变脸”与“变脸”官员/179

“七年之痒”变为“三年之痒”/181

制度的“钱道”与“人道”/183

不要借别人的高贵来自豪/185

论“贪大”“好大”之风/187

灯虽灭,光常明/190

幸福最大化/193

“穿马甲”的药价/195

2004

节日综合征之“过”/201

想起恩格斯的话/203

想起林则徐/206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209

以不贪为宝/212

吃相与教养/215

生命不能承受之醉/217

以恶小始,以恶崩终/219

染不可不慎也/223

由南霸天说“隋霸天”/225

“无厘头”不可成风/228

高不成,低不就/230

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232

公共利益的异化与弱化/235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238

这个“生面”不“开”为好/241

蒋庆的“士兵”“将军”观/244

防止将“灰色收入”漂“白”/246

重点是向官赌开刀/250

生态共存与心态共荣/253

2003

新闻“盘假”/259

让安全意识融入城市精神/262

幸福重心境/265

大与小/268

清除江湖义气/270

且说“代际婚姻”/272

文学精神不可“缺席”/275

反思饮食文化/277

科学文化不相信官级/280

夜郎由“臭”变“香”/283

也许是种“卖点”广告/285

穿新鞋,走歪路/287

天价月饼的“曲径通幽”/289

自杀一个都太多/291

还湖于民/293

斑马线上的丑陋/295

老百姓与父母官/297

2002

“书中自有颜如玉”别解/301

对宠物过宠/303

不做华威先生/305

从大人本身抓起/307

出游偶遇小感/309

教养与礼貌/311

假若她俩不是处女/313

学会过富日子/315

有感于AA制/317

知识竞赛中的“三无”/319

热爱母语/321

且说单身热/325

尊严不可侮/327

试论“秘书腐败”/329

类似蛋和鸡的争论/332

由整形美容说美/334

一“鸡”二主现象/336

野草美/338

法中情/340

2001

尴尬名人/345

且看“台独”/347

红与黑/349

审视知识分子/352

“龙井茶”何其多/354

说“吐痰”/356

鲁迅论雷峰塔/358

涉外婚姻不相信眼泪/360

杜甫草堂形象大使?/362

更快更高更强+更美/364

别让右脑闲着/366

想起乞乞科夫/368

知了叫有何妨/370

说情者猛于虎/372

“色迷迷的新闻眼”/374

“低处流”和“高处走”/376

跋/378

试读章节

想起“金鱼的故事”

歌颂美好夫妻关系的歌曲《十五的月亮》,有句脍炙人口的词:“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如今有个锒铛入狱的贪官,在被戴上手铐时,以类似的句式,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戴的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对夫妻来说,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以致各自的行为都深深打下对方的烙印,“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不过,同样是“一半”和“一半”的融合,结果却会大相径庭,有的生发出“军功章”的荣耀,有的则获得“手铐”的惩罚。前者属正题,后者为反题。

夫妻间的“一半”相助,应当做正题,不做反题。特别是拥有权力者的“另一半”,是作为“贤内助”,“助”其“权为民所用”,还是作为“贪内助”,“助”其“以权谋私”,往往会导致“军功章”或“手铐”的两种不同结果,演绎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不可不察。

在如今的官场,“贤内助”并不少见。人民好公仆郑为民一心为民,一身正气,他的妻子杨力求就是一位“贤内助”。她全力支持郑为民勤政廉政,从不利用丈夫的权力为家庭谋取任何私利,她一直在平凡岗位上劳动,风雨天仍挤公交车上班,从不搭乘公家的“便车”,并为自己定下一个包括“不接受任何礼品”的“三不”规矩,始终坚守着。他俩的儿子说:“在廉政的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把后门。”但毋庸置疑,时下与贪官共牛的“贪内助”,也越来越多。一家网站上有份“贪内助”名单,内中提到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之妻王骁,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之妻程辛联,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之妻韩桂荣,浙江省宁波市原市委书记许运鸿之妻傅培培,北京市原交通局副局长毕玉玺之妻王学英,山东省供销社原主任矫智仁之妻钟福卿,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之妻田雅芝,海南省东方市原市委书记戚火贵之妻符荣英,等等。自然,这份名单远非一份完全名单,但已足以说明在一个贪官后面总有着一个贪妻,就如同一个成功的男人的后面总站着一个支持他的女人一样。

