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唐(盛世沧海)/细节改变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迹可循的。历史上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大事,而是充满了一个个小事,或称细节。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同时,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内容推荐

机遇、谋略成就帝王业,玄武门之变是机遇与谋略的天作之合;名臣改写历史,贞观名臣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本书选取唐朝对历史有重大影响和改变的细节故事描述了唐朝盛世的发展历史。

目录

一 机遇、谋略成就帝王之业

 杨坚欺孤儿寡母而得天下

 权术与血腥——杨广非同一般的帝王之路

 称臣突厥,李渊终成帝业

 一信夺先机

 玄武门喋血

 善于玩弄天意与民心的女人

二 皇权更替系于一线

 选弱子,巧安排

 五王之变,李氏复国

 逼宫

 防微杜渐,唐玄宗稳定政局

 身后哀荣

 叛乱中接班的皇帝

三 历史。在偶然中透出必然

 元和宫变

 甘露之变

 高力士与杨贵妃之死

四 历史有激烈的动乱也有动人的悲壮

 渔阳鼙鼓动地来

 平叛中的回纥兵

 梦魇的继续——泾原兵变

 仆固怀恩被逼而反

 睢阳血战

五 名臣改写历史

 功臣之死

 马周扶摇直上遇明君

 李靖夜袭阴山创奇功

 魏征的身后凄凉事

 李想平淮西

 李德裕力排众议,献策平泽潞

试读章节

杨坚为了表明自己王权的合法性,也极力鼓吹这个传说。他尊称智仙为“神尼”,让史官王劭为智仙作传记,并于全国各地舍利塔内都图写智仙画像以进行供奉。

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他不仅娶北周大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还把女儿嫁给了周宣帝为皇后。宣帝当了不到两年的皇帝,就撒手西去。580年5月,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则人宫辅政。

本来,杨坚虽然家世显赫,但他此前并没有大的政绩,他能够篡周立隋,完全是由于受诏辅政这一关键的历史契机。而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的,正是周宣帝的两个宠臣刘昉和郑译。 

周宣帝生前对杨坚十分猜忌。有一次,他生气时愤怒地警告杨皇后:“总有一天我要灭了你全家。”有一次,宣帝传召杨坚,事先告诉左右侍卫说:“如果杨坚来了,脸色稍有异常,你们就马上杀了他。”幸而杨坚机敏,从容应对,才逃过这一劫。在这种情况下,周宣帝是不可能把自己8岁的儿子托付给杨坚的。

刘昉、郑译早就与杨坚有来往,而且,郑译还是杨坚的老同学,是从小结下交情的。他们眼看着周宣帝病重难活,将要即位的不过是一个黄毛小儿,自己以后的出路不知在何处。为自身计,他们二人密谋一番,决定把杨坚推出前台。而此时的杨坚,正以“暴得足疾”的借口在京城伺察形势呢。于是,刘、郑二人假传皇帝圣旨,宣召杨坚人宫,把让他辅政的事情说出来。

此时的杨坚,还没能从女婿周宣帝残暴的阴影下走出。人宫前,杨坚遇见算命的术士来和,还心惊肉跳地问:“我这一趟有灾吗?”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惊惶不安。因此,面对刘昉、郑译二人的抬举,他患得患失,一味推托。结果把刘昉也惹急了:形势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你杨坚百般推辞为哪般!因此,他对杨坚使用激将法,直言道:“您要是想做这个辅政大臣,就赶紧应下来;您要是不想当的话,我自己可就当了!”

思来想去,利大于弊,杨坚就答应了刘、郑二人。当天,周宣帝就一命归天。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几个内臣草诏,惟独颜之仪不肯签字,并斥责道:“陛下去世,新皇帝年幼,宫中的大事,应该委托给宗室。现有宗王堪当大任,你们怎么能随便将国家大权交给一个外姓人呢!”刘昉、郑译见颜之仪如此难缠,索性“代替”他签署。

杨坚取得监国大权之后,郑译、刘昉两个人商议,想只让他做冢宰,郑译担任大司马之职,刘昉则想当小冢宰,以分杨坚之权。杨坚私下里问他的参谋李德林:“这种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办呢?”李德林回答说:“您应该自己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不然的话,您就无法号令大众。”周宣帝大殡结束后,杨坚便采纳了李德林的建议,以小皇帝的名义发下诏旨:拜杨坚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都要服从杨坚的指派。以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丞相府司马。李德林也由此一跃而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等来等去居然是这个结果,刘昉、郑译这时才傻了眼。二人本来想与杨坚平起平坐,这下子倒成了他的僚属。不过,杨坚也念他们有功,极力优待二人,赏赐巨万,并封刘昉为黄国公,郑译为沛国公,“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瞩”,荣极一时。时人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都是杨坚成事的大红人。

