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易与中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医易汇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崭新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太极阴阳、五运六气、八卦九宫、天体运行节律、时空运动结构、周天公度全息模式、藏府经络气血理论等的阐述,无不渗透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易道思想和作者本人贯古通今的真知灼见。

内容推荐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导航的作用,从而使近代物理学路转峰回,柳暗花明。中医是易学的应用分支。本书重点阐述中医学与《周易》的深层关系以及中医思维模式的渊源、机制、功用,并将这种思维模式定性、定量为大一统的数学结构模式——用八卦、六十四卦、六十甲子周期表达的易学古天文时空360度全息方法。这种特殊的可公度法则神韵天成,而非人为创造,至今,现代科学尚未达到这一高度。钱学森教授认为“中医现代化不仅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目录

再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易”为大道之源

 二、“神”的内涵

 三、医源于易

 四、中医与西医

第二章 天人合一思维

第三章 太极思维

 一、相反相成的两极转化运动结构

 二、太极阴阳一分为二法则

 三、时空运动结构的太极之理

第四章 天体运行节律与人的关系

 一、终则有始的环周运动

 二、年周期节律

 三、日周期节律

 四、月周期节律

 五、超年周期节律

 六、天体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一)月亮的影响

(二)太阳的影响

(三)九大行星的影响

 七、五藏四时节律

八、五藏传变节律

(一)相克传变

(二)标本传变

第五章 八卦与中医

 一、先天八卦

 二、后天八卦

 三、后天八卦与二十四向图

 四、二十四向与二十四节气

 五、人身藏器八卦图

 六、中医面诊

(一)面部八卦图

(二)手掌八卦图

(三)眼诊八卦图

第六章 九宫八风全息公度模式

第七章 十二辰次与经气

 一、十二辰次

 二、十二经气

第八章 阴阳五行之道

 一、阴阳之道

(一)概述

(二)干支阴阳

    1.十天干

    2.十二地支

(三)中医学中的阴阳观念

 二、五行之道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第九章 五运六气之道

一、大运

(一)主运

(二)客运

二、六气

(一)主气

(二)客气

(三)南政北政

(四)客主加临

 三、运气结合

 四、运气之道的基本原理

(一)运气气化原理

(二)五运阴阳是运气之本

(三)五运阴阳的自衡原理

(四)运气周期原理

(五)每日气数百刻解析

(六)运气学说本于河洛、易卦干支数理

第十章 周天公度全息模式

第十一章 五藏应五星说

 一、五行网络结构

 二、五藏应五星、五方说

第十二章 人体脏府结构模式

 一、五藏六府

(一)心

(二)肝

(三)肺

(四)脾

(五)肾

 二、三焦

 三、奇恒之府

 四、气、血与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五、经络

(一)经络概念

(二)十二正经

(三)奇经八脉

(四)经络研究的是非观

 六、中医之大五官思维

第十三章 阴阳二十五种人释

第十四章 五味与百病及其自身调理

 一、五味

 二、病因中的内外、阴阳、寒热论

 三、病症规律的认识

 四、地域五方的同病异治

 五、治疗宜忌

(一)五藏病

(二)咳嗽

(三)热病

(四)风病

(五)痹病

 六、天人相应与人体的自身调理功能

(一)音乐调理身心

(二)练功有益身心

第十五章 中医史上的世界成就

 一、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体系

 二、灿烂的民族医药学

 三、最早的医学分科

 四、最早的国家医学院

 五、最早的国家药店

 六、校正医书局

 七、最早的医院

 八、医学道德法典

 九、古代的人工免疫

 十、最早的彩色《导引图》

 十一、五禽戏

 十二、最早记载疥虫

 十三、最早认识结核病

 十四、最早描述天花的人

 十五、最早认识羌虫病

