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明(日月山河)/细节改变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定鼎北京使大明重心北移,也从此改变了中国日后的历史和政治格局;郑和七下西洋是在各种偶然因素巧合下促成的一次可以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航行。明朝有太多的辉煌,也有太多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细节故事。

内容推荐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北京乃朱棣的“龙兴之所”,是立业之根本,而南京为其“弑君之地”,长住难以心安。永乐帝这种特殊的个人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明王朝重心的北移,也从此改变了中国日后的历史格局。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辉煌的一笔,也是在各种偶然因素巧合下促成的一次可以改变中国命运的契机,但统治阶层的落后思维阻断了历史的转向,如此壮举也随着郑和的死烟消云散。

目录

一 奉天承运,众星捧月

“明”王出世

唯我独尊

承宣布政

画地为牢

二 定鼎北京形成北方政治格局

南面中原

凭险自固

文治武功

首善之区

北定南安

三 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契机——郑和下西洋

三宝开洋

海上“飞燕”

互通有无

导俗化民

千秋评说

四 “内阁政治”稳定明朝政局

内阁风云

中流砥柱

江南重赋

条鞭垂世

五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耶稣会士来华

游记时代

国门内外

望洋兴叹

福音之路

福之所倚

六 苏州民变——撼动魏忠贤

阉党乱政

东林党争

舍生取义

义风千古

七 内外交困的结局——崇祯之死

临危受命

初试锋芒

立志中兴

鱼质龙文

回天无力

遗恨煤山

后记

试读章节

四“内阁政治”稳定明朝政局

如果以“勤勉”和“懒惰”为标准来给中国历代皇帝排序,最勤勉和最懒惰的皇帝也许都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经过在各种艰难困苦环境中的打拼,终于登上皇帝宝座。此后,他又废除丞相,将所有军国大事都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真可谓宵衣旰食,不敢须臾自懈。但是这位真龙天子的龙子龙孙们却很少有几个成器的,特别是自第六任皇帝朱祁镇之后的皇帝,基本上是一群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他们或者躲在深宫,崇巫信教,或者居于豹房,沉于女色。人们所熟悉的“早朝”、“视朝”等标志着皇帝还活着、在活动的最基本的日常政务被长时期地停废了,以至于大臣们能偶尔在公开场合见上皇帝一面会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可以说,明中叶以后的朝政完全没有了规矩和章法,其顺理成章的后果按常理当然便是国将不国了。但是让人奇怪的是,除了开国不久血腥的“靖难之役”和明英宗戏剧性的“夺门之变”外,整个明代中后期的政局非常稳定,没有发生危及统治的政变事件,明王朝在这种懒散、没有章法的朝政中延续了二百七十六个年头。要解释其中的原因,实在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明中后期的皇帝们之所以能够安享个人的逸乐,实在要感谢他的祖先们所创下的基业。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皇帝的无为,使得一批廉明干练的大臣们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干,在危难之时挽回大局。隆庆、万历时的“内阁政治”便是其中的一个明证。

内阁风云

明代内阁制度于洪武时滥觞,永乐时正式确立,仁宗之后,进入内阁的大学士多为尚书、侍郎,内阁的权位不断提高。明代内阁制度显然不能与现代西方的内阁政治同日而语,不过它们也有颇多相似之处。现代西方的内阁,是议会政治的产物,一般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组成。内阁首脑称“总理”或“首相”,阁员为部长或大臣,人数一般在六七人以上,有时多至二三十人。西方的内阁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政府。明代的内阁也由若干名大学士组成,在这些大学士当中,由一名资历较深的居于领导地位,称为“首辅”,皇帝的一切诏谕,都由内阁大学士执笔,而且通常由首辅拟稿,称为“票拟”。不过,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在理论上的权力极小,进入内阁的大学士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皇帝也可以随时下诏驱逐任何他看不顺眼的内阁大学士,被驱逐的大学士在下诏当日必须出京,不得片刻逗留。所以,明代内阁人员有时多至七八人,有时仅剩一人。因为参与机务、并履行票拟职责的缘故,在皇帝疏于政事等特定的情况下,明代内阁的权力又可以变得很大,大得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政府。明代嘉靖后期至万历中期的时代,正是内阁政治的一个黄金时代,这期间,内阁中汇集了当时最有才能的大学士,而且他们都对皇帝忠心耿耿,对皇位没有任何觊觎之心。他们一般也能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来作出合理的决策。内阁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耐人寻味,阁员之间志同道合、和衷共济的时候很少,政见分歧、明争暗斗的时候多。首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因为害怕大权旁落于有野心的阁员之手,内阁首辅和其他阁员之间的斗争一般最为激烈,次辅和阁员被驱逐的事情时有发生;次辅和阁员有时也处心积虑设法驱逐首辅。而为了维护内阁的尊严,这些斗争一般在暗中进行。因此,明代内阁表面看来结构简单,只有寥寥几个阁员,但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玄机的地方,看似平常的举动有时暗藏杀机,政治的波涛永远荡漾在内阁之中。

