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望月(张翎小说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该书回避了对中西文化对比与冲突的描写,将人物的活动范围基本限定在中国人之间。同时,小说也没有将重点放在描写并再现移民者艰辛的生活经历上,而是对他们的情感历程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描写,从中折射出海外新移民的生存状况。作者“将海外如火如荼的生活纳入在陈年旧事般的娓娓道来之中”,从而消融了故事中大悲大喜的情绪,“超脱了新移民文学普遍的浮躁”,洋溢着一种舒缓、典雅的韵味,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愉悦。

内容推荐

《望月》是一本关于选择,关于困惑,关于挣扎的书。书里的男男女女,如孙望月,如宋世昌,如刘晰,如南星子,在选择了要走的路之后,并非义无反顾,而是犹犹豫豫地揣摩着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如同流出了源头的水再也回不到源头,故乡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午夜梦回的情怀,而他乡才是日日相对的现实。可他们却又始终与那个现实若即若离,不能完全溶入其间。于是,就成了他乡和故乡中间的边缘人。

试读章节

孙望月坐在靠窗的位置里,头懒懒地倚在软皮椅背上。眼睛开一会儿,闭一会儿,心里却始终是醒醒的。空姐推着饮料车在过道上走来走去,衣裙擦出唏唏嗦嗦的声音。一式一样的白底红条纹衬衫,一式一样的海军蓝裙子,一式一样的蓝花领结。笑起来,也是一式一样的温婉敷衍。邻座的孩子,把咖啡杯子打翻在身上,裤子湿了,就凶凶地哭了起来。空姐递了一叠纸巾过去,做母亲的慌慌地拿了来擦,又拍又哄的:“到了,到了。一会儿你爸开小汽车来接咱们。”那声音似乎也湿透了,渗出些疲软的盼望来。

飞机除了在温哥华稍稍停了停以外,已经一直走了十几个小时了。天是个好天。没见过这麽稀的云层,就跟摊得太薄了的棉絮,千疮百孔的,露出底下大块大块方方整整的绿。绿倒也是寻常的绿,只是切了边角,便很是拘谨规矩起来,没了那种肆无忌惮的招摇和喧嚣。有些黑虫子,在绿和绿中间的灰条子里排着长队,慢慢地爬来爬去,想必就是汽车了。又见一条浅蓝色的宽带子,闪闪发亮的,围着众多的绿方块绕了一圈,远远地汇进更深更幽的蓝里头去了。望月揣摩这大概就是那个有名的安大略湖了。

飞机是正点抵达多伦多的。

望月从飞机上下来,仰着脖子四下瞅了瞅,皮尔逊国际机场的行李大厅里,人头攒攒的,竟没有一个是她认得的。便怀疑是把航班号告诉错了,心揪揪地慌了起来。

从下决心出来那天起,也是抽了点时间,狠狠地补了些英文的。可往大厅里一站,这个箭头那个箭头的指示牌,在她眼里突然都混成了红红绿绿的一堆,竟没几个认得的字。广播里在一遍又一遍地报着什麽。她把耳朵竖得尖尖的,也听不真一句话。无奈,只好随着人流把行李取了。又糊里糊涂地跟着人排了一通大队。

这时就有人过来,拿好几种话咿哩哇啦地跟她试了一遍,方试出她是说中文的,就招呼了个翻译过来帮忙。望月问了,才明白接机的人是不能进到行李厅来的。想着这大概就是要过海关了,赶紧把早就准备好了的各式文件递上去。接着又点头又摇头地回答了好些个问题。又看见一个穿制服戴肩章的,拿着她的护照,对着电脑愣愣地看来看去,也不敢问这是干什麽。只觉得头晕晕涨涨的,鬓角也湿了。一直等到那个翻译小姐说了几遍:“祝您在这里生活得愉快”,方明白她是过了这一关了。

推着两个大箱子,从自动转门里出来,望月已是气喘嘘嘘的了。进到接机大厅里,透过大玻璃墙,便看到了多伦多的天。从地上看天,又是另一种样子。太阳要落没落的,挂在一幢楼顶上,那楼就淌了一头的血。天泛着些幽幽的蓝,云彩压得低低地延伸开来,竟像烧了一排天火。这天和云的阵式,和上海那边的都不同呢。

