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内容
编辑推荐

曾国藩作为传统社会的一介儒生,如何在死后被满族政权封以文疆最高谥号“文正”,又如何事事开风气之先,俨然晚清思想解放第一人?他在《清史稿》中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人”,并且仕途上总是步步高升,他凭什么成为后世景仰的善始善终人物?

在权力斗争和道德修养之间,他是如何做到游刃有余的?本书以一种教程的方式为读者深度解析晚清危局中曾国藩的为官、为人之道。

内容推荐

作者从《曾国藩全集》中撷取第一手可信材料,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回到十九世纪特定的历史情境,向读者揭示了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真正秘诀,围绕“权力”与“世风”这两个重大问题,展示了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与领导艺术的魅力。同时,作者联系现实,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迷雾,深刻揭示了曾国藩一生的意义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陶铸世风,及其可资当今领导干部镜鉴的经验。这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的枕边书。

目录

前言:曾国藩是个好同志

 1.一个被长期遮蔽了的人

 2.解放思想第一人

 3.20世纪PK台上的较量

时局:不白不黑不痛不痒

 1.鸦片传说

 2.真正的鸦片

 3.不白不黑不痛不痒

 4.万马齐喑

闲话:说不完的曾国藩

 1.他给皇帝画了一幅很丑陋的图

 2.站在天子脚下他手里攥着三缗钱

 3.他的父亲“且将艰巨付儿曹”

 4.他一生中有一半时间与病魔对抗

情商:智者的另一种战略

 1.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势利之场

 2.立志即金丹

 3.鲜花的美丽并不取决于花瓶的优劣

 4.性不虚玄,命非外铄

读书:解放思想的基石

 1.解放思想,终生读书,以读书为乐

 2.解放思想,不唯书,敢于突破程朱理学

 3.经济不外读史

 4.读书以领风

权力(一):握在自己手心里的东西

 1.天人支配权

 2.交友支配权

 3.分享支配权

权力(二):权力的大小体现为人才的多寡

 1.只有人才会重视人

 2.天下没有神奥的相术

 3.天下没有完美的人才

 4.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

 5.天下权力系于人

变局:别树一帜.自创湘军

 1.世兵制的天然弊端

 2.夺情出山,挺身入局

 3.变革兵制,组建大团

 4.改革编制,专一事权

 5.更新观念,书生带兵

 6.脚踏实地,训练劲旅

权力(三):权力真不是个东西

 1.权力就是越想要越得不到的东西

 2.权力就是越害怕就越跟着你的东西

 3.权力:高处不胜寒

 4.题外话:领导为什么喜欢听好话?

 5.倾身结纳,英雄援手

交及:雷霆雨露皆春风

 1.相识于青萍之末

 2.相交于患难之中

 3.相违于私情之间

 4.真诚愧悔泯恩仇

处上:晚清第一奏折

 1.奏议是人臣最要之事

 2.奏折写作的方便法门

 3.将奏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4.题外话:怎样做足“官样文章”

驭下:晚清第一正人

 1.在“乌合之众”中发展自己的“粉丝”

 2.上下之和,积义以相助

 3.如何使用“缺德”的人

 4.为民除害的真意

对外:和戎自强第一人

 1.诚信和戎

 2.自强御侮

家庭:耕读文化的最后守护神

 1.从祖父那里学到的

 2.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3.从母亲那里学到的

 4.从岳父那里学到的

 5.从田野中间学到的

 6.结亲高官犹豫再三

 7.才子配才女

 8.悲居4为何在女儿间屡屡重演

修炼:曾国藩的四十二字真诀

 1.志

 2.恐

 3.概

 ……

 42.柔

余话:十九世纪两个“愤青”的PK

 1.曾、洪面对面

 2.洋人眼里的曾与洪

 3.两个愤青

曾国藩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视点链接

试读章节

说起19世纪的中国史,大凡都可以用“两千年未有之变局”来概括。这“变局”似乎都与一种叫鸦片的物质有关。而这种物质却恰恰是从一种绿色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它有着最美艳的花、最诱人的香,某种意义上它和任何一种其他绿色食品没有区别。史学界围绕着鸦片这种“绿色食品”有过太多的讨论,似乎一切症结都归结于鸦片。著名学者唐德刚先生特地为发生于1840年的那一场中外战争正名:“我们敢断言:‘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皆为鸦片而战也。’否则它就不叫‘鸦片战争’了。1776年开始的‘美国独立战争’,是由中国的乌龙茶叶引起的。该战争非为茶叶而战,因此它就不叫‘茶叶战争’了。”关于鸦片的传说浸淫着整个19世纪的历史。

