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星形广场环城大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包括两部莫狄阿诺小说——《星形广场》和《环城大道》。《星形广场》获得1968年法国罗歇·尼米埃奖和费内翁奖,《环城大道》获得1972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首次于中国大陆出版。

莫狄阿诺小说的主旋律,就是人物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寻找不到人生的支撑点和栖息地。但是,在这样的主旋律中,《星形广场》似乎构成一段变奏曲,有别于《暗店街》等其他几部小说。莫狄阿诺在其他几部作品中,如果说写的是寻找自我的悲剧,那么在《星形广场》里则写的是确认自我的闹剧。

内容推荐

《星形广场》为作者于1968年发表的处女作,通过一名犹太裔法国青年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怀着扎根的意图,到处寻找自己的栖息地,最后以噩梦收场的故事,反映德国占领时期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犹太人的困境。

《环城大道》于1972年发表,是儿子寻父的故事。文中的“我”在17岁时看到父亲的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据此怀着深情,不畏艰难去寻找自己的父亲,但搞不清父亲是黑市走私集团的成员,还是被盖世太保追捕的犹太人。为探明真相,他甚至打入走私集团内部,最后在父亲被捕时挺身而出。可父亲却是一个无“根”的人——他只拥有伪造的“身份证”,他没有祖国,他还企望从儿子的一份中学毕业文凭中得到他的根基的确认,就像一个行将溺毙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

目录

译者序

星形广场

环城大道

试读章节

1942年6月,一名德国军官走向一个青年,问他:“对不起,先生,星形广场在哪儿?”那青年指了指他的左边。

(犹太人故事)

那段时间,我正挥霍在委内瑞拉继承的遗产。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我的美丽青春和黑色鬈发;另一些人却骂得我狗血喷头。我又拿起《这里法兰西报》的一期号外,最后再看一遍莱翁’拉巴泰特写我的文章:

“……我们要看着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胡闹到什么时候?这个犹太人,拖着他的神经官能症和癫痫,从图凯到安蒂布角,从拉博勒到艾克斯莱班,还不受惩罚,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我最后一次提出这个问题:他这号外国佬,侮辱法兰西的子弟,要一直到什么时候啊?由于这种犹太厄运,就得无休止地洗手,这要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在同一家报纸上,巴尔达姆博士也这样辱骂我:

“……什勒米洛维奇?……哼!犹太人街区的烂货,臭气熏天!……毛坑里的大蛆!……什么鸟儿玩意儿!……黎巴嫩加纳克的流氓!……咚咚咚……嘭嘭嘭!……好好瞧瞧这个讲意第绪语的小白脸!……这个专搞雅利安人小姑娘的淫棍!……完全具有黑人特点,又发育不全!……这个疯狂的阿比西尼亚人,年轻的阔佬!……快来帮忙,把他的下水全掏出来……把他骟了!……让这样一个形象在博士眼前消失……见鬼,干脆把他钉上十字架!……来路不明,可耻的杂种……住国际豪华大酒店的犹太佬!……参加made in Haifa的放荡聚会!……戛纳!……达沃斯!……卡普里岛和tutti quanti!……极端希伯来式的大杂烩!……让这个受过割礼的花花公子从我们眼前消失!……他那些太巴列式的快艇!……他那些西奈造的领带!……就让他那些雅利安女奴,将他的龟头薅掉!……用她们美丽的小牙齿……让她们用小手抠瞎他的双眼!……他追击哈里发!……反对基督教后宫!……快呀!……快呀!……拒绝舔他的睾丸!……拒绝向他做媚态换取美元!……你们要解放出来!……勇敢些,《马德隆》!……否则的话,这位博士就要泪流满面!……就要憔悴衰竭!……天大的不公啊!……犹太法庭的阴谋!……就是想要博士的命!……请相信我!……红衣主教会议!……罗思柴尔德银行!……安特卫普的Cahen!……什勒米洛维奇!……女孩子们,快帮帮巴尔达姆!……救命啊!……”

博士不肯饶恕我的事,就是我从卡普里岛给他寄去了我的文稿:《揭下面具的巴尔达姆》。我在这篇研究文章中透露,我还是十四岁犹太少年那时候,一口气读完《巴尔达姆游记》和《路易一菲尔油南的童年》,简直赞叹不已。我没有避而不谈他那些反犹太小册子,正如善良的基督徒之所为。我这样写道:

