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
内容
试读章节

音河往东流去。一人秋,水小了,河滩上的柳树棵子和一绺一绺的灌木秃立着,准备过冬。

太阳在西边儿地线上还残着半张红险,凉气就漫开。牛马们于是不肯再走半步,硬橛橛地立等着卸套,任凭扶犁杖的人往死里打。队长叹一口气,说:“回了吧。”牲口知人语,立时刻踏起四蹄来,套还没卸完,就挣着要走。人们把晚上炕头凶老婆的话向牲口们骂,牛马们可就又不懂了,撒开蹄子一直往屯子里跑去。只在书上认识牛的人绝想不到牛跑也如飞,脖子前的那片肉一掀一掀的,赛过马鬃潇洒。

人们把黑袄的下摆揪紧,胸口却敞着,拐着腿,抱着鞭,慢慢往屯子里走,十几张犁就遗在地头。太阳已经完全沉下去,凉气激人。东边儿地线上早升起大圆月亮,微微有些黄。队长回头望了,说:“嗬,赛屁股!”大家笑起来,纷纷问:“明天十五咋吃啊?”队长撒开袄襟儿,手在空中往下一抓,说:“今年这个八月十五,旗里规定要好好办会餐,还要派人到各队视察,要评比。可他妈钱呢?我算计了,夏天来的几个知青,旗里拨了安家费,队上总算还有点儿现金。多打酒。吃了,冬天队上若有钱,好歹补上。这话是咱们说,可不能传到旗里去。”大家都说:“那是,那是。”一个人说,有钱不如给队里置点子挽具什么的,于是大家都骂他憨,说明天就不许他喝酒。那人哈哈一笑,说倒好,留个醒脑子睡老婆。大家就又笑他,说话间到了屯子里。

狗们在昏暗中箭一样蹿出来,又箭一样蹿回去,汪汪叫着。孩子们跑出来,手里捏一点儿饽饽。大人们也不说什么,凭他们的小脏手抓着后裤裆,往屋里钻进去。

队长路过知青的土房,进了灶间,一掀布帘,到了西屋。男知青们正东倒西歪地在炕上,见了队长,也不大动。队长说:“累了,累了,洋学生咋受过这罪,可既来了,不受咋整?说给你们,明天,八月十五,晚上,队里会餐,凡劳动力都有一号,你们都算。早起呢,把你们这炕的被卧挪开,用你们的炕,用你们的灶。会写字画画儿的明天把队部整置整置,闹得漂漂亮亮的,旗里有人下来视察。晚上有酒,有肉,有豆腐,有土豆子,有面饼,撒开肚子吃。女学生们呢?”就起身过到东屋,东屋立时就尖声尖气叫成一片。

早上四点多,窗外就有了响动。有人搬来柴火,又吱吱嘎嘎挑来水,在灶间支起木架。知青们睡不成,就都起身,挪开被卧出来,见了木架,问是干什么的。师傅们说,做豆腐。知青们新奇了,东一句西一句打听起来。师傅们自然很得意,指指画画地说,并邀知青们浆好了的时候来喝。

也不说肝儿咋个处置,我就不管了。”队长瞪了眼,说:“肝儿照例不都是给你?你把这血糟踏了,肝儿也不能给你了!”杀猪师傅把刀一扔,说:“这猪我也不杀了,往年是往年,今年把斗私批修的话来告诉我,谁知道?”队长拾了刀,说:“还真应了那话:‘死了张屠夫,吃不了混毛猪’?”就去杀另外一口猪。那猪不例外也是死挣,就把队长的手碰破了。杀猪师傅见不好,急忙抢过刀自己杀,把血也接了。队长胡乱包了手,吩咐说:“肝儿你拿一副吧,那一副炒了给老人们下酒。”杀猪师傅就在猪脚处割开口,用铁条通上去,再吹进气,用线缚了,使棒把气周身打匀,鼓鼓的在热水里刮毛,又把肉卸开,肠头、肚头弄干净,分盆装了。肉拿进灶间,放在西灶上煮。

