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经典天天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一位海外华人说过:“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我一定要教我的孩子学习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国外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文化是每个人的根。缺少文化常识,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识,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我们编写了此书。本书选取的是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这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您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一位海外华人说过: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她一定要教自己孩子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国外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文化是每个人的根。

缺少文化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

首先,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其次,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

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本书选取了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这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您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

目录

第1章 天文·历法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1

 古人眼中的日月星辰——“三光”/3

 “黄道”与“黄道吉日”无关/4

 二十八宿·十二星次·四象·分野/5

 古时的占星术/7

 阴历·阳历·公历/8

 夏历·黄历/9

 闰月的由来/9

 四季的划分/10

 二十四节气/11

 干支纪日、纪月、纪时/12

 古代的四种纪年法/13

 时辰与更点/14

 “一刹那”是多久/15

 朔·朏·魄·弦·明·望·既望·晦/15

 上古·中古·三古/16

 气象谱/17

 春节/17

 元宵节/19

 社日/20

 清明节/21

 上巳/22

 端午节/23

 七夕/24

 中元节/25

 中秋/26

 重阳节/27

 冬至/29

 腊日/30

第2章 民族·地理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32

 中华民族的族徽——龙/33

 中国的别称有哪些/35

 何谓“社稷”/36

 汉族的起源及名称由来/36

 地图的起源与演变/37

 古代地理名词今释/38

 省市名称一首诗/44

 我国主要朝代的都城/45

 “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46

 我国部分城市雅号/47

 雄伟的五岳/48

 四川为何称“天府之国”/49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由来/50

 “桂林山水甲天下”/51

 城隍庙的由来/52

 为何叫“九天”与“九泉”/52

 我国48个名特产之乡/53

第3章 王朝·皇族

 主要朝代名称的来历/55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57

 中国历代帝王之最/59

 古代的朝仪/60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61

 君主的称谓有哪些/62

 皇室成员的称谓/62

 数字“九”与皇家的关系/64

 王室喜用的颜色/64

 华表是做什么的/65

 “尚方宝剑”赋予的权力/66

 “垂帘听政”何时始/67

 太监小史/67

 慈禧太后为何又叫“老佛爷”/68

 满族大臣向皇帝不称臣,称奴才/68

 “儿皇帝”·“太上皇”/69

 武则天不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69

第4章 官制·法律

 古代科举制度/71

 八股取士/73

 宰相的由来/74

 三公与丸卿/75

 三省六部/76

 察举/77

 都督·提督/78

 总督·巡抚/78

 “内阁”的由来/79

 翰林院小史/80

 节度使/81

 古代授官的各种方式/81

 古代的清客/82

 “明镜高悬”的由来/82

 鸣锣喝道/83

 古代的喊冤方式/83

 五刑/84

 什么是宫刑/86

 凌迟/86

 “刑不上大夫”的八议/87

 “十恶不赦”的来历/87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臣/88

第5章 礼仪·宗法

 “姓”与“氏”/90

 “名”与“字”/91

 表尊重的“号”/92

 死后封的“谥号”/92

 中国古代常见名人姓名、字、号一览表/93

 百家姓/95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96

 古人对他人的尊称/97

 不同等级的称谓/98

 不同朋友关系的称谓/99

 不同年龄的称谓/100

 古代命名的忌讳/100

 五礼/102

 统治阶级对天地的祭祀/102

 斋戒的意义/103

 中国奇特的跪拜礼/103

 揖·万福/105

 关于方位的礼仪/106

 古代的名片/107

 死亡的不同称谓/108

 居丧的制度/108

 家谱的起源与价值/109

 九族的准确含义/110

 伯仲叔季/110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111

 孝行的由来/111

 古代家范渊源/112

 敬老习俗与敬老法/113

 婚嫁六礼/115

 古代姬妾制度/116

 “男女授受不亲”/117

 古代的贞操观/118

 “七出”的含义/119

第6章 军事·兵器

 古代的几种兵役制/120

 军机处的独特功能/121

 武经七书/122

 举世闻名的兵书——《孙子兵法》/123

 三十六计/124

 “入伍”、“将军”、“军官”的由来/125

 军衔的由来/126

 何为“三军”/127

 我国古代士兵为何黥面/128

 十八般兵器/128

 古人的佩剑之风/130

 弓与弩的独特作用/131

 古代火药/132

 军事史上重要的小发明——马镫/133

 击鼓与呜金/134

 烽火台小史/134

 “阴书”怎样传军机/135

 何时使用“口令”/137

 鸡毛信的功能/137

 为何白旗为投降标志/137

 八旗子弟/138

 古时的“娘子军”/138

第7章 宗教·风俗

 佛像的由来/139

 中国僧人特有的戒律——吃素与烧戒/140

 袈裟用什么颜色/141

 大肚弥勒佛/141

 五百罗汉/141

 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142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143

