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与陈独秀/孙郁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孙郁系列丛书之一,是一本思想评论读本。

本书所收录的评论文实际上是面对左派文化多种性的自问:五四之后的左倾化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为何后来又被另一种更激越的意识代替?通过本书,揭示问题的答案。

内容推荐

鲁迅与陈独秀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远比政党文化的内涵更大。作为一个新传统,它其实在改变着现代史研究者的叙述语态。不管认知的程度如伺,一旦与这两个人相遇,就会被一种生命意志所纠缠。那个巨大的意志之河冲刷着思想的积垢。就个性的魅力而言,它们在消解着革命的神话。

——孙郁

目录

初识

播火者

在路上

智之火

绿林人

伴奏者

谁的我

革命癖

旧影子

血字

左派们

政客乎

磁力

敌人们

别的路

杂感家

野学问

后记

试读章节

初识

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来到北京,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便由上海来到了古都。那时候的鲁迅还在教育部工作,每日除上班之外,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到了抄古书、读旧籍之中。和陈独秀、胡适这些人比,完全在两种状态下。那一年鲁迅的日记大量记载了购旧拓本、买汉画像、搜集古镜、墓志等等。书账所记,全是古书,毫无现代气息。8月27日,钱玄同突然出现在鲁迅兄弟的面前。这位老同学那时都谈了什么,已不得而知。但恰恰是他把鲁迅、周作人拉到了陈独秀的营垒里,于是鲁迅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竟被友人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中。

没有什么资料能看到鲁迅与陈独秀见面的地点与场景,以及彼此的心境。鲁迅日记大量记载了与钱玄同、刘半农的交往。和陈独秀、胡适只是通信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和陈独秀有些隔膜也是自然的了。

1918年4月1日,鲁迅的日记写道:“上午寄来季市(按:许寿裳,字季茀、季市)《新青年》并二弟讲义共一卷。”此后,关于《新青年》的杂志,偶可从日记中看到。但关于其中的编辑、活动事宜,未见记载。可见鲁迅与陈独秀,只是间接来往。就阅读趣味和写作风格而言,两人是颇不相同的。

为鲁迅与陈独秀牵线的钱玄同,比周氏兄弟更早地注意到了陈独秀和胡适,早在1916年,已对《新青年》发生了兴趣。钱玄同虽留学日本,与鲁迅、周作人一起随章太炎学习文字学,但视野只停留在章太炎的周围,远无周氏兄弟和陈独秀、胡适这一类人那么开阔。蔡元培与陈独秀、胡适未到北大之前,钱氏主要埋头于文字学研究,友人不过是沈尹默、马幼渔等,圈子毕竟是狭小的。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情况便发生了一些变化。钱氏意识到了新学的力量。也可说,对陈独秀发生了景仰之情。钱玄同在1917年1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

“陈独秀已任文科学长矣,足庆得人。……陈君不久将往上海专办《新青年》杂志及经营群益书社事业,至多不过担任三月,颇闻陈君之后蔡君拟自兼文科学长,此亦可慰之事。”

陈独秀来北大不久,便和钱玄同成为朋友,两人较为投机。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大鲁迅两岁,字仲甫,家谱名庆同,笔名实庵等,安徽安庆人。钱玄同小陈氏七岁,生于1887年,原名夏,字中季,后改名玄同,号疑古,浙江吴兴人。两个人兴趣不同,但性格均属豪放一类。陈氏很是欣赏钱玄同的爽朗、勇气。而钱氏对独秀先生的学识、看法亦多拥护,有敬佩之态,且看钱氏日记的片断:

“日前独秀谓我,近人中如吴研人、李伯元二君其文学价值实远在吴挚甫之上。

吾谓就文学美文之价值而言陈独秀此论诚当矣。”(1917.1.23)

“检阅独秀所撰《梅特尼廓甫之科学思想篇》(《新青年》二之一),觉其立论精美绝伦。其论道德尤属颠扑不破之论。”(1917.1.25)