东灶上熬着豆浆。熟了,豆腐师傅叫来知青,一人尝了一碗,都说鲜。大家一边帮他,一边看那豆腐怎么做。原来队长昨晚早派了工磨了一夜豆子。滤了渣的浆煮了三锅,都点了卤,凝了,大瓢舀起来倒进粗布里,粗布就吊在木架上。有人来把渣和滤下的汁水拿去喂猪。水滤得差不多,四人提了粗布放在一扇大门板上系好,上面压了磨盘,豆腐师傅就去洗手。知青问:“好了?”师傅说:“等着吃吧。”几个知青仍围了看,不肯相信可以做出豆腐。

日近中午,太阳还是有些辣,地气蒸上来,师傅们赤了膊,都是一身精白的肉,只是脖脸和手是红黑的,倒像化了装的人。地里的人下午不再出工,纷纷来看,品评着膘肉,吹乎着酒量,打下赌,就手将几个土豆子丢进灶灰里,走时扒出来,在手上掂着吃。鸡、小猪和狗从早上就转来转去。得吃的是狗和鸡,猪因是队上的,总被打跑。可最顽固的也是猪,去了又来,最后把地上的血连土啃下去。孩子们被家里人吓唬着,只远远地看,不肯散去。有的人捏一块肉在嘴里,并不嚼,慢慢走开,孩子跟了去,到远处,才吐给孩子。

净肉煮出来,分盛在桶里。净肉加了豆腐,在一起煮好,分盛在桶里。豆腐单加一些葱再煮,又分盛在桶里。肉汤煮了土豆子,还是分盛在桶里。几十只桶被人提到队部,出来的人嘴都动着。门口有人把守,拦住闲杂人等。之后是烙饼,再就是汤。酒早已有人买来,摆在桌子中央。

天还没黑,人们已经聚在队部外面。劳力们都很兴奋。平日在地里,天地太大,显不出什么,只能默默地做。今日有酒有肉,无异于赛会,都决心有个样子。各人手里拿着自家的碗筷,互相敲着,老人们就不高兴,说像叫花子。

终于队长第一个进门了,大家稳住气跟在他身后。到了屋里,队长先让了屯里几个极有声望的老者和旗里视察的干部坐一小桌,其他自便。墙上用红纸写了语录,贴了四张,又画了工农兵各持武器。大家都说好,都说历年没有手画的画儿,知识青年来了,到底不一样。

照例是旗里的干部先讲话。庄稼人不识字,所以都仔细听,倒也知道了遥远的大事。干部讲完了,大家鼓掌,老人们笑着邀干部坐回去。于是队长讲。队长先用伤了的手捏一本儿语录,祝福了。大家于是跟着祝福。队长说,秋耕已胜利完成,今天就请旗里来的同志给旗里带去喜报。大家要注意增产节约,要想着世上还有三分之二受苦人过不上我们的日子。这会餐,大家要感谢着,不然怎么会有?虽然——可是——吃吧。

于是提上桶来,啪啪地打瓶盖儿。队长给老人们斟酒,老人们颤着手拦,还是满了。队长先端起碗来,又祝福了,敬了,再敬了老人们,一气喝下,大家叫一声好,都端了碗,只喝一El,急忙伸筷。第一巡菜几乎没有嚼就渐见桶底,于是第二巡又上。到第三巡,方才慢下来,说话多起来,而且声儿大起来。

窗户上爬满了孩子们,不动眼珠儿地盯着看,女人们在后面拽不动,骂骂咧咧地走开,聚在门外唠嗑。

屋里的人们已在开始吃饼。喝酒的人们把饼掖好,开始斗鸡一样地划拳,红了眼。女知青们受不住,邀在一起出来。

汤没有人动,于是提出去,一勺一勺舀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孩子们急急地往嘴里泼,母亲们过来指点着他们喝,叱责着。

