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轻松快乐上哈佛(妈妈说女儿说)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是一本你必须放下手中其他的事,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这本书会让你知道世界上有另外一种教育模式,另外一种教育内容,另外一种教育价值观,会拓宽你的视野。美国这个经济富庶、科学先进的国家,人口占世界十七分之一,却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财富,这本书引领你去了解美国的教育。

全书讲述的是妈妈和女儿的故事:一对生于中国,成长于台湾省,后来移民到美国完成高等学位的夫妻,养育了七岁来美的收养儿及出生于纽约的女儿,从孩子们的童年讲到儿子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女儿毕业于哈佛大学,道出了这一路走来的欢喜心声、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妈妈和女儿的故事:一对生于中国,成长于台湾省,后来移民到美国完成高等学位的夫妻,养育了七岁来美的收养儿及出生于纽约的女儿,从孩子们的童年讲到儿子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女儿毕业于哈佛大学,道出了这一路走来的欢喜心声、心路历程。

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国人的理想,作者描述了和她的丈夫如何灌输儿女们积极的求学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教导孩子们不但要成为一个好学者,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女儿在书中回忆了童年的事与物,讲述了是什么促使她成功迈向哈佛。

通过母女二人娓娓动听的讲述,展现出轻松的美国家庭生活,认识了一些了不起的老师,让人开心的朋友及对母女有影响的模范人物,从母亲和女儿的角度分别总结了如何实现几乎所有人的梦想——迈向哈佛。