和许多学人比,钱玄同像似个活动家,日记里常见有造访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字样。比如胡适的《尝试集》刚一问世,便送钱氏一册,日记里留下了对此褒贬不同之意。他还到沈尹默、马幼渔之处,讨论陈、胡二人的文章,把《新青年》的气息散布到书斋里的人们中去。

钱玄同谈天时滔滔不绝,来到鲁迅、周作人居住的绍兴会馆时,亦不掩其故态。鲁迅对他的性格说不上是欣赏或讨厌,但周作人对他却有着很大的兴趣,此后便与钱氏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这还是后话。钱造访绍兴会馆,大约一是叙同窗旧情,二是拉周氏兄弟入伙,一同参与《新青年》事宜。钱氏后来回忆说:  “我十分赞同(陈)仲甫所办的《新青年》杂志,愿意给它当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我以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海内数一数二的,所以竭力怂勇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七年一月起,就有启明的文章。”

开始的时候,鲁迅对《新青年》并无大的热情。每每谈及到此刊,态度平平。周作人回忆说:

“我初来北京,鲁迅曾以《新青年》数册见示,并且述许季苇的话道,‘这里边颇有些谬论,可以一驳’。大概许君是用了民报社时代的眼光去看它,所以这么说的吧,但是我看了却觉得没有什么谬,虽然也并不怎么对……”

周氏兄弟如此平淡的对待《新青年》,钱玄同有些憾然吧?当他看到了鲁迅终日抄录古碑的时候,内心是层层疑惑。于是便是一番长劝。《呐喊》的自序里记载了这些。钱玄同的话,给鲁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知道,自己和钱玄同、胡适、陈独秀比,并不是同一类的人。因为在他眼里,改变中国的现状,是大不易的事情。在一间铁屋子里,一旦将昏睡的人们唤醒,但看到并无可走的路,不是更为苦痛么?

1917年的整整一年,周氏兄弟还像个看客,离陈独秀、胡适的世界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倘若不是《新青年》迁到了北京,周围又是些活跃的北大友人,也许鲁迅还和弟弟周作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钱玄同看来,这两位兄弟倘不出山,实在是太可惜了。

绍兴会馆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鲁迅1912年来京时,就住在这里。1917年4月,周作人由绍兴到北京,也与鲁迅在此同住。关于这个地方,鲁迅有过描述,印象是阴森森的,颇为压抑: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在这个环境里读书写作,与北大诸人的状态自然不同。不过,由于周作人开始执教北大,《新青年》的信息也渐渐多了起来。北大一些学人的故事,大概都从周作人那儿听来的吧?看那时鲁迅的日记,似乎未被《新青年》所感动,生活得很压抑,或者说,颇像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笼在一片阴冷之中。且看他1917年的部分日记,多少映现着他的心境:

“晴。春假。上午伍仲文、许季市各致食品。午前车耕南来。下午风。晚许季上来,并贻食品。旧历除夕也,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1月22日)

“晴。星期休息。上午得蔡先生信。洙邻兄来。午后高师校送来《校友会杂志》一本。往震古斋买《张寿残碑》一枚,《南武阳阙题字》二枚,杂汉画像五枚,共二元;《高柳村比丘惠铺一百午十人等造象》一枚,一元;《曹望僖造像》四枚,十二元;稍旧拓《朱岱林墓志》一枚,五元。”(2月18日)

“晴。午后往图书分馆访子佩。往留黎厂付表拓本,并买《泰山秦篆残石》一枚、《李氏像碑颂》一枚、《成公夫人墓志》一枚,共银二元。晚范云台、许诗荃来。夜二弟自越至,携来《艺术丛编》四至六集各一册、《古竞图录》一册、《西夏译莲花经考释》一册、《西夏国书略说》一册,均过泸所购,共泉十七元四角。翻书谈说至夜分方睡。”(4月1日)

……

P1-5

后记

大约五年前写完了本书,稿子一放就是这么久。那时北京正临“非典”,我躲在博物馆办公室一笔笔写下去,空荡的街道,无人的院落,没有一点喧嚷。书写的很快,好像在与鲁迅、陈独秀不断地交谈,那段时间就这样被两人的命运占有了。

