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孤儿泪/中国当代作家张平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还没有全部写完就已经被发表连载,还没有全部发表就被多家报刊转载,还没有转载完就被数十字影视公司争购改编权的作品。

山西省大同市福利院每天清晨都会在门口拾到来历不明的各种弃婴,围绕着每一个弃婴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本书为您叙述了几十年弃婴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在善良的养父母手中享受的幸福生活。

内容推荐

一个破败简陋的院落里,破纸箱、废报纸、烂提包、筐子、麻袋、破布片已堆成了小山,这不是垃圾站而是福利院。弃婴们就是被裹在院中的废弃物中被丢在这里的。许多婴孩是先天残疾:兔唇、腭裂、脑瘫、肢残、还有一些孩子送来时竟被烧伤、烫伤和冻死。山西省的这个小福利院平均每天都拾到被遗弃的幼小的生命,无权决定自己生命的婴孩只有悲惨的未来?福利院里上演着人类生命和命运大冲撞的悲喜剧。

目录

题记

积雪中的小纸箱

小纸箱里的悲剧

我要给江总书记写信

这里的孩子都姓党

一条逼出来的路

我的孩子要是没命了,我就让自个儿的孩子死在自个儿怀里……

9个孩子的母亲,27个孩子的奶娘

80的爹,70的娘

恍如梦境

“有孩子就不怕说老!”“甭叫奶奶就叫妈!”

西骆驼坊

“我不姓党,我姓靳!”民政部江司长说:“这是孩子的意愿,应该尊重孩子!”

“妈这辈子对不住你呀,孩子!”“妈,儿欠你的三辈子五辈子也还不清!”

池文清和她的毛毛

“我舍不得这孩子,你要是受不了,咱们就分开过吧。”

“也许是因为这个毛毛,老天爷才没让我去死。”

“只是做梦也没想到,毛毛竟会成了这么一个样子!”

这十几年了,她头一次这么喊了我一声“妈”! 

两次做了孤儿的王育英

“这是我的孩子,我要把她再认回来!”

“我从来也不认识她,她凭什么来认我?凭什么!”

“原来我是被亲爹亲妈扔了的!原来我是个孤儿!”

“我不会认她,就是死了也不会认她!”

“我没亲妈,我从来就只有一个妈!” 

“活着时没把孩子劝过去,等我死了你们再把她认回去吧,千万别丢下她不管!”

“我是福利院的孩子,死了也是福利院的孩子!”

“这么大这么好的一个男孩子,怎么就舍得给扔了!”

“就算孩子要死了,就让孩子死在我手里!” 

一个药罐子里泡大的美男子 

“如果我要答应了这件事,那还不如让我去死!”

“你就不是他们生的,凭什么要听他们的?”

“我要去工作,我不能老这么坐在家里让父母养着!”

“我什么都知道了,这世界上只有你们才是我的亲生父母!”

后记

试读章节

小纸箱里的悲剧

实在是经历得太多太多了,所以,当这个孤儿出身的门房老师傅一见到雪地里的小箱子时,便不可抑制地出现了那种反常的举动。

突然间卧不安枕,蓦然警醒,这是老人常有的毛病。每天清晨只要一觉醒来,就有一种想在门口瞅瞅的冲动。而只要一走出去,真的就常常会在门口看到像纸箱、包裹一类的东西。而里面十有八九便是一个脆弱的小生命!

孤儿出身的门房师傅,对这一类的小生命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他一把抱起这个冰冷的毫无声息的纸箱子,弯着腰,飞快地就往值班室跑。到了门口,一边喊叫,一边就用脚在门房上一阵乱踹。

没过半分钟,值班员就开了门。人们早都习惯了,没有烦恼,没有怨言,更不会生气,只要一看到门房师傅手里抱着的东西和那张焦急的脸,所有的一切立刻就会被抛之脑后。紧接着值班的保育员也赶了过来。保育室很快被打开,电灯一亮,炉火立刻被捅得又红又旺,热水也立刻打了过来,小褥子小被子小床眨眼问便已收拾妥当。

在企业里,时间就是金钱,而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瞅着箱子上的冰碴和雪迹,谁知道孩子已给冻成了什么样子。要快,一切都得快。

只是在打开纸箱子前,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心理,虽然事先也会先打开粗粗看一下,然而等要把孩子真正从箱子里取出来,全身都裸露在明处时,这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又会再次笼罩过来。伤感、沉重、悲愤、担心、焦虑、惶惑、慌乱、急迫,还有一种最最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那就是畏怕和恐惧。

想看又不忍看!

