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不能再回家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是第一位超越地区而广受好评的美国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很多评论都把沃尔夫看作是少有的天才。威廉·福克纳把沃尔夫列为当代美国作家中的第一位,而自己却退居第二位。沃尔夫短暂的一生中留下《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网与石》与《你不能再回家》四部长篇小说。他以这些作品在美国文学史上获得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福克纳和海明威差不多同等的地位。沃尔夫的作品感情奔放,文字流畅,气势磅礴;作者的主观感受强烈,以暗示和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感染读者。甚至通过描述成功地传达给读者各种东西的声、色、气味、形状和触感。评论界有人认为。他试图把乔伊斯的意识流和惠特曼的豪迈、奔放的风格糅合在一起,而且能够这样做的,目前仅此一人。

内容推荐

故事讲述主人公乔治·韦伯(George Webbef)返回纽约后,与埃斯特·杰克(EstherJack)重修旧好。但时隔不久,舅舅拍来电报说姨妈病故,他便匆匆赶回利比亚希尔(Libya Hill)参加葬礼。同年主人公乔治·韦伯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由于他在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故乡父老乡亲的生活情景,因而受到亲朋好友的愤怒与责难。这一事件不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也使他明白了人们是多么害怕面对真相。这时,他与杰克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他决定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开始在各自的世界生活。在编辑爱德华多方面的帮助下,他在布鲁克林一间陋室里拼命写作。后来在欧洲他遇见了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克哈(Lloyd McHarg),从他身上乔治明白了名利的无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作者费较多笔墨描绘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人遭遇的困境与苦难,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德国及犹太人的态度:在这之前,乔治曾多次去过德国,对德国人及日耳曼文化颇有好感,但当他看到纳粹的邪恶本质,看到火车上那个犹太旅伴被德国警察带走时,他原来的想法彻底消解了。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而这一顿悟对乔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书名中那一声呐喊‘不能再回家’并没有使他消沉,而是鼓舞他更努力地寻找心目中的美国。”在小说最后,乔治通过回顾过去,将他与爱德华分歧的原因作了说明,阐述了一些个人的思想与人生感悟,读起来既亲切又自然。

目录

第一部 回乡

第二部 杰克的世界

第三部 结束与开始

第四部 寻找公正的美杜莎

第五部 流亡和发现

第六部 我有件事要对你说

第七部 风起水涌

试读章节

第一部 回乡

第一章 马背上的醉乞丐

一九二九年四月,春末一个微暗的黄昏,乔治·韦伯双肘倚在后窗的窗台上,眺望纽约。他的眼睛盯着街区端那新建的、体积巨大的医院,其上端的楼层呈层次状往回退去,夜色中高耸的楼墙呈现出鲑鱼色。医院的这一侧和它的背面是该建筑物的附属部分,护士和服务人员都住在那里。街区的其余部分被破旧的砖房占据,这些房子都费力地挤成一排,留给乔治的只是它们的背面。

空气出奇地静。城市所有的噪音都因远处的嗡嗡之声而销声匿迹。这声音持续不断,好像属于静止的一部分。突然,从前面房子敞开的窗户中传来了对面仓库装载平台上卡车发动时的沙哑、杂乱的声音。这种重型发动机起动时响声巨大,接着发出齿轮撞击的声响。当卡车驶入大街然后渐行渐远,乔治感到老房子在他的脚下颤动着。噪声减弱了,越来越弱,然后便在嗡嗡声中消失,接着一’切复归平静。

乔治倚在后窗台上,望着窗外,一丝莫名的喜悦汩汩而出,他对着远处医院裙楼中的服务人员大喊。这些服务员们正一如往常地熨烫着她们的衬裤以及廉价的小裙子。他仿佛隐约听到远处大街上孩子们玩耍的喊叫声,还有不远处楼房里人们低沉的说话声。他望着凉快、斜长的影子,看见夜的光芒正在小院中移动。每束光皆有某种隐秘、熟悉的东西在内,而光也会洒落在一块土地上,在这土壤之上,一位头戴草帽、手戴帆布手套的漂亮女士栽种了鲜花。她每日在那里认真地劳作数小时。在另一小块新植的草皮上,每天傍晚都有一位男士庄严地为之浇水,他红色的脸庞上长着浓密的胡须。这里有为某些商务人士休闲娱乐提供服务的小屋或场所,还有一张色彩明艳的桌子,几把舒适的躺椅,一个有彩色条纹的花园阳伞撑在上面。一位长相姣好的女孩整个下午都坐在那里读书,她把外套搭在肩头,身子一侧放着高高的饮料杯。

