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解读风投明星徐新投资秘诀的著述,不同的读者将会对本书有着不同的解读:
创业者从中看到的是创业必备的勇气和激情;
企业家从中看到的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
投资者从中看到的是成长型企业的共性;
女性读者从中看到的是一名女性在男人的商业世界缔造传奇;
……
读人,是从读事开始,但不仅仅于此,而是剖析背后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魅力投射到企业上,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核心抉择。读徐新,从读人开始。
图书 | 资本传奇(徐新)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解读风投明星徐新投资秘诀的著述,不同的读者将会对本书有着不同的解读: 创业者从中看到的是创业必备的勇气和激情; 企业家从中看到的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 投资者从中看到的是成长型企业的共性; 女性读者从中看到的是一名女性在男人的商业世界缔造传奇; …… 读人,是从读事开始,但不仅仅于此,而是剖析背后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魅力投射到企业上,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核心抉择。读徐新,从读人开始。 内容推荐 她,叱咤江湖十余年,用资本的力量成就了娃哈哈、网易和中华英才网等一批知名企业。她,被媒体称为“捧红丁磊的女人”、“内地富豪的推手”,投资的企业名声赫赫,但财富背后的她却鲜为人知。她,慧眼独具,凭借“杀手般的直觉”,在投资界取得傲人战绩:投资娃哈哈,让企业搭上国际资本的快车,成就饮料巨头地位;投资丁磊的网易,支撑他踏灭互联网泡沫,荣登中国首富;投资中华英才网,百倍的资本回报,无愧于“风投女皇”称号。她就是风投界的奇女子——今日资本总裁徐新。 目录 序: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法 第一章 风投明星:我的回报百分百 第一节 风投,跟着感觉走/3 1.网易:其实不容易/3 2.中华英才网:进《福布斯》有戏/6 3.掌控20亿,这才是开始/7 第二节 风投,不光是砸钱/10 1.寻求风险,回避风险/10 2.“爱的就是你”,不用再怀疑/14 3.CEO、CFO、COO,组成O家族/15 4.重塑企业家理想/18 第二章 风投明星成长史 第一节 小女子八岁就出道/25 1.兵工厂的童年/25 2.从“出轨”到“入轨”/27 3.南开中学,惊险一跳/31 4.穷爸爸,富爸爸,还是好爸爸?/33 第二节 上路,普华永道/36 1.中国银行三部曲/36 2.命运女神再次招手/38 3.普华永道,H股救命/39 第三节 金融风暴来了/43 1.金融大鳄搅局/43 2.放眼南亚次大陆/46 3.向中联系统输血/49 4.情感风暴素描/51 第三章 一投娃哈哈:我的眼里只有你 第一节 中产阶级时代/57 1.中产阶级无处不在/57 2.阶级定义:有钱,无闲/61 3.一次搞定,直接掏腰包/63 第二节 感觉来,市场到/65 1.感觉牵线:纯净水即将上市/66 2.非常可乐,农村包围城市/68 3.外资猛于虎/71 第三节 创造中产市场,风火燎原/73 1.用品牌救生/73 2.发现西部,创造市场/77 3.永和大王:传统产业,中产口味/79 4.诺亚舟:中产阶级的现代之“舟”/82 第四章 二投网易:捧红丁磊的女人 第一节 像天使一样投资/87 1.网络来了,中国要变身/87 2.初遇丁磊,“我被他的自信打动了”/90 3.纳斯达克“流血上市”/92 4.感谢这个时代/95 第二节 像蟑螂一样活下去/98 1.患难见真知/98 2.抓一把沙子在手里/101 3.地狱向前走,就是天堂/104 第五章 三投中华英才网(上):帮超人找工作 第一节 结缘网络:该出手时就出手/111 1.徐新·1999·互联网/111 2.网络时代,眼球经济/113 3.“我看中的是它的商业模式”/115 第二节 鼎力支持:不变的只有变化/118 1.网络招聘“三巨头”/118 2.空降张建国/120 3.打造狼文化/122 第三节 核心突破:寻找招聘关键词/127 1.中国超人诞生记/127 2.网络招聘的一场广告恶战/130 3.黄健翔PK中国超人/132 第六章 三投中华英才网(下):资本也疯狂 第一节 外资抢滩登陆/139 1.风乍起,资金流入长尾/139 2.掀狂潮,Monster入股中华英才网/144 3.贴身搏,Seek锁定智联招聘/149 第二节 外资撼动战局/153 1.八百诸侯,细分天下/153 2.差异化生存/157 第三节 外资中国洗牌/162 1.冲击人才理念/162 2.迎来Web 2.0大潮/165 3.再造中华英才/169 第七章 四投赢在中国:刨造明日财富 第一节 跑马圈地正当时/177 1.