 “八仙”的传说/144

 八卦的起源/144

 算命与相面/145

 烧纸习俗的由来/146

 我国七大风俗文化圈/147

 “十二生肖”的由来之谜/148

 属相冲克/149

 神灵之物——“四灵”/150

 祝寿的来历/150

 为何说“月下老人牵红绳”/151

 交杯酒与闹洞房/152

 “媒人”的由来/153

 奇特的字——“■”/153

 “五花八门”的由来/154

 死后的“招魂”/154

 “73、84”有什么讲究/155

 古人对血与红色的迷信/155

 贴“福”字与倒贴“福”字/156

 为何要给压岁钱?/151

 鞭炮原为驱邪/158

 喜庆的习俗——舞狮子/158

 “九九消寒图”/159

 “三百六十行”/160

 三教九流的分类/160

 庙会的由来/161

 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162

 风筝的变迁/163

 麻将小史/164

第8章 饮食·器物

 古人所吃的蔬菜/165

 南人食米,北人食面/166

 古人一日吃几餐/168

 五谷·五牲·五味·六畜·八珍/168

 炙·脍·醢·脯/169

 筷子的掌故/171

 五味调和/171

 八大菜系/172

 什么是山珍海味/174

 饺子的传说/175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175

 “开门七件事”/176

 醋与“吃醋”的典故/177

 饮茶的历史/178

 盖碗茶与功夫茶/179

 酿酒史话/180

 酒席问的游戏——酒令/182

 养生保健的“饮食十经”/183

 养蚕小史/183

 染料古今/184

 纺织家黄道婆/185

 从冠、巾到帽子/186

 古代的“衣”、“裳”/187

 裤子的发明/188

 历代鞋、靴的演变/188

 三寸金莲“绣花鞋”/190

 古时的内衣——肚兜/190

 古时的化妆术/191

 戒指原是“禁戒”之意/193

 作为阶层代称的服饰/194

 始于清代的理发/195

 筵席的由来/196

 从矮到高的床/197

 桌椅板凳史话/198

 中国家具的代表——明式家具/198

 镜子小传/199

 儒雅人生的道具——扇子/200

 古钱为何是方孔/201

第9章 建筑·交通

 中国古建筑的七种类型/202

 古代的城市规划/205

 宫、殿、楼、阁/206

 坛、亭、廊、台/208

 中国古代的关/211

 牌楼/212

 宝顶·斗拱·藻井·影壁/213

 古建筑大门上的装饰/215

 建筑门前的石狮子/216

 古代的砖瓦/217

 万里长城/218

 世界罕见的中国历代帝王陵/219

 曹操与成吉思汗陵墓地点之谜/220

 中国石窟寺艺术/221

 我国佛塔史小考/223

 古建筑上的动物雕像/223

 陵墓前的神道和石雕/224

 颐和园·圆明园/225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227

 弄堂和胡同/228

 古代的马与车/228

 统治阶级的特殊车辆——轿子/229

 船舶发展史/230

 从鸿雁传书说起/231

 古代旅馆的变迁/232

 “难于上青天”的古栈道/233

 中国桥梁概说/234

第10章 文化·艺术

 学校的起源/236

 书院——独树一帜的教育组织形式/236

 中国古代教育的投入/237

 图书馆发展史/238

 “师严道尊”——最早关于师道的论述/240

 幼儿教育思想家——颜之推/241

 春秋战国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242

 古书的合称/242

 儒家经典“十三经”/243

 我国历史上的十大禁书/243

 巨著万言,书评一句/244

 地方志史话/245

 中国古代乐器/246

 魅力无穷的古琴/247

 十大古曲/249

 京剧的由来/250

 生、旦、净、丑/251

 我国的地方剧种/251

 戏曲脸谱色彩的含义/252

 戏剧服装的种类/252

 戏曲的“四功五法十耍”/253

 戏曲演员为何叫“梨园弟子”/253

 从歌台舞榭到剧场/253

 马戏小史/254

 国画艺术/255

 “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盆景/256

 文房四宝与图章/257

 中国的“代名词”——瓷器/260

 我国四大名绣/261

 景泰蓝的偶然发明/261

 民间剪纸艺术/262

第11章 医药·科技

 中医基础理论/263

 中药知识概说/264

 古代中医怎样看病——四诊法/265

 神奇的针灸疗法/266

 模仿动物的体操——五禽戏/267

 推拿/268

 食疗的渊源/269

 我国最早的药典/270

 食物的“四性五味”与养生/270

 最早的麻药——“麻沸散”/271

 中国医院史话/272

 从“角觚”到“摔跤”/273

 太极拳/274

 中国武术/274

 指南针与罗盘/275

 数学史上的伟大方面——十进制/276

 方便的计数工具——算盘/277

 古代圆周率的计算/278

 张衡的浑天仪与地动仪/278

 印刷术的发展历程/280

 古时的计时工具/281

试读章节

古人对天地的认识

【盖天说】