在友人的催促下,手稿直到今年才开始着手整理。所以迟迟出版,一是俗事缠身,无暇顾及,再是对自己的文字有点厌倦,真的难翻出什么新意了。现在,三部曲就此了结,也随之松了口长气。写本书时,好像是完成任务。在动笔的时候,不断受到旧的写作模式的暗示,似乎在重复着自己,这在我是一种痛苦。直面旧迹的过程,无处不是认知的挑战。有些话题曾是禁区,有的已不再是难点了。可是历史语境的人与事,要理清已并不那么容易。虽说鲁迅已被过度地阐释了,但依然还有诸多的盲点。对失败的英雄陈独秀,究竟如何把握,自己一直困惑着。被抹杀了的人物的精神模式,如何会成为当下精神的可能性,也是一个难题。我只是碰到了它们,却未能得到解决。

这一本书实际是面对左派文化多种性的自问,五四之后的左倾化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为何后来又被另一种更激越的意识代替?梳理历史时,就感到一个巨大的精神之力在其间的起起落落。找到那个背后的合力是困难的,在跋涉的途中,不是越来越清晰,有时却变得更为茫然。我知道,社会进程的魔力,以浅薄的视角是看不见的。自己只是表达了一种感受,离史家的路之遥,那是深味玄机者一看就知道的。

鲁迅与陈独秀在精神层面的价值,远比政党文化的内涵更大。作为一个新传统,它其实在改变着现代史研究者的叙述语态。不管认知的程度如何,一旦与这两个人相遇,就会被一种生命意志所纠缠。那个巨大的意志之河冲刷着思想的积垢。就个性的魅力而言,它们在消解着革命的神话。不错,他们动员了革命,诱发了思想的起飞,但他们又远离了今人的选择。前人开辟的道路不是延伸到历史里,而是终结在今天的世界里。似乎现在发生的一切,都和他们没有关系。

现代史的宿命是,知识阶级自己葬送在自己的起点上。他们捅破了笼子,却发现进入了新的笼子。而这个笼子恰是自己搭建的。当他们开始抵抗的时候,却听到了自己的同行者夜莺般的吟唱: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呀。鲁迅、陈独秀们,完全可以拜拜了。中国的高明的学者们,不断重复着类似的话。告别五四,告别激进,好像已成了时髦的话语。

这样的时候,我感到了他们的寂寞。当有人把后来的文化悲剧都算到这些前辈的头上时,其实历史与他们已经不太相干了。如今,看到各类国学家对他们的痛斥,可以感到学界的滑稽。只要再读《新青年》的文章,当可以惊异我们国人的精神生活,还没有多少进化。那些炙手可热的国学家的文字,和五四先驱者的随笔对照一下,不仅进化谈不上,连林纾式的视野也稀少得很,而鲁迅、陈独秀的文字,也都可以射中其身。孔夫子之徒遇雨则生,而五四前驱的余音,至今还是荒漠里的小溪,早被蒸发了大半。

十几年前我就萌生了写鲁迅系列的念头,以鲁迅为核心勾勒那个时代的人文地图,是求知的过程。而真的做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孱弱,一些重要的问题也可能被遮掩了。我知道这是个困难,相关的话题还未能全部涉及。但这在我是一个梦想,从青年一直到知天命之年,从未改变过。回望这些新文化的先驱,我们内省的一面总要比狂欢的因素要多,在后来的文化风潮里,类似的人物已很少见到了。

新文化的历史还在进行之中,鲁迅、陈独秀渴求的精神还是破碎的。这份遗产里,我们分享的苦难要多于欣慰。但苦味也是一种财富,至少在刺激着我们,如果没有对人的有限性的清醒和拓路的渴术,精神之河就凝固了。鲁迅与陈独秀是一川不竭的奔流,在流淌里显现了它的生命力。现在,流淌的鲜活的生命之流,对我们是多么重要的存在。历史不能重复,但曾经的拥有,对我们已是怀旧时的满足。我们可称赞的现代性资源,真的不多,现在还不是自乐的时候。

怀柔

2008年10月14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与陈独秀/孙郁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84149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9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5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