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师友风华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这些名人如叶圣陶、冰心,夏衍,林汉达师,巴金,林淡秋,于伶,陈白尘,周扬,柯灵等。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因为时代、个人处境以及思想境界的不同,他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让我们试图与主人公一起,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从事报纸副刊和文艺编辑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大半生与笔墨相伴,厕身报界文坛,得以结识许多前辈文人学者和同辈友人。比如1945年12月在上海世界晨报社见到夏衍、1946年春在上海光华大戏院后台见到于伶、1947年春在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楼上见到叶圣陶、1949年6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楼上见到巴金、1955年春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中国作家协会会议室见到冰心……

《师友风华录》主要介绍了这些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包括冰心,夏衍,林汉达师,巴金,林淡秋,于伶,陈白尘,周扬,柯灵,林林等。

目录

前记:风华远去,风范长存

枝繁叶茂长青树——缅怀叶圣陶老人

“小”中见大说争鸣——茅公的一段至理名言

胡愈之老人二三事

秋山红叶青龙桥——站在冰心老人塑像前

肯把壮怀消了,做个闲人——夏衍晚年的情怀

忆林汉达师

讲真话——巴金留给我们的箴言

路过会乐里,追思恽逸群

光明行——缅怀林淡秋

长夜行人路不迷——记于伶

明月清风怀赵朴初大师

遥望金陵寄心香一瓣——怀念陈白尘

舷梯上的背影——周扬在1984年

西风凋碧树——记一位新闻老战士魏克明

柯灵的“孤岛”情结

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追忆艾青二三事

林林:硕果仅存的“左联”老战士

“姻兄”辛笛

我的第一位报纸总编辑姚苏凤

二哥冯亦代

从他身上感受到黄河的精魂——纪念张光年从事文艺活动五十周年

永不熄灭的地火——临风抚简忆荒煤

雪夜祭徐迟

彩笔江湖焰黯然——悼彭子冈

他为小苗洒上泉水——金近逝世一年祭

诗人远去诗长在——写在袁水拍诗歌集出版之际

阿丹应有憾,未见审江青——送赵丹远行

送郁风魂返富春江

歌手·园丁·斗士——追念陈笑雨

春草池塘盼琦君消息

冯牧远行,彩云不散

花瓣不会凋零——送别作曲家瞿希贤

从青春歌者到白发书生——我入党后的第一位领导丁景唐

菡萏香消,无悔有憾——菡子远行五年祭

哭李季

魂兮归来“艾江南”

烟云袅袅晴空——祝何为新作向世

绚丽花环被过早摧残——想起闻捷,总是欲哭无泪

深秋远胜初春——漫写屠岸

送别魏启明

蓝翎,你走得太早

记得三十年前初识晓雪时

试读章节

枝繁叶茂长青树——缅怀叶圣陶老人

一株长青树,在江南太湖之滨发芽,移到黄浦江畔青枝摇曳,又漂泊嘉陵江上,再回到申江,最后落户北京城里深巷中,经历了百年风霜雨雪,长成参天乔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浓荫如盖,行人驻足,远近知名。

这就是叶圣陶老人和他的一家。

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上,人才辈出,星座灿然,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所罕见。汉晋以后,历经唐宋明清直到近代,出现过不少文人家庭,父子、兄弟、祖孙、夫妇、姐妹,都以诗文书画名世成为文林艺苑佳话。随手拈来,就有枚乘枚皋父子、班固班昭兄妹、秦嘉徐淑夫妇、蔡邕蔡琰父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陆机陆云兄弟、谢安谢道韫叔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灵运谢惠连兄弟、鲍照鲍令晖兄妹、徐悱刘令娴夫妇、萧统萧纲萧绎兄弟、庾肩吾庾信父子、晏殊晏几道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袁伯修袁宏道袁小修兄弟……他们作品成就不同,高低有别,但是作为亲属同时或先后出现文坛,各领风骚,就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文现象。

