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庭坚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流民叹

题解:

此诗作于熙宁二年(1069),时山谷在叶县。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载,司马光于熙宁元年八月奏日:“今河决之外,加以地震,官府居民居荡焉。粪壤继以霖西,仓廪腐朽,写食且乏,何暇及民。冬夏之交,民必大困。”此诗即写了这次地震灾情。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水■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新解: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朔方:指北方。五种:指五谷,即黍、菽、稷、麦、稻五种谷物,此处指粮食。这两句是说:北方地区连年没有下过透雨,五谷作物只种而无获,年年虚度而无实际收成。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迩来:近来。迩,近的意思。后土:指大地。三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即指此。这两句是说:近来大地常常震动,地动山摇,就好像那天帝所派的巨鳌负载着三山四处游移。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这两句是说:地震的时候,墙壁房屋倒塌,那房上的木头掉下,砸住无法及时离开的老人与小孩,大家痛声未定的时候,洪水又暴发了。此二句上承前两句,写地震的惨状。

地文划割水觜沸,十户八九生鱼头——地文:地上的裂缝。划■(li):割裂。■(bi)沸:泉水涌出。《诗经·小雅·采菽》:“绪沸槛泉,言采其芹。”生鱼头:唐代卢仝《月蚀诗》:“但见万国赤子■■生鱼头。”此指百姓被洪水围困。这两句是说:水从地上的裂缝中喷涌而出,百姓们十户有八九户都被洪水所围困。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澶渊:又名繁渊,故址在河南濮阳西,为湖?白名,此指澶州,是地震的一个地方。河:黄河。这两句是说:我听说澶州的百姓渡过黄河逃难的一天就有数万之多,这样的话黄河以北不知有多少州县已经虚空无人。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累累:形容众多,接连不断。襁负:用襁褓背负小孩。《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襄叶间:襄城与叶县一带。这两句是说:整个襄城和叶县一带众多的逃难者接连不断,他们扶老携幼,有的还背着小孩;我问他们的情况,他们说家已被毁,没有居住之所,家畜也无幸免,想种地连牛也没了。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初来:刚来之时。何怙:依靠什么。《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这两句是说:早先来到这里的尚且可以得到稍多一点的土地,耕种为生,只是叹息后来的人已无土地可分,他们将靠什么生活?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刺史:州郡行政长官。守令:指太守县令等地方官员。诏:皇帝的诏书。这两句是说:州郡县的大小官员都组织救灾,为国分忧,皇帝也下诏要求救灾,并对灾民表示哀痛,有如哀痛自己的父母一般。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庙堂:指朝廷。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之句。伊吕:伊尹与吕尚。伊尹辅佐商汤;吕尚即姜尚,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人均是古代的贤能之人。安堵:安居之所。《史记·田单列传》:“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这两句是说:朝廷之上已经有了贤能的人主持国政,只是不知何时这些灾民们能够有一个安居之所。此二句语含讽刺。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一“市上”句:《战国策·魏策》记载庞恭与太子到赵国作人质,庞恭问魏王:如果有一人或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你是否相信,魏王说他不信。庞恭又问如果三个人说有虎,你信不信,魏王说他相信,庞恭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如果三个人说有虎,你就会相信。我要到赵国去,赵魏相距远远大于到集市的路程,而背后说我坏话的人不止三人,希望魏王要明察。”此处借“三人言而成虎”的故事说明有人谗毁。这两句是说:我是一个疏远之臣,想上呈意见是件困难的事,即使上呈,背后也可能招致别人的谗毁。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尧汤水旱”句:《汉书·食货志》:“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这两句是说:天灾流行,是没有固定的时间的,但尧汤时的水灾和旱灾发生时人们却并没有受灾,甚至不知,那主要是因为事先有准备的缘故。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桓侯”二句:即“讳疾忌医”的故事。扁鹊欲为蔡桓侯治病,桓侯讳疾忌医,认为自己没有病,及至发现已经病人骨髓,再去找扁鹊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桓侯因此而送命。证:征兆。这两句是说:蔡桓侯的病情早些时候没有什么征兆,但等到发现,扁鹊已经离国去秦,为时已晚。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投胶:《抱朴子·外篇》卷一《嘉遁》:“寸胶不能治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萧丘之热。”盈掬:满捧。掬,用双手捧取。俟:等待。一箪:说明食物极少。箪,一种盛饭的竹器。《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续:延续。这两句是说:以满满一捧胶投到黄河中,不会使黄河水变清;一箪的食物又岂能延续灾民的性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周公十二政:《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日散利,二日薄征,三日缓刑,四日弛力,五日舍禁,六日去几,七日眚礼,八日杀哀,九日蕃乐,十日多昏,十有一日索鬼神,十有二日除盗贼。”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因此称“周公十二政”。这两句是说:我在这里略讲周公赈济灾荒的十二项措施,虽然知道赈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趁今春抓紧赈灾,还是能够有所帮助的。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风生:指言论。出奇:指提出各种新奇的建议。这两句是说:大臣们就赈灾问题提出了各种新奇的建议和策略,我有幸听之,也只不过是老生常谈。