“巴尔达姆博士的作品,很大一部论述犹太问题。这不足为奇:巴尔达姆博士是我们当中的一员,是历代最伟大的犹太作家。这就是为什么他怀着满腔热忱,谈论他的同种族的兄弟。巴尔达姆博士在他的纯小说式的作品,类似我们的同种族兄弟卓别林,都喜欢可怜的小故事,写受迫害感人的人物。……巴尔达姆博士的语句,比马塞尔·普鲁斯特矫揉造作的语句‘犹太色彩’更浓:一种温柔的、哀怨的音乐,有点碰运气,也还有点哗众取宠……”

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惟独犹太人,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当中的一员,惟独一个犹太人,谈论巴尔达姆博士才能说到点子上。”

博士作为全部答复,只是寄来一封信辱骂我。依他看,我借助于放荡的聚会和数百万财产,在指挥全世界犹太人的阴谋。我马上给他寄去我写的《德雷福斯的精神分析》,我在文中白纸黑字,肯定了这名上尉有罪:一个犹太人这样做,确实怪得很。我阐述了这样的论点: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衷心热爱圣路易、圣女贞德和朱安党人的法兰西,这就是他为何选择军旅生涯为其志向的缘故。然而法兰西,她并不需要犹太人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于是,他背叛了她,就如同用百合花形马刺报复一个高傲的女人。巴雷斯、左拉和戴鲁莱德,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不幸的爱。

这样一种论述,无疑让博士大跌眼镜。此后他就杳无音信了。

拉巴泰特和巴尔达姆的谩骂叫嚣,把社交专栏作家对我的赞美给压下去了。他们大多列举瓦乐里·拉尔博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有人把我比作Barnabooth,给我起绰号叫“The Young Gatsby”。杂志的摄影记者给我照的相,总是低着头,眼神茫然。我在艳情刊物上的忧伤神态,已经尽人皆知了。面对《卡尔顿报》(le Carlton)、《诺曼底报》(1e Normandy),或者《米拉马尔报》(leMiramar),我接受记者提问,总是不厌其烦地宣称我的犹太人身份。况且,我的行为举止也同培养法国人的品德背道而驰:他们弘扬谨慎、节俭和勤劳。我的祖先是东方人,黑眼睛,喜欢张扬和排场,并且懒惰成性。我不是这个国家的孩子。我没有为你们做果酱的祖母,也没有见过家人肖像,没有学过基督教教理。然而,我总是想象外省人的童年。我的童年生活布满英国保姆,在多维尔不纯洁的海滩上非常单调地流逝。伊芙琳小姐牵着我的手。妈妈把我丢给马球手。夜晚,她倒是来到我床前亲亲我,不过有时她也嫌麻烦不来了。可是我一直等她,没心思听伊芙琳小姐讲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每天早晨,伊芙琳小姐都带我去赛马俱乐部。我在那里上马术课。为了讨妈妈的欢心,我要成为天下最著名的马球手。法国孩子熟悉所有足球队,而我一门心思放在马球上。我心里总念叨这些具有魔力的词:“Laversine(拉维尔辛)、Cibao la Pampa(西保·潘帕斯)、Silver Leys(西尔维·莱斯)、PorfirioRubirosa(波菲里奥·鲁比罗萨)。在赛马俱乐部,有人给我和我的未婚妻,小公主拉伊拉大量拍照。下午,伊芙琳小姐到“塞维尼侯爵夫人店”给我们买伞状巧克力。拉伊拉爱吃棒棒糖。“塞维尼侯爵夫人店”卖的棒棒糖呈长方形,小棒也很好看。

伊芙琳小姐带我去海滩;有时我就把她甩掉;不过她知道去哪儿能找见我:我不是同前国王菲鲁兹,就是同特吕法丁男爵在一起,这两个大人物是我的朋友。前国王菲鲁兹请我吃夹开心果的果汁冰糕,他不禁惊叹:“我的小拉法埃尔和我一样贪嘴呀!”特吕法丁男爵总是神色凄怆,独自坐在“太阳酒吧”里。我走近他的餐桌,伫立到他的面前。于是,这位老先生便没完没了给我讲故事,故事主角名叫克莱奥·德·梅罗德、奥泰罗、爱米莉娜·达朗松、莉雅娜·德·普吉、奥黛特·德·克雷西。当然全是仙女,犹如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P5-9

