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勃列日涅夫18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在作者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俄罗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在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政治阶层与苏联剧变》的专著,以及对《特权阶层与苏联剧变关系研究》课题的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本书按照历史著作的体例,围绕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

内容推荐

该书围绕勃列日涅夫主政十八年的历史,揭示了苏联极盛而衰的历史面面观:勃列日涅夫是推翻赫鲁晓夫“宫廷政变”的主要组织者;赫鲁晓夫的下台与他的反特权政策直接相关;勃列日涅夫是运用组织权力的“大师”;在政治稳定形势下,通过“新经济体制”改革,60年代末苏联成为“超级大国”;出兵镇压“布拉格之春”成为战后苏联历史的转折点,此后苏联政治上走向保守,经济上停止改革,思想上僵化和教条化;勃列日涅夫是苏联特权阶层的最高代表人物;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是六七十年代苏联对外战略的主要特征;从70年代后期苏联逐渐陷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停滞的泥淖;特权阶层是导致苏联社会停滞的罪魁祸首。

目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代序) 陈之骅/1

第一章 “宫廷政变”与勃列日涅夫的上台/1

 一、1964年10月的“宫廷政变” /1

 二、反特权问题与赫鲁晓夫的下台/9

 三、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更替机制 /12

 四、勃列日涅夫其人及其执政风格/21

第二章 “三驾马车”的领导/34

 一、权力格局的确定/34

 二、波德戈尔内的权力/40

 三、柯西金的力量及其“新经济体制”改革/45

 四、勃列日涅夫权力的加强/56

第三章 政治稳定/68

 一、总体趋势/68

 二、稳定措施/72

 三、苏共二十三大/79

第四章 镇压“布拉格之春”和历史的转折/83

 一、“布拉格之春” /83

 二、苏联的出兵镇压/86

 三、镇压“布拉格之春”的恶劣影响/91

 四、走向停滞——苏共二十四大/99

第五章 “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中止/102

 一、对柯西金的挤压/102

 二、管理部门的反扑/106

 三、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经济改革的转向 /108

 四、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116

第六章 勃列日涅夫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121

 一、勃列日涅夫主义及其影响/121

 二、苏共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126

 三、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134

 四、勃列日涅夫与苏斯洛夫/140

第七章 持不同政见运动和民族主义的暗流/147

 一、持不同政见运动/147

 二、民族主义的暗流/179

第八章 勃列日涅夫的集权政治/196

 一、勃列日涅夫集权政治的形成/196

 二、勃列日涅夫个人集权和帮派政治的严重后果/206

 三、勃列日涅夫的个人崇拜/212

第九章 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218

 一、列宁的反特权思想/218

 二、官僚特权集团的出现/232

 三、特权阶层的形成/240

 四、勃列日涅夫是特权阶层的代表人物/251

第十章 对外政策:缓和之下的进攻战略/255

 一、缓和外交/255

 二、战略进攻/266

 三、中苏关系问题/269

 四、出兵阿富汗——勃列日涅夫进攻战略的顶峰/272

第十一章 停滞社会/286

 一、经济停滞/286

 二、政治停滞/293

 三、思想和文化的停滞/301

 四、社会各阶层的失望和懈怠/304

第十二章 特权阶层与社会停滞/311

 一、特权阶层的社会特征/311

 二、特权阶层的特别权利/319

 三、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的影响/327

 四、勃列日涅夫之死/335

附录:勃列日涅夫主政18年大事记/340

后记/368

试读章节

四、勃列日涅夫之死

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特权阶层最高代表的勃列日涅夫的健康一直就是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当时勃列日涅夫已经建立了稳固的集权政治,他的健康状况的变化将引起国家政治的巨大震动。

勃列日涅夫任期内的第一次健康问题出现在1968年7月底,正在与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谈判的勃列日涅夫因激动过度而心脏病发作。8月中旬,勃列日涅夫再度出现健康问题,一度出现了短暂昏厥状况。经医生检查,发现勃列日涅夫是由于服用过量安眠药造成的,后来发现,勃列日涅夫服用安眠药与在他身边工作的护士有关。此后,医生想了许多办法限制他服用安眠药,包括用假药替换勃列日涅夫的安眠药,但都未能奏效。在此之后的几年里,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勃列日涅夫除了有服用安眠药的恶习之外,再没有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勃列日涅夫自己也十分注意自己的健康,他甚至戒掉了饕餮大餐,养成了吃素食的习惯。不过,服用安眠药和自然的生命规律还是使勃列日涅夫在70年代初期就开始出现了脑血管硬化迹象,一直到7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的身体再次出现问题。1974年7月,在访问波兰前夕,勃列日涅夫出现了第一次严重发作,在安眠药的作用下他出现了严重的虚弱状态,没有医生的帮助已不能从事任何活动。这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前往蒙古的火车上再次出现严重的脑部血循环破坏症状,只是在医生的帮助下他才完成了蒙古之行。“1976年初他健康状况恶化,处于死亡状态,被医生抢救过来,两个月没能工作。”这次患病的后遗症十分严重,他的语言能力受到了破坏,从此之后不能读较长的句子,更主要的是他的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经常出现思维中断现象,已经没有能力去严谨地思考问题。从这时候开始,他的身边时刻都有带器械的医疗小组跟随,以防出现不测。在他生命的最后6年中,几次出现了梗塞和中风,幸好有医生跟在身旁,及时地将他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

