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昏恋里学问多/老年人实用心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年人实用心理丛书》包括:《老年人心情快乐法》、《黄昏恋里学问多》、《警惕形形色色的坑老骗术》、《化解空巢老人的心理危机》、《摆脱老年抑郁困境》、《走出老年心理误区》、《老年人心理需求与调适》七本。

如果你还没步入老年,这套书是一面镜子;如果你即将跨入老年,这套书是一副眼镜;如果你刚刚踏入老年,这套书是一把钥匙;如果你已经进入老年,这套书是一枚橄榄。

本书介绍了老年人再婚益处多;单身老人,为何徘徊在婚姻门外;老年人的新同居时代;如何扫除老年人再婚障碍;再婚老人缘何离婚多;再婚老人的夫妻相处之道;忘年恋”的是是非非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黄昏恋”有别于传统婚姻,或者说有别于青年人、中年人的爱情婚姻。当“黄昏恋”遭遇错位时,这种区别也就更明显。“黄昏恋”代表的不是开始,而是结束。从萌芽到开花,从开花到结果,都是平淡。没有甜蜜。也没有苦涩,只有淡淡的暖意,横亘于彼此的心问,经久不衰,连绵不绝。但在不经意之间,却蕴涵着感人的力量。当老伴出门的时候,不再希冀吻别的浪漫,而是默默地在老伴的行李里放进一把伞。“黄昏恋”不需要激情,它只用沉默表示了它的洁白、超脱与无私。

在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中,老有所乐是关键,更是前提。虽然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是说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虽然全国人大已把“黄昏恋”列入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虽然许多人也都明白老年人“黄婚恋”,老年再婚,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很少顾及这些“财富”的情感生活,很少尊重老年人对生活做出的自己的选择,致使“黄昏恋”一度成为晚开的充满苦涩的花。老人的“黄昏恋”要遭受着社会舆论、世俗偏见、子女干涉等桎梏,充满着苦涩、艰难和挣扎。

其实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把幸福的钥匙,老人们要做的,只是找到那扇门。老年人再婚的幸福就掌握在老人们自己的手中,唯有努力珍惜,唯有用心用情,幸福才能与您相伴。

目录

前言

一、老年人再婚益处多

1.少年夫妻老来伴

2.分享感情:晚来的爱情也美丽

3.摆脱孤独:冬天里的一把火

4.快乐长寿:夕阳无限好

5.生理满足:开往春天的列车

6.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 

二、单身老人,为何徘徊在婚姻门外

1.陈腐观念:老年人再婚的紧箍咒

2.舆论和世俗偏见:老年人再婚的镣铐

3.子女干涉:鹊桥变断桥

4.住房和收人:老年人再婚路上的“绊脚石”

5.老人看破红尘: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三、老年人的新同居时代

1.“走婚”:撞了“黄昏恋”的腰

2.老年人不婚同居:有一种“浪漫”让人心酸

3.搭伴养老:将“黄昏恋”进行到底

4.老年周末夫妻:痛并快乐着

5.再婚老人也“AA”:我与夕阳有约

6.老年“试婚”:“黄昏恋”中的“变奏曲”

7.老人新同居时代的背后:新潮还是无奈

四、如何扫除老年人再婚障碍

1.“变”心:打开老人再婚之门的钥匙

2.为爱向前冲:幸福靠自己争取

3.借我一双慧眼:“黄昏恋”不能跟着感觉走

4.婚姻自主不分年轻与年老

5.婚前财产公证:给再婚一颗“定心丸”

6.让爱做主:老年人再婚规则

7.依法维权:黄昏恋的玫瑰不必羞答答地开

五、再婚老人缘何离婚多

1.性格习惯冲突:棒打鸳鸯两离散

2.“对比效应”:为再婚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3.功利和算计:再婚破裂的导火索

4.缺乏信任:卡住再婚家庭的脖子

5.子女“插足”:“黄昏恋”变成“黄昏散”

6.黄昏恋“短平快”:都是“闪婚”惹的祸

六、再婚老人的夫妻相处之道

1.尊重和真诚:荡起爱的双浆

2.责任和奉献:为婚姻插上翅膀

3.鼓起爱的风帆:化代际干戈为玉帛

4.求同存异:再婚幸福来自小事糊涂

5.呵护感情,不妄加猜疑

6.老人再婚也要时时保鲜

7.性的和谐:婚姻甜蜜的催化剂

七、“忘年恋”的是是非非

1.“代际婚姻”:怎一个“恋”字了得

2.老夫少妻:一树梨花压海棠

3.绝配还是“绝”配:老夫少妻的后代多为高智商

4.老妻少夫:老牛啃嫩草

5.“忘年恋”:掀起你的盖头来

试读章节

5.老人看破红尘: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些老人,对再婚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婚姻生活,希望一个人了此残生,就是子女帮其找老伴也不愿意。这一般发生在多年夫妻或家庭感情不和睦的丧偶者身上,其中女性居多。