 十六、黄疸病、糖尿病的实验诊断

 十七、最早认识和治疗龋齿病

 十八、酒的药用

 十九、水疗法和日光疗法

 二十、最早的人体解剖学成就

 二十一、最早的人体病理解剖

 二十二、最完整的古代女尸

 二十三、古老的宫廷饮食制度

 二十四、性激素的制取

 二十五、《五十二病方》中两项成就

 二十六、藏器疗法

 二十七、养生学

 二十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二十九、发热的类型

 三十、经络学说

 三十一、针灸学

 三十二、“子午流注”与生物钟

 三十三、古代对梦的科学探索

 三十四、最早的调剂学

 三十五、中药学的杰出成就

 三十六、古代外科学的突出成就

 三十七、肠吻合术

 三十八、悬吊复位术

 三十九、用全麻施行手术

 四十、颜面整形术

 四十一、连体婴分离术

 四十二、穿刺放腹水术

 四十三、针刺放血急救法

 四十四、古代妇产科学的突出成就

 四十五、用催产素催生

 四十六、胎教

 四十七、中世纪最先进的儿科学

 四十八、古代的脉诊成就

 四十九、首创切脉法

 五十、血液循环说

 五十一、《黄帝内经》 

 五十二、《神农本草经》 

 五十三、《脉经》 

 五十四、《针灸甲乙经》 

 五十五、《伤寒杂病论》 

 五十六、《诸病源候论》 

 五十七、《本草纲目》

试读章节

古之人君,每到冬至夏至,皆关闭城门,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也不上朝,而是君臣在宫中行乐五日,以迎阴阳之气至。孔子曰:“礼以修外,乐以修内,丘已矣夫。”这是说,礼仪廉耻只能整肃风纪,使人规矩。乐则不同,可以修内,修内指调节人体五藏六府,平抑人之七情六欲。通过音乐歌舞,使人体不断调节至与天地阴阳合拍相应的程度,从而永葆青春。故日“作乐,所以防隆满,节喜盛也”。古人“常以日冬至为天文,日夏至为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乐叶图徵》)

音乐为天地之和气,律吕为乐之声音。《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之谓也。是律也者,出乎声音而为正乐之具也。”《乐记》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基声粗心厉;基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也。”又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是故知律吕声音之道者,可以行天地人事也。律吕相感而声音生,天地万物之情,见于此矣。”

天地之间,万汇齐鸣。声之大者如雷霆,声之小者如蚁叫,千声万响,不得其和。圣人于是设音律以调和之,所谓“声之大者不过宫,声之小者不过羽”,此即三分损益以正五音,五音六律以应十二月。

律吕声音,出乎自然,内存“天德”,故可调理人之五藏六府,使之顺畅;上乐还具有疗疾祛病、抚平心灵创伤之功!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极大,从而创立了新学科——神经音乐学。据过客介绍:音乐对帕金森氏症、中风和癫痫等疾患疗效甚佳。据说一位名叫艾丽丝的美国普通女性,患严重的帕金森氏症,她的大脑中枢神经退化,失去了协调运动的能力,面部抽搐,身体不停地摇晃颤抖,四肢哆嗦得连开门都困难。然而,当音乐响起,她居然恢复了对身体的控制。

为她诊治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医院的迈克尔·索特医生说:“她知道,音乐能使她恢复正常。”当艾丽丝戴上耳机听到音乐,她的动作就变得流利而自由,甚至当马路上绿灯亮起,她能够安全地走过街道。

艾丽丝的经历并非童话。索特对德国《科学画报》强调说,科学家一直都在深入研究音乐对人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影响,开发出“音乐疗法”。他说:“过去十年来的研究已经可以构成一幅全新的图画。”索特正在研究音乐对神经生理的影响,并提倡一门新的学科“神经音乐学”。他认为,许多与神经系统、运动机能相关的疾病如帕金森氏症、中风和癫痫的治疗,都能从音乐中受益。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过去人们对音乐的神奇作用都有大量记载。但如今,科学家们深人研究了音乐对人体生理的作用。他们发现,音乐对人体生理起作用过程其实和药物有类似之处,不过音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调节脑电流、脑垂体、心跳、血压和呼吸频率,从而调整人的机体生理和神经状态。