序言

犹太人的万花筒

·李玉民

莫狄阿诺小说的主旋律,就是人物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寻找不到人生的支撑点和栖息地。但是,在这样的主旋律中,《星形广场》似乎构成一段变奏曲,有别于《暗店街》等其他几部小说。莫狄阿诺在其他几部作品中,如果说写的是寻找自我的悲剧,那么在《星形广场》里则写的是确认自我的闹剧,至少给我这种印象,因而我称为变奏曲。

《星形广场》的主人公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自始至终都没有寻找自我,反倒是根据需要,不断更名改姓来隐瞒真实的身份。他父亲在美国开了一家万花筒有限公司,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对着万花筒看见一张人脸,由上千块发光的碎片组成,稍一晃动,那张脸就千变万变。这个譬喻很重要,正是作者所确认(不是寻找)的身份的真实写照。

什么身份?犹太人。作为种族,在全世界最特殊并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犹太人,我看到听到(文学作品和媒体)谈论最多而又最不了解的,也莫过于犹太人。

这部小说开宗明义,就确认了犹太人的身份。骂得好厉害,什么“烂货”、“茅坑大蛆”、“流氓”、“淫棍”、“可耻的杂种”、“神经官能症和癫痫”等等,无词不用其极,骂的就是什勒米洛维奇“这个犹太人”。而什勒米洛维奇回答记者提问,也总是不厌其烦地宣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他不用寻觅,也完全清楚他在法国外省海滩度过童年,在瑞士学校念书的经历。

主人公身份的确认,仅仅是这部小说的开端。随着情节的展示,我们就像看万花筒一般,观赏主人公身份的变幻,绚烂多彩而又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景,将我们带进交错的时空和杂糅的事件。

他这个无国籍的穷苦犹太小子,忽然接受了死在委内瑞拉的叔父的遗产,于是成为花花公子、犹太阔佬,可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直至六十年代自由生活,可以在巴黎、维也纳、洛桑、波尔多、以色列等地任意驰骋。他忽而是个有志青年,最终要上巴黎高师,登上北面蒙马特尔山顶,向巴黎宣战:“现在巴黎,我们两个拼一拼吧!”如同巴尔扎克笔下野心勃勃的青年拉斯蒂里;忽而又参加了走私帮,走私黄金、假钞、毒品,做了盖世太保的杀手。更有甚者,他还成为第三帝国的荣誉公民、最大的淫媒,在淫媒界成为大亨,得到希特勒颁发的勋章,尤其做了爱娃·布劳恩的情夫,背着希特勒定期幽会……

什勒米洛维奇最出彩的经历,就是他参加列维一旺多姆子爵贩卖白种女人的团伙。子爵对他说:“您要冷酷无情,什勒米洛维奇!报仇啊!……”将贩卖白种妇女和种族复仇联系起来,还让他把勾引妇女的事写成回忆录,题赠给法国排犹的沙文主义作家巴雷斯。这个团伙接到两个订单:巴西里约热内卢要一个身体结实、棕褐头发的山区小姑娘;贝鲁特方面则要一位有贵族血统的法国女子,“祖先应参加过十字军征战”,旨在报复十字军夺取君士坦丁堡……

什勒米洛维奇拿了子爵的钱,凭着自己的色相,假扮登山爱好者,到萨瓦山区物色一个姑娘,最终相中佩拉什神甫的侄女洛依佳。他虽然有过犹豫,但还是把爱上他的天真烂漫姑娘骗到日内瓦,提供给巴西色情业。紧接着,他又去诺曼底,勾引一位年轻的寡妇,德·富热尔-米斯加姆侯爵夫人……在这部小说中,难得有这样完整的故事,用了整个第三章来讲述。  然而,通部小说都笼罩着虚幻的气氛,各种人物和事件似真还幻,在错乱的时空中交汇,盘根错节,扑朔迷离,构成了亘古至今犹太人身份的这种乱局。这是全书最大的看点,也是最大的难点,尤其是中国读者。由于文化的差异与隔阂,根本不了解每句话用典的出处,历史背景与渊源,譬如:

“我们看够了法兰西种族的堕落。我们需要纯种。”

“纳粹分子就是组成冲锋队的犹太人!”

