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撒旦密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西洋聊斋,集合了英、美、德、法四国名家的魅力。主要收录了《鬼屋凶灵》、《凡尔赛阴魂》、《一只断手》、《最后的笑声》、《恶梦记》、《卡尔十一的幻觉》、《鬼域救美人》、《小溪流那边》、《回首先生》、《昨日依依此门中》、《不落卡霸王》、《同鬼异屋》等十七篇鬼怪小说,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选译的西洋鬼怪小说集。目前,冠以“密码”之名的书风行世界,横扫千军,所以不禁就起了《撒旦密码》这个书名。鬼怪这种文化现象,相信者言之凿凿,不信者斥之谬谬,至今莫衷一是,看起来也的确是“撒旦”撒向人间的某种密码。

本书所选的小说都出自西方文学名家,如笛福、狄更司、莫泊桑、柯南·道尔、布尔维·李顿、劳伦斯、拉法努和格拉斯比等人。笔者在每篇前面都写了一小段介绍,说明作者背景、本篇价值和欣赏角度。

目录

鬼屋凶灵

木乃伊幽魂

凡尔赛阴魂

一只断手

“那儿有人吗?”

最后的笑声

恶梦记

噩梦屋

卡尔十一的幻觉

草莓山府邸

鬼域救美人

小溪流那边

回首先生

昨日依依此门中

不落卡霸王

同鬼异屋

鬼话连篇

试读章节

我有个朋友,他是一位文化人,又可以算是一名业余哲学家。他性喜游乐冒险,为人豪爽,颇不俗气。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一起交游的原因。

一天,这位先生突然对我说:

“您绝对想不到吧!我们俩上次会面后,我碰到了二件怪事!”

他一副半开玩笑半当真的模样,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儿。我于是问道:

“什么怪事?总不见得是伦敦塔桥让你的哲学变不见了吧!”

“瞎扯!不过,倒也真跟伦敦塔桥有点儿关系,事儿就出在那里附近。您猜怎么着?我发现了一幢有东西在作祟的屋子!”

“作祟?您是讲有什么怪物作祟么?是有鬼吗?”

“这个问题嘛,我现在还不好马上回答。我只能告诉您说,大约一个半月之前,那会儿我和夫人正为找房子犯愁。我们想要找一套带家具的房子。一天,我们俩走过一条很僻静的街道,看见一扇窗户上飘着一张招贴,说是‘吉屋招租’什么的。这个地段倒真很符合我和夫人的意思。于是我们就进了屋子,看了一看,觉得还比较满意。我们在一个礼拜之内就签了租屋合约。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发生地震海啸啦?”

“我们就在那儿呆了一天,就搬出来了。”

“您倒是周转得够快的嘛!”

“您可别这么说。我只能告诉您,天下再也没什么力量,能够让我夫人在那屋子里头多住一天的!”

“那么,你们是看见了什么?还是听见了什么?”

“您晓得,我自命是个现代人。请您原谅,我也从来不相信迷信什么的,不会痴人说梦那一套。而且,尽管我真的认为,这屋子里头的确是有些尴尬事儿,我也绝不能硬要您相信。——除非你自己亲眼看见,亲耳听见。”.

“别故弄玄虚了,请您快说下去吧!”

“我只能对您这么说,怪就怪在,那完全是一种说不出道道来的东西。那东西不怎么看得见,也不怎么听得见;您不能讲您一定看见了什么,也不能讲您一定听见了什么。但是,您晓得,是有东西在那儿,那东西的确就在那儿。”

“这简直是您哲学上的狂想曲嘛!”

“您听我讲下去。我这么说,还是有点儿道理的。如果我说是一定看见了什么,或者说肯定听见了什么,那么,您可能会讲,那不过是我的幻觉在起作用,是我的幻觉欺骗了我。或者,甚至是中了别人的蛊。这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不!这些全都不是!”

他呷了一口咖啡,接着说道:

“把我们赶跑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又同那栋房子里面的一处房间有关。我和我夫人我们俩都有一种感觉,只要走过那房间的门口,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抓住我们。我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无形无声的,你只有感觉,没有视觉,也没有听觉。你的感觉不是来自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或者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你的感觉不是从这上面讲的任何一种感官来的。”

“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唯物哲学的基本原则了嘛!”

