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衰退时代(绝望蔓延的10年1929-1939)
内容
编辑推荐

全美畅销排行榜第2名,销售超过100万册!

痛苦在繁荣后不断蔓延,绝望在萧条中与日俱增,对世界帝国的渴望,难道会随着巨大的衰退彻底消亡?

《大衰退时代》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时代。不知道是否算是巧合?那个时代竟然像梦般的在21世纪的今天开始重演。在那个当头一棒的年代,道琼斯指数暴跌达90%;曾经牛气冲天的大企业的股票纷纷缩水;数以万计的人们顷刻间财富蒸发、穷困潦倒;超过5000万人从此失去工作;数以十万计的企业纷纷破产……

内容推荐

当美国人——从国家总统到平民百姓——满心憧憬过去的大繁荣必将持续,帝国的世界形象和国家的财富必将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时候,10月的华尔街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区区两天,道琼斯指数就跌落30%之多。

人们惊讶地发现:帝国居然会衰退,繁荣居然能不再,财富居然像冰雪般地融去……一切的繁华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

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横行,为了从席卷全球的衰退中摆脱出来,战争机器的螺丝也一点点地拧紧:烽火硝烟,谁会料到十余年之后。竟有6000万生灵死于战火之中?

而美国——这个最后的战争参与者,居然一步步地走上全球权力的顶峰……一个以美国为轴心的时代,拉开了最终的帷幕。

目录

第1章 序曲:1929年9月3日

第2章 繁荣已经远去

第3章 跌跌不休

第4章 政府的改变

第5章 新政蜜月

第6章 气候变了

第7章 改革,还是复兴?

第8章 当农场被吹走的时候

第9章 笑盈盈的声音赢得了胜利

第10章 带着钢笔和相机穿越黑暗

第11章 摩擦与衰退

第12章 战争的阴影

人名、地名译名索引

试读章节

1

你是否还记得1929年9月3日你在干啥?

多半不记得吧,除非你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让我来勾起你的回忆吧。因为,要想理解美国人的生活在1930年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就必须首先回想一下,在这一时期开始之前——也就是在那场导致了大萧条的金融恐慌之前——事情是个什么样子。要做这件事情,最方便的办法,大概就是想象自己重新生活在1929年的某一天:瞧瞧事情看上去是个什么样子,听听人们在说些什么,扫一眼报纸、杂志和书籍,留心一下人们头脑里所关注的、设想的、期待的是什么,带着你今天的眼睛、耳朵和知识视角去做所有这些事。

我选择1929年9月3日,作为我们将要重访的日子,因为正是在这一天,大牛市达到了顶点:如此长时间地、如此猛烈地一路狂奔的道琼斯指数,创下了它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如果说有哪个日子,可以代表1920年代的繁荣——还有投机——浪潮在这一天达到了其高高卷起并迅速坠落之前的最高点的话,那么,非1929年9月3日莫属。

好吧,那就让我们回到这一天,打量打量我们周围吧。

2

那是异常闷热的一天,是1929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当然,其他地方并不这样:在远西地区和南方,气候宜人,温度适中。但是,从缅因州的海岸,到内布拉斯加州的麦田,灼热的阳光不依不挠地炙烤着大地。

昨天是劳工节;昨夜,当这个长周末假日结束的时候,通向美国大城市的郊区公路简直是拥挤的噩梦,一眼望不到头的汽车,满载着晒得黝黑、热得难受的度假者和周末旅行者,一整夜都在朝城里的方向缓慢地爬行,一英寸接一英寸地怒火中烧。在新泽西通向纽约的公路上,交通流彻底停滞了,以至于数以千计的人眼瞅着几个小时也到不了“荷兰隧道”,便只好把他们的汽车停在了纽华克或霍伯肯,改乘地铁完成他们的这趟旅行。火车站里也挤满了人——不光是度假者和周末旅行者,而且还有从露营地集体返回城里的男孩女孩;劳动节的交通从未这样拥挤过,或者说,劳动节旅行的集体不适从未达到过这样的程度。(当然,那会儿还没有空调汽车。)

当你度过一个无风的夜晚之后,在9月3日星期二早晨一觉醒来的时候,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并没有给你带来丝毫的安慰。它是这样说的:“今明两天晴天,气温依然很高。”你注定在劫难逃:纽约的气温是华氏94.2度,芝加哥、底特律和堪萨斯城是90度,圣路易92度,明尼阿波利斯94度,波士顿97度。