在殷末周初,人们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很形象地说明当时人们对天的认识,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也有人认为地是拱形大地。这些设想,为后代对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盖天说的主要理论是:天像盖着的斗笠,地像个扣着的盘。它们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半球形。北极之下,是天的中央。这种认识无疑要比天圆地方说进了一大步,因为它已经认识到大地是个球面,而不是平平整整的方地了;更可贵的是它对北极为天之中央,北极之天地最高的认识,使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北辰之下,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从春分到秋分六月,常见日,从秋分至春分六月,常不见日。见日为昼,不见日为夜,所谓一岁者,即北辰之下一昼一夜。”这种结论至今看来仍然是正确的,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但盖天说也有其局限性,如它假设说:“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这个数据是不科学的。另外,大地是个“复盘”,这个复盘又扣在什么地方?而那高悬于八万里之上的“盖笠”又靠什么悬挂的呢?因此,它还是个不完全的宇宙图式。难怪东汉蔡邕说它:“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

【浑天说】

大约在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大地是球形,“浑大如鸡子”,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大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步了许多,最起码它能够近似地说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这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浑天说是一个真正的宇宙模型,它是我国古代一个有一定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的理论代表,在古代天文学演变上有重要意义。蔡邕说它:“精微深妙,万古不易之道也。”(《后汉书·天文志》)

浑天说对宇宙模型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中空的大圆球,中间一半贮满了水,水上飘浮着一个圆形的地球。外面的大圆球是天体,天和地的关系好像蛋壳与蛋黄一样。天球的内壳又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而且还有南北两极,北极在地平线上,南极则在水下。天球的内壳对地球来说,是倾斜的。天球绕着北极和南极这个轴线像车轮般永无休止地转动着,一半常在水上,一半常在水下,所以嵌在天球壳上的日月星辰就这样绕地球运转。浑天说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为天是个“圆球”包着大地,而不是一个半圆球扣着大地;二是大地在天球中间。但地是不是圆球形的,没有说太清楚,所以引起后世许多争论。但细体会“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一话,大地也应该被看成是球形的,因为蛋黄是球形,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既然浑天说以此来比喻大地,可见也把大地看做是球形的,最起码有这种可能。以后关于天体结构还有一些说法,但大体上都未超出这几种构想。

【宣夜说】

有一些人不同意浑天说的说法,他们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传说有个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中飘浮的,就担忧天会塌下来,这便是“杞人忧天”的由来。宣夜说对后代的宇宙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何谓宣夜说?据东晋虞喜解释:“宣,明也;夜,幽也。”意谓阐明深奥之道理,这种宇宙理论主要记载在《晋书·天文志》中。宣夜说的主要观点认为:天不是一个实体的物质,高远无限,天呈蓝色是因为远望的结果。日月星辰飘浮在大气之中,自然飘浮着,并没有嵌在天体上,所以才能有或快或慢的飘浮转动的速度,疾迟不一。  在古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有卓见的宇宙无限思想。它曾经得到英国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赞许,认为“中国这种在无限的空间中飘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要比欧洲的水晶球概念先进得多”。但这只是一种宇宙无限的思想,因为它只陈述了日月星辰在气体中浮动,并没有解释和回答这些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有规律性的运动,以及如何掌握这些规律等问题,故还不能构成一种宇宙结构体系。

古人眼中的日月星辰——“三光”

古人把日、月、星叫做“三光”。《白虎通·封公侯》记有:“天有三光,日、月、星。”又指房、心、尾三星宿。《礼记·乡饮酒义》载:“立三宾以象三光。”郑玄注:“三光,三大辰也。”《尔雅·释天》载:“大辰,房、心、尾也。”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首先能经常观察到的,关系也最密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的远近高低,出入斜正会引起冷热早晚的变化。在皎洁的月光下,可以从事各种活动,这对于上古时期没有照明设备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观测太阳、月亮的运行规律了。