老人们先出来了。没了长辈,屋里大乱,开始赌起四大碗。知青出来一个人,与一个壮汉比。于是各喝四大碗,站起,走出来,大家也一涌出来。P18-21

书评(媒体评论)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因改革开放而绽放生机之时,一批耀眼的文学新星,升腾在文学天空……这也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永恒的格言: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他(她)们的生命中的文学染色体,进发出相同而又各自相异的彩色光环。

——从维熙

文坛时有新星升起。一批思想锐敏、艺术个性独特的青年作家,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优秀作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希望。为扶植新人,繁荣创作,我们特分辑出版这套均系青年作家第一部佳作的‘文学新星丛书’。愿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能为文学新星的崛起和壮大,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当年“文学新星丛书”出版说明

后记

也许有人会问,作家出版社为什么在“文学新星丛书”出版二十年之后,才来出版这样一本纪念集呢?的确,这套丛书已经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模糊了,对于许多更加年轻的读者来说,甚至不知所指。

在信息爆炸、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关注这套在如今看来“土得掉渣儿”的小书?在当下的出版界,无论从开本的大度、用料的奢侈、装潢的讲究,那套小书都不可同日而语。

得知我们要编辑出版文学新星丛书的纪念集,旅美作家查建英告诉我一个信息,说是网上流传着一篇《个人阅读史》的文章,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见过的有价值的丛书进行了梳理,其中大部分都是翻译引进的作品,包括我社当年出版的“作家参考丛书”。而少而又少的中文原创丛书,“文学新星丛书’,竞位列其间。我上网查阅,果然如此,作者还列举了一些新星丛书作者的名字,如阿城、马原、刘索拉、徐星、刘震云、莫言、池莉、残雪、格非、余华、陈染、阿来等,也包括查建英。只是作者没弄清这套丛书总共出版了13辑64位作家的集子,而说成10辑50本,可见这套书在读者中间难窥全豹。

前些年,有编辑向出版社提议再版文学新星丛书,可总是阴差阳错,未能真正实施。虽然阿城的《棋王》和阿来的《旧年的血迹》在不同时间段做过再版,可与全套六十余本的规模相比,还是不成比例。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史年份。毫无疑问,“文学新星丛书”是这段文学历史的一个见证,是许多优秀的当代中青年作家进行文学探索和文学创作起步的脚印。作为当年这套丛书出版者的作家出版社,有责任出版这个纪念集,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这段文学历史。

这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编辑工程。六十余位“新星”作者,经过二十余年岁月的淘洗,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活跃在文学创作的一线,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创作实力的作家,但也有不少人已转向从事其他行当,甚至连通信地址也几经变化,杳然无迹了。通过编辑的不懈努力,大多数作者都联系到了,并对这本纪念集的编辑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组稿伊始,我们就明确了本书的定位是所有“新星丛书作者”的集成,而不是一部选家意义上的选本。我们力求尽可能找到丛书作者,并将原书的书影、作者漫画像、小传、目录、序和选篇编人纪念集中。为了体现其历史价值,我们还约请作者撰写一些回忆性文字,能对当年的第一本小说集或早期文学创作活动留下某种印迹。值得欣慰的是,许多作者的回忆文章不但真实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自己的一些文学实践,而且真实记录了文坛上的一些人与事,或多或少地会勾连起文学爱好者们的情愫。