重病之后的勃列日涅夫的举动充分显示了这位作为一国最高领导人的自私、狭隘和对权力的贪婪。如果为国为民考虑的话,即便他没有能力和水平考虑建立领导人的更替机制,也应该考虑为党和国家寻找一位接班人。但是,勃列日涅夫不管这些,他只是在他自己缔造的“第聂伯罗帮”的围绕之下,维持着自己的权力,享受着至高的特权。这样,在苏联就上演了病夫治国的丑剧。如果说在70年代中期以前身体健康的勃列日涅夫不考虑最高领导人的更替问题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到了70年代中后期,重病缠身有时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的勃列日涅夫依然不考虑最高领导人的更替,这就不仅仅是他对权力的留恋问题,而且是一种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的态度的问题。当时,年老体弱的勃列日涅夫只是得过且过地过日子,将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到了一边,“生活按照‘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原则在延续”。从这一点可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最高领导层并没有将国家的最高利益放在首位。安德罗波夫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当时高层领导人的态度,当戈尔巴乔夫和他说起高层领导人因高龄而将出现政治危机时,他却认为:“如果提拔上岁数的人,这样的人已有经历,也有经验,却没有野心,工作起来没有任何向上爬的派头。而所有的年轻人一心只想着向上爬,爬得越高越好……”很明显,只提拔年龄大的人,是为了权力结构的稳定。真不知道,这些人又将整个国家更长远的稳定放在了何种位置!

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勃列日涅夫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不得不缩短每天的工作时间。1976年2月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时,长达4个小时的报告对他来说已经力不从心,不得不进行中间休息,这时工作人员发现他的内衣已经被冷汗浸透。在此之后,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时间逐渐减少,后来减至每天3至4个小时。他工作的时间安排是:11点左右到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中午1点用餐,之后一直午休到5点,傍晚7点钟回家。这几年,勃列日涅夫仍然不断地在电视镜头中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逐渐地老去直至死亡。一位不知情的上了年纪的妇女怜悯地说:“他这么老了,又患病,还强迫他工作。”看着他那老态龙钟的身影,这几年苏联人心中已经不是同情和怜悯了,而是愤怒和嘲笑。人人都在问:这样一个失去工作能力的人,为什么还站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呢?

到1981年,勃列日涅夫已经是严重的体力衰退。11月,在和盖·施密特会见时。勃列日涅夫险些摔倒,他看上去已经一天也支持不下去了。

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生命的最后一年。偏偏这一年又发生了意外事件,使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雪上加霜。3月2213,他到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的首都塔什干视察。第二天,他在乌兹别克党的领导人拉希多夫的陪同下视察塔什干的工业企业,当他们抵达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时,成千上万名工人前来欢迎和围观。勃列日涅夫一行刚到夹道欢迎的地带,两边搭建起来的临时看台上站满了人,看台不堪重负,突然坍塌。勃列日涅夫的警卫人员急忙用身体保护他,但勃列日涅夫还是被砸伤。他被送到医院治疗,并很快用专机送回了莫斯科。好在伤情并无大碍,在这场事故中勃列日涅夫更多的是受到惊吓。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参加了红场上的庆祝阅兵仪式,从上午10点一直到下午,一连几个小时,虽然中间可以到一旁喝一点酒或者和其他领导人谈谈话,但寒风中的几个小时的确是巨大的煎熬,活动结束时,勃列日涅夫甚至已经抬不起手臂向群众招手致意,可他并不在意。晚上,他又参加了大型招待会并发表讲话,他兴致勃勃地向众人举杯,第一杯酒献给弗拉基米尔·列宁,第二杯酒则是祝在场的人身体健康。殊不知这时他的健康已经积聚着严重的危机,这已经是他的临终告白了。此后的连续两天,疯狂热爱打猎的勃列日涅夫都到扎维多沃的猎场打猎。当然,这时年迈的勃列日涅夫只是坐在汽车里,看警卫员们举枪打猎,从猎物被击中和挣扎、扑倒的过程中体会兴奋罢了。11月9日,勃列日涅夫还能坚持上班,他11点20分到达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在电梯里还和警卫问好。午休后,勃列日涅夫的警卫弗,梅德韦杰夫还给他做了头发。下午下班后,勃列日涅夫回到别墅。晚上20点30分是吃晚饭的时间,吃饭时勃列日涅夫感到胸部不舒服,但是拒绝警卫给他叫医生。饭后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看喜爱的电视节目,直接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第二天接近9点时,警卫人员进人他的房间去叫醒他,发现躺在床上的他睡姿特别,下巴抵在胸前。急忙去叫醒他,才发现人已经死去。急忙赶来的恰佐夫医生进行了急救,也无济于事。就这样,执政18年的勃列日涅夫离开了人世,而他留下的是一个盛极而衰之后的停滞社会。值得回味的是,在送葬队伍中,他的灵柩后面跟随着一个由44人组成的高级军官队伍,他们手捧着勃列日涅夫一生获得的二百多枚各种奖章和勋章!