安静给人带来迷醉感,光影开始西沉,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味道。乔治觉得自己认识所有周围这些人。他喜欢这座位于十二大街的旧房子,它红色的砖墙,高大宽敞的房间,陈旧发暗的木料以及咯吱作响的地板。在这魔幻般的时刻,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因九十年来所有的房客而变得富有意味,有了更多深刻而孤独的高贵气质。这房子似乎富有生命,它的每一件物品看起来都具有某种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墙壁、房间、椅子、桌子,甚至挂在浴盆之上半湿的浴巾、一件扔在椅子上的外套,还有他的文件、书稿以及零乱地散落在房间各处的书籍皆是如此。

他对自己曾经成为那些他所熟悉事物的一部分而感觉到的那点喜悦也掺杂了一些陌生与不现实的因素。在一阵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感到自己已经真正地回家了——回到了美国这个家,回到了曼哈顿密集砖石群中的家,回到了爱的家园,这些他已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重复了数百遍。他想起不到一年前自己在愤怒与绝望中去了国外,想要逃避此刻他又重新投入的一切,每念及此,他的快乐中便朦胧地挤进来一丝内疚。

在他一年前所做的所有痛苦决定中,他最想要做的就是从他深爱的女人身边走开。伊斯特·杰克比他年长许多,她已结婚并与其丈夫和成年的女儿生活在一起,但她把她的爱给了乔治,这份爱是那么地深,那么地毫无保留,这竟使乔治感到如同被关在牢笼中一般。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而他因为她想占有自己而积聚起来的怒气终于使他昏了头,于是他想到了逃离,他离开了她,来到了欧洲。他远离她是想将她忘掉,而最终却发现自己无法做得到,他整天除了想念她以外,什么也做不了。有关她的记忆是美妙的,她那快乐的脸庞、善良的内心、靠得住的才能以及在一起度过的所有时光都一一重现,并在新的欲望和对她的渴望中折磨着他。

这样,从那份尚在燃烧的爱情旁边逃走之后,乔治便成了一位异乡的流浪者。他一路漂泊经过英格兰、法国和德国,到过数不清的新地方,遇到了数不清的人们。在穿越大陆途中他咒骂、嫖妓、饮酒、争吵,他的脑袋也曾被人打破,几颗牙齿也被打掉,他的鼻子也在啤酒馆的一次打架中被打歪。在慕尼黑医院康复的孤独日子里,他躺在床上,被打伤的脸仰望着天花板,他除了思考以外不能做任何事。在那里,他最终获得了一丝知觉,在那里他的疯狂性渐渐地消散,而他也多年来第一次体味到了自身的那份平静。

因为他已经了解了那些任何人肯定都会了解的事情。通过错误和考验、通过幻觉与幻想、通过错误与他自己的愚蠢、通过被误解和委屈、通过成为白痴、通过变得自私、有进取心、充满希望、拥有信仰、迷惑不解,他也已然了解了他们,正如每个人都定会了解的那样。当他躺在医院里时,他又回到了往事之中,而他也渐渐地从这些往事中吸取了一些历史的教训。他所明白的每件事都是那么地简单与明晰。他曾紧紧抓住过它们,但他却不明白为什么他一直没有真正地明白。所有这些都一古脑儿地绞成了一条关键的线绳,穿越过去,伸向未来。现在他想到了这些,也许他可能会重新掌握生活,因为在内心里他感觉到了一丝新的方向感,但它究竟会牵引他走向何方,却无法言说。

他究竟明白了什么?也许,对一位哲学家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这一切已经很了不起了。仅仅通过生活点滴、通过上千个日常琐碎的抉择,他整个复杂的遗传、环境、意识以及深厚的情感都驱使他做出决定,而他也通过承担抉择的后果,明白了他既吃不了自己的蛋糕也无法拥有它们。他明白了尽管他的躯体是陌生的,不符合常规的,他常常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肢体分离的生物,但他依旧是所有有生命者的儿子与弟兄。他也明白自己无法吞噬地球,这样他就必须认识并接受他的局限。他意识到多年所受的痛苦大多都是自我折。磨,这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对一个花那么长时间成,长的人而言,他明白了人不能成为感情的奴隶。

他明白,自己所经历的大多数麻烦,都来自于对事物的反击,很好,从那以后,他会在抉择之前三思而行,窍门就是将理性与情感绑在一起,发挥双重作用,而不是让其向相反的方向飞离,将自己与它们完全分开。他会尽力控制自己的头脑,并看清所发生的事:如果头脑说“就这么干!”他就会全力以赴。

