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关于自我疗救的书,写给那结病人、穷人和孤独的人。

与抑郁症顽强搏斗了五年的李兰妮,1988年罹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近五年来,她一直服用赛乐特、奇比特等抗抑郁药。疾病的折磨让她感到:活着比死去更难!

然而,李兰妮活了下来!走了出来!她不再忌讳说自己的病,而且从病人变成了半个专家。本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抑郁症的病状和治疗的过程,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会、文化的成因。相信本书能给饱受抑郁症折磨的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内容推荐

《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为我们真切了解抑郁症患者的详细情况提供了一个绝佳途径。它是中国第一部由抑郁症病人自己写下的病状报告,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记录抑郁症患者精神历程的书。

本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抑郁症的病状和治疗全过程,以及抑郁症背后生理、心理家族、社会和文化的成因。书中的“认知日记”在告诉你如何自我疗救;“随笔”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链接”在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症的经典认知;“补白”则将前三者串连起来,四部分浑然一体。全方位记录了抑郁症之成因、病状及治疗的完整过程,并探讨了抑郁症在生理、病理、心理和历史、家族、社会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因,对探寻抑郁症的深层原因和深入治疗提供了借鉴。

作者李兰妮与抑郁症搏斗了五年,她无法面对自己身患疾病的真相,经历了忌疾讳医、自欺欺人、勇敢面对的艰难求治过程。在治疗过程中,她决定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病症,用文字详细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治疗过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于1988年罹患癌症,经受着癌症和抑郁症的双重折磨,她也是第一位在这两种病痛折磨下坚持写作的作家。

试读章节

认知日记

2003年6月21日星期六

此刻是上午11点15分,治疗开始。

列出不快乐的一面:

1.每天小心翼翼地活,天天都有头晕、恶心、胃痛、腹胀、乏力、气闷等难受的时候。吃药的副作用很折磨人。

2.看病不易。求医,这过程很累,烦!要受气。有时会遭人白眼。费时费钱费力,年复一年,苦苦久久地消磨人的意气和耐性。

3.不能认真看书,不能动脑筋,更无法写作。废了武功。

4.(我刚刚去喝了中药,很苦。)没走出过去伤痛的阴影。童年的伤害,来自家庭的伤害,尤其是属于个人隐私的这类伤害。越是伤得深,越是不可说。只能假装遗忘和不介意,选择逃避。其实,哪里逃得出潜意识?

5.不安全感、自我责备、消极思維习惯没受到有效的控制。

以上是平时困扰我的主要抑郁因素。

现在我要检讨一下,为什么一面对电脑就头痛?这算不算情绪障碍?

分析:一打开电脑,就神经紧张,总怕写出来的是一堆文字垃圾,对自己的写作极其地不满意。厌恶感藐视感剐戳在心间。为了逃避这种忍无可忍的自我谴责,神经系统被迫发出了头痛的信息。

是这样吗?

没这么简单。

我讨厌清理思绪这种事。

练习:放松。放——松——

我做不到。活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我已经失去了放松的能力。

随笔

龚主任提醒我要脱敏。因为我在逃避出游。

“中妇委”的成员们很早就批评过我:每次说去哪里玩,李兰妮说得最起劲最积极;到了真要去的时候,她就扫兴开溜总说她有事。

打住。停——

李兰妮,你在绕圈。你害怕谈到你不快乐的一面,你不想分析造成不快乐的几个因素。你怕什么?

我不知道我怕什么,可我真的不想谈。你不要逼我逼得太紧太急,我紧紧地,一把一把地揪扯我的头发。不想说。

那快乐九条和不快乐五条背后的东西太多了,太复杂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

感慨。辛酸。

我只能尽量用简单的词,不动感情地罗列出来。

今早醒来,脑袋瓜子里面累。我的头好像单独出游了一整天。

长久以来,我一人似乎等于三个人。我的身躯在现实中活,而我白天常常会出神,元神出窍四处游历,夜里我的魂魄经历着另一种人生。

或者这么说吧,我一世活在三世中。不管是在白日梦里还是黑夜梦中,都比现实中的我辛苦。

从小学开始,我就多梦。梦境很清晰,里面的人物事件都非常清楚,醒后久久缠绕我。

从这样的长梦中醒来,总是疲倦的。梦很真,很实在,有头有尾,有时候甚至我自己都糊涂了,现实的一天我可能记不住,但梦中的一天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以为人人做梦都是如此。