谁能清楚里面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脏倒不怕,即便是满身都让屎尿糊了,也绝没人嫌弃。保育员们说了,有屎有尿,那就是说孩子还活着。只要孩子活着还有什么可怕的。谁家的孩子没屎尿。

真正有病也不怕。谁家孩子不病,给孩子找医生看就是了。如今的孩子,有几个不是在药水里泡大的。

脏也不怕,病也不怕,那还怕什么?

70年代,一个冰冷的早晨,也是一个装肥皂的小纸箱,当人们把箱子抱进保育室时,发现孩子早已冻得僵硬僵硬。衣物同孩子粘连在一起,撕都无法撕开!脸上两道带血的泪痕从眼眶到耳廓竟被冻成了两道殷红的冰锥!孩子鼻孔前耸起的雾凇足有几寸高!谁也说不清楚孩子被冻了多长时间又独自挣扎了多久!

当时的门房师傅,虽然从未有人责问过他,但他一个人呼天抢地、又号又哭地嚷了好些日子。他逢人就讲,一讲就哭,发誓说他那天晚上凌晨三点多还起来过一次,他拿着装有四节大电池的手电,根本没发现门口有这么个箱子。一定是五六点天快亮时才被偷偷放在门口的。

谁也没有不相信他说的,但他还是不住地说,差一点没成了精神病患者。如果门房师傅说的确实是真的,那么,可能性就只剩下一个——这孩子是在父母的手里给活活冻僵的!

比这更惨的还有。1991年1月,正是一年最冷的月份。门房师傅在凌晨四点多时,突然闻到了一股异常的焦味。起初还以为是哪家夜里生火飘过来的烟昧。然而越闻越感到不对味,最后才猛然觉得这股异常的焦味很可能就在附近,就在大门口!门房师傅翻身一滚猛地爬下床来,披上大衣就往外走。走到门口,他便不禁呆住了。大门口一个不大不小的纸箱子里,正往外冒着呛人的浓烟。门房师傅一边嚷一边扑过去。谁知把箱盖刚一揭开,只听得“嘭”一声便喷出一大团火来。待老师傅和闻讯赶来的人七手八脚地把烟火扑灭,惟一剩下来的只有一具焦黑的小尸体!  人们全被惊呆了、吓傻了。好久好久没一个人说出一句话来。以至在后来的好些日子里,整个福利院始终都沉浸在一种心胆俱裂、惴惴难安的悲怆中。真是惨绝人寰、不堪回首。

人们曾对这惨案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也许,这弃婴的父母曾在门口附近蹲了好久好久,心慌意乱、夜深天寒,于是就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慌乱中把烟头丢进了纸箱……也许,也许,人们猜测过无数个也许,但猜测的最终点则毋庸置疑:正是弃婴的亲生父母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他们!亲生父母才是真正的凶手!

也就是说,这些弃婴们还在纸箱或包裹里没被最终扔掉时,悲剧往往就已经发生了。

在低矮简陋、不足八平方米,然而又显得祥和平安的保育室里,保育员们曾目睹过多少让她们心惊胆战、不寒而栗的罪恶和惨状。所以,每当一个纸箱或包裹被抱到这里来时,完全可以想像她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和心情。

这一个又会怎样?