通过对听音乐者的分析,科学家发现,音乐还通过一系列激素性物质来调节人体。这些激素性物质中最关键的三类:大脑产生的多巴胺,它可以使人欣快感上升、痛苦感降低,听优美音乐时就会有这种感觉,科学家们曾发现音乐产生的快感(也就是激素水平)类似于性快感或吸毒快感。第二是提高神经兴奋性的肾上腺激素,它分泌进入血液后可以使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肌肉紧张,在听激烈音乐之后,人体内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往往大量升高。第三是起安抚作用的去肾上腺激素,这种激素可以使心跳降速、呼吸平缓、肌肉放松,如果人们听小夜曲或舒缓的旋律,就经常可以发现这种情况。

科学家们认为,许多与神经相关的疾病,如中风引起的偏瘫、瘫痪、帕金森氏症、癫痫以及运动失调症,其实可以理解为大脑运动中枢通往身体各部分的“电路”出了障碍,而调配良好的“音乐药物”可以调动人体自身的潜能来修补失常的“电路”的作用。

人体确有“电路”,这个“电路”就是天人合一的生命信息传输系、统,古人称之为“使道”。使道不通则病,一旦畅通,何病之有!

律吕历数本于天道内蕴之机,此机即太极阴阳一分为二之周天公度大法,《内经》称之为“神机”。故《鹗冠子》曰:“唯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主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斗运枢于中,天下四指,以成春夏秋冬四时,四方中央,合之为五。故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人有五藏,合而成立。《乐书》曰:“大乐与天地同和。”“故音乐者,所以动荡温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总之,五音影响着五藏的功能。从物理学角度去分析,声之能量及其节律确能改变人的藏府功能。这就是音乐,尤其上古天乐是医治人之疾患乃至精神创伤之良药。此良药专通“使道”,所谓拨云雾而见青天,有时会收到霍然而愈的奇效。

……

P233-236

序言

常秉义先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多年致力于《周易》的研究,对东方文化的精髓有深刻的理解,对易道原理的领悟有丰厚的造诣。其已经出版的《周易与历法》、《周易与汉字》等著作,皆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因而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

常秉义先生的新著《周易与中医》一书,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医易汇通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崭新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其中关于天人合一、太极阴阳、五运六气、八卦九宫、天体运行节律、时空运动结构、周天公度全息模式、藏府经络气血理论等的阐述,无不渗透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易道思想和作者本人贯古通今的真知灼见。

大千世界,繁衍有度,苍茫宇宙,错落无垠,中国古人用以描述这无限运动过程的符号数序,是对自然法则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早在六千年前,那令人奇异莫测的神秘数图,就启发和开凿了炎黄祖先超凡的灵感和智慧,并创造了《周易》这样震撼古今中外的鸿篇巨制,从而引出后学三千易著和统领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世代传衍的易道思想体系。

孔安国为《尚书》作序,推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而《周易》就是大道之源。大道即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莫不尽在其中。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而易之道广大悉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其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囊括宇宙,包罗’万象,诚可谓“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运用符号数序来建立宇宙模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周易》建立了以二进位制为数学表达的二元数序模式,扬雄的《太玄经》则建立了以三进位制为数学表达的三元数序模式。《周易》有阴阳、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太玄经》有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易爻二种,按六位排列,以成64卦,每卦各有6爻,共384爻。玄画三种,按四重排列,以成81首,每首各有9赞,共729赞。其二、三之变化交相错综、无穷无尽,实乃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两仪成,四象分,五行以出。五居中央,临制四方,贯通上下,开合鼓荡而聚散消息,升降出入而生克制化。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河图为本,用数十;洛书为用,用数九。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以类相从,以至无穷。如此生生化化,才有品物咸章。中国人以象数易理阐天地变化之妙,述万物生化之机,骤然顿悟,石破天惊。