吃过早饭,你来到大街上。你见到的那些男人,看上去跟10年之后的男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虽说他们当中衣领笔挺、身着马甲的人比后来那些年里要多一些,而脑袋上不戴帽子的人却远没有后来那么多。然而女人的确有所不同,时髦的体形是直上直下——无胸、无腰、无臀;就算你能看到少数几个女人还算接近理想,但至少,她们显然费了老大的劲儿。梅·韦斯特的曲线尚未发挥全国性的影响。腰部——如果那也能叫作腰的话——跟臀部一样浑圆。裙子很短,只比膝盖低那么两三英寸:比她们在1939年之前想要一短再短的还要短。(新款晚礼服无背无袖,有嵌布片、三角布或拖到脚踝的垂饰,但礼服本身还是很短。)每件上衣都有V型领,就连针织套衫几乎也都有。如果这是一个冷天,而不是夏天最热的日子,你就会看到,每个女人都用力地包住自己,缩进她紧紧包裹的外套里。女人的帽子是一个小小的头盔,刚好紧贴着后颈窝,并如此严密地把脸围住,以至于一个女人头部的侧视图除了眼、鼻、口和下巴之外,几乎什么也看不到,一两缕头发装饰着脸颊——还有头盔。并不是所有女人都剪短发,但被人们认可的样式是:把后面的头发剪短,再把它拽向前面遮住耳朵。

在一座大城市里,你可以在商店购物者当中看到一两个穿裸背装的女人,以及几对穿长袜的大腿,因为晒黑的狂热正以它的新奇而盛行。正如《妇女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所声称的那样:“这是一个太阳崇拜的年头……全世界都在追求晒黑。”然而,你不得不长时间地观察,而很难发现任何带颜色的指甲;这一时尚还是未来的事。

从你身边汹涌而过的汽车都是有棱有角的;它们当中没有流线型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方顶,后上方的角几乎没有丝毫的圆滑;挡风玻璃是垂直的,或者几乎是垂直的;散热器的前方是垂直的、扁平的。没有突起的或圆形的前端,没有倾斜的后背,没有通风设备。

在任何一座大城市的中心区,你走不了多远就能听到打铆机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因为,尽管佛罗里达繁荣已经在1926年崩溃,而且郊区发展的繁荣自1927年之后也有所放缓,但公寓大楼、特别是办公大楼的建设繁荣依然在全速前进。打铆机声最喧闹的并不在穷人区,而是在大商业中心和富人居住区,因为,柯立芝一胡佛繁荣这最后的投机阶段的主要受益者,正是那些有价证券的持有者和操纵者。你看到的那个在大街上高高升起的钢梁网,将成为一幢奢华的公寓大楼;那个人行道被屋顶遮蔽、蒸汽挖土机正狼吞虎咽的地方,是一幢摩天大楼的地基,它将接纳经纪人事务所、信托投资公司的办公室,以及抵押债券的销售商。

在纽约,人们推倒了历史悠久的沃尔多夫一阿斯托里亚酒店,为的是给摩天大楼的终结者——帝国大厦——腾出地方。小约翰·D.洛克菲勒让闷声干活的建筑师们为一个大中心区的开发画出了初步的平面图,他希望有一座新的歌剧院作为它的核心特征(此时,他尚不知道,歌剧未来会衰微,他巨大的投资将会以新的形式化身为一座“无线电之城”)。克莱斯勒大厦和另外几幢主要的摩天大楼依然耸立。其他大多数美国城市都在竭尽全力效法纽约的疯狂,为的是让钢铁与石头的纪念碑越来越高耸人云,越来越野心勃勃,越来越能表现这个充满自信的投机金融的时代。

正当你继续信步前行的时候,一个家伙吹着口哨打你身边经过,他吹的曲子是《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眼下,这支曲子正跟《异教徒情歌》(The Pagan Love Song)和《流浪爱好者》(Vagabond Lover)在流行程度上一争高低。P2-5

序言

毫无疑问,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是研究美国20世纪前半叶历史中读者最众、且文笔独好的不多的几个史学家之一。就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家而言,这绝对是莫大的成就:与得到众多读者的畅快阅读相此,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令作者心怀感动呢?这大概也正是美国众多大学愿意将这三本著作列为学生指定阅读读物的原因吧。