出于尊重作者等因素的考虑,未能联系到作者的,我们只收入了原书的书影、作者漫画像、小传和目录,以保持这套丛书的历史原貌;联系到作者并得到授权的,除收入上述内容,还增加了序和选篇;部分作者撰写了回忆文章,也被收入了书中。这样,文学新星丛书中的每本书在纪念集中单独成辑,其顺序也是按照原书的出版时间先后排列的。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选篇在考虑篇幅不致过长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编作者早期的成名作或代表作。但是有的作者的代表作篇幅过长,甚至是中篇小说的规模,只能忍痛割爱,退而求其次,选择篇幅小一些的作者佳作。如阿城的《棋王》,无疑是《棋王》这本书的代表作,也是阿城个人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可由于篇幅太长,只能换成篇幅短一些的小说《会餐》。又例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书中只有三篇作品,而且都是中篇小说,相比较《你别无选择》更具代表性,只能采用节选的方式。对此,许多作者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通过这本纪念集,来回顾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像作家出版社当年的社长从维熙在本书序言中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痴迷和努力,再好的文学种苗,也会因荒于耕作而夭折。当然,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她)们的青春与改革年代同步,用‘生正逢时’来概括,似无失准之处。”这对于当时的青年作家来说,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当年的编辑来说,也是十分中肯的。

记得我到作家出版社当编辑,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读阿城的《棋王》,为这本书的再版做准备。当时石湾是一编室主任,也是《棋王》的责任编辑,他交待我说:把《棋王》再看一遍,吧错的地方挑出采。

现在已很难记清楚那时的工作细节了,也很难回忆起究竟纠正了几处编校错误,但是领导这种锻炼培养年轻编辑的方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负责一编室三审工作的副总编辑是龙世辉,编辑部还有朱珩青、冯德华、潘青萍等编辑,以后张水舟、潘宪立和杨葵等人也陆续调来。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动态,讨论文学新星丛书的作者人选。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那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坛新锐大部分都被囊括进这套丛书了。

本来想让当年的责任编辑也和作者一起写一点回忆文字,收入纪念集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想未能实现。好在石湾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写的《回望文学新星崛起时》,全面回顾了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缘起,以及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打头之作《棋王》的种种经历。把此文收入纪念集中,也算是整个编辑部编辑出版文学新星丛书工作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文学出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无时无刻地不在考验着出版社的经营者和编辑。年轻的编辑不妨从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实践中汲取某种养分,那就是对文学的执著与真诚。只要真诚在,执著在,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就永远不会没有未来。

杨德华

2008年12月12日

目录

棋王

会餐

蝌蚪与龙

蝌蚪与龙(节选)

回忆激情

透明的红萝卜

秋水

回忆黄金时代

你别无选挥

你别无选择(节选)

小城无故事

白色鸟

当时文学皓如月

女儿楼

母船

远处的伐木声

有关《母船》的回忆

这里有泉水

四个四十岁的女人(接选)

京都红地情深谊长——我与作家出版社

祭妻

祭妻

麦客

买驴

通向墓地

冈底斯的诱惑

新忏悔录

荒火

黑峰谷

我与《荒火》的创作

昨天已经古老

黑颜色

这本书似曾相识

遥远的黎明

遥远的黎明

遥远的记忆

人魔

小巷里曾有一颗星

你不可改变我

瀚海

生命之流

一些记忆

在马贩子宿营地

天堂里的对话

天窗

雪葬

雪葬

那年 那岁 那人

塔铺

被水卷去的酒帘

记忆的河

月光奏鸣曲

纸片儿

纸片儿

时光的痕迹

城市独白

梦里花落(节选)

烦恼人生

月儿好

小镇上的罗曼史

机关轶事

随感

夫妻粉

北极村童话

沉睡的大固其固

我的第一本书

旧年的血迹

老房子

一本书与一个人

背对命运的独白

大山藏不住

窑变(节选)

我决不瞒报

再生屋

空屋

岁岁元宵

无主题变奏

流星

流星(节选)

上流风情

闽西人

迷舟

追忆乌攸先生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

黄尘

从沙坪镇到顶天峁

我的写小说和我的第一本小说集

红橄榄

黑鸽子

蓝钗

黑鸽子还是黑色的吗?

