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自清讲国学/大家读大家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家读大家”系列丛书之一。由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授国学知识。

朱自清先生不主张用“国学”这个概念,认为它“笼统”;但《经典常谈》谈的主要是“十三经”,难免与国学挂上钩,说它是一部极好的国学入门书当不为过。作为国文教员,朱自清先生发表过许多相关的文章,有指导阅读的,有鉴赏诗文的,都见解独到,颇能给人启迪。这方面文章的一部分,编成了本书的第三辑“国文漫谈”。《诗言志辨》是一部研究《诗经》的专著,是有关国学的一个专门课题,从中可以见出先生学问的精到与深湛。

内容推荐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面向我们大家的书。丛书旨在编辑出版大家喜欢的好书,丰富我们的读书生活,并由此增益我们的知识、陶铸我们的品格、启迪我们的智慧……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展示文化精品的书。丛书所编选的书都是大家名作。这里的大家,有的是为人景仰的硕学大师,有的是奇峰突起的后学新秀,有的是自成一家之言的草根大众。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开放性的书。丛书的选题既有磅礴如交响乐的大题目,也有灵动如轻音乐的小话题;既有紫绛色的国学,也有蔚蓝色的西学;既包括社会、人文科学,也包括文学、艺术杰作;既有权威的话语,也有草根的声音。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辑 经典常谈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第二辑 诗言志辨

诗言志

 一 献诗陈志

 二 赋诗言志

 三 教诗明志

 四 作诗言志

比兴

 一 毛诗郑笺释兴

 二 兴义溯源

 三 赋比兴通释

 四 比兴论诗

诗教

 一 六艺之教

 二 著述引诗

 三 温柔敦厚

正变

 一 风雅正变

 二 诗体正变

第三辑 国文漫谈

古文学的欣赏

论雅俗共赏

论逼真与如画

论“以文为诗”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陶诗的深度

什么是宋诗的精华

王安石《明妃曲》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柳宗元《封建论》指导大概

试读章节

古文学的欣赏

新文学运动开始的时候,胡适之先生宣布“古文”是“死文学”,给它撞丧钟,发讣闻。所谓“古文”,包括正宗的古文学。他是教人不必再做古文,却显然没有教人不必阅读和欣赏古文学。可是那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人如吴稚晖、钱玄同两位先生,却教人将线装书丢在茅厕里。后来有过一回“骸骨的迷恋”的讨论也是反对做旧诗,不是反对读旧诗。但是两回反对读经运动却是反对“读”的。反对读经,其实是反对礼教,反对封建思想;因为主张读经的人是主张传道给青年人,而他们心目中的道大概不离乎礼教,不离乎封建思想。强迫中小学生读经没有成为事实,却改了选读古书,为的了解“固有文化”。为了解固有文化而选读古书,似乎是国民分内的事,所以大家没有说话。可是后来有了“本位文化”论,引起许多人的反感;本位文化论跟早年的保存国粹论同而不同,这不是残馀的而是新兴的反动势力。这激起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反对读古书。

可是另一方面,在本位文化论之前有过一段关于“文学遗产”的讨论。讨论的主旨是如何接受文学遗产,倒不是扬弃它;自然,讨论到“如何”接受,也不免有所分别扬弃的。讨论似乎没有多少具体的结果,但是“批判的接受”这个广泛的原则,大家好像都承认。接着还有一回范围较小、性质相近的讨论。那是关于《庄子》和《文选》的。说《庄子》和《文选》的词汇可以帮助语体文的写作,的确有些不切实际。接受文学遗产若从“做”的一面看,似乎只有写作的态度可以直接供我们参考,至于篇章字句,文言、语体各有标准,我们尽可以比较研究,却不能直接学习。因此许多大中学生厌弃教本里的文言,认为无益于写作;他们反对读古书,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流行的作文法、修辞学、文学概论这些书,举例说明,往往古今中外兼容并包;青年人对这些书里的“古文今解”倒是津津有味的读着,并不厌弃似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人虽然不愿信古,不愿学古,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这也就是接受文学遗产了。