也许,下一个丁磊就是你!/177 2.市场有多大,心就有多大/181 3.在中国,一切皆有可能/184 第二节 把找钱进行到底/188 1.银行家和风投家,该找谁/188 2.找风险投资,学老牛/191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使/195 第三节 人生能有几回搏/200 1.创业时代来了/2叭 2.难以承受之苦/203 3.炼金小故事/206 4.团队的平衡木/209 第八章 敢问诸君,谁是真心英雄 第一节 徐新相人术/215 1.众里寻CEO千百度/215 2.直觉决定一切/219 第二节 新龟兔赛跑/222 1.兔子首轮淘汰/222 2.海龟卫冕,中途退出/224 3.土鳖说,没想到胜利者是我/226 第三节 说服我,你只有五分钟/229 1.投资者的五分钟/229 2.创业者的五分钟/231 试读章节 3.南开中学,惊险一跳 考入重点高中南开,徐新的前途一片光明。徐新从小山沟、军工厂走了出来,走进山城重庆。后来徐新这样评价这段关键的高中生活:“就独立生活,就住校了。那时候很想家,我说也不想读了,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那时候我觉得进入了正轨,所以学校还是挺重要的。” 从一个小地方走到一个大地方,从小山沟到大城市,生活的变化是多么让人吃惊,也让人处处不适应。原来在厂里,徐新是那么逍遥自在,虽不说无人管教,那也是无拘无束。逃课、玩、聊天、上学,都随她的兴致。如今身在山重水隔的重庆市,大山离她远了,父母、朋友离她远了,一个人的生活处处是陌生。更主要的是,原来每天晚上,都有络绎不绝的人去她家找她父亲聊天,听大人们闲聊厂里大事的乐趣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总之,因为一切不习惯,从前野性子的她开始想家,心里满是委屈。上了高中后的徐新此时反而总在想,如果当初选择技校的话,是不是生活会丰富多彩一些。毕竟,每月16块5的补贴和看得见的将来,让人很舒心。种种不适和变故,让徐新产生悔意。她向家里,向父亲吐露了这份心情。 父亲乐观而沉着,就像当初支持和帮助她一样,在她新的生活里一次次地鼓舞了她。 有一次假期回家,父亲和徐新又像以前那样聊天,父亲借机劝慰徐新:“无论如何,现在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何况,我们现在的这艘船比别人的大,行使的航线也是在大海里。”父亲进一步用徐新感兴趣的工厂管理来打比方,“好比工厂里生产效率的提升,走和别人不一样的新路线,才能让大幅度地提高效率成为可能。说到底,生产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大脑怎么考虑,怎样分配资源。”徐新向来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直到日后自己功成名就,总结的经验和注重的品质,依旧是询问“面对风险投资家,各位谁是真心英雄”。父亲的比喻让她低头思考了很久。 经过一番思考,徐新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所以走出山沟后,再也没有回头。从重庆到南京,从南京到北京,从香港到上海,一路向前,父亲始终站在她的身后。 徐新继续过着自己的独立生活。在南开住校,离家那么远,生活全都自理,虽然说不上完全独立,但徐新开始尝试用从父亲那里听来的管理思维,全面设计自己的高中生活:学习、课外活动、交友、体育活动。她很快乐,高中的生活和学习在“管理”中慢慢充实和光明起来。 步入正轨、坚定信念之后,徐新开始考虑考大学和继续深造的事情,北京、南京、还是上海?这些地方的大学在她的脑海中翻腾。 实际上,在同龄人当中选择高中,徐新已经是很出色的了。大部分同龄人都是和徐新的初中同学一样,初中毕业后选择技校或中专,几年后走上一个踏实的工作岗位,甚至有不少人是初中毕业直接工作。现在徐新在著名的南开中学读高中,光一个高中学历就着实让不少人羡慕不已,南开的牌子更是响当当,很多当地的老农见到他们直呼“知识分子”。 但不知满足的她,脑子里全是各种各样的大学,还经常拿出来和同学讨论,一会儿考虑到北京的政治环境感染人,一会儿又觉得去上海是女孩子的不二选择,没多久南京的旧都繁华又在她的作文里出现。徐新在班上,甚至在年级里掀起了讨论大学和大城市的热潮。从此徐新出了名,很多学习比她好的同学都向她咨询该不该考大学,如果要考,考哪里比较好。 当然,大学的光环之下,是付出更多努力的现实,丝毫不能有一点懈怠。徐新在自己发明的管理型自理式生活中如鱼得水,这让她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条不紊地把大部分精力投向学习,而不需要为生活的事情分心。有一次,徐新的父亲来看她,亲眼看到女儿井井有条的学习生活,十分欣慰,当然临走前不忘说一些鞭策的话。 这时候,徐新和盘托出自己想考大学的想法。父亲听后大喜,直夸她心有大志。父亲一直对徐新充满信心,虽然从小打她,也是怕聪明的孩子玩野了。事实证明,只要她心里想学,很快就能学会,就能学好。