P335-339

序言

一、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重要性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长达18年之久(1964—1982年),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1/4,比列宁(1917—1924年)、赫鲁晓夫(1953—1964年)和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时期都长得多,而仅次于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当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重要性主要还不在于它的时间较长。在这个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沉重桎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则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可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研究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8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剖析这一时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揭示后来苏联发生剧变的历史原因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勃列日涅大时期的苏联,我们目前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在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发表的关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剧变问题的著述中,一般都着重研究斯大林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也有不少是研究赫鲁晓夫时期的。学者们对这些时期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斯大林时期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包括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巩同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和错误,对于以后苏联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赫鲁晓夫时期当然远不如斯大林时期那么辉煌,但这个时期提出的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一系列国际同内政策调整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与动荡却震动了苏联国内外,并引起了学者们激烈的争论。而戈尔巴乔夫时期是苏联由衰而亡的时期,是剧变发生的时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之下,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著述却如凤毛麟角,迄今为止,在我国学术界不仅还没有一本专著问世,而且论文和资料性的东西也不多见。

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研究之所以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可以举出三点。第一是对这个时期的特点和重要性估计不足。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走向衰落的关键时期,不对这个时期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无法全面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无法科学地揭示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正如上面所谈的,目前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主要热点并不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一部分学者看来,要揭示苏联剧变的原因,主要应研究斯大林时期;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主要应研究戈尔巴乔夫时期和赫鲁晓夫时期。还有一些学者则简单化地认为,勃列日涅夫取消了赫鲁晓夫所推行的改革路线,恢复了所谓斯大林体制,因此只要把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弄清楚,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所有以上看法都反映了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特点和重要性估计不足。

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薄弱的另一个原因是研究的难度较大。这种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个时期虽然长达18年,但是从围内发展的进程来看,缺乏激动人心和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从总体上可以说是风平浪静。要透过这种平静和稳定的表象去揭示被掩盖着的矛盾和问题,并剖析其性质,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这一时期的很多政策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领域发生过一些重大事件,如武装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和出兵阿富汗等,这些事件从一开始就受到苏联国内外普遍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著述发表了不少,近年来还公布了一批有关的历史档案。不论这些著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如何,给学者们的一个印象是这些问题已经谈得够多了,难以再深人一步或是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

——截选自代序《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后记

这部苏联断代史的写作缘起于《特权阶层与苏联剧变关系》课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苏联特权阶层的关键性问题都与勃列日涅夫时期直接相关,要深入研究苏联特权阶层问题,就必须弄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历史。加之我原来曾专门研究过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政治阶层问题,对这一时段的苏联历史有较多的资料积累。于是,形成了这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历史著作。

这部著作的形成奠基于这几年的学术积累。围绕着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历史,我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俄罗斯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还在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了《社会政治阶层与苏联剧变》的专著。近两年,我集中于《特权阶层与苏联剧变关系研究》课题。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将它们按照历史著作的体例进行撰写,并增添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大量的历史资料,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由于学识和时间所限,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缺陷,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书后的“勃列日涅夫主政18年大事记”集中反映了勃列日涅夫个人的政治活动,以体现他对18年的苏联历史的影响。

衷心感谢我的硕士导师王新教授和博士导师陈之骅教授,是他们把我领进了俄国史研究的大门,才使我取得这些成就。我和陈之骅教授商量,将他发表在《东欧中亚研究》杂志上的文章作为代序言,文章虽然已经发表了多年,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的内容也正好与本书相符。还要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贺畅同志,她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

郭春生

2008年11月

于世纪城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勃列日涅夫18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春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6232
开本 32开
页数 3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51.20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