到了现代,也有不少父子文人、兄弟作家、夫妇诗人,受到人们的羡慕和赞赏。家庭和家庭的文化传统、文学氛围、艺术底蕴、人文素质,都在家庭成员间互相促进,互为影响,耳濡目染,相辅相成。这其中,叶圣陶先生和他的一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家庭。我在上面列举了那么一大堆名字,并无要将叶圣陶老人一家同他们类比的意思,用“书香门第”、“文学世家”、“编辑世家”之类的常见词汇来形容这个文化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它的成就,它的特色同古往今来那许多赫赫有名的父子、兄弟和夫妇文人相比,别有一番风光。人们尊重他们,称颂他们,首先由于对叶圣陶先生这位“五四”以来一位文化巨人的敬佩。他是第一代的老文学家、老教育家、老编辑家、老出版家。他对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付出了极其辛勤的劳动,开辟蒿莱,披荆斩棘,几十年如一日。他的高风亮节。道德文章,赢得一代代知识分子的衷心敬佩。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叶圣陶老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他的成就和业绩是不朽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辈作表率,言传身教,那么即使满门才子才女,丁当作响,多姿多彩,也不一定会赢得人们的关注,说不定只是给小报提供些花边新闻罢了。叶老很早就将真善美三字镌刻在子女的名字上(至善、至诚、至美),要后代以这三个字的人生真谛奉为圭臬。永世不忘。他的后辈们果然遵从父教,以这三个字作为一生作事为人的准则规范,并且又传给再下一代。我最先拜读至善同志大作《花萼与三叶》的时候,就仿佛见到叶老的身影在闪动,也仿佛听到老人吴侬软语的叮咛声。

抗日战争前夕,我在杭州刚进初中,国文老师杨一清先生推荐我们读一本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故事,说这是上海刚出的好书,就是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合著的《文心》。我读了爱不释手,以后又常常推荐给同窗好友。朱自清先生在本书序文最后,饶有人情味地写了这么一段:

最后想说说关于本书的故事。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丐尊、圣陶做了儿女亲家。他们俩决定将这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礼物。丐尊的令嫒满姑娘。圣陶的令郎小墨君,都和我相识;满更是我亲眼看着长大。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才配得上这件好礼物。我这篇序也就算两个小朋友的订婚纪念吧。

初中学生自然还不懂得许多人事,当时只觉得是一件文人家庭中有趣又有意义的事。今天想想,叶家这株郁郁葱葱的大树,似乎在那时候就开始发出苗芽。序文是1934年5月写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余年。满姑娘和小墨君早已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岁月如流,情怀依旧。至善兄白发白眉的容颜,越来越酷似圣陶先生的晚年,人们对他的称呼,也由“老叶”而“小叶老”而“叶老”了。

我自己有幸年轻时就在上海拜见过圣陶老人。

1947年2月初,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百货业职工成立“爱用国货抵制美货筹备会”,面对抗战胜利后美货如潮水般大量倾销,民族工商业面临严重危机,国民党反动派又加紧内战镇压群众的形势,决定在2月9日举行一次群众性集会。那天早晨,参加大会的工商界、学生界、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南京劝工大楼三楼会场的时候,不料马路上和大楼上下已有国民党特务打手预先埋伏,秩序混乱,气氛紧张。主持人当机立断,立即宣布散会,组织纠察队赶紧保护准备在会上演讲的郭沫若、邓初民等民主人士离开会场。特务分子一声呼啸,打手们蜂拥而上,挥舞手中棍棒大打出手,对手无寸铁的群众疯狂逞凶。会场上的桌椅、玻璃窗、茶杯、痰盂都被打得粉碎。永安公司职工梁仁达在大楼前被打成重伤,下午不治去世。这就是震动全国的“二九惨案”。