今晚值班的保育员是一个保育工作时间不长但却快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生养过好几个孩子,如何侍弄孩子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她小心翼翼而又麻利地打开纸箱,取去盖得很严实的厚厚的一层棉绒套时,她看到了一张像是痉挛似的抽动了一下的脸。在箱盖的阴影里,看不清孩子的模样,但轮廓显得很大。凭感觉。她立刻就意识到这绝不是一个刚出世的婴儿,少说也有八九个月了。她再次揭开盖在小孩身上的又一层棉套。只见保育员像是被什么猛击了一下似的,紧接着便听到了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惊叫!

箱子里放着的,竟是一个烧得几乎没了人样的女婴!

超大面积的烧伤。遍体都是焦黑的颜色。大半张脸都是黑的,头发全被烧光,半张头皮也烧没了,一个耳朵也给烧掉了,一只胳膊被烧枯了半截,五个像木炭似的手指稍稍一碰就掉下来一个……

最最令人可怜的是,这孩子居然还活着!没被烧焦的一只眼睛居然还微睁着!几乎冰凉的身子对光线的反射竟还下意识地抽动着!

这样的孩子怎么还挺着没死去!而惟其活着才更让人感到惊惧和战栗!

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连那个曾经抱过无数各种各样孩子的门房师傅,也不由自主地倒退了两步。那个年轻的值班员止不住地啼哭起来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所有的人都这么愣着,好久好久,也没人敢再去动一动孩子。

这孩子长得很疼人,皮肤白白的,双眼皮,几颗细细的小牙。可这么一个孩子怎么会被烧成这样!从烧伤的深度和面积来看,绝不会一下子就烧成这样。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当身体接触到火源时,加上挣扎,翻滚,如果没有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绝不至于会烧成这样!

最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孩子烧成这样,伤天害理的父母却居然没给孩子进行过任何医疗处理,即使是最最简便的处理也没有!从孩子身上烧伤的疤痂来看,惨剧发生的时间应是在数天以前。这就是说,当事故发生后,孩子就一直被藏匿着。做父母的就这么守在孩子身旁,跟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在痛苦和死亡中挣扎,最后又在深夜里把孩子抛弃在冰天雪地之中!

P5-8

序言

从长篇小说《国家干部》出版到现在,已有四年之久。从那以后,我一直没有新的作品问世,当这套丛书即将出版时,不禁有恍如隔世之感。不过,近年虽然没能将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却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揣摩。我不会放弃创作,因为我曾说过,放弃写作,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近四年,看了、写了、思考了太多的似乎与文学无关的东西,说了、做了、努力了太多似乎与文学无关的事情。但当这套丛书出版时,却突然觉得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写,应该写,值得写。很多很多新的感触和冲动,很多很多新的认识和理念。同以往相比,很多很多都是截然不同的,很多很多甚至是颠覆性的。静下心来细细地一想,很多很多确实都变了。

当然也有永远不变的,那就是作家的眼光、作家的思维、作家的处事原则和做人底线。这些正是这套丛书留给我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几乎横贯了改革开放的每个阶段,也几乎容纳了面对这些年代的所有认知和情感。

这些作品验证着我的创作方式,也体现着我写作与生命的价值。

如何评价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这其实很难。评价都是别人做的,评价自己大都言不由衷。要是非说不可,大概就是这么几点:一是在作品的社会性和艺术性的选择上,我更多地选择了社会性;二是在普通读者和精英读者之间,我更倾向于普通读者;还有一点,我选择的一直是现实题材,近距离地直面现实,直面改革。关注现实,关注时代,这既是我的写作方式,也是我的写作立场。

收入本套丛书的这些作品曾给我带来过无数的掌声和鲜花,也给我带来几多坎坷和艰辛。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让我深为庆幸的是,我幸运地赶上了一个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人做梦都不曾想到的时代,生活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注定要被大写的时代。

我的确是幸运的。我的作品也一样是幸运的。

是的,这个时代有很多的疑难,对这个时代也有很多的争议。但是,只要你看看想想五千年的农牧文明和封建古国给我们留下了一堆什么样的遗产,就应该明白、应该懂得这个古国发展到今天是一个多么悲壮而惊人的奇迹。在历史长河距我们最近的短短几十年时间,这个古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上,已属绝无仅有。不管你持何种态度,也不管你站在何种立场,这一点谁都无法改变,谁也改变不了。

