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近20年来,中国的温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变化让世人震惊。如今的温州和二十年前的温州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是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力量让温州跳跃式的发展呢?是创业者,是企业家,是千千万万的温州人。温州人成功了,但是他们不相信一夜暴富,他们只相信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不相信空穴来风,只相信自己的坚持不懈。他们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走向希望,走向成功。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走进温州人的世界,走进他们成功的背后,理解他们成功的秘诀。

内容推荐

打碎铁饭碗,我要当老板。

“有钱就去当老板,没钱借钱来当老板,打工想着当老板。当了老板还想当大老板。”

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的观念,这就是最会赚钱的温州人——生意场上的常胜将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走一步,中国经济走两步,浙江经济走四步。温州经济走六步。

生活在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的“东方犹太人”,向来为人低调。不张扬、不显富,这是他们的一种处世哲学。

温州人赚全世界的钱,全世界为温州人赚钱。

目录

1 对于生存的思考:命运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打碎铁饭碗,我要当老板

  ◇主宰命运,吃点苦算什么

  ◇始终清楚自己的需要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只有学习,才能主宰命运

  ◇对自己完成不断地超越

  ◇在合适的时候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忍,是心头的那把刀

  ◇不怕没钱赚,就怕不想赚

  ◇睡得地板,当得老板

  ◇白手起家,射中你的箭靶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温州人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2 对于利益的思考:薄利、暴利都是“利益”

  ◇天底下没有“无利”的生意

  ◇钱都是由小到大一分一分挣出来的

  ◇有时候赔钱也是赚钱

  ◇放下面子,没有什么不可以做

  ◇由小生意到大市场的思考

  ◇微利是图的温州人

  ◇记住“手里的钱永远赚不够”

  ◇温州人相信“思维决定一切”

  ◇开放与关闭,温州的悬念

  ◇开门红与代代红的博弈

3 对于竞争的思考:只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进步

  ◇在竞争里,风险与机遇并存

  ◇要在竞争里胜出,要抓住先机

  ◇无所畏惧,敢于蛇吞大象

  ◇从来都是快鱼吃慢鱼

  ◇竞争中最关键的是务实

  ◇技术可以复制,文化不能抄袭

  ◇面对失败的最佳心境

  ◇在竞争的泥水中行舟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清楚自己的每一个脚步

  ◇自省给温州人带来的竞争优势

  ◇虚拟经营你的商业帝国

  ◇局部领先也是一种领先

4 对于市场的思考:市场是“不择手段”的战场

  ◇迎合市场的需要才会有发展

  ◇落后就有市场,就有利润

  ◇抢政策之前,借政策之力

  ◇敢于玩手腕,敢于标新立异

  ◇热门里的大玄机

  ◇打造强势品牌,才能分得市场蛋糕

  ◇从模仿到创新

  ◇人只有看得远,才能真正走得远

  ◇天南海北是我家

  ◇背靠大树抢夺市场

  ◇从信息里发现机会

  ◇有所为,有所不为

  ◇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市场

  ◇身份是可以租借的

  ◇人多的地方,生意不可能会少

5 对于诚信的思考:诚信是“活着”的唯一出路

  ◇温州的诚信之败

  ◇做事先做人,诚信为根本

  ◇只有口碑才能造就丰碑

  ◇把信誉翻过来就是财富

  ◇客户究竟是什么

  ◇以德经商,以赢天下

  ◇零退货,重新树立起的信誉

6 对于人际的思考:在趋同的利益下共赢

  ◇钱,只有大家赚才是真的赚

  ◇分工合作是最有效率的赚钱法则

  ◇温州人,抱团打天下

  ◇人才就是靠人为自己敛财

  ◇天底下没有陌生人

  ◇以和为贵,温州人讲究和气生财

  ◇重情守信实际上就是一种融资

试读章节

打碎铁饭碗,我要当老板

温州,在浙江的两大城市——宁波和杭州的夹缝中生存。然而,它既没有宁波那样的政策扶植,也没有杭州那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就是温州人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残酷的环境给温州人带来很多磨难,但也同时磨炼了温州人的意志,改变了他们的思想。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掌握命运。金饭碗、银饭碗,还是国家给的铁饭碗也罢,始终都是将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掌控之中。要想改变命运,就要打碎饭碗,自己成为主宰命运的掌舵者。