贪官与“贪内助”,有些原本都是私欲膨胀的人,权欲熏心,钱迷心窍,一旦权在手,就夫唱妇随,狼狈为奸,利用权力“一个在前台唱戏,一个在后台收钱”,共同演绎疯狂敛财的双簧戏。也有些贪官初始倒是不贪的,甚至曾以清廉自许,但由于“另一半”贪婪,经不住“枕头风”的日刮夜吹,逐步滑向犯罪的深渊。因受贿被判死缓的贪官毕玉玺,刚任领导时是拒贿的,“贪内助”王学英以“爱家庭,爱儿女”的畸形的爱,要其为子女敛财,于是他开始收受礼金,从半推半就到照单全收,从只收钱到无所不收,从战战兢兢到毫无顾忌。戚火贵出身贫苦,一度曾被人认为是清官,但妻子符荣英对送礼行贿者来者不拒,甚至主动索要,终于将戚火贵拖下了水。说自己戴的手铐有他“妻子一半”的贪官矫智仁,其妻钟福卿对他走上犯罪道路起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在矫智仁的涉案总额中,由钟福卿直接经手的达40多万元。近日一个报道说,北京某大学的一个博士生导师,受被称为“家庭女皇”的悍妻逼迫,一次次挪用公款给她炒股,以涉嫌挪用公款罪被立案处理。

贪官犯罪,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内因,是他们自身的蜕化变质。倘若他们一身正气,一心为公,就能“拒腐蚀,永不沾”,即使“另一半”是“贪内助”,也能给以积极的影响。但是,夫妻毕竟是“一半”和“一半”的亲密关系,要有效地抵御“枕头风”的侵袭,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此,倡导“廉内助”,“一半”和“一半”经常相互提醒“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在官员家庭内部筑起反腐的防线,让家庭成为廉洁、平安的港湾,实是深入反腐防腐的必要。

俄罗斯有一个著名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讲一位渔夫在海边救了一条小金鱼,小金鱼为报救命之恩,答应为渔夫效劳,“有什么要求,都能替你办到”。渔夫的妻子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渔夫向小金鱼提要求,先是面包、木盆,继是木屋、宫殿,再是要做贵夫人、当女皇,小金鱼都满足了她,可欲壑难填的渔夫的妻子,可说是个疯狂失去理智的“贪内助”了,竟提出要做主宰大海的女霸王,让各种鱼儿来侍奉她。小金鱼用尾巴在水里一划,游进了深深的大海。于是,渔夫渔婆家中先前出现的东西全部消失了,衣衫褴褛的渔婆坐在破旧小屋里,仍然过着过去那样贫穷的生活。这就是贪得无厌的报应。一切“贪内助”都要以这个贪婪的渔婆为戒,一切为人夫的也切忌像渔夫那样对“另一半”错误指令那样俯首听命。跌人贪污腐败的泥坑后,就是想再恢复渔夫夫妇原先的贫困生活也不可得,而是要戴上手铐在囹圄中苦度春秋了。因此,我想,在官场上,男“一半”也好,女“一半”也好,都不妨重温一下这个故事。

2007.3.28

博客的“马桶味”

某名人关闭了她的博客留言功能,她为此解释道:“我这儿不是公共厕所,不能让他们随地大小便。”

作家蒋子龙品评说,这句话传达了一个确实的信息,有人到她的博客上排泄粪便。同时,还道出了一个现实,天下比马桶还多的博客,确有厕所化的倾向,然而谁把博客弄成公厕,先被弄脏弄臭的是他自己。

这里提出的“博客厕所化”的问题,确是博客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倾向”问题。尽管现在“比马桶还多的博客”,远非个个都有“马桶味”,相反,不少博客以其富有个性的健康内容,为社会交往增添了一个自由交换平台,散发着作为传媒应有的文化味。但是,博客中“随地大小便”现象,也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博客近年在我国急剧地“火”起来,与木子美在博客中的“惊世骇俗”表现有很大关系。而她的“惊世骇俗”,就是肆意炒作色情,散发一种冲出道德规范的“马桶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博客是伴着木子美的“马桶味”在我国急速打开局面的。有的人并不以“马桶味”为臭为非,还公然将自己的博客叫做“马桶味的博客”。他们在博客中或任意传谣造谣,散布虚假信息;或随意传播别人隐私,侮辱谩骂他人;或宣扬色情暴力,败坏社会风气;而且用语粗俗,诸如“文坛是个屁,茅盾文学奖是个屁”一类的“屁话”,毫无遮拦地就“放”出来。这就使不少博客在成为“公共厕所”的同时,也成了语言垃圾场。