自然是简单和谐的,它将带给人类简单和谐的理论。从哥白尼到爱因斯坦,许多远见卓识的科学家都曾坚定不移地怀着类似的信念,毕生为之奋斗。然而,遗憾的是,西方人却总是企图在具体的物质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还原的实验研究方法及精确的定量形式,去追求世界的平衡和实现理论的统一。直至相对论和量子论的问世而引发了一场亘古以来最为强大的“20世纪风暴”,才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传统的科学观念。

20世纪不断掀起的物理学风暴,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分形论、混沌论,以及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自组织理论、等级层次理论、宇宙全息理论、宇宙自足理论等全新的系统科学思想,一再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球,并日益深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处在深刻而又广泛的危机与变革之中。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一蓬勃兴起的第三次科学革命被当代科学家们认为是对《周易》和道的归复。西方人深入微观世界的苦苦追寻,到头来却是在证实易道的宏观原理。至极必反,任何远大的航程都隐藏着回归。

本书作者就引述了李约瑟、普里高津、惠勒、霍金、卡普拉、钱学森等一大批中外科学家和科学史家的论述,赞扬《周易》是“万有概念宝库”,“与最新的科学原理万般巧合”。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周易》关于世界统一性描述所具备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周易》一分为二阴阳法则、可公度性象数原理、刚柔相推的变化法则、人天合一的大全息理论、可分可合的百分比演绎法则等至简至易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中医作为一种应用科学,而同时又作为一种生命之道、精神文化和社会艺术,就是在易道原理的实践应用与升华过程中形成的人天和合、以人为本的治人之道。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经典著作,贯穿了通天彻地大一统的易道思想,全面体现了医易汇通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摄生观和医道观,从而建立了描述自然和生命过程的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等基本的概念范畴,以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诊道治道、理法方药等独特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奠定了医易同构的格局,一开医易汇通之先河。其后,从张仲景、孙思邈到金元四子,从张景岳、李时珍到清代诸家,无不提倡医易合一之道。孙思邈谓“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张景岳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并认为“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本书作者则对于医易相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不了解易道原理及数序类象,就无法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和治则方药。不懂得取象比类与演绎综合,就不会懂得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理论体系。不解决对时空问题的认识,就不会知道中国古代文化所描述的对象、概念和范畴。不澄清中西医的根本区别,就无法挽救现代中医所面临的被解释、被验证、被改造的危机。

西方医学是以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形式逻辑、公理体系、极向定位的分科研究之学。中华医道是以自然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推广演绎、从容综合的方法,领悟通达的时空运变、数理关系、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

阴阳、五行等数序不是指具体的“物质”、“结构”、“功能”、“形态”,而是对时间形式和作用关系的比类综合。所以可作为我们认识自然和生命过程的至简模式。至简才能通用。从而可用以标志标定多维时空的运变效应,并可描述现代理论物理关于闭合空间、绝对空间、动态量子化弯曲空间运变的全过程,亦可完成对现代生命科学关于物质、能量、信息开放系统的统一描述,并演绎其发生、动力、运化、协调、传递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解决摄生及病因、病机、诊道、治道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认识医易汇通的自然原理,实现中医理论的正本清源,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医西化的重大历史性误区,并迎接新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必须深入时空和生命的本原层面。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时空观、生命观、摄生观和医道观,并用现代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述,是新世纪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本书作者最初的愿望和最终的企盼。真正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必将引发一场空前规模的、划时代的科学与文化革命。

中华易道和中华医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巨大财富,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奇迹。弘扬中华医道,就是弘扬中华易道,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历史的车轮在等待着有力的手臂,时代的风雨在呼唤着坚强的翅膀。就像西方文艺复兴带来了整整一代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一样,中华民族文化的振兴,必将为未来科学和未来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使命!

2002年3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易与中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秉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8614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