“请您别打岔。不过,哲学家生平第一次同意了老婆的意见,尽管她是个愚蠢无知的女人。我自己也觉得,挨过了三个晚上,第四晚是绝对不能再呆在那儿睡觉了!”

“就这么落荒而逃了么?”

听了我善意的讽刺,我的朋友却不慌不忙,说出了下面这段故事来。  落荒而逃?我可是个正经人,怎么会那么办事?事情总得说说清楚。再说,这栋房子还有个看屋子的老女人哩。第四天一清早,我把她给叫过来了。我们说,这套房子对我们不合适,不能住到这个周末了。

那老太婆却好像并不奇怪,她只是干巴巴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晓得是什么缘故。比起其他客人来,你们住得已经算长的啦!好几家没住到第二天,可你们住了三天。我想,他们对你们也算是客气的了。”

他们?那老太婆她说的是“他们”?这个“他们”又是谁们呢?

我急煎煎地问那老太婆,还装出一片笑容。

老太婆回答说:

“当然是指在房子里作祟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不在乎。我认得他们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儿了。那时,我就住在这儿。不过,可不是当佣人。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同他们打交道了。我晓得,他们总有一天会要我的命,可我不怕。我老都老了,随时都可能死。我死了,就同他们到一块儿去了,而且,还会在这所房子里……”

这老太婆讲得这么凄凉可怕,而又冷峻可怖,我不禁感到毛骨悚然。我没法子同她沟通下去。她倒也通情达理,只要我们付了一个礼拜的房钱。我和夫人都暗自庆幸,这么快、这么贱就摆脱了一桩难堪的困境。

以上所写的,就是我那位朋友讲的一大段话。我听了,就马上接口说:

“我的朋友,您一讲不打紧,倒真是吊起了我的胃口了。您晓得,我这个人天生就是喜欢冒险。要我在一所鬼屋里头过夜么?对我来讲,再也没有什么别的比这个更富刺激性的了!赶快!赶快!请把地址给我!你们搬出来了,我却搬进去,去搞个水落石出!”

我的朋友很爽快地把地址交到我手里,脸上却流露着一片疑惑的神色,只是不便说穿而已。我也不理会他,马上就动身。我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了那所房子。

按照门牌号码,房子在这大伦敦当中牛津街的北边。那儿是一条四通八达的大街,叫人肃然起敬,也让人索然无味。但是,怎么样也联想不到什么鬼怪。

房子大门紧闭,窗子外边也没有招贴之类,光瞧那屋子的外观,就有一股冷静萧瑟之气。我跑上去敲门,没人答应。我四处张望,周围行人都匆匆忙忙,对我视而不见。一转身,我瞅见了一个男孩子,看样子是专门在四处拣拾啤酒瓶子的。却是那孩子先喊我,他不等我问他房子是不是要出租、怎么里面没有人这类问题,就仰起头来,颇有见识、十分老练地向我说道:

“您先生是不是要找这屋子里的人?”

我说是。那孩子就对我说:

“对!先生!这栋房子是要出租的。不过,这会儿不巧得很,那看房子的那个老女人死啦!她就是这几天死掉的。现在,没有人敢住在这儿,根本没有人敢住!那个揭先生出了大价钱,他出我妈每个礼拜一英磅哩,就只要我妈她每天来开开门窗,扫扫地什么的,我妈她都不敢!”

“那是为什么呢?”

“这栋屋子里头有鬼,都这么说来着。那看房子的老女人就死在这屋子里,她就死在床上,眼睛睁得老大老大的,大伙儿都这么说来着。他们还说,是鬼来掐死了她,那老太太!”

“胡扯淡!哦,你刚刚提到了揭先生。他就是房子主人吗?”

“是的!”

“那他住哪儿?你晓得吗?”

“他住鸡窝巷十八号。”  “这位揭先生是个什么人?干什么营生的?”