目录

幼儿成长时

 妈妈说

我们收养了一个孩子/003

一夕之间终身为人父母/006

快乐的待产妈妈/009

送礼的艺术/015

有父亲陪伴的童年/019

别把孩子喂得太胖了/023

与孩子们一起成长/027

用奖赏来鼓励孩子/033

  女儿说

启蒙老师来我们家/039

我的天才哥哥/043

我长大后要跟王子结婚/048

快乐的童年

 妈妈说

给儿女们一个温馨的童年/055

女儿在蒙特梭利受教育/060

好的电视节目还是要看/066

欣赏你的孩子/069

学数学从游戏开始/073

牙齿仙女的故事/078

你可以跟孩子说“不”吗/082

早早教孩子学理财/086

  女儿说

哥哥救了我一命/091

不爱洋娃娃的女孩儿/095

小学生生活

 妈妈说

女儿跳了一级/101

慈善为最乐/105

爱看书的孩子/109

如何教导孩子捐献他们的时间和金钱/112

  女儿说

中国人一定要会中文/117

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奏会/122

旅行是我们的爱好/126

我曾是美国女童军/134

豆蔻年华

 妈妈说

让孩子学习独立/141

夏令营是孩子成长的地方/145

要有可以分享人生的朋友/150

给孩子们广阔天空/154

希望女儿既美丽又健康/157

帮助残障不是怜悯/161

培养高尚的人格/164

  女儿说

最美的山河在中国/169

吃甘蔗的故事/175

饺子比汉堡好吃/178

绮丽的年华

 妈妈说

女儿的高中学业礼物/183

访问美国国会山庄、参加青年领袖训练营/187

给女儿买了一部二手车/190

美国的高中毕业舞会/195

  女儿说

我的音乐教师——库克先生/201

歌声伴我走遍英国/205

我爱上了百老汇音乐剧/211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217

我向往的哈佛大学/221

约翰·哈佛的故事/226

参观哈佛大学校园/229

成为哈佛校友会的义工/233

试读章节

我们收养了一个孩子

我们结婚已经5年了,可我还是没怀孕,长辈们虽不说什么,但我自己心里是有数的。那时,我已年过30岁,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社会已属高龄育龄妇女,公婆虽然很保守,却从不因我没有完成为他们家传宗接代的责任而嫌弃这远居美国的媳妇,倒是我自己的母亲偶尔提起,说生男生女都好,到老了也有个依靠。但送子娘娘不给,我又能有啥办法呢。有一天,母亲为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我有一个远亲表哥,6年前去世,留下5个嗷嗷待哺的儿女,最小的儿子,名叫小立,当时才半岁,一直由我的母亲抚养着,现在已经6岁了。母亲先征得小立亲娘的同意,又问了年仅6岁的小立,问他愿不愿意到美国跟表姑、表姑丈一起生活。小立年纪虽小,却很有主见,一口答应了。于是,我们赶紧办理认养手续。首先,把台湾的领养手续办理好,再办到美国的移民手续。那个时候,我们只是美国永久性居民,并非美国公民,申请领养程序比美国公民要简单一些。但在台湾办签证就不容易了。因为美国驻台协会没办过这种事情,小立来美的签证就迟迟办不下来。正在我们发愁的时候,经一个美国友人指点,我们就去拜访了一位纽约州上州地区的国会议员费斯先生,并向他说明了我们的实际情况,请求他的协助。这位极有声望的国会议员,替我们写了一封信给美国驻台协会主席,请美国驻台协会给予帮助。果然没过多久,美国移民局就派社会福利人员到我们家,作了家庭调查,证实我们是有收养能力的人家。台湾的亲友也很快收到让小立去办理来美签证的通知,此事前后费时只有6个月,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个案。这件事也证明了美国民选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就这样,我们成了幸运的养父母。

当小立成为我们小家庭的成员之后,我们如获至宝,朋友们也为我们开心,就像欢迎一位新生的婴儿一样,亲朋好友们为庆贺我们,陆续寄来了许多礼物,如玩具、书刊,以及一些祝福的贺卡。收养孩子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儿。

在美国,收养孩子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没有孩子的人家、不能生育的人家、经济条件很好的人家、有无限的爱心的人家,为了要个孩子,往往通过收养儿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在计划收养之前,收养人必须慎重地考虑个人的经济能力,考虑收养的时间是否合适,不可因一时冲动,看朋友收养了小孩儿,自己也想要收养孩子。一旦收养了小孩儿,你就成为他的终身父母,对孩子要负起父母的责任,你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完全被改变。当决定了要收养孩子,第一步你就得考虑向哪些机构提出申请,由此来寻找心目中理想的小孩儿,比如性格、国籍、年龄、健康状况甚至种族肤色。

在美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收养故事,收养孩子也因此成为一件让人赞美的事情,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人们收养的孩子一般都是没人要的,收养人还得遮遮掩掩的或隐瞒孩子的身份。美国人收养的对象有未婚生育的单亲妈妈无力抚养的新生婴儿,做母亲的也希望自己的小孩儿被富裕人家收养去,过正常的,有双亲养育的,有好前途的生活。但这类亲生父母往往会反悔,而造成后来的争执,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知何去何从,从而给各方造成很大的精神痛苦。收养孤儿还有一个可行的办法,由于美国的孤儿院很少,许多人转向国际性收养组织,向他们提出申请。一些发生战乱的国家,战争造成了许多不幸,产生众多的孤儿,而来自亚洲地区的孤儿是美国人竞相收养的对象。如今许多美国人把收养的对象转向中国,他们经常向那些贫困地区的孤儿院领养被遗弃的小女孩儿。听说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专门负责认领、收养中国女孩儿的机构。我们常常在街上看到一位金发碧眼的妈妈,领着一个有东方人特点的、黑发褐眼的活泼小女孩儿,妈妈耐心地、小心地与小女孩儿谈话,那情景的确令人感动,让人觉得爱是没有国界的。我们也有幸分享了做养父母的喜悦。在海外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因为工作的关系,年龄渐大,不想生孩子,或是无法生育,他们都寻求收养一个孩子。

在社区的书店里,有好多关于收养故事的书刊,还有许多协助养父母了解被收养的孩子的出生地文化背景的资料,并帮助那些异国养父母适应新的家庭成员。在美国还有养父母组织,它们时常把这些收养孩子的父母聚集在一起,使其共同分享收养及教育收养儿的经验和快乐。