长大之后,偶尔跟朋友们谈起我做的梦,朋友们说,我们的梦都是很虚的,零碎的,不连贯,醒来就忘了。你是不是真的梦得这么复杂呀?你怎么可能记得这么清楚呀?你开玩笑吧?你乱编吧?听人这么一说,我才知道旁人做梦的情形不同。为免误解,我提醒自己,少跟别人说梦,说了也是白说。

但这是抑郁症认知记录,平时不太说的应该尽量说。

昨晚,不,应该是凌晨的梦,因为我每天凌晨1点以后才熄灯就寝。

我跟几个女同事去香港出差。(前面梦境乱,不清晰。)人住一个类似国际青年旅馆的地方。简陋,没有单独的厕所和浴室。男女公共厕浴场所是用帆布围起来的,像低档大卖场的临时试衣间。

一出客房就是食堂后院,杂工们在洗碗、洗菜。我们要穿过脏腥湿漉的水泥地进食堂,然后出门上街。

路过后院时,我看见洗菜大盆边扔着一条一尺多长的海鱼,形状有点像马鲛,但比马鲛鱼短,宽,漂亮。银白色的鱼身闪着光。我好奇,顺手捡起看看又放回原地。

参加一个会议。头重,眼睛涩痛,脸颊不舒服。

我独自回旅馆,路过后院洗手盆时,我在盆上的方镜里看见了我的脸。

我的脸灰暗,长形脸已经浮肿成方圆大脸,就像水发鱼肚那样泡涨鼓起,肿得透明的脸皮下透出黑气,像一个巨无霸潮州水晶包。

我吓了一大跳。镜子里的人不像我。只有眼皮还没肿,依稀辨得出是我。幸亏我是很单薄的那种单眼皮。

头、脸、五官以至全身都难受,又痛又痒又肿胀,呼吸困难。不能躺,不能久站,只能背靠墙壁斜坐床上。

这是什么怪病呀?突然变成这样的丑八怪,谁能帮帮我?

我想回深圳看病。但是这模样过关成问题,跟护照上照片太不像了。

我又到后院方镜前照照。连眼皮都肿了,只剩下一丝细缝。我都不认识镜中人,谁能证明我是我?我怎么过入境关?很着急。

(之后是同事们回旅馆,她们帮我试过很多办法,——道来太冗长。身心倦,就倦在屡屡折腾屡屡受挫的过程很长。减掉它。从后面的梦境里抠出一小节。)

来了一位香港医生,中年,男的,谁都跟他不熟。这人问我上午去过哪些地方,做过什么事。他看了看,想了想,说:你这是过敏。

他盯住我说:知道是什么过敏吗?仔细想想。

我想啊,想啊,我想起了那条银白色的海鱼。

医生说:就是那条鱼。

我说:要去医院打针吗?

心里一阵轻松。是过敏就简单了。打针我打得多啦,什么针没打过?

医生说:不用打针。你去捡起那条鱼,往脸上抹,一直抹到消肿为止。

这人真的是医生吗?香港私人诊所的医生说话负不负责任呢?那条海鱼不知死了多久,扔在洗碗的地上又脏又腥,现在大概都臭了,说不定已经丢到垃圾堆去了。真要去捡回来往脸上抹?多恶心。会不会越抹越肿?万一头脸烂掉了岂不更可怕?

医生走了。他没打算说服我。

我告诉自己,如果能在洗碗盆边找到那条鱼,我就试;如果找不到,那就证明本不该试。

那条银白色的死海鱼居然还在原地。

我只好抓起它往脸上头上抹。抹过来,抹过去。很无奈,很恶心。觉得自己很愚蠢。

抹了几遍,我凑到方镜前照照。脸上的肿真的消了一些!喜出望外。我对照镜子,用力紧抓鱼身,往脸上使劲又搓又磨,直到恢复了本来面目。

喜悦。  着急。

满头满脸满手及全身都有鱼腥味,又脏又臭,我要立刻洗个澡。我想痛痛快快洗个澡,从头到脚,洗得千干净净,香喷喷的。可是公共女浴室在检修不能用,我想闯到男浴室洗,但那里面进进出出总有人。着急。着急。我很想洗个澡。干干净净舒舒服服洗个澡。

像百米赛跑运动员等待起跑那样,我一直等待见缝插针抢占浴室。等不

到。等不到。

着急。我渴望全身冲洗得干干净净。

2005年10月13日P11-14

序言

我曾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作为出版人,绝不在自己经手的出版物上留下拙名或说三道四。然而,李兰妮的《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这部书稿却让我不得不放弃这一原则,忍不住要站出来说上几句。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且远比平时终审一部文学佳作时产生的震撼要来得强劲,猛烈到了让你一时无语,闷坐在那儿发呆。良久,终于明白:所谓文学,即使是优秀的文学也根本无法涵盖这本书丰厚而现实的意蕴,这里是一声发自生命和心灵的呐喊!对于人类,还有什么比生命与心灵更值得珍重、更应该受到呵护的呢!