昨天就是在这个时候离开家的。

平日里和颜开平商量出国移民的事,也没刻意避过皓皓。孩子五岁多了,却是迟钝得很,似懂非懂的,没插过一句嘴。有一回,望月忍不住问了一声:“姆妈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要去很久的,皓皓说好不好?”皓皓站在板凳上,手里举着一只象牙筷子,正在指挥地毯上的汽车长笼。听了这话,回过头来问:“阿婆也去吗?”知道阿婆不去,就把筷子舞了,说“好”,竟不再关心。皓皓生下来没几个月,就送到开平姆妈那里去了,从小是阿婆给带大的,倒更像是阿婆的孩子。阿婆行一步,他跟一步。吃饭坐得远一点,也愣要从桌底下钻过去,爬到阿婆的腿上,才肯动嘴。对她这个当妈的,反是淡淡的。望月一年到头东南西北地满处乱飞,不是开谈判就是办画展。去了皓皓也不闹,回了儿子也不喜,早习惯了聚聚散散的日子。

可昨天她刚一拎行李,皓皓竟觉得了。先是小声地哭。望月不忍,回身去抱。儿子却是很大了,竟抱不动。便越发地哭将起来,直哭得额角暴出青筋。阿婆拿了根巧克力雪糕,千哄万哄的,竟没能哄得歇下。望月的飞机都起飞了,耳边嘤嘤嗡嗡的,都还是儿子的哭声。这会儿低头看看这身淡紫色的洋装,前襟那片硬硬的,怕就是皓皓的鼻涕给蹭的吧。去了几趟洗手间,也没擦得去。

“望月!望月!”

对面大横椅上,站起个妇人,过来就要拖望月的行李。望月愣了愣,见那妇人跟照片上的样子,也像也不像的,只好疑疑惑惑地喊了声:“卷帘?”那人当下把眼睛红了。望月方放下了一颗心。

望月家里没有兄弟,只有三朵姐妹花。卷帘老大,长望月五岁。望月居中,比踏青大十五分钟:两个是双胞胎。踏青老实,管卷帘望月都叫“姐”。望月却自小管卷帘直呼其名。姆妈说过几回,不听。又见卷帘不以为忤,也就由着她去了。卷帘出国时,望月踏青都刚进大学。一去便是十年了,竟没有回过上海。卷帘的信,一年里头也就三五封。每一封,也写不满一篇纸。话虽不多,望月猜也猜得到,这十年里头会有多少事情发生过。算算卷帘,今年也还不到四十,可真见了人,还是吃了一惊。卷帘胖了,倦倦地胖了。尖长的瓜籽脸被撑得方方的,眼睛就细细地眯了起来。纵是没笑,眼角额头也悄悄地堆着些细碎的纹路。然而真正显出岁数来的,还不是那张脸,却是脸上的化妆。卷帘从前是不用化妆品的,如今连眼线,都画得甚为夸张。不远不近地看着,竟像是剪了贴上去的。肚腩紧紧地裹在有些折皱的T恤衫牛仔裤里,便显出有些腰长腿短的样子来。虽是如此,望月一对比就觉得了自己这一身装束的繁琐和不合时宜。

卷帘就怪望月怎麽不弄个手推车出来。望月说出门时什麽样的钱都带了,就没想到要带一块钱的硬币,又不知怎麽跟人换钱。卷帘拿了一块钱出来,取了行李车,姐妹俩就把大箱子往手推车上搬。到底是女人,望月穿得又是窄裙高跟鞋,竟搬弄不动。卷帘就问望月里头装的该不是金子吧?说着,就有个黑人过来,提小鸡似地将望月的行李搁在手推车上,一路推着到了停车场。卷帘开了後车盖,那人早殷殷勤勤地将箱子卸在车里。又拿手护着车门,伺候着两人进了车。

外头正是个热天,连风也没有一丝。从接机厅到停车场,不过几步路,汗便湿了人一背。望月正待关门,见那人顶着一头热辣辣的夕阳,眉眼湿浸浸的,正殷殷切切地望着她。卷帘就摇下窗来,递过一张小票。那人接了,揉成一小细卷,塞在胸前的烟盒子里,就走了。卷帘想了想,开车追过去,又给了一张。那人很是惊讶,厚厚的嘴唇挪动开来,露出一个笑。谢了又谢,方去了。望月想看,却没看真切到底是张多大的票子。

卷帘打开车上的收音机,便有人在咿哩哇啦地说话。说得甚快,望月听不明白,便问这儿可有汉语新闻?卷帘拿手遮了脸,打了个哈欠,说:“大概有吧。谁知道呢?我们是不听的。到了这儿,还是学英文吧。听那东西干什么呢?”

