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文笔优美,雅俗共赏。该书出版后受到了高度重视,是文化研究著作中接受最广泛的作品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仅英文版就重印近30次;截至2005年,该书被翻译为9种文字出版发行。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 |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文笔优美,雅俗共赏。该书出版后受到了高度重视,是文化研究著作中接受最广泛的作品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仅英文版就重印近30次;截至2005年,该书被翻译为9种文字出版发行。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亚文化,特别是青少年亚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为文化热点。如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二战至今,从欧美的无赖青年、光头仔、摩登派、朋克、嬉皮士、雅皮士、摇滚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烂掉的一代到国内的知青亚文化、流行歌曲、摇滚乐、美女写作、棉棉等另类作家、春树等80写作、戏仿经典、小资、漫画迷、网络文化(木子美现象、芙蓉姐姐)、超女追星族(玉米、凉粉、笔迷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一代代青年亚文化让人眼花缭乱。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文笔优美,雅俗共赏。该书出版后受到了高度重视,是文化研究著作中接受最广泛的作品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仅英文版就重印近30次;截至2005年,该书被翻译为9种文字出版发行。 目录 中译本序 导论:亚文化与风格 第一章 从文化到霸权 第一部分 个案研究 第二章 阳光下的假日:罗顿先生一举成名 巴比伦的沉闷 第三章 返回非洲 拉斯特法里的解决方案 雷鬼乐与拉斯特法教义 出埃及记:双重挫折 第四章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和无赖青年 土生土长的酷:摩登族的风格 白皮肤,黑面具 华丽摇滚、白化病者的搔首弄姿和其他转向 漂白的根源:朋克和白人的“种族特征” 第二部分 文化解读 第五章 亚文化的功能 具体特性:无赖青年的两种类型 风格的来源 第六章 亚文化:反常的断裂 两种收编形式 第七章 风格:有意图的沟通 作为拼贴的风格 反叛的风格:令人厌恶的风格 第八章 作为同构的风格 作为表意实践的风格 第九章 就算亚文化是文化,但它算艺术吗? 结语 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书目 亚文化理论 青年文化 音乐 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 无赖青年 摩登族 光头仔 嬉皮士 雷鬼乐、拉斯特法里与粗野男孩 朋克 索引 译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迪克·赫伯迪格 |
译者 | 陆道夫//胡疆锋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1455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6 |
出版时间 | 2009-03-01 |
首版时间 | 2009-03-01 |
印刷时间 | 200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0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7-1281号 |
版权提供者 | Taylor & Francis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