这是一部及时而实用的作品。在这里,及时与实用绝非贬义,而是大勇气大智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今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0.4%,这意味着每十人中就有一人受其影响,高居精神疾病榜首。中国的情况如何?我查不到权威的数据发布。据此,是否可以产生两点猜测:即一,我国对抑郁症的研究与关注还远未到位;第二,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即使我们抑郁症的发病率不足10.4%,但恐怕也低不了多少吧?而更为糟糕的是:在中国,大约90%的抑郁症患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这种病,更谈不上及时治疗,他或者她的第一反应正如本书作者李兰妮的当年:“我会抑郁?笑话!”而即使是那些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的人,也多是对此讳莫如深,缄默与回避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现在,李兰妮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将自己与抑郁症顽强搏斗五年的亲身经历,以原生态的“认知日记”辅以“随笔”“链接”和“补白”等组合文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抑郁症很痛苦,甚至生不如死,但并非不可改变,而改变的主动权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这是一部勇敢而顽强的作品。这位与抑郁症顽强搏斗了五年的李兰妮早在1988年就罹患癌症,历经三次手术和五次化疗。近五年来,她一直服用赛乐特、奇比特一类抗抑郁药,病魔的侵袭使她几度痛不欲生,且深切地感受到:活着比死要艰难!然而,李兰妮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走了出来!她不仅不再忌讳说自己的病,而且还从一个病人变成了半个专家。读《旷野无人》,你就会知道我们对人类精神疾病的了解是多么的无知。我相信,在数以亿计的抑郁症患者中,兰妮的经历或许并非绝无仅有,但在已公开面世的出版物中,像她这般癌症兼抑郁症的“双料”病人还真是前无古人。因此,《旷野无人》的写作更是一次勇敢者的艰难跋涉。往事不堪回首却偏要一次次再回首,这绝对是自讨苦吃,于是几度写作、几度停顿、几度复发,好不容易成稿,又遇上我这个无知者还要不断与她磋商文本的修改,残酷地让她三番五次再回首。罪过罪过!但兰妮从不拒绝,终成此稿。我深切地相信:有过这般生活经历,生死于兰妮都早已置之度外,所谓写作、出书、出名一类的俗事儿在她眼中实在是轻如鸿毛,但还要如此顽强地写啊写,不过只是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给那些还在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兄弟姐妹们提供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是一部超文本的厚重作品。“认知日记”在告诉你如何自我疗救;“随笔”上溯家族、追忆往事,意在探寻抑郁之多方成因;“链接”在传递迄今为止人类对抑郁症的经典认知;“补白”则将前三者串连起来。四部分浑然一体,我将其命名为“超文本”实属生造。其实,面对兰妮的这种写作,重要的根本就不在命名,也不在文体,而在于抑郁症之成因、病状及治疗的完整过程就这样被赤裸裸、真切切地暴露在生理的、病理的、心理的和历史的、家族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光天化日之下。这就够了,用不着再来任何酸文。

或许有读者会心存疑虑:李兰妮本是作家,有这个写作能力,而那些更多不具备职业写作能力的抑郁症患者又该怎么办?我想,本书的关键点并不在告诉你写不写、怎么写,而在于当你不得不面对人类各种精神疾患时,能否敞开心扉,让阳光驱逐阴霾。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总有一天会照到你这个即使不起眼的小角落,就像兰妮在本书中告诉你的那样……

2008年5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比较隐忍,习惯把事情压抑在内心。还因为爱面子的心理作怪,患者往往把得抑郁症看成是丢人的事情,不愿去看正规的心理医生。抑郁症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百分之十五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自杀欲望强烈的患者在外在迹象上未必很强烈,相反自杀倾向较弱的患者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暴露一些蛛丝马迹。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抑郁症的早期防治比后期治疗更重要。

——钟南山

差不多有四五年的时间,我抑郁并活着。抑郁症病人有多苦,不说也罢。我去医院看医生,我一五一十地说,医生一把一把地开药,我一天三顿三顿地吃。坚持了两年,太阳又从东边升起。抑郁症是病,不是灾难,你看,我又可以主持节目了。抑郁症在中国是新鲜事物,培养一个心理医生比治好一个抑郁病人要难得多。对抑郁病人恶语相向是不礼貌的,也不文明。因为抑郁而希望得到别人尊重是理智的,也不现实。

——崔永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兰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7022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9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61.1-49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