夏日辉煌

湮灭(节选)

夏天的记忆

血劫

到美国去,到美国去

芝加哥重逢

海蚀崖

青绿之想

年关六赋

人间俗话

感受与记忆

巨砚

昆仑殇

送你一条红地毯(节选)

大日子·小日子

大日子·小日子(节选)

1987年的记忆

劫道

夏天的公事

夏天的公事(节选)

瓦埠湖畔瓦埠镇

台阶

荒原

愤怒的河滩

闪亮的河

厮杀

红帆船

山中白马

聒噪者说

聒噪者说(节选)

回忆今天

归国少女

呼唤心灵(节选)

生命中的一种状态

香岛

风暴眼

雨打风吹去

那个

当铺

难忘的回忆

凉快

凉快

北京藏人

有个弟弟是活佛(节选)

一本书主义

附录回望文学新星崛起时

后记

序言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因改革开放而绽放生机之时,一批耀眼的文学新星,升腾在文学天空。这个群体中有阿城、莫言、何立伟、刘索拉、刘震云、马原、张平、陈染、池莉、赵玫、残雪、余华、格非、迟子建、阿成……值得咀嚼的是:这个群体中虽然有受过学院打磨的文学之子,但绝大多数作者是生活激流里锻造出来的舵手。这也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永恒的格言: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他(她)们的生命中的文学染色体,进发出相同而又各自相异的彩色光环。

我们今天回眸昨日星光时,不能回避生命主体对文学的根本作用。记得,美学家王朝闻评说生命主体和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大意如是的话:天在下雨,如果你是一块石头,任雨水从你身上流过;如果你是一块海绵,就会本能地将雨水吸吮储存于身,润其草木开花结果。如此说来,前者因为缺乏文学基因,难以成才;而后者因为生命主体中就藏有文学因子,落墨时笔锋犹有神助,常常是一泻千里而不可收。因而可以这么界定:昨日的灿烂星空,是文学才子才女们生命之光的施放。

当然,后天的努力也是重要的成因。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痴迷和努力,再好的文学种苗,也会因荒于耕作而夭折。当然,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她)们的青春与改革年代同步,用“生正逢时”来概括,似无失准之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们笔耕时日,用文学图解政治的年代已然逝去;文学已还原为精神的自由落体,因而他(她)们笔下勾勒出来的生活,都是他(她)们心灵里最想倾吐的歌。尽管当时,对文学声嘶力竭的干预之声并没绝耳,但面对虎啸龙吟的文学现时,已是强弩之末,不再构成对真实文学的死亡威胁。这也是昨日星光变成今日长虹,继而演绎成满天彩霞的成因。

记得,当时我正主持作家出版社的工作,这套“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前后,我和编辑都曾应对过各种干扰的杂音。但经过时间这个无情法官的检验,这些文学新星们的处女作,并没有因岁月更迭而失去当年的风采。因而,今天作家出版社重新选编他们的重点作品出版,并收入他们重新回忆这段创作经历的文字,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历史目光的文学壮举。

作为一个文学和出版界的过来人,我为此而兴奋举杯:祝愿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彩虹,不断冉冉升起,美我中华,光耀世界!

于2008年10月

内容推荐

文坛时有新星升起。一批思想锐敏、艺术个性独特的青年作家,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优秀作品。从他们身上,编者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希望。为扶植新人,繁荣创作,编者特分辑出版这套均系青年作家第一部佳作的‘文学新星丛书’。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当时文学皓如月》、《京都红地情深谊长——我与作家出版社》、《冈底斯的诱惑》、《这本书似曾相识》、《在马贩子宿营地》等小说,散文。

编辑推荐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因改革开放而绽放生机之时,一批耀眼的文学新星,升腾在文学天空。这个群体中有阿城、莫言、何立伟、刘索拉、刘震云、马原、张平、陈染、池莉、赵玫、残雪、余华、格非、迟子建、阿成……值得咀嚼的是:这个群体中虽然有受过学院打磨的文学之子,但绝大多数作者是生活激流里锻造出来的舵手。这也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永恒的格言:是金子总会发光。

本书收录了以上作者的散文、小说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作家出版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45729
开本 32开
页数 10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1.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61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49
4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