20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人人都想捧着“铁饭碗”,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对于温州人来说,温州的饭碗再铁也“铁”不过近邻“两座大山”的铁饭碗。近邻人家的铁饭碗是“精钢”打造的,而自己的铁饭碗是“废钢”打造的,死守着这破碗,就别想有出头之日。

温州人别无选择,只有求变。不甘居于人后的温州人率先砸碎了铁饭碗,自断后路,义无反顾地投入商海之中。

按照温州人的逻辑思维:再铁的饭碗,终究还是和别人要饭吃,既不理直气壮,又要看别人脸色。说不定哪天主家不高兴了,自己就要饿肚皮。与其做讨饭的人,不如做施舍的人,不如干脆给自己打工,自己做主,自己的前途自己说了算。

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温州人成了打碎铁饭碗、下海当老板的先锋。

1980年年底,薛林华从部队退役,被分配到温州老家的市检察院,当上了一名检察官。

检察官的工作可是个实打实的铁饭碗。就是放在今天,有多少人挤破脑袋去争这个位置都争不上。所以,薛林华战友来看他的时候,都不无羡慕地说薛林华谋得了一个好差事。但是,薛林华却不这么想。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薛林华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就想:“检察官这饭碗,稳当是稳当,可是这碗里能盛多少饭、盛什么饭,我可说了不算。单位今天给我肉吃,我就吃肉,明天给萝卜吃,就只能吃萝卜,这可不行。要是这样混下去,这一辈子只能这样了。”

结果,薛林华把到手的铁饭碗往地上一丢,背上行李卷下海了。

薛林华的第一站是深圳。

几经奔波,薛林华找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起了业务员。但是,一无经验、二无关系,干了两个月,薛林华没有做成一笔业务。他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一行,再熬下去也是白费时间,不如转行,于是就离开了广告公司。

后来,薛林华相中了一家贸易公司。他筹措了5万元以承包的形式成了这家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在当时,5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薛林华也是咬着牙,顶着压力豁出去了。

但是,这一次薛林华又失败了。他在做第一笔生意时就被骗了30万元。尽管贸易公司帮他承担了一定的损失,但是薛林华仍然受到很大打击。不过,通过这次的失败,他意识到,这条路自己还是走不通。没过一年,薛林华从贸易公司退出了。

朋友们还有以前的战友知道消息后,都埋怨薛林华,原本有着好好的铁饭碗,不捧住了、把牢了,还把它给丢了,然后跑出来找罪受。这些话并非全无道理,薛林华每每想起来,心里也不是滋味。不过,他不后悔。因为薛林华知道自己想要的不是盛饭的器皿,而是要做那个决定自己“吃什么饭”的人。  接下来,薛林华陆续在音像业、房产业进行尝试。尽管同样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在这中间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与客户洽谈起草协议、如何协调各方关系等。最重要的是,薛林华接触到很多海外投资商。这为薛林华事业的崛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92年,邓小平南巡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经济改革。此时的薛林华已经今非昔比,头脑里已有了捕捉机会的意识,他敏锐地觉察到深圳地产业所具有的潜力。于是,薛林华决定在地产业干出一番作为。薛林华通过之前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在短时间内聚集资本,投资地产。

人,只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次会成功。

这一次,薛林华成功了。邓小平南巡后,深圳的地产业大振,薛林华的投资也带来了成倍的利润。紧接着,薛林华收购了粤海集团下属太阳能开发公司8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注册资金也从原始的100万元追加至1000万元。因为有了前期的积累,薛林华办起了投资咨询公司,真正的成为一个决定自己饭碗盛什么饭的人。