新评:

此首诗描写地震灾害以及震后洪水泛滥,百姓无家可归的景象。全诗可分两部分去解读,首先诗人描写了地震的惨状,“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随后又是洪水泛滥,“十户八九生鱼头”,其惨烈之状,触目惊心。而逃难的百姓“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其次,诗人通过以上事情的描写,转入了关于赈济灾荒,救民水火的议论,高居庙堂之上的执政者,“风生群口方出奇”,但终究是老生常谈,同时诗人也感慨自己“疏远之谋未易陈”,职微言轻,无补于事。在此番议论中,诗人的看法是治国必须未雨绸缪,诗人引用“尧汤水旱”“讳疾忌医”等典故,寓意其中,典重厚实。

P7-10

目录

前言/001

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代序)(莫励锋)/001

◎诗

次韵赏梅/001

虎号南山/002

徐孺子祠堂/004

次韵裴仲谋同年/005

流民叹/007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010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选一)/011

戏咏江南土风/012

答龙门潘秀才见寄/013

秋怀二首/015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选一)/017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018

和师厚接花/020

再次韵呈明略并寄无咎/021

和陈君仪读太真传五首(选一)/023

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024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026

次韵公择舅/027

次韵伯氏长芦寺下/028

宿旧彭泽怀陶令/030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032

赣上食莲有感/034

次韵和答孔毅父/036

秋思寄子由/038

次元明韵寄子由/039

登快阁/041

上大蒙笼/042

劳坑人前城/044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046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049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050

观王主簿家酴醵/051

送王郎/052

题宛陵张待举曲肱亭/054

寄黄几复/056

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057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选一)/058

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059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061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064

送范德孺知庆州/066

赠陈师道/068

戏呈孔毅父/070

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

故次韵道之。子瞻《送杨孟容诗》云“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即此韵/071

陈留市隐并序/073

题郑防画夹五首(选一)/074

再答元舆/075

次韵几复和答所寄/077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078

双井茶送子瞻/079

咏李伯时摹韩斡三马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080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083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084

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086

题子瞻枯木/087

题竹石牧牛/088

老杜《浣花溪图》引/089

听宋宗儒摘阮歌/091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094

与元明过洪福寺戏题/097

六月十七日昼寝/098

北窗/098

寺斋睡起二首/099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101

竹枝词(选一)/102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103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105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107

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选一)/108

送石长卿太学秋补/109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111

次韵马荆州/112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113

跋子瞻和陶诗/115

病起荆江亭即事(选三)/116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118

蚁蝶图/119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120

“壶中九华”诗/122

次韵文潜/123

次韵高子勉十首(选二)/125

武昌松风阁/127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129

题胡逸老致虚庵/130

鄂州南楼书事(选一)/132

寄贺方回/133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133

书摩崖碑后/135

清明/137

题阳关图二首/138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139

题落星寺岚漪轩/141

◎词

沁园春(把我身心)/143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144

诉衷情(小桃灼灼柳■■)/146

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147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148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150