在灾难频仍、危机重重的今天,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的古国也是幸运的。

常听人说,距离历史越远才看得越清楚。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但问题是,不管怎样观察历史,不也一样需要细节,需要考证?当代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不也正是从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中,一点一滴地去寻找证据,去归纳观点?伟大与渺小,辉煌与阴暗,不也一样需要客观,需要理性?所以说,面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记录,需要细节,需要实据,需要真情,需要人民的共鸣,需要作家的职责和良知。

还听人说,文学创作应该瞄准永恒的题材,应该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作品才有可能流传后世。我同样也不反对这样的观点。问题是,当所有的作家都想让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都想让自己的题材远离现实,那是否符合我们的国情?对一个作家来说,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惊天地、泣鬼神的当代现实,就这样远远地离开,让没有亲历过的后辈作家们去描写,去想象,这样做是不是太超脱、太不负责任了?假如所有的作家都想让自己的作品留给后辈人阅读,那我们后辈的阅读负担是不是太重了?一个在当代没有任何影响的作品,在后世突然洛阳纸贵、成为经典的可能性有多大?几乎让所有作家推崇的《红楼梦》,在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就没有影响吗?没有影响又如何会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下来?

一个社会,需要流传千古的作品,也同样需要与社会同步的作品。想想赵树理、马烽那一代作家,他们作品的读者也许会越来越少,但他们对同时代读者的贡献谁也无法替代。作为一个作家,能活在同时代读者的心里,也算可以了。

有人说,每一个时代产生的伟大作家,都一定代表着那个时代的良知,都一定会给那个时代的人民带来过欢乐,带来过希望和信心。我更赞同这样的观点。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为这个时代带来欢乐,带来希望和信心。

我同样希望自己这套丛书以及今后的作品,都能给这个时代留下一些记录,给这个时代的读者带来一些欢乐,带来希望和信心。

张 平

2009年4月

后记

有人曾这么说过,每个人的坟头,都埋着一部长篇小说。

也确实如此,这部《孤儿泪》如果要继续写下去,也许永远也写不完。在大同市这个小小的福利院里,似乎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过去的永远存在着,新的又在不断地生出来。也许说不定在哪一天,我还会继续地写下去。

非常感谢《啄木鸟》的朋友们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根本没想到在我的这部书稿还没写完时,他们就开始连载这部作品。

我也没想到这部作品还没有连载完,就会引起这么多这么大的反响。截至目前,已经有十数家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要求签约,准备把这部作品改编为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同时还有十数家报刊杂志已开始转载这部作品。前前后后,我已经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借这部作品出版之际,我谨向所有喜欢这部作品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许许多多的读者在来信中对我说,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含着泪水在读这部作品的,这些人和事实在是太感人了,太让人激动了。很多读者说了,你写得真是太好了,即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能不为之动容。每当我看到这些时,总是感到万分惭愧和无地自容。也许只有我才能感觉到,世界上那些真正感人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我写得那些东西如果能表现出真实生活中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就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

不少朋友都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在市场意识和商品经济的逐步确立中,这些极为平凡的人和事,这些极为朴素的思想和感情,却依然还会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和这么强烈的反响,究竟是因为什么?我想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那应该是爱,一种无私的爱,一种真诚的爱。我们现时的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可能太需要这种没有任何私念的爱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一次次的运动,一次次的大批判,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越搞越残酷,人性、人道主义全都成为批判的对象,亲情、友情、慈爱、性爱,以至连母爱也都必须涂上阶级的色彩和掺进阶级的成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人性中的伤疤还没来得及修复,商品经济的大潮便汹涌而来。市场竞争的冷酷,加上没有修复的人性,再加上金钱的诱惑,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和领域,良知在泯灭,文明在崩塌。我们民族的灵魂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危机。重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想,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爱我们的人民。而爱我们的人民,就应该在人民中间提倡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真诚的爱,没有这种爱,人性和人道主义也就无从谈起,精神文明建设也一样无从谈起,而爱国主义也就很可能沦为一句空谈。在一个没有善良、没有爱心的国度里,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稳定也就没有可能。当一个社会越是缺乏爱的时候,人们对爱的企盼也就越发强烈。我觉得这些平凡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这么大的反响,即是对这种爱心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这种爱心的一种渴望。