这些老年人,由于在丧偶或离异前的生活中已饱受伺候丈夫及一家老小之苦,现在的生活又富裕,不必因为生活的艰难依靠别人支撑,所以,即使寂寞,也决不愿再给人当“保姆”。

还有一些离异者存有“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心理,怕躲了“狼”,再落入“虎口”。离异的教训时刻刺痛着她们的心灵,怕再遇上和前夫(妻)同样德性的人,再次“重蹈覆辙”。

有一位妇女50岁,离婚已8年了,好友给她介绍了好几位,都高不成,低不就。她看得上眼的,人家又瞧不上她;别人看得中她的,她又不屑一顾,于是依然单身。她性格越来越古怪,以至认为这个世界全是灰色的,非常厌世……

这之中也有一些人由于过于注重反面的经验教训,形成了稳固的人生信条和心理定势,往往是固执己见,自认为把世间万象“看透了”。尤其那些“深谙世故”的人,他们眼里的人情世故出现一定程度扭曲,他们过分地怀疑他人,宁可打光棍(守寡),绝不误上贼船,不敢“贸然”行动,以免一不小心会误入歧途,怕一失足再铸终身恨,看不到或看不清良好的机遇,坐失良机,很难找到可心的伴侣。

实际上,丧偶、离婚的老人,在婚姻上都有一种失败感,他们害怕与外界接触,特别是逢年过节,感觉更加孤独。一些单身老人把希望和精力都放到子女身上,可子女成家后,这种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有时候儿女叫去吃饭,他们都不愿意去,怕受刺激。

还有一些是情爱还停在原来的情感之中,特别是一些丧偶的女十,一直沉浸和生活在对爱人痛苦的回忆中,不敢在情爱上走出一步,总认为原来的他(她)是最好的,就是去找也难有人能代替她(他)。

53岁的魏女士是丧偶者,有近千元的退休工资及一套独立住房,唯一的女儿已出嫁。她到处托人介绍相亲,但看来看去,比来比去,都觉得不如自己以前的老公好。

也有些老年女性在择偶时想找个和原来老伴差不多的:“我原来老伴长得可帅了,现在我得找个更帅的,要不儿女们也不接受。”“我原来老伴是个处长,我现在至少得找个处级以上的干部,否则别人都会笑话我的。”其实,和你结婚时,他未必是个处长,也是经过多年奋斗才当上的。这些老年女性这种错位的“老公情结”其实是为再婚自设了枷锁。

心理学家发现,第一个亲密夫妻关系的失去,往往给当事人尤其是女性非常强烈、痛苦的心灵情感创伤记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离婚后长期走不出痛苦阴影的原因。人的心灵或者灵魂有一种相互陪伴的需求,一旦丧失便会非常不安、孤独、恐惧、痛苦,许多女性面对离婚困境时难以决然分手,主要就是基于对心灵分离的那种强烈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这种感觉甚至与是否拥有财富、生存能力无关。所以第一次离婚带来的心理创伤是如此之重,倘若离婚后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渡,也没有经过专业心理咨询治疗创伤,创伤会依然时不时让当事者泛起酸楚、痛苦。如果他们很快投入另一段情感,旧创伤极有可能会不时地影响新的情感关系。

在许多丧偶老人心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不容易解开的心理疙瘩,或者说已经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心理障碍,影响了这些老人追求再婚的动力。即使再婚了,也很难快乐起来。

一是怀旧心理。这多见于前婚夫妻感情深厚,一方因病或意外事件而亡故的再婚者。他们再婚后时常流露出对前婚配偶的怀念之情,而这种怀旧心理最易引起再婚中对方的痛苦。所以,再婚者在再婚后必须从感情上面对现实以增强防范怀旧心理。

二是比较心理。再婚夫妻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便是用原配偶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较,事事挑剔,处处不满。这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使自己对重建的家庭失望,导致婚姻的再度破裂。殊不知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再婚者应当积极地全面地评价对方,了解对方,认识对方的优点,帮助其克服缺点,使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配偶。

三是报复心理。不少被动离婚者,对前配偶心怀怨恨,在重新选择对象时只要求外貌或某些方面超过前配偶,以达到报复前配偶的目的。由于这种选择常带有盲目性,不讲感情基础,非但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再婚后家庭基础不稳固。因此,婚姻心理学家认为,这一类型的再婚者重要的是要反思一下自己,重新评价一下自己在过去家庭中的表现,找出前婚的误区,并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这才有助于在新组合的家庭中当好称职的角色,从而提高现实婚姻的质量。

四是习惯心理。再婚者一般在第一次婚姻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再婚后相互之间一时不能适应,特别是性生活习惯,如果互相不去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欲望、要求和技巧,很可能导致性生活不和谐,引起双方的不满。所以,再婚夫妻应当主动适应对方的习惯,寻找一个能照顾到双方习惯的折中解决办法。此外,双方都应有足够的宽容精神,扬长避短,互相协调,逐步建立起新的生活习惯。