开着开着,天就大黑了。路灯忽然就一盏也没了。公路上黑压压的,只有反光板,一块一块地连成一条条白链,呼啸着,触目惊心地朝望月扑过来。卷帘只用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闲闲地端着一瓶可乐,把车开得飞也似的。望月就把眼睛闭了。

卷帘见望月双手紧拽座位的扶手,半晌无话,便知她害怕,就笑着告诉她:“这就是有名的401高速公路。特快车道有四条,普通快车道还有四条。这麽宽的公路,别说中国,世界上也是找不着几条的。不过也不用怕。各人走各人的道,各道有各道的规矩。只管朝前开,别往两边看,就保你无事。”望月这些年也算是走过南闯过北,见过些世面的,却毕竟是头回出国,也不知怎麽接这个话头,只好一味傻笑。过了就问:“姐夫呢?”  卷帘说:“他在餐馆顶着呢,我才好出来接你。呆会儿带你去餐馆,就能见着他和彼得两个了。”卷帘顺口就问了声:“开平可好?”见望月半晌不吭声,以为没听着,正想再问一声,只听得那边幽幽地叹了囗气,“忙呗。”便再无话。卷帘知道自己的这个妹妹和妹夫,是一对新潮人,办的都是些新潮事,连婚也是结在皓皓出生之後的。新潮人的烦恼怕也是新潮的,便也不去理会,又问:“妈怎样了?”

望月在阴影里摇了摇头:“身体还是那样,倒也没什麽大病。平日就一个嗜好,爱往家招人,要麽听戏,要麽搓几圈麻将。踏青出事後,头发也白了些了。说了,你再不回去,怕是认不得她了。”

踏青出事的时候,卷帘两口子倒很是想了些办法去瞒家里人的。可姆妈那样精明的人,又见过这麽多事,怎能哄得过她?果真就知道了。掐指算算,到如今都有两年了。姐妹俩很是感叹了一番。

卷帘又问望月:“这回出来有什麽打算?你姐夫还想跟你合计合计,能合伙干些什麽呢。”望月又是半晌不吭声。车都下了高速公路了,才开口:“这些年,也是够累的。这回出来,只想歇歇,在这儿念点书,画几张画。旁的事,再说吧。”

卷帘一时说不得话,心里闷闷的,却是有些气:平日姆妈信里说的,果真不虚。到底是财大气粗,花了五十万加圆,千辛万苦弄来个投资移民身份,就为散一趟心。这趟心散得够人花一辈子了。累,钱包若是空的就说不得这话。

P1-4

序言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遭遇张翎是我心中的一个美丽。

三十多年前,我刚二十出头,在浙江省唯一的一本文学刊物《东海》当小说编辑。记得我刚从工厂调到杂志社不久,就赶上了《东海》去江山办文学笔会。那次笔会上云集了浙江省一批崭露头角的业余作者。我当时的身份刚刚从作者变为编辑,还不太适应这种转换,也没有什么编辑意识,一下子就将自己混同于一帮年轻的女作者中了。大家嘻嘻哈哈,甚是快乐。

记忆中,张翎是到得最晚的一个作者,她从温州来,迟到了一天。等她姗姗来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不是貌有多美,而是气质出众!她梳着两根齐肩的小辫子,刘海和发梢微卷,雪白的衬衣领子醒目地翻在一件暗红色的格子外套外面,神情里却透出一股淡淡的忧郁。70年代后期,人们才刚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一切都还很禁锢。张翎的出现,让大家耳目一新。那时,张翎是温州一家小工厂的车床操作工,写作的灵感开始在内心隐隐萌动。她不满现状,期待着生活中某种重大变化的发生。