“犹太人赢得了战争……犹太人借口家人在集中营被杀害,就要求赔偿金,他们将德国的钱财搜刮干净……他们先是腐蚀了德国,后来又把德国变成大妓院。”

“犹太人就是上帝的实体,而非犹太人不过是畜生的种类,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日夜侍候犹太人的……”

“一个当了逃兵的犹太青年……轮到机会!一盘我们吃的冷菜!他要报复(中世纪的)图卢兹伯爵每年对他祖先的凌辱!萨特要年轻好几个世纪,以便为我辩护!大家欢庆胜利,会抬着我从星形广场游行到巴士底广场!我也会被人誉为法国青年的王子!”

这类极端的,乃至异端的言论,在《星形广场》中随处可见,这部小说真可以改名为《大话犹太人》,或者《犹太问题超级言论大全》。我之所以用“大话”、“大全”这样中国式“超现实”字眼,只因我觉得莫狄阿诺创作《星形广场》时一反他的风格,写了一部黑色幽默小说,拿古往今来所有与犹太问题搭边的人和事开涮。

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似乎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创建之初。什勒米洛维奇与佩拉什神甫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神甫说“耶稣-基督就是犹太人”,年轻人则回答“那个叫犹大的人也是犹太人”,而耶稣一基督说“此人最好不要生在世间”。什么意思?是说犹太人不该生在世间吗?这是不是犹太人的至尊和原罪呢?

什勒米洛维奇写了一出悲喜剧,可以作为注脚。结尾一场是在一间四面白墙的屋子,父子二人相对峙。儿子一身打了补丁的党卫军装,披一件盖世太保的旧雨衣,扮演刽子手角色;父亲头戴圆帽,蓄着卷发和胡子,一副犹太教法学博士的模样,扮演受害者角色。儿子掐住父亲的喉咙,一边还哼唱着纳粹德国国歌;父亲已经半窒息了,还呻吟着赎罪日的祷文。母亲猛然冲进屋,眼神恍惚,双臂伸向父子,一边吼唱着犹太妓女玛利亚·桑德斯叙事曲。远台的门突然打开,四名男护士围上来,费了好大气力才控制住这三个争斗者。幕布落下。

一场传说和现实的闹剧,什勒米洛维奇承认将他的神经官能症和种族主义搬上舞台。他还要模仿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写一种小说体的传记,第一部分题为《富热尔一米斯加姆家这边》,尽量将一个梦幻世界,活灵活现搬进他的作品中。书中所透露的写作计划,都不得窥全豹,那么这部《星形广场》写的也是这些梦幻吗?至少他明确说“要占有普鲁斯特和塞利纳的笔、莫迪里阿尼和苏蒂纳的画笔,要占有格鲁绍·马克斯和卓别林的怪相”。

什勒米洛维奇确认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再想做个百分之百的法国人(或者德国人),正好列维一旺多姆所指出的,纯粹是“愚蠢的梦想”。不管他愿意不愿意,这种身份似乎必然负载着整个种族的历史和命运。这个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犹太青年,怎么可能经历生前的历史事件,成为希特勒的心腹,参加党卫军、走私团体,或者当犹太教的殉道士呢?抑或是犹太人与生俱来的梦魇吧?

不管怎样,什勒米洛维奇这个犹太青年,穿越了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空,幻变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同众多历史人物打交道,出入贵族府邸、盖世太保总部,在学校宏扬法国文化,在马戏团扮演小丑到德国巡回演出,从星形广场一直走到耶路撒冷,重复着每个犹太人的行程,如同西绪福斯推巨石上山那样,周而复始,并没有改变什么。渴望像福熙那样当上法国元帅已绝无可能,去以色列寻根又进了劳改农场,几乎丧命。

最后他进了医院,精神分析医师,费洛伊德大夫劝导他说:“犹太人并不存在,您并不是犹太人,您在昏迷狂乱中,仅仅产生一些幻觉、幻视……”敦促他放弃“犹太式的神经官能症”、“犹太妄想症”……他又看到窗外雪和阳光辉映的现实世界,感到极度疲倦……

万花筒里看到的仅仅是幻觉、幻视吗?彩色的碎片总归是真实的,那些人和事,尽管作者用了换名术、搬移法,给中国读者制造(非作者本意)种种理解障碍,但是大多还是有迹可循。这只万花筒里的景色瞬息万变,每人看到的都有可能不同。我在这里记述的完全是个人的观感,有些也许看走了眼,幻视引起幻视,不足为凭。

2008年4月16日于北京花园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星形广场环城大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莫狄阿诺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7971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2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