对于薛林华来说,如果死守着检察官的职务,衣食无忧确实可以做到,可是也许一辈子就被拴死在小职员这个位置上了。而对于所有温州人来说,如果抱着铁饭碗不放,那么整个温州就被拴死在不上不下的境地上了。

当上天没有给你得天独厚的资源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你换一种方式去取得成功。这就是温州人的思维,这就是温州这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小城市能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方的原因。

时至今日,温州人“当老板”的意识已将沿袭了下来,砸不砸碎铁饭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去闯荡,去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人。正所谓“不要乌纱要铜板”,与其守着铁饭碗,不如自己为自己挣饭碗,这就是温州人的核心思维。

如今,对于温州人来说,铁饭碗已经不存在了,更不需要去砸碎铁饭碗了。但是“当老板”的观念已经在温州人的思维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于温州的年轻人而言,这种自主创业的思想更为强烈。

1983年,在西北大学的校门口,出现了一位补鞋的温州姑娘。她的生意出奇得好,大学生们都很愿意找她补鞋。一些接受正统教育的大学生们对这位补鞋姑娘一半是不理解,一半是同情。

有一天,一位大学生来到她的摊前补鞋,且怜香惜玉地说:“姑娘,你这么年轻,怎么不去找份工作,在大庭广众之下给人家补鞋,不觉得难堪吗?”

温州姑娘只是细心地补着鞋,并没有抬头:“自己挣饭吃,这有什么难堪的?一个大学生穿着破鞋,这才叫难堪呢!”

大学生有些语塞:“那你以后打算干什么?”

“当老板啊,将来我要有自己的鞋店”,姑娘边说边把鞋给大学生试穿,试穿后,觉得合适,这让姑娘开心地说道,“实话告诉你吧,我毕业后也干过许多工作,但觉得都没有自己为自己干实在。这些年补鞋我走过了很多地方,但还是大学校园生意最好,今后我要是开公司也要在大学边上!”

大学生感到非常惊讶,仔细打量着这个补鞋姑娘,根本无法想象,在她的内J心世界会有一个这么远大的梦想。

这就是温州的年轻人,“创业当老板”的意识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脉。现在,社会上其他城市的人在提起温州人时,就会有这样的说法,温州人骨子里就有一根创业的神经,而且这根神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只有创业,才会有出路。

 创业精神成了新一代温州人的思想基础。只要血液里流淌着自主创业的思想,就会朝着创业的方向不断努力,而财富也就会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

在温州人的脑子里,创业思维已经深入骨髓了,只有创业,才能有出路,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十个温州人中九个是老板,还有一个准备当老板。”想靠别人终究靠不住,最终还得靠自己,这样才会有激情与动力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P2-5

序言

美国幽默家哈伯德说:“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思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只有有价值的思考才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近20年来,中国的温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变化让世人震惊。如今的温州和二十年前的温州相比,简直就是云泥之别。是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力量让温州跳跃式的发展呢?是创业者,是企业家,是千千万万的温州人。

20年前的温州,由于温州尚处于资源少,交通条件差,再加上国家投入少,闭关自守的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偏低。

20年过去了,现在的温州已经变成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正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

人们会想,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如今的温州?造就了如今温州千千万万的成功人士和企业家?其中有太多的智慧,太多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

温州人成功了,但是他们不相信一夜暴富,他们只相信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不相信空穴来风,只相信自己的坚持不懈。他们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走向希望,走向成功。

对商人多有“无商不奸”的评价。但是温州人却重信用,坚信诚信是企业的灵魂,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诚信精神,不断向前迈进。

温州人的思维是无穷无尽的。希望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走进温州人的世界,走进他们成功的背后,理解他们成功的秘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像温州人一样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博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17602
开本 16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7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