毫无疑问,把明代内阁政治的玄妙演绎得炉火纯青,把内阁政治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的当首推明代中兴之臣、湖北江陵人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年)五月初三日出生在湖广行省荆州府江陵县一个普通军户家庭(今湖北沙市郊区)。此时,距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大明朝已经过去了157年;距崇祯皇帝亡国还有119年。种种迹象表明,似乎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张居正就注定要成为一个拯救明室中衰的人。

与其他杰出人物一样,张居正的出生充满了传说,据说张家的祖先世代行善,张居正的曾祖张诚更是江陵县有名的善人,他有一句名言,我愿意做一张草蓐,让有急难的人睡在上面,溲溺、垢秽也毫无怨言!张诚坚持认为,像张家这样积阴德的人家,到了他的孙子或曾孙辈一定会出一名有出息的后人。可是他寄予了厚望的孙子张文明一连考了七次乡试都未被录取,偏偏张文明的妻子赵氏婚后迟迟未能怀孕。有一天夜间,奇迹终于出现了,赵氏的卧室中忽地出现一道火光,火光中隐隐有一位青衣童子围着她的卧床转了三圈,此后,赵氏便发现自己怀孕了,只是怀胎十月仍没有生产的迹象。直到第十二个月的一天,张诚和他的儿子张镇同时做了一个梦。张镇梦到遍地大水把他儿子张文明的房间都灌满了,张诚则梦到月亮落到他家的水缸里,随后从水缸中爬出一只白色乌龟。第二天,张文明的妻子赵氏便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便是张居正。张诚感觉到,这个孩子就是他们张家的希望了,他根据梦中的景象,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名字:白圭。白圭是战国时的理财家,又与自己梦见的“白龟”谐音,张诚显然对他取的这个名字非常满意。

张白圭十二岁那年,他到荆州府城来考生员,据说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荆州知府李士翱也做了一个梦,他梦见皇帝交给他一个玉印,要他交给一个前来考试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模样他在梦中看得非常清楚。第二天照例点名,当点到“张白圭”时,他惊异地发现,这个考生与他梦中所见的孩子一模一样。而张白圭递交的考卷也让他和湖广学政田顼惊叹不已。李士翱和田顼当即决定,将张白圭录取为府学生,并为他改了一个更文雅的名字:居正。

嘉靖十六年,成绩优异的张居正到省城武昌参加乡试,这次考试如果通过,他便是举人了,而这一年他才十三岁。张居正的考卷立即得到了湖广巡抚顾磷、湖北按察佥事陈束和监考官冯御史的欣赏,如何对待这位十三岁的少年考生,巡抚顾磷和按察佥事陈束之间出现了分歧。陈束力举取为举人,而顾磷认为居正是难得的人才,如果现在就录取,按一般举人的晋升途径,至多在湖北增加一名地方性的才子。他主张有意给他一点挫折和磨炼,将来他必将成为国之栋梁。监试御史当然听从了巡抚大人的意见。三年之后,即嘉靖十九年,张居正才中了举人。在这期间,张居正和顾磷成为忘年之交,顾磷亲切地称他为“小友”,并鼓励他立志做伊尹那样的人物,而不要满足于少年成名。事后,张居正回忆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对顾磷感激有加。嘉靖二十六年是张居正政治生涯中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进京参加会试,接着参加殿试,中了二甲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庶吉士是明代翰林的预备军,只有那些文章、书法俱佳的进士才有资格成为庶吉士。明代自天顺年间开始,便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的传统,而成为庶吉士是点翰林的第一步,按照惯例,成为庶吉士的二甲进士三年后即授翰林院编修。因此,人们一般把新成为庶吉士的人称为“相储”,即有“宰相坯子”的人。此时的张居正也不过是一名22岁的青年,但是,生活的历练已经使他变得很老成了,《明史》形容他在庶吉士和翰林院阶段:“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这份老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时内阁的政治斗争耳濡目染的结果。

