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味红茶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典型的生活态度的书,具有鲜明的主题,时尚、精致,充满诱惑力。

对品饮红茶拥有狂热喜爱并深入研究的叶怡兰,走遍世界知名城市的茶馆和红茶专卖店,搜集了与红茶相关的无数茶具茶样,拍摄了大量精美图片,用优美的笔触,集十数年饮茶所得,费时4年专心钻研书写。在《寻味·红茶》一书中,以一贯优雅纤细的笔触,以及走遍世界各地精心拍摄的图片,引领读者走入博大精深的迷人红茶世界。

在书中,我们除了可以获得红茶的专业知识,也能在阅读中,嗅得属于“怡兰式”红茶独有的悠然芬芳,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新鲜的红茶之旅吧!

内容推荐

全书包括了6个部分,红茶身世告诉你何谓红茶、红茶历史以及红茶分级;红茶门道教你如何冲出一杯好红茶如何选购与保存红茶;红茶世界带你走进印度锡兰(现为斯里兰卡)中国等众多国家的茶世界;红茶·台湾讲述台湾红茶的诞生、台湾茶艺的复兴;红茶具向你展示“我的红茶具”和“红茶杯子”;红茶旅行,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行走于东京、伦敦、巴黎、印度的红茶世界吧!

目录

【推荐序】红色美学读本

【自序】喜欢红茶

Part 1 红茶身世

  何谓红茶

  红茶历史

  红茶分级

Part 2 红茶门道

  如何冲出一杯好红茶

  其他茶类变化

  红茶选购与保存

  关于茶点

Part 3 红茶世界

  印度

  锡兰(现为斯里兰卡)

  中国

  其他

  混合茶

Part 4 红茶·台湾

  台湾红茶的诞生

  台湾茶艺的复兴

Part 5 红茶具

  我的红茶具

  我的红茶杯子

  诞生·我的茶具

Part 6 红茶旅行

  东京

  伦敦

  巴黎

  印度

【附录】

  台北红茶风景

  我的Pekoe红茶小铺

  参考书目与网站

试读章节

“说真的,你们不觉得很有趣吗?”——意大利维罗纳(Verona)城某个旅馆里的某个清晨早餐时分,一如往常,我在红茶杯底先注入约三分之一分量的微温牛奶,再缓缓倒入热腾腾的浓红茶,在氤氲升起的奶香茶气里,眯眼享受这异地一天的愉悦苏醒时,一丝奇异的想法,突地撞入我的脑海里,遂而忍不住向同行采访的几位欧洲记者提问起来:

“一般来说,就我们的理解,一个国家的日常饮食内容,多半与这块土地上自古至今固有的农作食材脱不了关系。然而,瞧,现在我们正在享用的、你们欧洲人每天仰赖不可或缺的红茶,几百年来,却从来不是本地土生土长,而必须远远从亚洲非洲远地运送而来……”

“咱中国自古产茶,所以茶成为我们的重要生活饮品;不产葡萄酒,所以我们几乎并不需餐餐有酒相佐。但茶在西方,情况可完全不同了,为什么呢?”

一时,举座愕然,静默半晌,才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

其实我是多少知道答案的。而我想,这也正是我多年来始终着迷于红茶的原因。

茶,这项原本根生于中国的产物,却在数百年间,因着各种历史因缘的奇妙交错,遂逐步绵延繁衍成近乎全球性的饮品。且由于发展时间的源远流长,故而在每一国每一地,都有着不同的样貌。

“红茶改变了世界!”身为红茶爱好者,我总爱跟周遭人如此宣称着。

几个世纪以来,茶触发了东方与西方的剧烈“交流”(不管是对等的通商贸易或是不对等的武力欺凌与殖民……),点燃了历史上两次英荷战争,改写了许多国家的日常饮食与休闲风貌,促进了航运科技的演化,主导了今日南亚各国主要农业的经济方向,甚至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启……

我在这里头,看见了世界因相互交通往来,而在生活饮食甚至更多领域里,所产生的种种流动变化;也看到在每一地里,外来事物与既有生活间,各相径庭各异其趣的交糅融合模式与轨迹,非常有意思。

根据各种考据与史料记录显示,茶的起源,一般公认最早应始于中国云南、四川一带:至少在公元三世纪以前约西周时期,中国史书上便已经有茶的记载(一说始自神农时期,但并无任何史料可为佐证)。

茶在中国兴盛之后,约在唐末时期,开始往四方如日本、韩国以及南洋诸国传播。而也在这样的过程中,随着西欧各国商人与传教士的传播与转运,逐渐打开丫欧洲的饮茶风气。

荷兰是欧洲最早认识、进口茶的国家。公元一六一○年左右,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首先利用印尼爪哇岛作为集中与转运地,从日本、中国引进少量茶叶与中国的茶器茶具,一时蔚成风潮。

然而在一般的了解里,此时进入欧洲的茶应为抹茶、绿茶等未发酵茶,并非红茶。

红茶在中国的实际诞生年代与过程已不可考。据现有文献记载:“红茶”一词最早见于十五、十六世纪。

有趣的是,红茶在中国的问世,在当地饮茶习惯_卜却并不曾掀起太大的涟漪。一直到现在,在中国,比起绿茶、青茶等其他茶类来,红茶始终都不是当地人们的茶饮主流。

然而,经过完全发酵后,汤色深红、滋味浓郁温润平易近人,且在保存、运送的容易与方便度上比起绿茶青茶都更见优越的红茶,却是立即吸引了外商们的注意。

一六五。年代,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度将福建武夷山的红茶运销欧洲,_..时压倒其他茶类,获得欧洲人的青睐喜爱。从一六六。年代起,荷兰皇室、贵族与富户间逐渐形成饮茶习惯,许多人家中开始设立品茶室,也出现以红茶搭配茶点一起享用的下午茶时光。