杨坚除了幼帝外祖父的身份,并没有立下什么功绩,忽然大权在握,掌管朝政,外间自然不服。拥有强兵的外镇,如相州总管尉迟迥、荥州总管宇文胄、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先后发难,起兵作乱,但均被杨坚迅速平定。

眼见内平外定,杨坚便以周静帝名义进封自己为隋王,“受相国、百揆、九锡,建台置官”。没几天,就上演了一出“禅让”大戏。581年,杨坚逼迫周静帝禅让帝位,建国号隋,改元开皇,杨坚是为隋文帝。以杨勇为皇太子,封8岁的周静帝为介公。

即位前后,杨坚开始大规模屠杀周朝宗室,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25家,孝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6家,武帝子孙12家,时年9岁的静帝宇文衍禅位后,也很快被杀害,静帝两个弟弟尚幼,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加上其他的宇文宗室疏属,均于一年多内惨遭屠戮。如此种种,加上周静帝的惨死,应了北周初期的一首民谣:“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至于前朝的皇太后,也就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自从知道其父有代周自立企图后,“意颇不平,形于颜色”。杨坚称帝后,杨皇后“愤惋逾甚”,对父亲的举动十分不满。愧疚之余,杨坚封女儿为乐平公主,并想逼她改嫁他人,杨丽华誓死不从。后来,杨皇后于炀帝年代在随帝巡游途中生病,死在张掖,时年49岁。

数年之后,也就是588年,隋文帝以其次子杨广和大臣杨素为统帅,率兵50余万,大举伐陈。次年,隋兵攻入建康,俘获了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陈亡。于是从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近三百年分裂割据的局面至此结束。不仅如此,他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威动殊俗的强盛大国,并建立起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隋文帝杨坚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居然能开创如此局面,归根到底,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因为杨坚是继承的父亲的爵位随国公,后来又进封为随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为“随”,但又觉得这个字有个和“走”同义的偏旁,于是,把这个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号也按照惯例改了,定为“开皇”。但都城没有变动,仍是长安。杨坚虽然改了随字,但隋朝还是没有逃脱短命的命运,仅仅30年便被灭了。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序言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胡适曾经说过:某人“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把一些偶然之事的作用夸大到了极致。果真如此,历史就成了一个个不可逆料的谜团,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碎片。然而,历史并不是这样。历史有它自身发展的大势,有时人们把它叫做规律。所谓,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确,历史上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大事,而是充满了一个个小事,或称细节。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但是,小事也许可以导致一时的胜负成败,但对历史发展的大势则是无能为力的。

那么,偶然发生的历史细节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大势又是在什么层面上制约着历史事物的走向?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大问题。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迹可循的。小而言之,比如,五代后周在世宗柴荣的治理下,蒸然有太平之象,但因为没有解决藩镇的问题,他死后势必会出现一位悍将篡夺政权,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赵匡胤,也不管夺权是不是发生在陈桥驿;又如,明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亲王,势必会造成亲王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不管冲突是发生在哪个皇帝与哪个亲王之间,也不管胜利者是皇帝还是哪个亲王。在这个意义上,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偶然的,皇朝的集权统一和消除藩镇割据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朱棣夺取皇位是偶然的,强势皇帝的出现和亲王势力最终被削弱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大而言之,比如,明朝末年,李自成与满清都在争夺明朝即将失去的天下,不幸的是,因为李自成失策、吴三桂叛变等一系列偶然原因,满清夺得了天下。满洲贵族疯狂圈占土地,推行农奴制度,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致使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因而激起强烈的反抗。这些反抗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到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再次达到明朝巅峰时期的水平,并有所发展。那么历史最终的进步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满清的入主,历史的倒退就是暂时的、偶然的。

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承认历史发展大势,或说历史是有规律的,是从宏观着眼的。我们说的历史的根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力一定会越来越进步,人的解放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我们也不是历史的偶然决定论者,我们认为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是为序。

毛佩琦

2008年8月22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唐(盛世沧海)/细节改变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54901
开本 16开
页数 1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2.0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4
164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