说到古今中外,我们自然想到翻译的外国文学。从新文学运动以来,语体翻译的外国作品数目不少,其中近代作品占多数;这几年更集中于现代作品,尤其是苏联的。但是希腊、罗马的古典,也有人译,有人读,直到最近都如此。莎士比亚至少也有两种译本。可见一般读者(自然是青年人多),对外国的古典也在爱好着。可见只要能够让他们接近,他们似乎是愿意接受文学遗产的,不论中外。而事实上外国的古典倒容易接近些。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接受那些。但是外国古典该隔得更远了,怎么事实上倒反容易接受些呢?我想从头来说起,古人所谓“人情不相远”是有道理的。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对象和表现的不同,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的不同。使我们跟古代跟外国隔得远的,就是这种种风俗习惯;而使我们跟古文学、跟外国文学隔得远的尤其是可以算做风俗习惯的一环的语言文字。语体翻译的外国文学打通了这一关,所以倒比古文学容易接受些。

人情或人性不相远,而历史是连续的,这才说得上接受古文学。但是这是现代,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弄清楚立场就是清算,也就是批判;“批判的接受”就是一面接受着,一面批判着。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个人生活在群体中,多少能够体会别人,多少能够为别人着想。关心朋友,关心大众,恕道和同情,都由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甚至“替古人担忧”也由于此。演戏,看戏,一是设身处地的演出,一是设身处地的看入。做人不要做坏人,做戏有时候却得做坏人。看戏恨坏人,有的人竟会丢石子甚至动手去打那戏台上的坏人。打起来确是过了分,然而不能不算是欣赏那坏人做得好,好得教这种看戏的忘了“我”。这种忘了“我”的人显然没有在批判着。有批判力的就不至如此,他们欣赏着,一面常常回到自己,自己的立场。欣赏跟行动分得开,欣赏有时可以影响行动,有时可以不影响,自己有分寸,做得主,就不至于糊涂了。读了武侠小说就结伴上峨眉山,的确是糊涂。所以培养欣赏力同时得培养批判力:不然,“有毒的”东西就太多了。然而青年人不愿意接受有些古书和古文学,倒不一定是怕那“毒”,他们的第一难关还是语言文字。

打通了语言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虽然不会赶上欣赏现代文学的多。语体翻译的外国古典可以为证。语体的旧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现在的读者大概比二三十年前要减少了,但是还拥有相当广大的读众。这些人欣赏打虎的武松,焚稿的林黛玉,却一般的未必崇拜武松,尤其未必崇拜林黛玉。他们欣赏武松的勇气和林黛玉的痴情,却嫌武松无知识,林黛玉不健康。欣赏跟崇拜也是分得开的。欣赏是情感的操练,可以增加情感的广度、深度,也可以增加高度。欣赏的对象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影响行动或浅或深,但是那影响总是间接的,直接的影响是在情感上。有些行动固然可以直接影响情感,但是欣赏的机会似乎更容易得到些。要培养情感,欣赏的机会越多越好;就文学而论,古今中外越多能欣赏越好。这其间古文和外国文学都有一道难关,语言文字。外国文学可用语体翻译,古文学的难关该也不难打通的。

我们得承认古文确是“死文字”,死语言,跟现在的语体或白话不是一种语言。这样看,打通这一关也可以用语体翻译。这办法早就有人用过,现代也还有人用着。记得清末有一部《古文析义》,每篇古文后边有一篇白话的解释,其实就是逐句的翻译。那些翻译够清楚的,虽然罗唆些。但是那只是一部不登大雅之堂的启蒙书,不曾引起人们注意。“五四”运动以后,整理国故引起了古书今译。顾颉刚先生的《盘庚篇今译》(见《古史辨》),最先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是要打破古书奥妙的气氛,所以将《尚书》里诘屈聱牙的这《盘庚》三篇用语体译出来,让大家看出那“鬼治主义”的把戏。他的翻译很谨严,也够确切;最难得的,又是三篇简洁明畅的白话散文,独立起来看,也有意思。近来郭沫若先生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见《青铜时代》)里翻译了《诗经》的十篇诗,风雅颂都有。他是用来论周代社会的,译文可也都是明畅的素朴的白话散文诗。此外还有将《诗经》、《楚辞》和《论语》作为文学来今译的,都是有意义的尝试。这种翻译的难处在乎译者的修养;他要能够了解古文学,批判古文学,还要能够照他所了解与批判的译成艺术性的或有风格的白话。