我那时刚到地下党直接主持的《联合晚报》工作,接替冯亦代先生编副刊《夕拾》,感到应该运用副刊版面参与斗争,就分别写信请几位老作家写稿,其中一封是写给叶圣陶先生的,他是文化界领袖人物之一,顺便也向他打问有关消息。几天后收到圣陶先生回信:“惠书敬悉。梁案后援会来告,以后如有举措,希望文化界一致参加。现尚无具体事务,惟望彼此接头,俾有消息时可以传递耳。”

那时,我这个后辈小子虽然在各界集会上见到过圣陶先生,但是尚无缘拜见这位文坛前辈,圣陶先生可能就此记住了《联合晚报》里一个年轻编辑的名字。不久以后,译过许多旧俄文学名著的老翻译家耿济之先生在中国政府驻苏联赤塔总领事任上病逝,噩耗传来,文化界人士都为这位为中俄文化交流付出许多心血、作出巨大贡献的翻译家猝然去世感到辈痛。叶圣陶先生寄来一信,说开明书店有几位同仁想写一点悼念诗文,问《夕拾》副刊能否占一角发表。P1-3

序言

从青年时代起,一直从事报纸副刊和文艺编辑工作,坚持业余写作,大半生与笔墨相伴,厕身报界文坛,实在是一种幸运,一种机缘,得以结识许多前辈文人学者和同辈友人。老来回首,还清楚记得初次识荆的情景,比如1945年12月在上海世界晨报社见到夏衍、1946年春在上海光华大戏院后台见到于伶、1947年春在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楼上见到叶圣陶、1949年6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楼上见到巴金、1955年春在北京东总布胡同中国作家协会会议室见到冰心……仿佛都是不久以前的事。几十年交往,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稀犹在眼前,时光流逝,俯仰之间,一切俱成陈迹。许多师友,近一二十年间都先后悄然驾鹤西行,每次想起他们,就有一阵阵伤感,流连不去。

最令人怆然于怀的,是他们同中国千万文人知识分子一样,一生风雨波涛中为国家为社会呕心沥血作出自己杰出贡献的同时,也与多灾多难的民族同命运,几十年间几乎都难以逃脱坎坷颠踬的遭遇:一阵阵惊涛骇浪,一套套精神枷锁。一项项罗织诬陷,一条条荆棘小径,直至烈火炼狱煎熬,经历屈辱、苦役、流放、牢狱,以至在残酷迫害中含冤饮恨弃世。而他们为国为民的初衷始终不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矢志不懈,九死未悔,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成为民族的脊梁,士林的表率。我有幸在长时期相处中耳濡目染,不仅在文学、新闻事业和写作中常常得到教益,更在言德立言、为人处世方面受到言传身教的熏陶。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终身获益,一言难尽。

“死者倘不留在活人心里,那就真正死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每次想起前人哲言,都深有所感。我自己如今也进入老年行列,也就日益感到有责任记下已经离我们远去和尚健在人间的师友的嘉言懿行、人品文品,不止是为了个人的缅怀和铭感,也觉得应该让多年来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前人风貌留在人间,成为更多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即使从小小的侧面,即使是琐碎的细节,也能从一鳞一羽,一枝一叶中窥见风神。记得1941年在上海大陆商场楼上就读迁沪的扬州中学高中时,鲍勤士老先生讲授《庄子·养生主》篇:“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老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薪火相传的朴素真理,扬州口音至今印象犹深,从此懂得从古至今体现在每一位英才俊彦身上的优秀道德精神、文化传统,千百年来总是代代薪火相传,无穷无尽。

风华远去,风范长存,后死者、幸存者的责任,或许可以说不是唯一、也应该是最重要也不能推卸的责任,便是记忆。如果我们的头脑尚未糊涂不清,就应该保存和守卫那些渐渐融人历史的记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既有温馨欢快也有痛楚哀伤、却又永远不能让它忘怀消失的记忆。没有记忆的人,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

二○○八年中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师友风华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袁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58315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5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