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全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创新专题研讨会”上31篇关于探讨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的论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体现了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和创新特色,解决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重新提起了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话题,引起了学界对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 | 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全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创新专题论文集Ⅱ)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全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创新专题研讨会”上31篇关于探讨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的论文,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古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体现了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和创新特色,解决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重新提起了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话题,引起了学界对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袁鼎生:走向学术大师的道路 袁世硕:关于《西游记》解说的解说——文学诠释的一个案例 秦川: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申的几个问题质疑 韩国良:论陶渊明与郭象的思想差异 马现诚:白居易的“大和”思想及其人文生态阐释 鲁庆中:“兴”的形而上学阐释 朱寿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与艺术创造活动 景遐东: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 赵建忠: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融通与创新 陆凌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取得突破 王洲明:分析-综合,综合-分析——浅谈哲学认知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李启军:从影视改编看大众传媒时代古典文学名著的艺术生命之根——以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为例 黄晓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书写——以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与东南亚女性文学为例 张淑云: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申缅古代女性文学——缅甸贡榜王朝女诗人与清代满族女诗人比较 刘润芳、罗宜家:王维与艾辛多夫的自然诗——关于“同”与“异”的例说 冯仲平:结构与意义——“三言”与《十日谈》比较 张永刚:钱谦益与钟惺及竟陵派——明末文坛的一桩公案 王汝梅:《金瓶梅》绣像评改本:华夏小说美学史上的里程碑 张廷兴:论《金瓶梅》现象的文化背景 徐振贵:戏曲研究三题 陈全文:李逵的性格缺陷与父亲的缺席 刘国祥:对中国古典诗文中“伪情感”的反思 翟鹏玉:岭南花婆神话及其“道法自然”的生命诗学 黄洽:自我疗伤与劝善惩恶——谈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创作 孙之梅:钱谦益入清后的诗是“人其诗”还是“诗其人” 张迎胜:略论元代回回文学家马九皋 于东新:《词源》影响论——以《草堂诗馀》等七部词选为例 李雁:“乌衣之游”新考 温宝麟:鬼魂索命,暗影在袭击——也论凤姐之死 曹成竹:古代文论“追忆”话语的文化意义 李美乐:篇法严密:但明伦的结构之道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全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创新专题论文集Ⅱ)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现诚//冯仲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337568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51 |
宽 | 176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