醉蓬莱(对朝云■■)/151

蓦山溪(鸳鸯翡翠)/152

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154

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155

千秋岁(苑边花外)/156

定风波(把洒花前欲问溪)/158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159

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160

木兰花令(凌歆台上青青麦)/161

清平乐(春归何处)/162

念奴娇(断虹霁雨)/163

谒金门(山又水)/165

南乡子(诸将说封侯)/166

◎文

上苏子瞻书/168

东郭居士南园记/171

黄几复墓志铭/174

小山集序/177

与洪甥驹父/180

黔南道中行记/182

◎附录

黄庭坚年谱简编/186

黄庭坚著作主要版本/200

黄庭坚研究重要著述/202

《黄庭坚集》名言警句/204

序言

宋代文学发展的高潮时期是苏轼主持文坛的时候。近代人陈衍说:“余谓诗莫甚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石遗室诗话》)此处所谓的“元祜”,指苏轼、黄庭坚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毫无疑问,苏轼是当时成就最大的诗人。但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其才情随意挥洒,而且其作风更是敢怒敢骂,在元祐后期,党争激烈,文字狱常常出现,因此后学之人对其难以追随仿效。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又比较偏重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了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其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其诗歌成就卓越,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他作诗法度井然,字斟句酌,便于仿效,而且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即“点铁成金”,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人,因此受到了众多青年诗人的追随。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集贤校理、国史编修官、鄂州太守。在新旧党争中两度受谪,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有《山谷集》,一名《豫章集》。

黄庭坚在青年时代,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多为描述个人经历、亲友间的友谊,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抱负与感喟。他提倡学习杜甫作诗的技巧,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取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以雄健的笔力把精心选择的典故贯穿起来,使诗歌更为凝炼峭拔。他的诗月锻季炼,尤为重视对偶句的锤炼,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单行直下。诗中多用拗句,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诗风奇险深刻,笔力雄阔,被推为江西诗派的创始人,对宋诗影响深远,流风远被于近代。

他的词多是饮酒、赏花、歌咏自然风景和男女之情,随意抒写,比诗明白流畅得多。豪放旷达恣肆之处,有时得苏轼之神韵。

他的文章十分注意学习前人文章的法度,或写景状物,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或谈论文学艺术,阐明自己的诗学观点;或讲述与友人的情谊,感情诚挚;或应人之请写记作铭,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记述说明一种道理,绝非泛泛的应酬之作。

黄庭坚是宋代的大诗人,但20世纪对黄庭坚的评价毁誉不一,当然这种争论无疑也推进了黄庭坚研究。20世纪前半叶的宋诗研究为黄庭坚诗歌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黄庭坚诗研究受各种因素影响处于低谷,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学术界对黄庭坚的研究从各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现了大量论文与多部论著。

此次我们解评的黄庭坚作品,主要以四川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黄庭坚全集》为据,分别参照了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庭坚诗集注》以及由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全宋词》等书。在评注过程中我们曾参考潘伯鹰选注的《黄庭坚诗选》,陈永正选注的《黄庭坚诗选注》,黄宝华选注的《黄庭坚选集》等著作,获益良多,在此谨致以由衷的感谢。此次解评的作品,限于丛书的体例篇幅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我们选择了黄庭坚的诗作111首,词作20首,文7篇。末附“黄庭坚年谱简编”、“黄庭坚著作主要版本”、“黄庭坚研究重要著述”及“《黄庭坚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限于水平,其中注释、解析方面存在的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得到方家与读者朋友的指正。

吴言生杨锋兵

2008年9月于陕西师范大学

内容推荐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集贤校理、国史编修官、鄂州太守。在新旧党争中两度受谪,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有《山谷集》,一名《豫章集》。

此次我们解评的黄庭坚作品,主要以四川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黄庭坚全集》为据,分别参照了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庭坚诗集注》以及由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全宋词》等书。在评注过程中我们曾参考潘伯鹰选注的《黄庭坚诗选》,陈永正选注的《黄庭坚诗选注》,黄宝华选注的《黄庭坚选集》等著作,获益良多,在此谨致以由衷的感谢。此次解评的作品,限于丛书的体例篇幅等各个方面的要求,我们选择了黄庭坚的诗作111首,词作20首,文7篇。末附“黄庭坚年谱简编”、“黄庭坚著作主要版本”、“黄庭坚研究重要著述”及“《黄庭坚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

编辑推荐

黄庭坚在青年时代,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多为描述个人经历、亲友间的友谊,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抱负与感喟。他的词多是饮酒、赏花、歌咏自然风景和男女之情,随意抒写,比诗明白流畅得多。豪放旷达恣肆之处,有时得苏轼之神韵。他的文章十分注意学习前人文章的法度,或写景状物,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或谈论文学艺术,阐明自己的诗学观点;或讲述与友人的情谊,感情诚挚;或应人之请写记作铭,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记述说明一种道理,绝非泛泛的应酬之作。

本书收录了黄庭坚的经典作品。本书解评的黄庭坚作品,主要以四川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黄庭坚全集》为据,分别参照了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庭坚诗集注》以及由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全宋词》等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庭坚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庭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700015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4.41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