嘉靖二十六年内阁只有夏言和严嵩两人,夏言为首辅,严嵩为次辅。夏言(1482一1548)是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的进士,因机敏善论、廷辩刚直在嘉靖朝得到重用,升迁很快,累官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嘉靖十五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并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嘉靖十七年成为内阁首辅。严嵩(1480—1565)是江西分宜人,他比夏言长二岁,但他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就中了进士,比夏言早十二年。但严嵩直到嘉靖二十一年六十岁时,才拜武英殿大学士,人直文渊阁。在明嘉靖年问的政治舞台上,这两位江西人演出了一台好戏,而在这台戏的大部分时间里,严嵩一直靠夏言的提携才得以升迁,最终严嵩将这位比他小两岁却一直骑在他头上的同乡曝尸街头。后来,严嵩被载入《明史》奸臣传,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奸臣,在如今的戏剧舞台上,人们往往要通过严嵩的“事迹”才知道夏言的名字。其实,从严嵩的才学来看,他担任一个内阁首辅这样的职务绰绰有余。只是残酷的权力斗争最终把他变成一个大奸臣的形象,这委实有点冤。严嵩和张居正一样,曾经有过少年得志的辉煌经历,他同样出生在一个布衣之家,同样被严家寄予了光宗耀祖的厚望,同样早慧,同样很早就受到地方官的赏识。而论起才气,严嵩还要略胜居正一筹。还在很小的时候,严嵩就很工整对出了分宜县令即兴所作的妙联,被传为佳话:

曹县令出上联:画扇画鱼鱼跃浪,扇动鱼游

小严嵩对下联:绣鞋绣凤凤穿衣,鞋行凤舞

从此县令把严嵩接到家中与自己的儿子同吃同住同读书。文学家李梦阳、藏书家何良骏都极力称赞严嵩在诗文方面的造诣,认为如今词章之学,翰林诸公、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

因为诗文和书法突出,严嵩二十六岁时从众多进士中脱颖而出,人选为庶吉士,三年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些经历都是明中叶“相储”们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的经历。凭着严嵩的聪明,他应该有飞黄腾达的机会,但不幸得很,在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和次年夏天,因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回乡守制,中断了官场生涯。等他复出时已是正德十一年,这时他不再是引人注目的新科进士,只是在翰林院、国子监等部门的次要职位上经历了武宗驾崩、世宗继承大统等变故。而此时比他晚十多年中进士的同乡夏言却势头正盛,一路加官晋爵。这时的严嵩一定很失落,这段时间的严嵩一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反思,他一定明白了在官场的权力斗争漩涡中,如果没有独门的制敌武器,他的才华和抱负只能付之东流。

也许正是在这段时间,严嵩决定以“柔媚”作为他的武器。纵观历代权臣,若论柔媚的功夫,实在难有出其右者。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是皇上眼前的红人,而且是他的同乡,严嵩认准了这棵大树,决意打通这条门路。按科分算来,夏言比严嵩整整晚了四科十二年,属于晚辈后生;但严嵩顾不了这些,他借着老乡的名分,对夏言百般巴结,曲意迎奉。但是夏言心高气傲,并不是一个好接近的对象,他几次前往夏府求见,都被门人轰了出来。有一次,严嵩在家里摆好了酒席,登门请夏言赴宴,照例遭到了拒绝。严嵩竟然跪在夏府门前,情真意切地朗诵起请柬来。语调诚挚,声音委婉,夏言不由得深受感动,他急忙扶起严嵩,连连道歉,跟着严嵩到了他家。从此夏言把严嵩视为自己人,每逢晋升机会都极力引荐,严嵩得以步步高升。到了嘉靖七年,他已升为礼部右侍郎了。这一官职,虽然还不算太高,但因为是直接为皇上办事,因而有机会可以接近世宗。他发现,他的“柔媚”功夫对世宗更适用,严嵩从此放开手脚,大展谄媚拍马的伎俩,深得世宗欢心。嘉靖十五年(1536年),夏言人阁,他推荐严嵩接替他做了礼部尚书。他可能还不知道,此时,在严嵩心里,他已经不再是失意落魄时的救命稻草,而成了他继续高攀的最大绊脚石。两个江西人之间的较量从这个时候正式拉开帷幕了,只不过此时一个人在明,一个人在暗,一个人在阁内,一个人在阁外。