这个名称果真有那么重要吗?我看不见得。一般认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缘于禁烟,特别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某种意义上,禁烟才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然而,即使是叫鸦片战争,为什么却偏偏发生在1840年,而不是此前或者此后?要知道,当时的大清政府,明文禁烟已有百年历史,它好比历史上的反腐败一样,并非19世纪的新鲜事物。

“须知‘鸦片’为当年中英战争中,英方无可代替之‘商品’也——其获利之丰(读者试看今日之毒贩便知),天下无双;其有助于当年英国国库之收入,亦不可或缺;其有助于英伦之繁荣、‘国民所得’之增长,与夫绅士淑女生活水准之提高,也出乎想像……”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史学家才言之凿凿地断定,中英之间的这一场战争在所难免。

然而,我要问的是,为什么事关英国国库收入、国民所得的鸦片战争,只发生在中英之间?这似乎又有理由可以证明,盖英国要把中国变成“印度第二”。第一任美国驻华公使义华曾为此“忧心仲仲”,并专报美国国务卿及总统,呈请华府联合欧洲其他列强尤其是法俄两国加以制止。既然鸦片有如此之利润,美国为何没有看中这一“商机”?

英国为何看中了中国?据史家之说,鸦片战前,英人非但洞悉清军之不足敌,而清政之窳劣,尤为英方所睥睨。而鸦片战后,英政府又“深知独吞中国之不易”。为何战前战后英方的感受却如此大相径庭?

鸦片的传说还和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联结起来,著名的“丝绸之路”好比一个童话,至今仍然活在历史教科书中,而“鸦片之路”看上去“完全是一种机缘,那是所有的因缘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生命运行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就如同我们现时的电脑信息的兴起。”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竟然是“赠之以丝绸,报之以鸦片”的最初版本。换成今天的一个时尚的话语,便是贸易逆差。

“整个18世纪中,以英国为例,它对茶叶的需要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长,从1684年的5箱增至1720年的40万箱,到1800年则又增长50倍,这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直接的结果就是流入中国的白银从18世纪60年代的每年300万两,增至18世纪80年代的每年1600万两。”

于是便有了顺理成章的论述:

“贸易的大规模逆差让西方开始紧张。他们加大了对这个东方大国的研究和评估,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这个文明古国的人要如此克制自己的欲望,有着如此多的与人性相悖的东西。当他们慢慢地深入了解这个国度之后,西方人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评估逐渐降低。与最初传教士以及伏尔泰们对于中国的赞美和歌颂相比,他们了解之后的报告无疑显得具有理性和真实性。大多数报告都表明中国是一个不富庶的、只是具有古代文明的国度,他们一直处于长长的、蒙昧的中世纪;除了官僚和商人阶层之外,大多数人都比较贫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近代化尚未启动。在这样大量而清晰的调研报告面前,西方形成了对于中国的相对比较清晰的看法,那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可怕的国家,它的文明,包括物质生活状态以及对于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与掌握的状态尚落后于西方。在中国,由于在世界观上的普遍模糊,在主体意识上并没有明确的自由与进步的标准。同时,他们的弱点还在于,缺少一种最隐秘的思想,只是有着一些框框似的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更多的是为了内心的安宁以及社会的稳定而设立的一些框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西方智者对于中国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这当中也包括孟德斯鸠、卢梭、黑格尔等。正是基于认识和思想上的优势,当时的西方对于他们突破中国还是抱有很大信心的。他们形成的一致看法是:古老的农业经济一官僚政治的中华帝国,远远不是正在进行扩张的、推行国际贸易和炮舰政策的英帝国和其他帝国的对手。西方列强在扩张中唯一所需要的,就是寻找一个突破点。就像寻找一个苹果一样,使得东方就范。西方很快找到了一个突破的工具,那就是鸦片。”P20-2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绪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104029007
开本 16开
页数 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