现在,父亲看到她为自己的理想滔滔不绝,十分激动的样子,他看到了女儿心中的希望是什么。而且希望不再遥远,徐新已经高二,挑战同样巨大,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和付出。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后,父亲才踏上回家的路。 徐新的母亲事后听说她考大学的事儿,这次也坚定地站在女儿一边。当初她只是对每月16块5的补贴眼热,现在孰大孰小,她同样有判断。一家人拧成了一条绳儿,全力支持徐新向大学的圣殿冲刺,只是这时候谁也不清楚她怎么考虑,到底要上哪所大学。悬念随着高考的临近,越来越让家人提心吊胆,母亲提出要陪着孩子,被父亲拒绝,在关键时刻,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一个人应付。于是,全家人静静等待高考成绩的揭晓。 高考成绩公布,徐新金榜题名,考上了南京大学外语系。全家欢呼,一片沸腾。 在全家、全校、全厂的鼓励和赞美中,徐新满心欢喜地到南京上大学去了。南京,距重庆有千里之遥。这回徐新到了新的环境和学校,不再是灰心,而是充满喜悦地向父母汇报:“我学的是英文专业。我们那个大学挺好玩的。”徐新对自己的自理能力非常有信心,能把自己“管理”得相当好。 更可喜的是,作为大学生,徐新也有补贴,这一点算是弥补了母亲的遗憾。而且,父亲肯定她说:“你已经是个人才,已经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了。”这样的成就,令徐新一直生活在满足和骄傲之中。而且这份满足和骄傲并没有让她滋生松懈的念头,相反,它培养了徐新更高的精神境界,就是她一定能把她选择的事情做好,也一定要做好自己选择的事情。 4.穷爸爸,富爸爸,还是好爸爸? 关键时刻,除了徐新自己的努力“冲上去”,父亲适时的“推一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到大,是父亲的话帮助徐新走出山沟,走出山城,一直走进千里之外的南京大学。 “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一般来说,女孩和母亲的话总是多一点,女儿喜欢和母亲聊天,甚至说悄悄话。但徐新这个在上课时总是喜欢聊天、说话的女孩,却更愿意和父亲聊,而且他们聊的东西,一点也不是“悄悄的”,倒是说得上关乎国计民生的话题。 大足石刻那个地方,那个半军工半民用的汽车厂,组成了一个小社会。总共一万来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呆在一起,谁都认识谁。徐新曾经开玩笑地说:“谁家的儿子挨打了,第二天全厂都知道。”在这个小社会里,生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在生活状态中。 徐新父亲当这个厂的厂长,也是从钣金工一路爬上去,所以对这个厂不仅了解很深,也很有感情。那时候中国的超大型国有企业,生产和生活不分家,当个厂长什么都要管,质量问题、技术问题、分房子的问题、职工子女教育问题,等等,都是厂长亲自抓,亲自过问。职工们也是大事小事直接找厂长。每天下了班,一到晚上总有人到厂长家拜访,找厂长谈问题。所有这些全都不是省心的事,如果不是厂长,避之唯恐不及。即使徐新的母亲,作为厂长家属,一听这些没完没了的事头就大,索性对此一概不闻不问。 可徐新就不同了,这个爱逃课、爱说话、爱到处玩的女孩子,一到晚上,当父亲厂里的职工来反映、谈问题的时候,就坐在旁边听,俨然一个大人,特有兴趣的样子,从头听到尾。 在后来的公开场合,有无数记者都会问起这段传奇经历,小姑娘怎么会对这种东西感兴趣呢?比如说管理、技术、用人等的问题。 徐新哈哈一笑,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挺有兴趣的,坐那儿听。他们一走,我就赶快问我爸,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一大堆问题要问。有时候我和我爸经常聊天,说来说去就是生意。这么看,我确实从小就对生意比较有兴趣,有时候我妈妈都回去睡觉了,我们俩还在那儿聊呢。” 因为是个小姑娘,因此,大人们谈问题的时候也不避讳她,很多问题直来直去地聊,谁也没留意这个小姑娘一直用心听着! 父亲和职工们聊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徐新总要插进来发问。小姑娘对工厂里各种问题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归根结底,是对一个东西好奇:人。她的各种问题都是关于人的。厂里的人为什么每天晚上都会有问题呢?为什么这些人来的时候都和平时的样子不一样呢?为什么那么多人来都要说工资的问题,工资真的对人有那么重要吗?还有房子的问题、上学的问题…… 说来说去,徐新发现在这背后有一个关键词:管理。怎么去管理工厂,怎样用人,谁擅长干什么,谁的特点是什么,谁可靠,谁有能耐,等等。从小喜欢当“孩子王”的徐新认为,当厂长的爸爸和自己也有相像的地方。 