“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揭先生人特好,我妈一直给他打扫房间什么的。先生!”P11-14

序言

本书是一本选译的西洋鬼怪小说集。目前,冠以“密码”之名的书风行世界,横扫千军,所以不禁就起了《撒旦密码》这个书名。鬼怪这种文化现象,相信者言之凿凿,不信者斥之谬谬,至今莫衷一是,看起来也的确是“撒旦”撒向人间的某种密码。而且,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本书所选的小说都出自西方文学名家,如笛福、狄更司、莫泊桑、柯南·道尔、布尔维·李顿、劳伦斯、拉法努和格拉斯比等人。我在每篇前面都写了一小段介绍,说明作者背景、本篇价值和欣赏角度。其中有两篇特殊,是我自己根据在国外任教居住时耳闻目睹写的,也混在里头了,但自信不是鱼目混珠。因为我不采取直译,行文中便添加了好些本人的艺术风格,这是要交代一下的。

有趣的是,西方许多科学家也信鬼,或者推崇鬼文化,美国科幻小说大家阿西莫夫还特别编过一本鬼怪故事,让读者品尝。为了进一步介绍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特别将阿西莫夫为这本书写的一篇序附上,代替序言。另外,还把一篇旧文《从中、西鬼怪谈文化异同》作为“代跋”。笔者长居西方,也稍微比较了一下中方西方鬼怪文化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叶,可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远在美国的玛雅先生等人很关注我的作品,读了我的每一本书都常常向海内外读者推荐。当然,先生往往也有不同于我的真知灼见,例如,对中西鬼文化的比较玛雅便有补充意见。读者可以参考他在报纸或网络上发表的文章。这里,借此机会向他多年来的关怀和推荐表示感谢。

后记

半生心力坐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

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因说鬼似东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题诗

我认为,中国的鬼文化应该以蒲留仙的《聊斋志异》为代表。《聊斋》故事动人,文笔优美,令人百读百爱而忘其鬼。《聊斋》的每一篇都是布局别致、结构紧凑的短篇小说。如果当年蒲留仙把题材再扩大一点,清朝的老祖宗们在外事上面再争气一点,那么莫泊桑一定会自愿把“短篇小说圣手”的桂冠拱手相让。

西洋的鬼怪文化呢?可说没有代表。如果硬要凑榫头的话,可以举出的就只有“吸血鬼”了。

形形色色的吸血鬼都有一位共同的祖师爷:中古时候南欧一个叫瓦拉几亚国家的一位伯爵,名字叫德拉古拉(Dracula)。这块地方后来并人罗马尼亚的特兰西尔维尼亚,所以,德拉古拉式的吸血鬼,就成了罗马尼亚对欧洲鬼怪文化的一大贡献。实际上,Dracula这个词来自罗马尼亚语的drac,意即“魔鬼”。故事说的是这位伯爵死而不僵,白天他呈死亡态,睡在锦缎铺的棺材里,夜晚便复活了,变成一只大蝙蝠,飞出去祸害人类。吸血鬼当然也需要新陈代谢,否则飞翔和杀人的能量哪儿来?他摄取营养的方法,就是用他两颗獠牙咬开受害者的脖子吸血。而受害者也就会由于一吸而被克隆,也变成吸血鬼,这便又传宗接代了。德拉古拉式吸血鬼又飞、又吸,刀枪不入,所向无敌,祸害无穷,真叫人“谈德(拉古拉)色变”。

对付这种鬼怪,你扔匕首、发枪炮,它们就当点心充饥。能让它们害怕、并进而置之于死地的是两样东西:十字架和木头楔子。十字架能把它们吓退,甚至在它们额头上烫出一条十字的焦痕,但还不能把它们杀死。只有把木头楔子钉进它们的心脏,才能要它们的命。正是一物降一物,这也就像对付电脑的病毒决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用杀毒软件一样。

德拉古拉式吸血鬼,它除了给人们贡献闻“德”丧胆的极度刺激之外,另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一种欧洲式的鬼怪模式。这个模式在鬼怪小说、戏剧、电影和恐怖娱乐里都时隐时现地继承下来。早期文人像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爱伦·坡、布赖克武等人,一直到不久前风行一时的电影《驱魔师》系列、《鬼故事》系列、《童妖》系列,还有各色各样的《狼人》系列等等,以及像斯蒂芬·金等幽冥作家和普莱斯、克里斯多夫.李等鬼魅演员,都是它形形色色的后继者。

西方鬼怪模式的本质是机械性,鬼怪都已经完全异化为一种人类的绝对的对立面。不管它们来自多么深的地狱,根本就是一部部世界的机器。如果换了机器人、挖土机什么的接着来表演,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一看就知,这是西方长远以来物质主义之下的艺术翻版。