这就是伊斯特闯进他生活的原因,他从没有想着要回到她身边去。他的头脑已经告诉他,如果让他们之间那已经终止的恋爱终止,一切便会更好。但他一到纽约,他的内心就驱使他给她打电话,而他也这样做了,接着他们就见了面。再接下来的事情就按它们自身的轨迹而发展开来。

他已在这儿了,和伊斯特在一起——这是他曾断定决不会再发生的事。是的,回来是非常高兴的事,这就是其中最奇怪的环节了。按理说,他应该为违背理性而感到不快,但事实并非如此。而那就是为什么当他背靠在那里,待在窗边沉思,直到光线暗淡、春日的夜晚来临之时,一只小小的爬虫啃咬他内心,而他却暗自思索自己的思想竟如此滞后于行动。

现在他已二十八岁了,已经深知有时候理性是无法解释某些原因的。要想丢弃人生中那些经由多年生活形成和遵从的情感模式并非像简单地丢弃一顶破损的帽子或磨穿的鞋子一样容易。是啊,他不是第一位面临这种两难处境的人。难道哲学家们自己没有被同样问题困住吗?答案是肯定的——之后他们就写下了如下的智言慧语:

爱默生曾说过:“愚蠢的一致是愚者心中的妖魔。”

伟大的歌德在看到人类的成长与其最终目标并不成一条直线这一真理时,也曾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比作马背上的醉乞丐。

也许最重要的事不是乞丐喝醉了酒而头晕目眩,而是他骑在马背上,并摇摇晃晃地向前方奔去。  这一想法对乔治有一定的安慰,他也在一段时间里一直思索它,然而它并没有彻底抹去他满足中所夹带的那一丝内疚。在争论中可能依旧存在漏洞:

返回到伊斯特身边的矛盾心理——这样做是聪明还是愚蠢?马背上的乞丐永远都会摇摇晃晃吗?

伊斯特如一只小鸟一样快速而突然地苏醒过来,她平躺着,眼睛直盯着天花板,这是她的躯体,她还活着并时刻做好准备。

P1-4

序言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是第一位超越地区而广受好评的“美国作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评论都把沃尔夫看作是少有的天才。托马斯·沃尔夫在他那个时代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很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对理解两次世界大战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他的小说也的确打动了美国中产阶级书评家,有人甚至把他与惠特曼相提并论。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沃尔夫成了批评界所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到五十年代初期,就沃尔夫本人及其作品涌现出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评论与书评。除集中在小说的自传性特色上之外,还有讨论小说形式、技巧和主题特色等方面的。

沃尔夫的家乡是北卡莱罗那州的阿什威尔。在他年轻的时候,这个地区开始兴起地产投资热。沃尔夫的母亲茱丽娅E·沃尔夫在当时就已经是一名很在行的地产投机者。他的父亲威廉·奥立佛·沃尔夫则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墓碑雕刻匠,他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对待家人也很粗暴。沃尔夫以极大的热情与幽默把其父母亲再现在他的作品中。

沃尔夫是家里八个孩子(六个存活)中最幼的一个,在他幼年时期,家庭成员中与他关系最紧密的当数他的兄长本杰明‘沃尔夫。当他十一岁的时候,沃尔夫开始在当地上私立学校,在十六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北卡莱罗那大学。在大学里,他向学校校刊投稿,不久就成了校报的编辑。在他二十岁毕业之际,他进入哈佛大学师从乔治·皮尔斯·贝克尔学习剧作。在哈佛大学他总共待了三年,两年完成了他的文科硕士学位,并在47号工作室实习一年。虽然沃尔夫对场景、人物和剧本写作有独特天份,但他在此方面建树不大。1924年,他开始在纽约大学任英语讲师,后来他前往欧洲继续写作。一九二五年八月他遇到了阿林·伯斯坦——一位剧院服装设计师,两人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在一丸二六年七月,当他们在英格兰旅行时,沃尔夫开始写作后来名为《天使·望故乡》的小说。在伯斯坦的协助下,他到纽约后继续写作。在一九三零年三月,托马斯·沃尔夫获得古根海姆基金资助前往欧洲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旅行。年轻的爱德华。阿斯威尔是沃尔夫的追求者,最后成了他的编辑。在一次旅行途中,沃尔夫染上了肺炎,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去世。

