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国的迷津(近代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内容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西潮涌入,新旧知识交汇,古老的中国正向近代转型。时代风云变幻,处在这一时代的知识分子,如林则徐、徐继畬、王韬、容闳、严复、康有为、杨度、李慈铭等人,无不面临政治、人性、知识和爱欲的煎迫与选择。

内容推荐

本书是“赵柏田知识分子系列”第三部。作者摒弃宏大、僵硬的教科书式历史叙事,而是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进不了大历史的边角废料,进行了作者所谓的“小历史”书写,为一个个历史人物重建了鲜明的形象,也为一个辉煌而又沉重的时代找到了它的侧影和轮廓。当代中国重温当日语境,或可不无镜鉴之处。

目录

历史的真实向着诗意的心灵开放——代自序

迷津——林则徐与徐继畲的一次交锋

一 还乡

二 从内陆到沿海

三 乌山之争

四 林则徐的终结

五 徐继畲的退隐生活

附记一:关于通商口岸的入城

附记二:华盛顿纪念塔内的宁波石碑

人物档案

先觉者悲歌——王韬和他生活的年代

一 黑暗中的笑声

二 生活在边缘

三 灯火楼台

四 淞沪漫游

五 一场多角恋爱

六 “圣朝之弃物,盛世之废民”

七 东游扶桑

八 重返上海

九 迷雾中的脸

附记: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经过及与王韬之关系

人物档案

从暴民到顺民——1852年春夏宁波纪事

一 晨光下的嚣动

二 红封与白封

三 进军东乡

四 告密者

五 奔跑的疯女人

人物档案

一场殖民地爱情的始末——罗伯特·赫德在中国的最初十年

一 去东方之路

二 领事馆小湾

三 黑暗中绽放的情欲之花

四 动物世界

五 阿姚

六 强弩之末

人物档案

纵横四海——海盗布兴有事迹考

一 绿壳

二 招安

三 捕盗

四 恶棍来了

五 火拼

六 与福建水手争斗

七 捕杀九丁

八 攻城

九 结局

庸人列传——上海往事里的道台们

一 小地方

二 被欺骗的林则徐

三 十年后

四 宫慕久

五 青浦事件

六 一个游手好闲的野心家

七 又蛮横又优雅的麟桂

八 雷米的地皮

九 东山再起

十 天敌

十一 黯然落幕

附记:上海道台

人物档案

名士风流——李慈铭在北京

一 入京

二 做了京官

三 到处都是敌人

四 青年艺术家赵之谦

五 进士李慈铭的经济生活

六 “御前仗马”

人物档案

缀网劳蛛——西学东渐中的容闳

一 新知识与人生

二 三迁其业

三 在中国内陆旅行

四 去南京

五 一场改变了命运的谈话

六 留美幼童

七 复活

附记:留美幼童自述

人物档案

如云漂泊——杨度在1898年

一 春日出行

二 上海风流

三 北京之行

四 汉水之旅

五 不如归去

六 雪落潇湘

附记:有关《杨度日记》

人物档案

与中国巨人赛跑——严复与近代中国

一 一个海军军官的人生初年

二 总教习的苦恼与屈辱

三 著述以醒世

四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五 “一个糟糕的时期”到来了

六 过渡年代里的一代人

附记:内藤湖南记录的一次对话

人物档案

两生花——碎片拼接的大历史中的小人物命运

一 自杀的女人

二 天纵远游

三 鹤子

四 “窗前的露水与雾”

五 天堂漫游

人物档案

百年约园——张寿镛的传奇人生

一 消失的石榴树

二 “茫茫三十年,不堪回首顾”

三 日月光华

四 当书痴遭遇战争

人物档案

法官和他的另一个角色——关于吴经熊的一桩公案

一 一脚踩上了一个好时代?

二 一个理想主义者与一个经验主义者的通信

三 从“约翰·吴”到“若望·吴”