再次见到张翎,已是两年之后的事了。这中间,张翎经历了一次伤痕累累的初恋。张翎疗伤的方式是咬紧牙关,努力在铁板一样的现实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1979年,张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外文系,离开温州,来到了大都市上海。

在人才济济的复旦校园里,张翎仍然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无论是学业的优秀,还是能力的出众;无论是容貌的靓丽,还是气质的清雅,张翎都是复旦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时我还在杭州工作,周末有时会去上海看她,有时她也会利用节假日来杭,在我家小住。我一次次听张翎讲述她复杂而丰富的校园感受,也觉察到复杂而丰富的社会阅历不断地磨砺着张翎认知生活的敏锐的触角。毕业前夕,张翎的生活又卷入一场风暴之中。张翎再次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对生活沉重的失望。她决定远行,这次她走得更远了。

1986年,张翎毅然决然地跨出国门,去了对她来说一无所知的大洋彼岸。从美国到加拿大,从繁华的都市到幽静的乡村,张翎一路前行,跋涉过千山万水,游走在东西时空。她像一叶小舟,时而靠岸,时而扬帆,各色悲喜人生从她身边一幕幕掠过,远近春秋风云朝她眼前一团团涌来。一个小女子渴望爱情的深井,在硕大无边的地球、世界和寰宇的沉浮中变成了一粒无足轻重的尘埃;一个洞世者参透爱情的明眸,在山川巨变沧海桑田的轮回里慢慢变得温润、博大和包容。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张翎,在对爱情的书写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安放之地。终于有一天,漂流的张翎在一个清远幽淡远离喧嚣的所在停下了疲惫的脚步,开始了只与精神对话的文学之旅。厚积薄发的生活积累,热爱母语的游子之情,得益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滋养的张翎,用她别样的角度、眼光和表达,向我们展示了其在海外华语文学创作中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我第一次拿到张翎的长篇小说《望月——一个关于上海和多伦多的故事》时,刚刚到京城作家出版社任职不久,看到断了多年音讯后突然从天而降的张翎,我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及至我读完了《望月》,我明白,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我幸运地碰上了自己等待已久的作家和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想,这是一种缘分。1999年,《望月》经我之手编辑出版。后来我又读到了她的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再后来我又编辑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邮购新娘》。与此同时,我还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不断地看到张翎的中短篇小说,看到她开始在国内外各个文学奖项中逐渐露脸。然而,张翎似乎不愿意和热闹走得太近,虽然已开始声名鹊起,但她依然愿意置身文坛之外。我始终相信,张翎是不会靠作品的畅销而被广大读者所熟识,也不必仰仗获得各类奖项而确立自己在国内文坛的地位,她会凭久远和深厚的实力走进大众视野。她笔下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爱情将会找到无数的知音,因为无论是寻找财富还是寻找权力,人们终极需要寻求的仍然是爱情。而张翎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中短篇,任凭故事千变万化,爱情都是张翎笔下永恒的主题,也是张翎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

只是今天的张翎,已经不是昨天的张翎。她笔下的爱情也早已不是小家碧玉的儿女情长,而是穿越历史、跨越大洋、超越生命的大爱,是一位携带着至亲至爱的母语、永志不忘身后的家国母亲的文学女儿,在走向世界、拥抱全球和人类的过程中孕育和升华的博大的爱!这样的大爱在张翎2009年向国内文坛奉献的长篇新作《金山》中登上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里程碑。《金山》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之重的浩大作品,“它关乎中国经验中深沉无声的层面,关乎现代中国的认同的形成——中国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用血泪体认世界,如何由此孕育出对一个现代中国、对我们的祖国的坚定认同”。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直以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张翎小说创作的追逐与喜爱;作为一个书人,我更是一直希望能将张翎的优秀小说精选成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和她有着久远的友谊,更因为我知道什么样的作品能流传久远。现在,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的夙愿得以实现。为此,我非常感谢和钦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眼光和魄力,是他们让这套《张翎小说精选》与广大读者牵手,让那位远居海外的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以较为完整和清晰的面貌走到我们面前。

袁敏

2009年6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望月(张翎小说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8778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