听久了,徐新也在慢慢观察、琢磨,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再和父亲商讨时,就已经全是关于生产、销售、规模等生意上的问题了。这样,从零零碎碎的问题,到人的问题,到经济问题,再到生意问题,徐新在她的“旁听课程”中,触及到企业、公司经营的层面。这是谁也无法料想的,别看徐新爱逃课,但她却有自己选修的“课程”,这里才是她真正的兴趣所在,这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聊天”,就是为徐新这样的姑娘量身定做的。 最后,徐新和父亲的话题就主要围绕“公司”而展开。什么是公司?公司和工厂有什么不同?怎样经营一家公司?一家优秀的公司需要具备什么因素?等等。这些最初满足徐新好奇心的闲聊,谁能料到和她今后的事业是那么联系紧密。也许,这就是徐新作为天才的一个征兆,只是在当时,没有伯乐能识别这匹千里驹,和其中的秘密。 父亲也没有想太多,只觉得能和这个挺野的丫头聊天,和她保持着很近的距离,能对她有了解,也是做父亲的心愿。更何况,作为厂长,工厂这么多事全都揽他一人头上,有个人愿意和他聊聊,这个人还是自己女儿,说起话、聊起天来也不必遮遮掩掩,父亲何乐不为呢?另外,也满足了徐新的好奇心,让她增长了不少管理知识、人际常识,对徐新而言,这绝对是意外的收获。 P31-35 序言 可能与不可能的辩证法 一切皆有可能,一句广告词,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商道。 什么是可能?什么是不可能?从来没有人能说清楚,只有人能做明白。失败总是很多,因为它是千百次的过程,成功总是很少,因为它是唯一的结局。也许有九百九十九条路都被封死了,但是实验到第一千次,不可能的成功就出现了。 其实一切可能都是从不可能中诞生的。世界上伟大的公司总是把目标定在不可能中,在摩托罗拉公司的发展史中,曾把销售业绩放在比历史的最高纪录还高五个百分点,所有人都惊呼这怎么可能,但是,强力执行的结果是:奇迹发生了,他们的销售排名飞越到世界第二。福特公司的宗旨一向是把利润放在人和产品之后,这怎么可能,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不全力关注滚雪球的整体效益,却把精力浪费在枝节上?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枝叶让福特基业长青。 不可能的是理想,可能的是执行。《孙子兵法》中有“积水”的说法,意思是流动不息的水被悬崖的峭壁围在里面,成一滩积水,表面沉静,水底汹涌,有朝一日,水冲破峭壁而下,此时的积水,已经势不可挡,震耳欲聋。一个企业要把理想放在一个很高的地方,比如高到悬崖峭壁,让理想沉寂。从CEO到员2r_,都要为这个至高理想打拼,一旦冲破悬崖,你的执行力就变得势不可挡,横扫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 不可能的是战略,可能的是战术。读徐新,不得不感叹徐新在风险投资界的出手不凡,尤其是她在中华英才网初创期的投资,气魄之大,的确是巾帼不让须眉。确实;一个投资家只有把眼光放长远,一直放到常人认为的不可能处,才能让企业在战术上竭尽所能,想出各种招数去达到。经常的情况是,当你还没有完成自己制定的战略部署时,回头却看到对手已经被甩在身后看不见的地方了。 不可能的是品牌,可能的也是品牌。说品牌不可能,因为一切行为的影响力总和才能形成个人品牌。投资的对象五花八门,真正是以一人之力单挑三百六十行。如何可能?但是,可能就发生在从众多抉择中形成正确的判断,在不断坚持中捍卫自己的抉择,在套现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环环相扣,最后这些力量真的会汇聚起来,让无名变成品牌,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有人喜欢企业传记,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直观的管理模式;我更喜欢企业家传记,因为对已成历史的企业历程,我不太感兴趣。我想从企业家的发家历程中去细细体会他们的心态与胆识,看他们如何处理面临的困难。他们也是凡人,有七情六欲;不同的是,他们有企业家的胸怀与胆识,所以他们能够成功。 读人,是从读事开始,但不仅仅于此,而是剖析背后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魅力投射到企业上,就是一个企业家的核心抉择。读徐新,从读人开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资本传奇(徐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于俊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4905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38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