五是自私心理。初婚家庭的子女用血缘这条固有纽带,把父母黏合在一起,而再婚家庭子女因无血缘关系,容易滋生矛盾而起离间作用,易使各自父母产生自私心理,并偏袒自己的子女。其实,血缘不能完全超越后天的感情,关键是再婚后双方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度博爱的胸怀,处理好与继子女的关系,如果视对方的孩子如自己的亲生儿女,甚至更胜一筹,那就可以大大缩短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

六是戒备心理。再婚夫妻双方都有一些过去家庭中的财物,鉴于前次婚姻的破裂,常会产生戒备心理,实行经济封锁、留心眼、留后手、闹独立,这会使再婚家庭名存实亡。其实,既然重建了家庭,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共同使用一切财物,这样才能密切夫妻感情。

七是嫉妒心理。许多再婚者常嫉妒或计较对方的前婚生活,不时地揭其隐私、捅伤疤,亵渎对方人格,挫伤对方自尊心,日久必将影响双方的感情。因此,再婚夫妻必须防范嫉妒心理,特别是性爱型嫉妒,重视对方的心理贞操,珍惜对方爱的感情,抚慰对方饱受创伤的心灵,才能使两颗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在失败的婚姻中永远没有胜利者。在回顾自己逝去的一段婚姻时,人们往往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是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观念。倘若离婚是婚姻冲突中的男女最好的选择方式,那就要尽力把它视为一场重生,而不是无谓的悔恨。离婚后的男女,必须把自己从过去的阴影中抽离出来。不要因为一朵凋零的花,就放弃对整个春天的渴望。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要因为一次婚姻受挫就认定自己是婚姻的失败者。无尽的哀伤、痛苦、怨恨只能降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使自己失去重新获得幸福的契机。这就是说,在新的婚姻关系建立时,除了感情上的投入,还需要一个崭新的生活姿态。

许多丧偶或试婚者虽然知道现实中还是好人多,爱他(她)的人也不少,但就是不敢去寻找和追求。鞋子穿在脚上才会知道合适不合适,可将鞋子放在鞋架上没有试过怎么知道合不合脚呢?想要有个幸福的和理想的后半生,就得自己走出禁锢自己的圈子。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才会有理想中的幸福和美好前景!

P58-63

序言

爱情是美妙的,对爱情充满向往和憧憬是人性的本能。“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走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老和尚暗暗告诉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厉害,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傅呀……坏坏坏,老虎已经闯进我的心里来……”这是由石顺义作词、李娜演唱的《女人是老虎》的歌词,它取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十分风趣幽默而又通俗晓畅地说明了人的自然本能会被异性所吸引。

爱情不是青年人的专利,也不是中年人的专利,爱情是每一个公民终身的权利。老年人同样也享有爱和被爱的权利。萌动的爱情,也许只是一个微弱的火星,但可以燃起爱情的璀璨的火焰;也许它只是一棵孱弱的幼芽,但却可以长成高大的爱情之树,结出甜美的爱情之果,哪怕它只是昙花一现,也会绽放出无限的美丽来。对老年人的再婚之爱,亦即那些丧偶的老年人再次结婚或者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行为,人们赋予它“黄昏恋”这样一个形象生动而又富于诗意的名字。

青年人的爱情是美好的,老年人的“黄昏恋”同样是浪漫的、温馨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老年人的“黄昏恋”像夕阳般美丽、灿烂,充满着黄昏般的宁静、和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黄昏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晚开的花。

“黄昏恋”也有别于传统婚姻,或者说有别于青年人、中年人的爱情婚姻。当“黄昏恋”遭遇错位时,这种区别也就更明显。“黄昏恋”代表的不是开始,而是结束。从萌芽到开花,从开花到结果,都是平淡。没有甜蜜。也没有苦涩,只有淡淡的暖意,横亘于彼此的心问,经久不衰,连绵不绝。但在不经意之间,却蕴涵着感人的力量。当老伴出门的时候,不再希冀吻别的浪漫,而是默默地在老伴的行李里放进一把伞。“黄昏恋”不需要激情,它只用沉默表示了它的洁白、超脱与无私。

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4亿,而且以年平均3.2%的速度增长,我国已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老年型社会。因此,老年人的喜怒哀乐,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在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中,老有所乐是关键,更是前提。虽然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是说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虽然全国人大已把“黄昏恋”列入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虽然许多人也都明白老年人“黄婚恋”,老年再婚,是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很少顾及这些“财富”的情感生活,很少尊重老年人对生活做出的自己的选择,致使“黄昏恋”一度成为晚开的充满苦涩的花。老人的“黄昏恋”要遭受着社会舆论、世俗偏见、子女干涉等桎梏,充满着苦涩、艰难和挣扎。

“黄昏恋”这朵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呵护和精心浇灌。只有人人都关爱这朵花,才能让它大放异彩,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而作为老人自己则要“妹妹(哥哥)大胆地向前走”,“黄昏恋”不要“羞答答的玫瑰悄悄地开”。

其实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把幸福的钥匙,老人们要做的,只是找到那扇门。老年人再婚的幸福就掌握在老人们自己的手中,唯有努力珍惜,唯有用心用情,幸福才能与您相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昏恋里学问多/老年人实用心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登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23112
开本 32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3.6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13: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