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征引大量翔实的史料,对国民性问题研究的来龙去脉作了系统的、追本溯源的历史追踪;对不同时期中西学者对国民性内涵的种种不同认识和表述作了评介。它着重分析了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讨论、研究的理论成就与缺失,以及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层价值。本书在结语部分指出:“现代政治与政府管理的目标可以高度概括为追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人的现代化发展无疑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国民性格重塑问题则包含在其中”。这段话对研究近代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现实意义作了概括的说明。
图书 | 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征引大量翔实的史料,对国民性问题研究的来龙去脉作了系统的、追本溯源的历史追踪;对不同时期中西学者对国民性内涵的种种不同认识和表述作了评介。它着重分析了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讨论、研究的理论成就与缺失,以及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层价值。本书在结语部分指出:“现代政治与政府管理的目标可以高度概括为追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人的现代化发展无疑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国民性格重塑问题则包含在其中”。这段话对研究近代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现实意义作了概括的说明。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国民性问题及其研究源流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梳理,以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的学术原则重新阐释了国民性概念蕴涵的基本意义,从问题的背景、生成、性质、表现以及变迁等层面较为系统地概述了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理论认知的成就,并对其存在的历史缺失给予相应的学理观照,由此依照问题涉及的主要界域,对其内蕴的深层价值进行了尝试性解读。本书选择的理论视角是一种文化比较研究的宏观界域,它依托“中国问题”逐步世界化这一贯通绵延历史长河的动态平台,揭示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指涉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民族学的多维意蕴,透视近代国人寻求主体自觉的心路历程,将其还置于中国近代民族政治救亡和思想文化启蒙的生存空间中来求证其本寓的社会价值,并拓衍其代际省思、承继、批判以至创新所寓意的深远影响惯性,在逆向审视中获取中国人的现代化的某些启示:社会生活、文化意喻与政治归旨成为检视国民性问题负载深层价值的基本方面! 目录 序 导言 关于近代国民性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 问题的性质 二 研究的状况 三 蕴涵的意义 四 选择的视角 第一章 历史追踪:中国国民性问题研究概览 一 问题缘起:西方对东方的历史回观 (一)从惊羡的开端到顶礼膜拜 (二)充满想象的偏执批判:从美誉到丑化 二 问题提出:国人的初步反省 三 问题深化:国民性问题的批判主调 四 问题延展:国民性问题批判性反思 (一)对传统文化的冷静思考 (二)相对系统的国民性表述 (三)国民性问题学术论争的展开 第二章 从意涵到概念:国民性的理性阐释与界说 一 国民性概念的认知分野 (一)西方学界的国民性意涵 (二)中国学术界的国民性定位 二 关于国民性概念分歧的分析 (一)国民性概念的批评 (二)国民性概念旨趣的认识 (三)国民性内涵:界定与理解 第三章 近代中国国民性研究的理论成就 一 国民性问题之背景:比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东西文化比较的初步尝试 (二)东西文化差异的学理定位 二 国民性之地位:从单项决定到双向互动 (一)个体改造单项决定意义的理论阐释 (二)由个体改造到个体与社会共同改造 三 国民性之生成: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观照 (一)对封建制度的根源性揭示 (二)由制度到伦理文化的根源性定位 四 国民性之诸种表现:对民族劣根性批判的过多关注 (一)国民性批判主调的生成 (二)国民性批判的宏观评析 五国民性之改造:人的近代化取向 (一)国民德智体提高的系统表述 (二)国民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张扬 第四章 近代中国国民性研究的理论缺失 一 绝对化的“本质主义”倾向:国民性表述的逻辑归向 二 文化虚无主义流弊:西方化、东方化与现代化碰撞 三 政治与学术使命的交锋:政治理性的文化乌托邦构想 第五章 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深层价值 一 社会意义的凝思——追寻主体个性与共性的历史统一 (一)在历史发展中超越文化生命限域 (二)激活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 (三)从日常行为审视文化国民的社会意蕴 二 文化的民族性表达——国民文化特质讨论的接续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恒久碰撞 (二)在比较中定位多层次文化契点 (三)探索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三 政治发展中的国民性重塑——历史使命与政治责任的现实切换 (一)政治发展与国民性改造 (二)国民性格塑造的制度化与伦理化途径 (三)政治责任的归宿:重塑优良的中国国民性格 结语:民族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永恒课业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教军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653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6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55.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7 |
宽 | 14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