有些人说,我写东西往往靠的是一种激情和冲动。所以,我的作品不是靠作品的艺术功力打动人,而是靠作品中的那种情感打动人。面对着这样的分析,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讲。就像我这部作品中的这些人和事,早在好多年前我就听说过了,但当时只是感到惊奇,尤其是对那些抛弃自己亲生骨肉的所谓的父母们感到不可理解。说老实话,这些东西在当时并没有任何想把它写进书里的想法。然而,当我第一次到实地采访时,却是另外一种东西深深地打动了我。一方面是令人发指的亲生父母,一方面是德厚流光的奶爹奶娘。那些丧尽天良的父母,在抛弃自己的亲骨肉时所表现出来的冷酷和残忍,真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而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们,在抚养这些弃婴时所表现出来的仁慈和善良,却是如此的感人至深,让人感到是那样的五内俱焚、血泪盈襟!我不知道我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作家,也不明白我的作品究竟靠了什么来打动人。我以前曾跟别人说过,我写东西总是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一个真实的人物为依据为原型,才会写得比较顺畅,比较踏实。也就是说,必须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首先打动了我,才能引起我创作的欲望。我想如果连我也感动不了,也就根本谈不上去感动别人。至于作品的主题,我往往考虑得很少。我很少在创作之前对我所要写的素材去进行理性的分析,并用一个事先想好的主题去框架我的作品。我也不明白一部作品的艺术功力究竟都应该包括哪些东西。作品的感染力难道同艺术功力无关吗?不过,我也确实很少去想那些纯属技巧的东西,我只是想把生活中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呈送给读者。因为我觉得艺术首先应该是真实,真实才是艺术的生命。只有真实,才会有深度;只有真实,才会有力度;只有真实,才会有丰富的内涵;只有真实,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市场对作家来说,是极为残酷而又毫不留情的。金钱对作家的异化,甚至比极左思潮、政治因素对作家的异化更甚。面对市场,逼迫着作家必须做出抉择。老实说,在写《孤儿泪》这部作品前,我一直是非常犹豫不决的。最后能下决心写它,也是一种斗争的结果。我并不是想夸大自己如何如何,人总是生活在一种矛盾里,我想,写作品也是如此。像《孤儿泪》这样的题材,每当我到实地采访一次,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而一当我真正要写它的时候,又会产生一种难以排遣的疑问:这种东西算不算文学?把自己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用来写这种东西,是不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要出名,写什么东西不比这出名更快?想捞钱,写什么不比这捞钱更容易?但反过来又一想,你要想写别的什么东西,你会产生这样的冲动吗?你会有这样的激情吗?还有,你如果老是写那种你自己并不想写的东西,读者会怎样看你?在老百姓眼里,你还能算是一个作家吗?至于是不是文学,我想,只要老百姓认可,那也就足够了。作为整个社会的文学作品,应该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要。也许正是这种需要,才使得文学作品有了雅俗之分。如果它们都对社会有益,从这一点来讲,也就无所谓孰高孰低了。所以,我想,只要我觉得我的作品是对社会有益的,或者多多少少能对社会产生一些好的影响,那我也就问心无愧了。还是那句老话,我无愧于读者,无愧于老百姓,也就无愧于自己。

我衷心地感谢始终对我予以关注和支持的广大读者!正是广大读者的厚爱,才给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和勇气。

在此,一并向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孤儿泪/中国当代作家张平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2217
开本 32开
页数 4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5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8: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