翻译之外,还有讲解,当然也是用白话。讲解是分析原文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跟翻译不同的是以原文为主。笔者在《国文月刊》里写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叶绍钧先生和笔者合作的《精读指导举隅》(其中也有语体文的讲解),浦江清先生在《国文月刊》里写的《词的讲解》,都是这种尝试。有些读者嫌讲得太琐碎,有些却愿意细心读下去。还有就是白话注释,更是以读原文为主。这虽然有人试过,如《论语》白话注之类,可只是敷衍旧注,毫无新义,那注文又罗里罗唆的。现在得从头做起,最难的是注文用的白话,现行的语体文里没有这一体,得创作,要简明朴实。选出该注释的词句也不易,有新义更不易。此外还有一条路,可以叫做拟作。谢灵运有《拟魏太子邺中集》,综合的拟写建安诗人,用他们的口气作诗。江淹有《杂拟诗》三十首,也是综合而扼要的分别拟写历代无名的五言诗人,也用他们自己的口气。这是用诗来拟诗。英国麦克士·比罗姆著《圣诞花环》,却以圣诞节为题用散文来综合的扼要的拟写当代各个作家。他写照了各个作家,也写照了自己。我们不妨如法炮制,用白话来尝试。以上四条路都通到古文学的欣赏;我们要接受古代作家文学遗产,就可以从这些路子走近去。

P223-226

序言

“大家读大家”丛书和大家见面了!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面向我们大家的书。丛书旨在编辑出版大家喜欢的好书,丰富我们的读书生活,并由此增益我们的知识、陶铸我们的品格、启迪我们的智慧……只要我们不缺乏进取心、求知欲、思想力,也许还有品位,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拥有它。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展示文化精品的书。丛书所编选的书都是大家名作。这里的大家,有的是为人景仰的硕学大师,有的是奇峰突起的后学新秀,有的是自成一家之言的草根大众。也就是说,丛书所收的每一种书都足够厚实,买它物有所值,读它开卷有益。

“大家读大家”是一套开放性的书。丛书的选题既有磅礴如交响乐的大题目,也有灵动如轻音乐的小话题;既有紫绛色的国学,也有蔚蓝色的西学;既包括社会、人文科学,也包括文学、艺术杰作;既有权威的话语,也有草根的声音。

“大家读大家”严肃而不古板。丛书严肃地拟定选题,严肃地撰著,严肃地编辑,严肃地装帧印制……严肃出一个好的质量来。同样,求知问学的事情从来就不是游戏的态度所能奏效,读书也需要严肃。但丛书并不古板,没有道学面孔,没有师尊威仪,没有高头讲章——假如有,我们透过纸面,一定能看到作者脸上漾溢着春风般的人文情怀,眼中充满着对我们不断进取的期望。

“大家读大家”浅近而不媚俗。丛书的新作尽可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旧著则尽可能地做一些通俗化、大众化的处理。浅近,是为了贴近我们大家,也是为了我们大家能够走近乃至走进那些大家名作。但丛书绝不媚俗——用揭秘权谋撩逗人性,用灌输甜腻麻醉人心;因为,读书总是应该使人向善、清明。

“大家读大家”要靠大家捧场——给予支持,给予指教,给予批评。对此,先给大家道谢了!

“大家读大家”首批推出的几种,是有关国学的。这并不是赶时髦,因为这里的国学与正被热炒的“国学”有些不同。应该说,这才是真正的国学。

朱自清先生不主张用“国学”这个概念,认为它“笼统”;但《经典常谈》谈的主要是“十三经”,难免与国学挂上钩,说它是一部极好的国学入门书当不为过。作为国文教员,朱自清先生发表过许多相关的文章,有指导阅读的,有鉴赏诗文的,都见解独到,颇能给人启迪。这方面文章的一部分,编成了本书的第三辑“国文漫谈”。《诗言志辨》是一部研究《诗经》的专著,是有关国学的一个专门课题,从中可以见出先生学问的精到与深湛。

此次整理,完全忠实于原著,只是对个别问题作了技术性处理,以符合今人的阅读习惯。整理所用底本,《经子解题》为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理学纲要》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史学-9史籍》为上世纪八十年的版本。不足之处,敬请大家赐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自清讲国学/大家读大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自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10432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