P107-113

序言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胡适曾经说过:某人“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把一些偶然之事的作用夸大到了极致。果真如此,历史就成了一个个不可逆料的谜团,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碎片。然而,历史并不是这样。历史有它自身发展的大势,有时人们把它叫做规律。所谓,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确,历史上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大事,而是充满了一个个小事,或称细节。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但是,小事也许可以导致一时的胜负成败,但对历史发展的大势则是无能为力的。

那么,偶然发生的历史细节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大势又是在什么层面上制约着历史事物的走向?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大问题。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迹可循的。小而言之,比如,五代后周在世宗柴荣的治理下,蒸然有太平之象,但因为没有解决藩镇的问题,他死后势必会出现一位悍将篡夺政权,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赵匡胤,也不管夺权是不是发生在陈桥驿;又如,明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亲王,势必会造成亲王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不管冲突是发生在哪个皇帝与哪个亲王之间,也不管胜利者是皇帝还是哪个亲王。在这个意义上,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偶然的,皇朝的集权统一和消除藩镇割据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朱棣夺取皇位是偶然的,强势皇帝的出现和亲王势力最终被削弱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大而言之,比如,明朝末年,李自成与满人都在争夺明朝即将失去的天下,不幸的是,因为李自成失策、吴三桂叛变等一系列偶然原因,满人夺得了天下。满洲贵族疯狂圈占土地,推行农奴制度,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致使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因而激起强烈的反抗。这些反抗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到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再次达到明朝巅峰时期的水平,并有所发展。那么历史最终的进步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满人的入主,历史的倒退就是暂时的、偶然的。

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承认历史发展大势,或说历史是有规律的,是从宏观着眼的。我们说的历史的根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力一定会越来越进步,人的解放程度一定会越来越提高。我们也不是历史的偶然决定论者,我们认为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是为序。

毛佩琦

2008年8月22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后记

不管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教研人员,常常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历史的本来面目是细节的、日常的,历史教科书却几无一例外地用几根粗线条编成;人们喜爱的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但他们从专业人员那里得到的却常常是僵化的、刻板的历史。近年来,历史专业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飨食大众的历史读物却日益流于庸俗。时下,学术界有人提出了“眼光向下”、“区域化”、“精细化”和注重微观分析、注重个案研究的史学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广大史学爱好者的理解和支持,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首要的任务是在学者们关注的所谓“严肃的历史”和历史爱好者所关注的“通俗的历史”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更多的历史细节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本书的意图所在。

本书的写作起因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几位校友的闲聊,功成于这几位校友身边一帮朋友的共同努力。全书由周荣和汪小培拟订大纲并统稿。各单元的分工情况为:

洪武开基——周荣、汪小培

定鼎北京——马剑、汪小培

郑和下西洋——刘昕、李枫

江陵柄政——周荣、汪小培

耶稣会士来华——周荣、汪小培

苏州民变——汪小培、陈碉

崇祯之死——罗友明、李枫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以正史、实录、文集和相关史料为主要依据,同时参阅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图片大量取材于苏振申、梁嘉彬编校的《中国历史图说·明代卷》,也有部分自拍和网上习见的图片,因本书通俗读物的性质,不便于文中一一注明出处,特借此一隅表示谢意。

相对于“注重历史细节”、“为严肃历史和通俗历史搭建桥梁”等初衷而言,本书尚属尝试,不足和失检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2008年8月于武昌南湖学雅芳邻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明(日月山河)/细节改变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小培//周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54895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3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8.0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