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位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他的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他作为美国人的全部经验的集中再现。一九二九年,在麦克斯韦尔·帕金斯的编辑和指导下,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在该书的续集《时间与河流》(Of Time and River,1935)出版后,他与帕金斯中断了合作,与哈泼斯兄弟公司签订了合同,爱德华·阿斯威尔担任编辑。在沃尔夫去世后(享年38岁),阿斯威尔将他生前遗稿加以整理并予以出版,两部长篇分别为《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和《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包括《远山》(The Hills Beyond 19411以及《从死亡到清晨》(From Death to Morning,1935)等。

《你不能再回家》是编辑从沃尔夫手稿中整理出来的最后一部小说,情节续接第三部长篇《网与石》,但内容亦独立完整。故事讲述主人公乔治·韦伯(George Webbef)返回纽约后,与埃斯特·杰克(EstherJack)重修旧好。但时隔不久,舅舅拍来电报说姨妈病故,他便匆匆赶回利比亚希尔(Libya Hill)参加葬礼。同年主人公乔治·韦伯的第一部小说出版。由于他在小说中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家庭以及故乡父老乡亲的生活情景,因而受到亲朋好友的愤怒与责难。这一事件不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也使他明白了人们是多么害怕面对真相。这时,他与杰克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他决定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开始在各自的世界生活。在编辑爱德华多方面的帮助下,他在布鲁克林一间陋室里拼命写作。后来在欧洲他遇见了美国著名小说家麦克哈(Lloyd McHarg),从他身上乔治明白了名利的无益。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作者费较多笔墨描绘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普通人遭遇的困境与苦难,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德国及犹太人的态度:在这之前,乔治曾多次去过德国,对德国人及日耳曼文化颇有好感,但当他看到纳粹的邪恶本质,看到火车上那个犹太旅伴被德国警察带走时,他原来的想法彻底消解了。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而这一顿悟对乔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书名中那一声呐喊‘不能再回家’并没有使他消沉,而是鼓舞他更努力地寻找心目中的美国。”在小说最后,乔治通过回顾过去,将他与爱德华分歧的原因作了说明,阐述了一些个人的思想与人生感悟,读起来既亲切又自然。

总体而言,《你不能再回家》同他前几部作品一样,十分直率地描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感受,但不同之处在于,《你不能再回家》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内容,描绘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民众面临的不公正、痛苦、暴行、压迫、饥饿、寒冷、污秽与贫穷,社会批判倾向非常明显。

《你不能再回家》仍是托马斯·沃尔夫散文体风格创作的一部典范,完全不同于传统作家大段的对话。作品承载了作者较多的人生思想与哲理,发人深省,富有启迪意义。他感情奔放、炽热,像火山熔岩一般喷发而出,而这也正是其作品吸引人的特点之一。

由于托马斯·沃尔夫及其作品在国内研究明显滞后,致使其作品的引介工作一直没有展开,国内的普通读者对他的作品了解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长期以来,本人深深叹服于托马斯·沃尔夫的创作激情以及敬业精神,于是在研究之余萌发了动笔翻译其小说的念头,而且想一口气翻译完他的全部作品,以便让中国的广大读者真正了解这位英年早逝的美国作家。但这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工程:他的四部巨著中内容最少的都要50多万字,总共有270余万字。

翻译工作于二零零二年五月正式展开,经过六年的辛苦努力,到二零零八年六月底,已正式完成三部译稿:《天使,望故乡》《你不能再回家》以及《时间与河流》,而《网与石》也已翻译过半。焚膏继晷,几年时光转瞬即逝,曾有很多次,自己怀疑过这份努力的价值,但当校完最后一个汉字、点上最后一个标点时,这份收获的喜悦却是难以掩盖的。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的同事祁天秀老师参与了部分翻译和审校工作。我的同事刘福生副教授给予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另外,师彦灵教授、王谋清教授、卜友红教授奖掖后进、不断支持与鼓励这项工作的进行。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还有很多人给予过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最后要感谢敦煌文艺出版社的王忠民副社长、编辑余琰,正是他们坦诚与认真负责的精神才使本书今日与广大读者见面。

本书为国内首译本,尽管译者、编辑尽心尽力。几经校改,但能力有限,定有不足之处,热情欢迎同仁学者、普通读者提出良好建议,以便再版时得以修正。

刘积源

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日于金城

书评(媒体评论)

他很有勇气,他写起来好像自己活不了好久似的。

——(美)威廉·福克纳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毫无愧色的和我们的最佳之作媲美。

——(美)辛克莱·刘易斯

小说书名是一声有力的呐喊。“你不能再回家”鼓励人们追寻精神家园,寻找心中的故乡。

——(美)海明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不能再回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译者 刘积源//祁天秀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879451
开本 16开
页数 5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34.1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0
167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