由于博客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文图,并自己进行编辑,编成一个独立页面,它是较BBS之类更加自由的一种网络交流形式,有人就滥用了这一自由,在这里“随地大小便”,使其异化为“公共厕所”。这样做,是有害于博客的健康发展的。虽然在博客上可以自由发表充分个人化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可以“随心所欲”,但博客网毕竟属公共空间,只要发表出来,进入公众视野,就不能脱离社会规范的制约。这种社会规范,除法律外,最重要的是道德。道德的作用,既是调整人们以及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又是实现人的全面自我完善的手段,网络由于是个虚拟空间,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变成了互不见面的虚拟交往,就更要注意“自我完善”,加强“慎独”,加强自律性道德。倘若不是这样,而是自我放纵,胡作非为,在博客上“随地大小便”,不论是在自己博客上“排泄”,还是借别人的博客“拉屎”,就会像蒋子龙所说,“先被弄脏搞臭的是他自己”。那些有“马桶味”的博客,该用道德的清水冲洗冲洗了。

2007.4.6

P20-24

序言

江曾培先生是我的学长与朋友。说学长是因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就读到他的杂文。后来,就在我向新民晚报投稿常遭退稿的时候,他已经是新民晚报的中层领导了。说他是朋友,是因为我们已相识相处了30年。

这30年,可以说是江曾培先生创作的高峰期。过去人们形容写作速度快,常用枚皋作比,所谓“枚速”是也。其实,枚皋何能及江公矣!江曾培先生近30年来,差不多是一年出一本书,迄今已出版了25本书。今天送到读者手里的是他的第26本书。枚皋比得上吗?江曾培先生笔耕不辍,来源于他的思如泉涌。那么,他的“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依我分析,他的“思”来源于伟大祖国的改革。是改革的实践推动他的写作激情。他为经济改革击鼓,他为政治改革呼喊,他为文化改革击鼓,他为社会改革呼喊。他一方面得之于江山之助,另一方面他又在大力帮助社会主义江山的巩固。

正因为他有一颗改革的心,所以才能临文不讳,秉笔直书,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纵横驰骋,走笔疾书。有几次我们评价界一起议论选题,分工撰文。在我搜肠刮肚,苦于不知从哪里下笔时,他的文章已经写好了。

江曾培先生的文章不蔓不枝,一般不长,可是小中见大,造微入妙,发人深思。别看他一挥而就,可是行文一字不苟。为了用字准确,他常常是雕肝琢肾,反复推敲。在举国上下倡导又好又多的时候,江曾培先生在写作上是典型的好中求快。他宁可不快,也要坚持好字当头。众所周知,几十年来,对他的文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事,几乎没听说过。虽然不能说江曾培先生的文章天衣无缝,但是可以说无可挑剔,至少是难以挑剔。这既是他人格的魅力,也是他文章的亲和力。

既然江曾培先生写作的出发点是为改革,因此他的文章没有半点假、大、空。他从来不搞无病呻吟。他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思想的解放不是喊个“一、二、三”就解放得了的。江曾培先生习惯于托物寓兴。实例一则,胜过空话千言。正因为他“托物”,正因为他有的放矢,所以才能做到一针见血,才能做到字拌风霜,笔力扛鼎,海立云垂。

过去有人讲江先生的文章是力透纸背,这是十分恰当的。可是,近几年,江先生学会了上网。他的笔力不仅能穿透纸背,而且可以越过高山,飞入云端。这次送到读者手中的《江曾培网文选》一书中的作品,均首发于《东方网·评论》上,内中一部分为其他网站与传统报刊所选用。这些文字“合为时而著”,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我祝愿曾培兄的大作率先成为献给中国改革30年的珍贵礼物!

