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布荒漠探秘--跟我走去死亡之海潇洒走一回
内容
编辑推荐

罗布荒漠是一块凝聚着历史、文化,展示过丝路辉煌,令人无限向往的土地;是一片被大山包围,遭沙砾覆盖,被绿水遗弃,世人称之为“死亡之海”,既散发着神奇魅力,令人望而生畏,又引人注目的土地。1900年,曾在历史上兴盛数百年后神秘消失的楼兰故城再现,举世震惊,外国探险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对这处“文物宝库”展开了一场“夺宝大战”。20世纪60年代,这一片地域被划为核试验禁区,罗布荒漠又添一层神秘的面纱……

本书是一部集罗布荒漠的历史、地理、文化、考古、探险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实性、普及性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集罗布荒漠的历史、地理、文化、考古、探险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实性、普及性的通俗读物。作者试图以丰富的史科、稀有的见闻、生动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独特的见解、传奇的遭遇,借助简练的文字,珍贵的图片,将历史与现实的罗布荒漠,传闻与真实的罗布荒漠,神奇与朴质的罗布荒漠展现给世人,为读者诸君奉上一桌得之不易的西域珍馐,一席延续千年而不散的历史盛宴,一份神游“死亡之海”的精神快餐。

目录

第一章 探险访古的丝路南道大穿越/001

 “死亡之海”纵横游/003

 万里西征出玉门/010

 西出阳关无故人/014

 长城西出嘉峪关/017

 千军万马屯“西湖”/019

 疏勒河水流蒲昌/021

 万顷黄沙遮丝路/024

 光怪陆离话雅丹/028

 巨舰待发三陇沙/031

 化作彩沙护荒漠/036

 荒漠处处伏凶险/040

 行色匆匆探黑海/045

 篝火熊熊度生辰/048

 千里西行情绵绵/052

 米兰城堡望楼兰/056

 闲言碎语“子母河”/058

 忧心忡忡说胡杨/060

 回首大漠诉衷情/063

第二章 魂牵梦绕的楼兰揭秘百年行/069

 楼兰揭秘百年行/071

 汉晋遗址营盘城/076

 半块棺木起风波/082

 “龙城”胡之大国也/085

 西汉军储“居卢仓”/093

 不破楼兰终不还/097

 壮士踏上不归路/109

 滴水无存蒲昌海/113

 夜宿“陈雅丹营地”/120

 罗布老人忆往昔/126

 探寻鄯善国王城/130

第三章 忧心无限的罗布荒漠再反思/135

 绿色走廊四百里/137

 台特玛湖述悲欢/142

 伊循故城道辛酸/149

 再访楼兰论短长/157

 盗贼猖獗令人忧/163

 几尽湮没古方城/170

 真是“楼兰王墓”吗?/173

 千里两行尤尽头/181

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览胜/191

后记/202

试读章节

万里西征出玉门

说起玉门关,我们总会想起唐代诗人王之焕那首脍炙人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描写的边疆风云、雄关胜景,确实令人心驰神往。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2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等从陇西出击匈奴后,公元前115年西域道路开始畅通。公元前107年(西汉武帝元封四年)西汉在敦煌境内修筑了玉门关和阳关,一北一南雄踞西陲,扼丝绸古道要冲,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印度、欧洲等地的重要门户,对安定西汉西北边境,保证丝路畅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敦煌,堪称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通商口岸,而与之形成犄角之势的玉门关、阳关,无疑地当是两个重要的海关。东汉时期,丝绸之路几经反复,玉门关开闭频繁。公元120年(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又有部分大臣主张“闭玉门关,绝西域”。班超之子班勇上疏,痛陈利害,力主复归西汉关隘位置,以保西域平安,故史书记载自建武至延光,西域三绝三通。魏晋以后,汉玉门关再度废弃。自唐以后,因史料无确切记述,这座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汉玉门关关址当初设于何处?近代的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1907年春,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西北,当地人称小方盘城发掘出一枚书有“玉门都尉”字样的汉简。1943年初,我国史学家夏鼐、阎文儒也在该地掘得书有“酒泉玉门都尉”的汉简。依据以上实物为佐证,众多史学家初步认定此小方盘城应为汉代玉门关。

汉代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关城遗址屹立在高高的沙岗之上,四野空旷无人,景象凄凉,确实令人有“黄沙断碛千回转,玉关渐近长安远”(明·曾肩)之感。远处,北山支脉马鬃山像一抹淡墨横卧天际;近处,积疏勒河水形成的一片盐湖,湖中碧水湛蓝,湖边盐碱雪白,湖滨芦草如茵,红柳似火,在一片黄褐色的戈壁、沙阜中,出现的这一片蓝绿红白相映成趣的景色,给这座孤立荒漠的关城多少带来一点生气。

玉门关古城堡呈方形,城墙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总面积630平方米;墙体上宽3.7米,东墙下宽4米,北墙下宽4.9米;城顶四周走道宽1.3米,外侧女儿墙厚约1.5米,内侧女儿墙厚0.9米;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约0.8米的马道,紧贴东墙向南转上,直通墙顶。整个墙身均为黄土夯筑,虽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仍傲然挺立荒野,笑对苍穹,比之当今那些钢筋水泥的豆腐渣工程,确实令人有愧对先人之叹!