描述收养中国孤儿的故事书特别多,有一本儿童图匦书,就描写了一个充满爱心的母亲。故事的大意是:在那遥远的中国乡下,有一座好大的房子,里面住着好多没有妈妈的小女孩儿,在隔着海洋的那一边有一位没有小孩儿的妈妈,她写了一封信给中国官员,要求收养大房子里的女娃娃。没过多久,洋妈妈收到了回信,信里还有一张美丽女娃娃的照片。中国官员说:“你可以收养这个女娃娃,但你得答应好好地照顾她!”妈妈说:“我答应!我愿意!”几个星期后,那位洋妈妈带着装满玩具、纸尿片、婴儿食物、新生儿衣服的箱子搭上了长途飞机。到了中国广州后,她才知道还有好几个跟她一样的家庭都在等待收养这些中国女娃娃。第二天,中国官员就带着娃娃们赶来,洋妈妈好兴奋地把娃娃抱在怀里,高兴得哭了,娃娃们也哭了。从那刻起,洋妈妈看着娃娃圆圆的小脸、柔软的黑发、细嫩的皮肤,尤其那咖啡色的对着洋妈妈微笑的大眼睛,洋妈妈的心被融化了。她想:“难道说中国人是我的灵魂之窗,我爱你就像爱疯狂的蛋糕一样。”这本图画书就叫《疯狂的蛋糕》,整个故事充满爱,妈妈用爱把女娃娃带大,用爱来表达对女娃娃亲生母亲的思念,以此来祝愿女娃娃的亲生妈妈和她的女儿永远平安快乐。这是一段真实感人的收养中国女婴的故事。

跨国收养是外国儿童合法进入美国的途径之一。目前每年大约有20000名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其中包括大批中国大陆的女婴。也有华人希望通过用亲友收养孩子的办法,让孩子到美国,跟着叔伯或姨母居住、求学,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这种“假收养真移民”的做法现在已渐渐行不通了,因为移民局已开始怀疑这种亲戚的收养关系。不过申请人如果能提出合理的要求,收养仍然是条合法且可行的移民途径。P3-6

序言

四年前的某天夜里,旧金山的一家中文电视台《跨越地平线》节目主持人史东先生访问女儿丁瑞美——沈氏出版社负责人。半小时的节目全场都用中文一对一问答。生长在美国的瑞美,虽然上了12年中文学校,但每星期只上课3小时,寒暑假都不上学。成长的过程中和大人用中文交谈,中文实在说不上流利。我们都很紧张地盯着电视。倒是一向台风很好的她,在主持人很友善的引导下徐徐地道出经营沈氏公司、出版英文多元文化童书的经验及辛苦历程。哪知第二天电话不断,许多观众来电祝贺她被访成功,她顿时成了名人。

来电中有位女士,自称是哈尔滨出版社驻美代表,想来她就像星探一样,在为哈尔滨出版社找好书,好作者,找合作伙伴,她就是魏嘉琪女士。我们就这样认识了。交往一段日子后,彼此了解多了。有一天,嘉琪向我和女儿建议:出一本书,讲讲妈妈教育孩子的心得及女儿上哈佛大学的故事。猛一听,可真吓了一跳。我从小爱看书,可没出过书;女儿的中文水平也不行,怎么写呢?倒是女儿有出书的经验,她写了一本英文童话绘本《王子的日记》。这本书很受小孩儿喜欢,是小学老师用来在课堂上念给学生听的灰姑娘类型的故事。

对嘉琪的邀稿我先是吃惊,随之而来的是心动,加上嘉琪、丈夫、女儿给我的鼓励,写书的计划促成了。书名暂定为《妈妈说、女儿说》。“妈妈说”的部分由我主笔,写下多年来陪一双儿女成长的过程,用平常心道出真实生活,以及美国家庭教育的大环境,以做父母的经验与天下父母分享。“女儿说”部分由瑞美用英文写出她的成长故事、见闻,由我译为中文。我们母女花了两年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完成了。这段日子里大家忙着很多事情,我曾经接受装置人工膝盖的大手术。手术成功后,我用新的右膝盖畅游了许多名山大川,到过西藏雪域高原,也去了秘鲁的马丘比丘遗失的古城,风光旖旎的加勒比海,我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美好。这期间,瑞美与伊莱先生在2005年9月完婚,步向人生新一阶段。

当把手稿寄给哈尔滨出版社后,我如释重负。整理照片时更是给自己的心灵无限的慰藉。回顾孩子们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也算给自己当年养儿育女的过程做个真实的记录,留下美好的回忆。

本书出版之前,我得感谢哈尔滨出版社陈春林社长一路的支持及鼓励,嘉琪的耐心指引及邢万军编辑的校正,并谢谢台湾李心雅协助打字。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本书才能得以顺利出版。

愿以此书献给与我携手共同生活了近四十载的伴侣——孩子们的父亲。

李明荆

2008年5月完稿于加州拉斯阿图斯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轻松快乐上哈佛(妈妈说女儿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荆//丁瑞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327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