2008年1月11日

后记

这本集子选收的是2001年至2007年间在网上发表的部分文字。2000年,东方网刚建不久,为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按照“以言立网”的要求,在新兴的网络界率先组织了一支特约评论员队伍。其时,我刚退居二线,可以用于写作的时间增多,东方网通过吴兴人先生相邀,我欣然应聘。始初参加者为7人,号称“七君子”。网络写作,迫使我“六十岁学吹打”,努力学习电脑,尽管在“换笔”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不时为敲击不出要写的字而“卡壳”,但一旦学会以后,就如鱼得水似的感到特别自如自在。

在网上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和优点,就是发表快。一般说来,文章传过去几小时后,就能在网上看到;最快的,只间隔十几分钟。这种“高速度”,是报刊所不可能有的。同时,网络不像报刊,没有版面的限制,文章可以随意挥洒,该长则长,该短则短,不会有“削足适履”的苦恼。其内容要求在总体上,虽然与传统媒体是一致的,但自由度相对要大些。一些在报刊上难于发表的批评文字,在网上则可以露面。这些,都给了我一种快感,提高了我写作的积极性,以致在新世纪的这头7年,每年要写170篇左右的文章,平均两天多一篇,形成我的一个写作高潮期。

我在网上的文章,多是杂文性时评。杂文性时评,是一种文艺性政论。就“政论”来说,它要求敏感、敏锐,思想锋利,善于及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评述;就“文艺性”来说,它又要求不能是“言论老生”式的干瘪说教,而要富有形象、感情和文采。也就是说,它既要有“论”,也要有“文”,力求两者完美的结合。鲁迅杂文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既富有强烈的现实时效性,又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这是我一直心向往之的。9年前,我曾说过:“争取写出一些既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又不是短命、速朽,而能较长期活下去的杂文,是我永久追求的目标。”

网上写作七八年来,写了一千多篇文章,内中良莠不齐,这个选集意在选出一点“良”货,以期能“活”得长久些。对时评杂文,有人讥之为“短命文章”,“活”不长。实际上,文章的短命还是长命,不决定于文体,而是决定于自身的质量。包括小说、诗歌在内的所有文体,都既有长命的作品,也有短命的作品。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文体都有大量的庸品劣品不断地被“淘”去,留下的只是少量精品。杂文时评受时效性约束,短命、速朽的确是不少,但是,同样也有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在流传。就现代来说,随口可以举出的例子,就有鲁迅的杂文,有毛泽东的某些时评。就古代来说,有影响巨大的《古文观止》为证。作家沈善增说:“如果一百年后,有人来编《古文观止》续集之类的书,老江的杂文时评,应有佳作入选。”这自然只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但是,我相信,政通人和,依靠新老媒体的强力推动,日益走向繁荣兴旺的杂文时评,日后一定会出现《古文观止》一类新续集,承载着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活”下去。

这个选集所选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后,约有三分之一为传统媒体刊载,内中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以及《群言》、《廉政嘹望》、《检察风云》等杂志。有些文章,分别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杂文奖、林放杂文奖提名奖等。有的作品人选年度“中国杂文排行榜”。我连年被评为东方网优秀评论员。文章按写作的年份排列,为了把新近的作品排在前面,年份顺序是逆向的,即从2007年起始,由近到远地排到2001年。限于篇幅,每一个年份各选20篇左右,只有2007年的作品,因属“新鲜出炉”,选得多些,为37篇,全书总共收选152篇。

21世纪初,是我国网络评论的发生发轫期,我幸逢其时,得以运用网络写了一些文章,不知这个“网文选”,是否也可作为我国网络起步时的一个脚印?

感谢远东出版社接受了此书的出版。感谢伍启润先生在责编此书过程中付出的辛劳与智慧。感谢邓伟志先生为此书作序。

作者  2007.12.20

书评(媒体评论)

沈善增:如果一百年后,有人来编《古文观止》。续集之类的书,老江的杂文时评,应有佳作入选。

吴兴人:在年长一辈的新闻评论家中,江曾培先生不愧为网络评论的先行者。

谢大光:老江的网络杂文可以说是一个作家对于人文关怀的身体力行。

余秋雨:江曾培先生比我年长13岁,当时25岁左右吧,就在写杂感,内容宽泛,切合实际,说理简洁,笔致亲切,我和我的同学都很爱读。

徐中玉:曾培同志的文章,发议论却没有套话,有亲切感却不搞花哨,很坦率而不严以责人。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对人有益,于事有补。

赵丽宏:曾培先生的文笔,不仅有色彩,而且有思想,是学者的散文。

张德林:曾培的杂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思想敏锐、简洁明快,深得乃师林放先生的神韵。

陆建华: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浩然正气与坦诚真情的和谐结合。

郭志坤:曾培兄之作字无雕琢,酣畅明快,如行云流水,似玑珠落盘,读之犹饮“雨前”之香茗,清新之味油然而生。

贺圣遂:作者铮铮正言,显示着一个老文化工作者的一身正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曾培网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曾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66514
开本 32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2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