但他们的观察只能凭直观感觉却没有任何科学手段,所以从视觉来看,大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太阳、月亮东升而西落,运行不辍。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而且这一切变化主要是由地球转动引起的,而认为地是不动的,是太阳在奔波,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

《淮南子》对太阳运行的描述,大体上可以代表中国古人对太阳的认识:太阳是个巨大的火球,由一个巨大的车载着,六条螭龙拉车,御者叫羲和。羲和载日,每天从呖谷出发,经过咸池、扶桑、曲阿、曾泉、桑野、衡阳、昆吾等地,最后人于崦嵫(yanzi);日西垂阳光在树梢上时,叫桑榆。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就是用一天里的时间来比喻人生:虽然朝阳初升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但即使已近黄昏也并不算晚。《后汉书·冯异传》还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

对于月亮的描述和传说,在古籍中也不胜枚举。《淮南子》说:“月一名夜光,月御日望舒,亦日纤阿。”据《初学记》载:“张衡灵宪曰:月者,阴精而成兽,象兔蛤焉。”月亮是太阴精形成的兽,好像兔和蛤蟆,御者叫望舒。另外还有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嫦娥窃仙药升天奔到广寒宫的传说。李白在《把酒问月》诗中“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就是引用的这类典故。

古人对星辰又是怎样认识的呢?《初学记》所引《释名》日:“星者,散也,言列位布散也。”《汉书》说:“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万物之精,上为列星、长庚,太白星也。”又说:“阳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统而言之,认为星辰是由日生出的,散列在空中,与人相应,这是对整个星辰的看法。

在文学作品中,把世间的人物与天上的星宿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的例子屡见不鲜,如《水浒传》就把一百零八位起义好汉附会成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其他小说中文曲星、武曲星的说法举不胜举。这其中除了迷信的成分外,也有上古人类对星宿认识的残留。

P1-4

序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国的古代先民在天文、历法、地质、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作为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一位海外华人说过:“虽然已经加入美国国籍,但我一定要教我的孩子学习中国文化,如果不懂得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国外也会被人瞧不起。”因为,文化是每个人的根。

但是,与周围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许多国家比起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显得很不够,甚至我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和发扬还比不上其他国家。据专家称,在我国目前至少有三代人缺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百家讲坛”这类节目的红火也可看出,人们宁可从电视上去听,也懒得从书上去了解传统文化,这种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知识之匮乏。

许多人之所以不喜欢阅读传统书籍,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化常识”基础。这使他们在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的时候感到“举步维艰”,兴趣缺乏。实际上,对于文化常识,许多人虽然听说过,却是一知半解,语焉不详。

缺少文化常识,对我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坏处。

首先,这会大大妨碍我们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知识。比如,不了解了职官的设立和行政区域的划分,就难以看出整个国家在政治演进中的变化的规律和得失:在读历史小说时,对人物来历、官职性质、权限大小、学历高低一知半解,对当时的宗法、礼俗不了解,就无法体会其人其事的种种妙处,读故事也是囫囵吞枣,读不出什么味道来。

缺少文化常识,还会使我们对生活中许多和传统文化有关的现象感到费解。-尽管现在的生活跟几百年前已大相径庭,但我们毕竟是从从前的文化生活中发展而来,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传统文化的影子,他们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春节”、“端午”“重阳”等各种节日,观光旅游景点看到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电视节目中的传统戏剧,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方法等等。如果了解了这些方面的文化常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周围生活中这些与文化相关的现象,增长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生活的乐趣。

此外,不懂文化常识,还可能使我们在许多场合“出糗”。我们看到,有的歌星竟然不知清太祖是谁,还有的歌星竟“想请岳飞为自己写歌词”。这类让人笑掉大牙的错误,我们肯定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吧!但是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就难免会错漏百出。这不仅给生活带来许多烦恼,也会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可见,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文化常识,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我们编写了此书。本书选取的是读者感兴趣又实用的文化常识,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涵盖了在生活中及与人交往谈话中所能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领域,如天文历法,民族地理,王朝皇族,官制法律,礼仪宗法,军事兵器,宗教风俗,饮食器用,建筑交通,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这既是一本精华版的、方便的百科辞典,又可以成为您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

精神的养料,就如同营养品,每天一点点,铢积寸累,假以时日,我们的文化常识将会相当可观。那时,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已对文化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的言谈举止间,也可能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总之,希望这本书给您的心智以有益的启迪,使您充分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读点文化常识/经典天天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6625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3-49
丛书名
印张 1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