四 一个天主教徒的安魂之所

人物档案

参考书目

跋:历史地表下的人性之书

试读章节

从这些记述来看,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期的上海,与王韬来往最密切的朋友,不外是李善兰、龚橙、应雨耕、蒋剑人等人。他们大多是精于西学的一时之秀。被丁韪良称作“中国最优秀的数学家”的李善兰是浙江海宁的一个诸生,却著有《续几何原本》、《谈天》、《代数学》等多种算学著作,据说这样的成就即便放到近代早期的英美国家也足以成为名人。应雨耕为浙江人,在英国领事馆当通事。蒋剑人为上海宝山诸生,时在慕维廉处教中文,佐译过《大英国志》等西学书籍,据说还是个不错的诗人。他们三个人称“三异民”,一个画家朋友给他们三个画的一幅画就叫“海天三友图”。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龚橙,他是著名诗人、公羊派学者龚自珍的儿子,时在英驻上海领事馆任翻译。在《淞滨琐话》中,王韬这样描写这位朋友:一个著名的藏书家,一个落落不得志的酒徒(此人对酒的兴趣与王韬最为投契,晚间无事,两人常常聚在一起痛饮),志大才略,行事古怪。王韬显然对与这位世家子交往感到满足。关于龚橙志趣上的古怪,王韬披露了一个细节,有段时间龚不顾一切地钻研梵语,没日没夜地吟诵梵诗。在这篇文章中,王韬也没有避开龚橙为世人所诟病的一节,因为据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龚不但为1860年的英国远征军引路,还暗示这伙强盗烧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王韬记述道:龚橙的晚年颓唐不振,“白眼视时流”,世人常常目之为怪物。贫困交加之下,他只好靠出卖祖上留下的字画为生。他宠爱的两个侍妾也离开了他。他最后的结局是,在心智极为迷乱的状态下剪碎了价值千金的字画,“发狂疾死”。

这是一群离开传统堤岸跳入陌生海洋而又一时没有找到彼岸归属的人,他们是先觉者,但也常被时人目为叛逆者。家国之耻,文化认同之惑,在王韬和他的朋友内心投下了沉重的阴影,使他们抑郁孤独而又牢骚满腹,愤世嫉俗而又放荡不羁。他们在外力的撞击下脱离原来的知识结构而成为两大文明板块之间的“中间人”。行为乖僻而又不乏才华是他们的个性特征。他们不再是旧文人,因为他们的生活行事方式正在逐渐脱离古老文化的限制和禁忌;但他们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用美国历史学家柯文(Paul A.Cohen)的说法,这一群“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代表了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沿海地带一种新的现象:他们在中国社会的边缘地带生存,在当时似乎与中国历史的主流相脱离,但在未来的中国历史上,他们将日益显示出重要性。从本文主人公王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随着时日推移越来越明显的重要性。

P27-28

序言

历史正在沦为消费品。

消费历史,正在成为现代人职场打拼和茶余饭后的一道什锦拼盘,由此带来的危险,是在一种乡村教师式的喋喋不休或痞子腔式的解构中,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智性和审美的愉悦彻底消解。在这样一个过量消费的时代,诲人不倦的伪启蒙读物和捧哏逗乐的娱乐风稳稳当当地占据着市场排行榜的前位,而“为了让历史学更富有人性”(马克·布洛赫语)、试图擦亮历史之镜的著述反倒更有可能湮灭无闻。

当尘埃落定,历史的魅力会不会因为它在一个时代里曾被当作时尚物品一样来消费而有所逊色呢?显然不会。因为这魅力正来自过往的时间长河里那一张张消逝的面容,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那数不清的人与事,当他们穿过落日的灵棚,都去向了哪里?历史中的人与事,呈现在纸上的词与物,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探幽抉微的喜悦,更能激发起我们被禁锢的想象力?

在自谦为“一个技工的笔记本”的《历史学家的技艺》中,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66—1944)吁请世人,“我们要警惕,不要让历史学失去诗意”。在这位年鉴学派一代宗师看来,一听到历史具有诗意便惶恐不安,或者以为历史诉诸于情感会有损于理智,都是荒唐和愚蠢的。历史的真实向着诗意的心灵开放,当我在这里开宗明义要为自己的历史叙事方式找到一个合法化的背景时,马克·布洛赫半个多世纪前的这句告诫一下子跳了出来。

马克·布洛赫已经死了,死于1944年纳粹射出的一颗子弹,也是殉身于他“史家必须与全部生活之源泉即现实世界保持不断接触”之信念。他那种为了让历史学更富于人性的努力,至今还在人文知识界产生着恒久的影响。正是他,和其他优秀的历史学家一起,启示我走上了这条沿着人物的内在纹路观照与体察人性的道路;也是他,启示我在回溯历史暗河时不忘倾听人间的消息。我现在以这样的方式叙述历史,也是向他这样以求真为职志的历史学家、向历史现场的记录者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的一种方式。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西潮涌入、新旧知识交汇的近百年中国历史,是本书展开的一个背景。这一较长时段,也正是晚清知识界在感时伤世中喊出的“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王韬语)的时代。其时,旧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却早已过了黄金时代。在西方武力撞击之下国门被迫洞开,新旧知识、观念交汇形成的锋面,让无数官员、学者的人生和学术面临着歧路,在巨大的迷茫中无所适从。传统旧学与新知识——所谓“西学”,这两种知识体系并无福柯所说的“相似性”,所以它们不可类推,不会仿效,不会交感,而是在同一个世界间有着清晰的界限。