英美文学最为人称道的一部吸血鬼小说,是十九世纪英国斯都克的《吸血鬼》。故事的主角是四个英国人:律师乔纳森·哈克、他的未婚妻米娜、米娜的朋友露西和疯人院长西瓦德博士。先是哈克买下了疯人院旁的一座古屋,然后就去特兰西尔维尼亚旅游,当然要参观德拉古拉伯爵的古堡。在那里,他发现了五十只木箱,里面装满了新近从古堡坟地挖掘出来的泥土。也是一时好奇,他把这些箱子运回了英国,没想到就此陷入了魔界,因为其中一箱里装的正是吸血鬼的正身。德拉古拉伯爵移师英伦,重施故技,首先变成一头恶狼,把附近的羊群全部扫荡一光。然后,它的毒牙利齿又咬向美丽可爱的露西。尽管西瓦德的老师赫尔星教授给露西输血急救,露西还是死了,当然跟着也就被克隆成了伥鬼。德拉古拉的下一个目标是温柔婉丽的米娜,于是展开了一场魔鬼夺美、英雄救美的大混战,从英国一直打到吸血鬼故乡。

……  西洋人一般彬彬有礼,但是西洋的鬼却老是同人相对立的另一种物质,不相混淆。所以,哈姆莱特明明知道那鬼魂是他死去了的父亲,他也要硬把他加以异化,称呼也用无生命的代词,才能跟着“它”走:It will not speak;then,will I follow it。中国《聊斋》里充满了可爱、可妻、可狎的女鬼,而英国诗人邓恩要想同他死去的恋人相谈而不得:I long to talk with some old lover's ghost,/Who died before the god of love was bom。这也正像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儒家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像李白所说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些深奥邃密的学说,前不久西方还是不能体会的,目前也恐怕还在琢磨着用阐释学等等高深学问研究之中。不禁想起,英国哲学家赖尔在他的名著《精神的概念》中要不客气地说“把鬼看成机器已成一种‘教义”了!西方和东方,世俗的世界和灵魂的渊薮,就是都这么南枝北枝,不得不叫人原谅吉卜林:“Oh,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造不该相过访)

当年翟理思把《聊斋》翻译成英文,也脱离不了上面那种窠臼,硬要说些his ghost,his father's ghost(他的鬼,他父亲的鬼)什么的,叫人读起来磕磕绊绊,不过翟理思也自有他的观察力。他说蒲松龄善用形象和隐喻,这一高超艺术本领在英国文人中只有卡莱尔才能望其项背,这倒有点儿道理。依我看,其实,卡莱尔一生都在猛烈抨击“以机械压倒人性”,这才是他同蒲松龄两个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地方!

我又想,以《搜神记》、唐人小说、《太平广记》为坚实基础的中国鬼怪文学,到《聊斋))而发扬光大,实在是早已抛弃了存在和表象、中心和周边、人类和机器这种陈旧的“二元对立”了。如果我们用最新的巴尔特的结构语言学,或者最最新的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来分析《聊斋》人物,一定非常有趣。其能指、所指与西方大多数鬼怪故事都很不相同。西方鬼怪小说中的能指和所指,因为受到机械性语言元素的限制,总是在同一文本的平面上滑行,所以是一种平面结构。中国以《聊斋》为代表的鬼怪小说,其能指可以同更高层次的解构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得到一种立体结构。当然,这只能是后话,就此打住。

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时,雨果曾义愤填膺地口诛笔伐。同时,雨果也掌握了一点中国鬼怪的精神。他在《秋叶集》里吟到:

L'homme,fantome errant,passe,sans laissei meme

Son ombre stir le mur!

(人生过隙,像游荡的鬼魂

在墙上也不留下身影)

读着这诗句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雨果看来,人和鬼其实并不殊途的了。知我中国人者,西方合法国人其谁?前有伏尔泰,这里又有雨果!

(1998年作,收入作者《欧美琅女职嬛漫记》一书,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原文分四节,本书收入时不再分节。原文开头部分不谈鬼,已删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撒旦密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劳伦斯
译者 钱定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43153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小说-外国小说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4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