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笔者平时意到笔随的札记性的零星作品之汇积。本书中,收录了对《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文学与口述历史》的文章和《小说和历史》的讲稿,16万字的《战争与爱情》的序言,以及对《红楼梦》的独到见解和对红学研究上一些问题的置疑等等。
图书 | 史学与红学(唐德刚作品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笔者平时意到笔随的札记性的零星作品之汇积。本书中,收录了对《李宗仁回忆录》成书过程,《文学与口述历史》的文章和《小说和历史》的讲稿,16万字的《战争与爱情》的序言,以及对《红楼梦》的独到见解和对红学研究上一些问题的置疑等等。 内容推荐 写历史必须用文学来写,并与新闻合作(新闻是当前的历史),才能把未被科学征服的百分之二三十保存下来。现在搞口述历史,要像桃园三结义一样,把历史、文学、新闻三位结成一体,变成刘、关、张三兄弟,就可以写成很好的历史了。 笔者当年为大学所收的孤本、珍本,今日都价值连城,是该大学今日的“校宝”——我们为哥大所收的“红学”书目,仍不失为当今世界名藏之一。年前,当周策纵先生告诉我渠有志召集一世界红学会议,并嘱我撰文随喜之时,我曾抽空专程去哥大一访旧藏。我发现……足供一红学“待赠博士”完成其论文初稿,而毋须旁求。 《红楼梦》是个无底洞,专门问题,一定要靠专家来答复,通才先生是不能信口胡吹的。 目录 序 自序 当代中国史学的三大主流 ——在中国留学生历史学会成立会上的讲辞原稿 中国前途在中国人 文学与口述历史 小说和历史 ——1988年6月7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稿 也是口述历史 ——长篇小说《战争与爱情》代序 海外中国作家的本土性 论中国大陆落后问题的秦汉根源 ——1987年在西安“周秦汉唐史学研讨会”宣读之论文 清季中美外交关系简史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 ——《李宗仁回忆录》中文版代序 桃园县的“下中农” 《通鉴》与我 ——从柏杨的白话《资治通鉴》说起 从“人间”副刊谈到台湾文艺 杀一个文明容易建一个文明很难 ——对汉字拉丁化的意见 前人著史后人评 ——在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会上的发言 《红楼梦》里的避讳问题 ——《胡适口述自传》译注后按 曹雪芹的“文化冲突” ——“以经解经”读《红楼》之一 海外读红楼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学与红学(唐德刚作品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唐德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589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1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0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26 |
宽 | 15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