艾伦一生著述颇多,但其最重要、影响最深远者,则莫过于读者在这儿看到的《美利坚帝国成长三部曲》。他用翔实的资料、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国家从传统步入现代、从偏居美洲一隅上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之世界强国的全过程。对中国而言,大约可以从中借鉴良多。

作为本系列的第一部《大繁荣时代》,可以称之为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简史。史虽简,但影响却无比的深远。当1919年美国《时尚》杂志预言“今后的流行趋势可能是裙子越来越短”之后,我们显然看到了个性解放、民主兴起、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以及妇女权益伸张的影子。事实上,这段美国全面繁荣的历史进程可以为我们今天回首审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提供某些借鉴。同样是对原有封闭藩篱的打破,同样是社会思想多元化和创新精神的展现,同样是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或许,这会令每个历史参与者感到惶惑甚至不安,仿若原本平静的水面掷入一粒石子,涟漪蔚然,动荡却有趣;或如日暮炊烟的小山村铺进了第一条柏油路,探视村外已是每个人内心按捺不住的骚动。

所以,我们每个阅读这本书的人会猛然发现,原来那些现在已经成为生活必然的组成部分,早已在那时种下了种子,并萌发出小芽:比如,令老年人深恶痛绝的“闪婚”;比如,令国民趋之若鹜的国外旅行;比如,青年人的早恋、中年人的婚外情;比如,让北京、上海等城市人民牢骚抱怨的“交通拥堵”;再比如,泳装选美、高尔夫、网球、拳击……谁能设想,所有这一切竟然都在八九十年前的美国轮番上演过呢?

而本系列的第二部《大衰退时代》,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绝望的时代。不知道是否算是巧合?那个时代竟然像梦般的在21世纪的今天开始重演。在那个当头一棒的年代,道琼斯指数暴跌达90%;曾经牛气冲天的大企业的股票纷纷缩水;数以万计的人们顷刻间财富蒸发、穷困潦倒;超过5000万人从此失去工作;数以十万计的企业纷纷破产……我们不知道今天的人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某些借鉴?现时代的知名人物,像格林斯潘、恩道尔已经在预言:我们将面临一次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甚至远胜于1920年代那次绝望的萧条。对此,我们只能盼望,希望今次的危机不会似过去那样,只有通过二战般的惨烈才能最终画上句号。

作为本书的第三部《大转型时代》,则跨越历史,给出了美国通过20世纪前半叶的发展和转型,并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的全景。我们完全可以说,假如19世纪,令全球中心从东方转向西方(主要是欧洲),那么,20世纪前半叶则实现了世界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经过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老欧洲已经日暮寒秋,逐渐地退出了主导全球的舞台,而美国则如新星,冉冉升起。除去主导思想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容易看到全球经济实力的消长。经过50年的发展,美国经济从万花筒般的大繁荣时代,经历大衰退时代的痛苦转折,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上升,社会格局也逐渐趋于稳定。在这50年间,美国人均收入从不足500美元,增加到1600美元;汽车拥有量从13000多辆暴增至4400万辆;地铁建设也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则日渐完成。在社会层次上,民众权利得到基本保证,社会保险已经广泛普及,童工已经被禁止,黑人和妇女也从法律角度得到了公民的全部权利。为底层利益呼吁的社会主义运动也给保守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是从思想、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为美国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对此,艾伦认为,“美国大发现”的本质就是:如果你把有利的条件带给广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就会抓住机遇,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在这里,我们不能对全书做出更好的描述,亲自阅读肯定比别人的絮絮叨叨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虽然作者对诸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颇有微词,但我们深信,每个人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即便如泰斗大家,也概莫能外。但假如我们能够超越历史的局限,并能从历史的演进中,找到一些对自己、对自己的国家可以借鉴、可以誓示的东西来,则本书也就达到了它的历史使命。

秦传安

2009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20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民怀着致富的梦想,怀着平行和民主的希望,怀着国家崛起、成为超越老欧洲的新兴帝国渴盼,体验了经济过山车般的动荡,以及两次大战烽烟如火的冶炼,草根运动前赴后继,制度改革如箭在弦,竟是一个横跨两个世纪的偌大全球帝国!

——网络评论人 老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衰退时代(绝望蔓延的10年1929-1939)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
译者 秦传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1879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71.244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