在此同时,红茶已从荷兰流传到欧洲各国。一六六二年,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联姻,嫁妆里包括一箱珍贵的中国茶叶。经此引介,中国茶很快在英围上流社会间形成热潮。但由于当时仍需仰赖荷商转手,无法直接进口,所以价格非常昂贵。

对此,为了应付国内与日俱增的需求量,英囝开始致力于打开与中国的通商关系,甚至分别于一六五二、一六六四、一六七二年三次对当时仍稳占亚洲茶叶市场优势的荷兰发动战争,并在战后得以直接自厦门收购武夷红茶运往英国。

十八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与中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正式取得欧洲茶叶进口的主导地位,也为西方数百年光辉灿烂的红茶历史揭开了序幕。

而欧洲对来自遥远亚洲的红茶的高度需求,也导致航海技术的高度提升:早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运输船从中国广东航往伦敦最快需一百八十天以上;也就是说,茶叶从制造完成一一直到抵达欧洲消费者手中,可都是茶龄超过半年以上的旧茶了。

后来,一八五。年代,美国船商开发出一种独特的快速运茶船,称为“Tea Clipper”(我特别喜欢一本日本茶书的译法:“红茶飞行船”),仅仅花了九十七天,就可将红茶运抵欧洲。据说,缩短了近乎一半运送时间的红茶,那“新鲜”滋味,令当时欧洲爱茶之人感动雀跃不已。

这遂而引爆了当时航运史上极其激烈的竞争,不仅茶商们纷纷出重金鼓励船速,甚至像今日的足球赛事一样,“这一季,究竟哪艘船会率先抵达伦敦”也成为英国民众茶余饭后热烈关注讨论甚至签赌下注的焦点话题,非常有趣。P18-21

序言

午后炎炎,我走进中环的老店“兰芳园”,照例要了杯热鸳鸯,一份猪扒包。鸳鸯棕红浓香,苦酽带甘,液质柔厚如缎,一口热汁下肚,顿时令我神清气爽,气力百倍。

鸳鸯就是奶茶加咖啡,据说是码头苦力发明的,他们背米搬货,整日汗流浃背,光喝茶不足以解渴补耗,于是加入咖啡冲煮,煲出这种乌浓醇厚的饮料,不但甘酽解渴,而且他们相信无黑不补,喝了还能滋养补身。本来是下里巴人的胡掺乱配,却瞎打误撞成了经典,鸳鸯从草根阶层向上扩展,深入口味与人心,成为香港的特色土产。

怡兰说得对,红茶宽容广阔,充满余地与空间。绿茶是茶中正统,历史悠久格律严密,体系规章井然。红茶却不受羁绊,无欲则刚有容乃大,所以能生出鸳鸯这样奇妙迷人的杂种。然而红绿茶的不同,并不仅是色味与喝法,更在于历史情境与文化脉络。

就说鸳鸯吧,它用的锡兰红茶(锡兰为古称,现称斯里兰卡。但在红茶领域里仍习惯以锡兰称之。下同),冲煮与调味的手法,饮用的场合与方式,与大英帝国的殖民历史,以及香港的转运贸易皆有渊源;而茶餐厅的兴起,蛋挞与三明治等西化茶点,更是文化的移植嫁接。下午茶风气普及,港人叫“三点三tea—tea”(下午三点十五分去喝茶吃点心,粤语五分钟被称为一个点),不仅是可供喘息的生活空隙,也有调节压力与补充体力的功能,与城市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

而半岛酒店的下午茶,和“兰芳园”里的鸳鸯、猪扒包,情境与意义当然大不相同。东京吃茶店的大吉岭,和德里街头的Masala香料茶,也各有一套历史沿革与指涉体系。如何冲泡?怎么喝?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下午茶延伸出的物质文明和社会关系,极其丰富多端。

但坦白说,我的红茶水平,仅介乎鸳鸯和伯爵之间。有时好奇想找书读,但翻阅那些东洋味的手册或书籍,不是望而生畏,就是兴味索然。然而读了怡兰这本书,却有豁然开朗之感,对红茶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怡兰以清楚的架构,利落的笔法,在繁复的红茶世界中,梳理钩沉出简洁的纲领,用精确但又传神的优美文字,娓娓描述红茶的品类滋味,令人心领神会,色香宛在眼前鼻尖流转。字里行间饱含感情,毫无笨重的术语资料,读来行云流水,自然愉悦,只有充满热情的“重度红茶上瘾者”,才能有此手笔。

况且,恰兰可不是一般的爱好者,在美食和茶酒的领域,她都有专精的研究和广博的见识,是少见的全方位美食家。而对于倾情醉心的红茶,她的钻研功夫当然更深厚,视野与格局也更宽宏。这本书从红茶的身世产地写起,一路纵横迤逦,近及壶器杯具,远及世界各地的红茶馆,不但全面深入,而且大半是亲身经验,长年实践所累积的结晶。

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我以为,就是第一手的材料。怡兰兼具灵敏的眼舌和勤快的手脚,仆仆穿梭于各地,辨识检阅茶韵,体验各城市的茶风茶事,拓展了红茶的视野疆界。而除了观世界,她也反观自照,认真追索台湾本地红茶的发展。她的全方位还包括身体力行,推广好茶设计茶具,阐发红茶的美学意涵,把茶韵渗入到生活和土地里。

这本书不只是怡兰的“红学”秘笈,更是生活美学的读本。

作家 蔡珠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味红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怡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80652
开本 16开
页数 1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9.3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