玉门关古城堡原有西北两门,因年久失修,局部墙土渐次坍塌,虽已用土坯支护堵塞北门,又给西门加装铁栏,稍加保护,但面对肆虐的风沙雨雪和无情的严冬酷暑,这座经历了两千多年磨难的城堡,又还能挺立多久呢?

登上城墙,极目四望,禁不住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近处四野空旷,远处天际茫茫,绵延不断的长城东来西去,如塔而立的烽燧守望相关,一阵疾风扬起沙尘,丝绸古道上仿佛又呈现出“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唐·岑参),“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月明虏使闻鸡渡,雪霁番王贡马来”的繁荣景象:驼铃声中,一批批使臣、商贾、僧侣通关而过,一队队屯垦戍边的士兵,别关而去;沙尘扬起:西来的和田玉、汗血马、珍禽异兽、瓜果、香料、玻璃等输入中原;西去的丝绸、陶瓷、漆器、茶叶等运向西域、中亚、欧洲。在丝绸古道这座重要的通关要隘和中西政治交往、文化交流之地的玉门关前,不知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诗篇。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虎视耽耽常扰中原的匈奴,派“以郎应募”的张骞,用胡人甘父为向导,率百余随从,出使西域,不幸为匈奴所俘,拘禁10年,“予妻,有子”,仍不忘使命,伺机逃脱,继续西进,返还时再遭匈奴扣留一年,历时13年才携甘父返回长安。7年后二度出使西域,终成凿空丝路的大业,以其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奉献。

公元前105年(西汉武帝元封六年),乌孙(今哈萨克族主要祖先之一)“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保持与西域诸国的睦邻关系,维护丝路的平安,虽允其求婚之请,但又不肯远嫁自己的女儿,于是便册封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令她领“父皇”之命,负联姻之任,离乡背井,远赴千里之外与乌孙和亲。君命难违,重任在肩,委曲求全的细君公主嫁人以游牧为业,以肉食为生的乌孙国后,因生活不适,语言不通,内心苦闷至极,思乡之情难解的她曾发出动人心弦的悲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长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细君公主嫁乌孙早于王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3年,西汉元帝竟宁元年)72年,比唐文成公主嫁吐蕃松赞干布(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早746年,真可谓联姻修好、献身睦邻事业、增进民族团结的先驱。

体弱多病的细君公主深怀思乡之忧不幸早逝后,公元前100年(西汉武帝天汉元年),深谋远虑的汉武帝为保西域的安定和丝路的畅通,早已选定楚王刘戊之孙女解忧为公主,刻意培养,经过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教习后,晓以大义,委以重任,再赴西域继续与乌孙联娴修好,解忧公主不辱君命,以促进民族团结,增进西域与中原和睦相处为己任,不惜献身,遵从当地习俗,忍辱负重,先后嫁给二位昆莫(乌孙王号),生过四男二女(长子后为鸟孙王,次子为莎车王,三子为左大将,长女为龟兹王后,小女为侯妻,孙子也相继为乌孙王),不仅为巩固与西域多国的姻亲谊,牵制、削弱匈奴,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伴她前去的通晓史书、精明干练、熟悉两域国情的侍女冯燎,也常持汉节作为公主的使者,遍访诸罔,宣扬友善,深受西域诸国敬重与信任,被誉为“冯夫人”。

公元73年,班超通西域,殚精竭虑,经营西域三十一载,直至古稀之年才上疏“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关。”随后,其子班雄、班勇也为西汉统一西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二年)玄奘法师西去取经,出玉门关之前,凉州都督已发文追捕,欲逼其返回长安。所幸有各地佛教领袖及信教官员暗中掩护,又得胡人青年石磐陀护送,绕过玉门关,方得继续西行,去完成取经的大业。 公元1875年,为驱逐外敌,平定阿古柏之乱,左宗棠率军西征出玉门,写下了“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遍栽杨柳三千里,未因春风度玉关”的感怀……

历史的画卷从眼前闪过,那一幅幅金戈铁马的征战,和亲结盟的联姻,“使者相望于道”的交好,中西经贸文化交流的壮丽景象,真令人顿发思古之幽情,急欲快步征程,去追寻历史的足迹。