观念的冲突伴生着痛苦的裂变,这痛是人生之痛,更是家国之痛。本书所涉及的部分人物,如林则徐、徐继畲、王韬、容闳、严复、康有为等,他们穿过时代的永夜,已经沐浴在了新知识的曙光下。他们大多活动于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学界惯于把这些人称作“通商口岸知识分子”),西潮的涌入,由器物而制度而思想,以通商口岸城市为中心的东部中国这片狭长的沿海地带最得风气之先。不过,即便是在新派的阵营,也是不无冲突和分歧。还有一些人物如杨度、李慈铭、段光清等,他们和同时代更多的文人学士在旧文化的框架内度过了大半个人生,传统已经渗入到他们骨髓里,无论思想还是行事都不脱旧文人的格局与习气。

本书试图搭建一个人性与观念史交织的平台,让官员与学者、传教士与海盗、思想家与冬烘先生、维新人士与保守派大员悉数登场,在现代性与传统、道德与人性之间角力争逐,呈现出一帧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浮世绘。

考察本书所述十余位主要人物的生平,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中叶,跨度一百余年,他们中大半是官员兼学者,个别以布衣终身,都以自己的方式或深或浅地介入了那个时期的中国政治和官场。因此本书也在一个侧面上,触及了晚清以来官僚政治中人性的一面:这些官员(学者)的长处和弱点,他们面对新事物的疑惧与不安,他们个性的怪诞与乖张,他们之间的思想争锋与利益争斗,以及他们对这世界从幼稚到成熟的描述。他们中最优秀的一些人,已经堪称那个时代的思想精英。诚然,在近代中国做一个思想家,首先意味着要有承受失败的强大的内心力量。这些先觉者就像一个个与巨人赛跑而注定失败的人,他们大声呼告着,要告诉那个巨人前方何处是悬崖,何处是坦途,但他们的声音总也追不上那个踉跄着前进的巨人。

本书描绘的这些个案,或许正好印证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个迷津:急剧的政治变革往往超越时代思想,中国思想家的理论建构几乎很少像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中那样,成为政治变革的先导;任何思想家都很难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引领着时代潮流,执思想界之牛耳。如同春天的气候一般多变的近代中国时局,使得很少有几位思想家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有思想并构成严密的体系,以加速度行进的时代导致了思想家们一个一个地落伍(这一观点,亦可参见马勇先生的《严复学术思想评传》一书)。他们的思想就像一支支不失锋利的箭簇,铆足了劲离弦飞去,却总是脱靶。有几次看似已经命中了近代中国的软肋,但巨人不知如何一转身,那箭还是轻轻滑过,飞驰着,落入历史和时间无穷的幽深处。

可悲可叹就在于,后来的世代里,当中国的奔跑获得越来越快的加速度时,后起的一群人丢弃他们的前辈就像丢弃一个个恶梦的影子。

在近代中国,政治向来是政客和野心家谋求权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舞台,而不是公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因此凸现出一个极大的矛盾:要改革的没有权力,有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又不会主动、积极去改革,结果会酿成大众共同参与的暴力,最终可能形成暴政与推翻暴政的历史循环。现代性之于中国,是一个多么漫长、曲折、艰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迷津依然是现在时。

本书同时试图把这些人和事放到人性与爱欲这一文学与历史的铰接点上进行考察。套用特里·伊格尔顿的一个说法,爱欲以及身体,是一套“精心设置的编码”,正可以投合知识分子追索复杂性的激情,它是“文化与自然之间的铰接点”。尽管,历史阐述从社会、政治史向身体学的转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就已初露端倪,但在中国,这种把大脑与感官结合起来的叙事,对早已习惯一元史论的读者的阅读神经还是不无挑战意味。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的足迹和心迹可用一个词概括之——大幅度后撤:从生活世界到文字世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从对当下生活的描摹到历史书写,从文学走到学术边缘。当退无可退,无所依傍,也是我在绝地里完成新一轮空翻的时候了。

窗外,寒冬夜行人正吹着轻快的口哨经过。新年凌晨的钟声即将敲响,新事物的气息弥漫而至。我俯首谛听内心渗出的一丝声音,这声音渐趋宏大,又消融于无边的夜色。

我从历史的边缘经过,我以叙述为生活。

2007年12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国的迷津(近代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柏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62670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3.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