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儒家官德论/当代学术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孟、荀所创立的原则确立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他们主张道德治国,其道德理论的视野从来没有离开“官”。本书为“当代学术文丛”之一,从价值论、义务论、德性论三个层次,又以儒家诸思想家的阐释为蓝本,展现了儒家官德论的主要内容要求及其对官员的制约作用,勾勒出儒家理想官德境界。

目录

引言 儒家官德体系在道义论视阈中的定位

 一、如何界域儒家的“道义论”

 二、儒家官德在道义论意义下的“效率”问题

 三、线索和脉络

上篇:道义论与官德论

第一章 官德:儒家的用心

 一、身份的象征:从士到仕的道义性筹划

 二、孔子“仕的”用心

 三、官经与官德

第二章 道义论·义务论·规范论·德性论

 一、道义论转化为义务论

 二、义务论外化为规范论

 三、规范论内化为德性论

第三章 官德境界:儒家需要一种集体性意识

 一、义务境界

 二、集体性意识

 三、儒家哲学的政治道德用心

 四、这番用心的官德命题:进退之辨和仁爱原则

第四章 从殷周开始的儒家道义论立场

 一、殷人的“帝”,转化为统治人世间的异在力量

 二、周人的“天”,转变为道义论的道德根据

 三、德性与责任意识的积淀

 四、儒家的开启:从政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情结

第五章 儒家规范论与官德理论的精神写照

 一、先从一个契约论立场发问:规范的“契约”意义

 二、儒家官德规范具有的“契约”性质

 三、透过儒家“规范”论的语言视角

第六章 蕈儒家官德论的哲学基础:孟子的设计和证明

 一、思路与定向

 二、先王与法先王

 三、儒家官德与孟子积淀

 四、透视《大学》路径

第七章 三部儒家官箴中的一致性立场:透视道义论的政治道德意识和历史反省意识

 一、儒家·官箴:影响力

 二、《虞箴》开始的历史反省意识

 三、扬雄《州官十二箴》的牧民觉悟

 四、崔驷《官箴》三首的官德用意

 五、历代官箴与儒家仕文化

第八轧辊内 儒家官德中的反武巫传统:道义论使然

 一、由来已久的话题

 二、“为官不接异色人”

 三、当官戒巫,以义处命

 四、儒家戒巫“散”论

中篇:做官的儒家定律

第九章 德与位

 一、孔子拟定的三个基调

 二、敬位意识

 三、孟子的义务心扩展

 四、《周易》的“中”位卦理

第十章 德与才

 一、司马光“德才之辨”的性质研究

 二、儒家德才之辨在仕途中的的道义考量

 三、对“贤”的深化认识

第十一章 德与民

 一、德、民问题的由来

 二、水火哲学:孔、孟之道的张扬及其转向

 三、儒家的民本义务性立场在实践中的严格性

第十二章 荣辱观:《三事忠告》中的发挥与儒家官德的基础性检讨

 一、为官吏设计的《三事忠告》

 二、儒家立场的基础性证明

 三、荣辱观念在基本的知耻心中生发

 四、道义论环绕

第十三章 义与利:坚定的道义论的立场与实学的开拔

 一、义重于利的哲学溯源:儒家道义论立场的先在性

 二、开拔出的“实学”真学问:真精神

 三、儒家“义利”之辨中的“效率”观念:何种意义中的“效率”

第十四章 穷与达:儒家仕观中一种别样的道义情怀

 一、“惟义所在”:孟子的经典话语和后儒的阐发

 二、处穷达变化的为官之德

 三、《淮南子》的佐证

 四、“逸民”的“独善其身”:孔子之感慨

第十五章 先与后:理政中的策略——道义论的价值理性转化为理政层面的工具理性

 一、榜样论

 二、为政先学论

 三、处危原则论

 四、民本的取向

 五、内圣而外王

第十六章 仕与学:人、官不二

 一、儒家官德:学术与政治的“不二”

 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三、人、官不二

第十七章 和与中: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官德效应

 一、贵“和”与“和而不同”,儒家和谐能力的政治考察

 二、儒家和谐能力:仁爱原则的德性圆融

 三、中庸之道:和谐能力的政治智慧

 四、道义论引导下的和谐能力生长出的文明引申

 五、一个扩展性的补充说明:《管子》与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不谋而合”

第十八章 循吏之风:儒家官德的象征

 一、循吏与古代官德

 二、历代循吏的德政事迹

 三、循吏折射出的官德精神:儒家背景引申的道义论义务性连接

下篇:熟仁与仕途

第十九章 官道中的熟境

 一、求熟不误于生,讲熟不误于政

 二、熟仁成为了官经、官道、官术

第二十章 孔子的熟仁观及其发微

 一、孔子“熟仁”观念之三句名言

 二、成人之道的底据:熟仁之实践价值

 三、为政之道的底据:《诗经》之照观

第二十一章 孟子“熟仁”之考辨

 一、美在熟中:生存论语境

 二、熟在“集义所生”

 三、“德慧术”与熟仁在“善用易”中的沟通

 四、“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五、熟仁,道义论化在实践运用中的特例:为政之德的用意

 六、地位,政治道德与历史跨越:造孟运动“熟仁”到了宋明理学

第二十二章 二程“熟仁”观念的承继与创意

 一、依孔、孟而来的“熟仁”观

 二、方法论上的成就

 三、“熟仁”在仕上的用意

第二十三章 朱熹“熟”论之洞察

 一、“熟仁”,来自于孔、孟之开启

 二、“熟仁”的人生考量

 三、“熟仁”的实践价值洞察

 四、“熟仁”,自孔、孟以来的创意

 五、“熟仁”与仕的关系

第二十四章 别有新意的船山“熟仁”观

 一、对孔、孟“熟仁”观念的创新发微

 二、“仁之熟”辨:做人和做官

 三、熟仁底据之考辨:新意发挥

 四、哲学底据的再挖掘:“熟仁”之于“研几”

第二十五章 王阳明论“熟仁”:意志考量

 一、按孔、孟的教诲:承继的是孔、孟,开拔的是自家

 二、“志与熟”:“工夫纯熟”的创意

 三、“学与熟”:“只是一件事”

 四、归根结底,熟在“致良知”上

 五、做人与做官:都在道义论上做文章

第二十六章 “熟仁”在治道中的提炼

 一、“自德性中走来”——吕坤的熟仁视野

 二、李栗谷的实学思想与熟仁的表达

 三、曾国藩的“熟仁”之精蕴

跋 道义论意义中的儒家官德之展望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儒家官德论/当代学术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建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7668
开本 32开
页数 6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1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30.3
丛书名
印张 19.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0
148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