由于城堡已加筑铁栏护卫,我们无法穿城通关,但当得悉住在附近土屋里的守护者手中有几枚精心设计的刻有关城、骆驼、大雁的印章时,大家都拿出随身的“徒步穿越罗布荒漠”探险旅游护照,争先恐后地排着队去加盖玉门印,鉴证出关行,真是“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

P10-13

序言

罗布荒漠是一块凝聚着历史、文化,展示过丝路辉煌,令人无限向往的土地;是一片被大山包围,遭沙砾覆盖,被绿水遗弃,世人称之为“死亡之海”,既散发着神奇魅力,令人望而生畏,又引人注目的土地。1900年,曾在历史上兴盛数百年后神秘消失的楼兰故城再现,举世震惊,外国探险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对这处“文物宝库”展开了一场“夺宝大战”。20世纪60年代,这一片地域被划为核试验禁区,罗布荒漠又添一层神秘的面纱。1980年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1996年著名探险勇士余纯顺魂归大漠,让这一片为迷云重雾所笼罩的土地再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挑战大漠的人们;急于访古猎胜,探奇闯秘,破解楼兰谜团的人们;追寻历史踪迹,立志开拓进取,传承文化精神的人们……前赴后继,纷至沓来,使罗布荒漠又掀起了一轮新的科考、探险热潮。

不过,罗布荒漠这片神奇的土地,虽有莽莽苍苍的沙海、浩瀚无垠的戈壁、千奇百怪的“魔鬼城”、风姿秀逸的胡杨林、密如篱墙的芦苇丛、仿若古墓的“柳冢”群、遍布“珍珠”的盐膜地、红似“珊瑚”的屈菜滩……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等常人难得一见的别致景色,荒漠奇观;有探不完的历史遗迹,有解不开的千古谜团。但毕竟这片诱人的土地太辽阔了,太空旷了,太干旱了,太荒凉了,太凶险了。不但探访罗布荒漠很难,进入国家文物保护禁区楼兰故城更难。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纵有强烈的探访之心,也难有实现亲临其地之愿,不免令人失望,令人遗憾。

本书作者,青壮年时期曾在新疆地质部门工作近20年,虽走遍了天山南北,但仍以未能进入罗布荒漠为憾。退休后,壮心不已,曾先后从东、西、南、北三闯罗布荒漠,两探楼兰故城,在“死亡之海”的跋涉中步入古稀之年。穿透时空,巡访了丝绸古道千秋岁月的历史遗踪;跨越世纪,见证了罗布荒漠的沧桑巨变;奋笔疾书,诉百年前之往事,斥丝路魔鬼之劣行;高声呐喊,急呼楼兰文物之保护,痛陈荒漠生态之危殆。因此被新闻媒体称为“传奇人物”、“风云人物”和“楼兰五老”之一。

罗布荒漠探秘之行,让作者经受了风沙的洗礼,净化了心灵,锤炼了精神,磨砺了意志,特别是两度与知名的中外楼兰考古专家们同行,更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近听了一些独家之言,获得了不少真知灼见。喜获丰收之余,也激励作者研读史迹,汇集心得撰写此书,以便与更多的难得有机会闯荡罗布荒漠的朋友们分享。

本书是一部集罗布荒漠的历史、地理、文化、考古、探险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实性、普及性的通俗读物。作者试图以丰富的史料、稀有的见闻、生动的经历、切身的感受、独特的见解、传奇的遭遇,借助简练的文字,珍贵的图片,将历史与现实的罗布荒漠,传闻与真实的罗布荒漠,神奇与朴质的罗布荒漠展现给世人,为读者诸君奉上一桌得之不易的西域珍馐,一席延续千年而不散的历史盛宴,一份神游“死亡之海”的精神快餐。

后记

作为一本三闯“死亡之海”、两探楼兰的探险、科考纪实图书的出版,能为世人提供一些难得一见、闻所未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揭开罗布荒漠神秘的面纱,与广大读者共享探奇访秘的收获,实现我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丝路开拓精神,奉献余热的心愿,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宽慰和激励。

为此,我要感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校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校长郑南宁教授、副校长卢天健教授、原党委副书记项新时研究员,原陕西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学智教授,中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孟凡人研究员,新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炳华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侯灿教授,新疆楼兰学会何德修研究员,广东汕头艺术学院院长李青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贾箭鸣、贾毅华、张峰、赵俊哲、祝玉琴、李悠悠、乇炳国、乇燕、王宏武、朱建新、王鑫等的关照和支持。

感谢我的夫人李守华和儿女蒋昆、蒋仑,他们作为坚强的后盾,不仅支持我探险、考古、写作之举,而且在成书过程中为书稿打字、处理照片资料等费尽心力。

蒋季成

2007年10月于西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布荒漠探秘--跟我走去死亡之海潇洒走一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季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0527376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82-49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1
186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