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阿含经(听佛陀讲最原味的佛法)/图解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释迦牟尼入灭后的第一经,最接近释迦牟尼本意的佛法。如同儒家《论语》语录问答式佛经,还原最真实的释迦牟尼。真实记述古印度的社会现状,重新走进释迦牟尼的时代。全新图解手法,展现原始佛教的全景画卷。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其形式及地位就如同儒家的《论语》及基督教的《圣经新约》。佛教任何宗派的学说言教如果要进行检定对错,一定要依据这部经典。

本书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全书分为5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等。本书采用全新的“图解”方式,让您回归佛陀时代,了解原始佛教的原貌。

内容推荐

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归。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认为此时应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他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罗山侧的毕波罗窟开始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其中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就是《阿含经》。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作为佛教最原始的经典《阿含经》也随之传向各地。北传佛教将《阿含经》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称之为《四阿含》。南传佛教则将《阿含经》分为《长部》《中部》《杂部》《增一部》和《小部》五部。

本书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阿含经》分为五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图解”编辑手法,可以让您的阅读变为一场轻松愉快之旅。

目录

《阿含经》中的释迦牟尼/1

《阿含经》中的原始佛法/5

《阿含经》结集图/10

编者序:最原汁原味的佛经/12

本书内容导航/20

第一章 结集成书:原始佛教圣典

 1.经书诞生的背景:佛祖入灭/24

 2.结集的教说:阿含/26

 3.《阿含经》的结集者:大迦叶和阿难/28

 4.《阿含经》的传授:由口传到书写成文/30

 5.《阿含经》的形式:从九分教到十二分教/34

 6.《阿含经》中的佛陀:了解释迦牟尼/36

 7.佛陀讲政治:正义之轮/38

 8.释迦牟尼的理想国:弥勒净土/42

 9.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慈悲/44

 10.佛法北传:汉译《四阿含》/48

 11.小乘经典:南传《尼柯耶》/52

第二章 佛法之源:原汁原味的根本教说

 第一节 以缘起论为根本

1.一切事物存在的法则:缘起/56

2.佛悟人生真理:四谛/58

3.人世一苦海:苦谛/62

4.一切痛苦之因:三毒/64

5.三世的因果链条:十二因缘/66

 第二节 生命存在的要素

1.构成宇宙万有的根本:五蕴/70

2.根境和合而生识:十二处/74

3.世界一切现象的类别:十八界/76

4.验证佛法的总则:三法印/78

5.没有永恒的实体:诸行无常/80

6.没有常一的主宰者:诸法无我/82

7.佛教修行最高境界:涅寂静/84

8.佛教最高真理:中道/86

9.对难题不作判断:无记/88

 第三节 切实可行的解脱道

1.佛教徒皈依的对象:三宝/90

2.佛教修持法门:三学/92

3.趋向涅的路径:三十七道品/94

4.通向解脱之路:八正道/96

5.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四念处/100

6.证取菩提智慧的方法:七觉支/104

7.色界和无色界的修行:四禅八定/106

8.菩萨引导众生的方法:四摄/108

9.觉悟的八种要法:八觉/110

10.在家人的安乐法:居家八法/112

 第四节 善恶有报的轮回

1.有因必有果:因果/114

2.自作自受:业报/116

3.凡人的因果定律:轮回/118

4.迷妄众生的生存处:三界/120

5.欲界众生栖居地:六道/122

6.佛说世界:三千大千世界/126

7.世人的居所:四大部洲/128

第三章 妙理说佛:故事里的解脱之道

 第一节 佛陀的历程

1.菩提树下觉醒:佛祖证悟/132

2.佛陀的首次教化:初转法轮/136

3.佛陀的正法:拒绝用神传教/138

4.解脱圣者的模样:久离恐怖的佛陀/140

5.解脱圣者也有苦:佛陀受了风寒/142

 第二节 佛法的修行

1.大功德才有大福报:金缕衣的布施/144

2.人心不足蛇吞象:顶生转轮王/146

3.苦的根源:亲情与爱情/148

4.连中了两支毒箭:身苦加心苦/150

5.以欲爱断欲爱:阿难讲修学/152

6.自通之法:同理心/154

7.断淫欲不一定能解脱:鹿住优婆夷的疑惑/156

8.去除合不合意与无所谓:佛法的修根/158

9.万事皆空:时时刻刻不染着/160

10.不到不当场所:鹰与猴的死亡之路/162

11.自护而能护他:竹竿上的特技表演/164

12.修习身念处:逃脱的六只野兽/166

13.佛法修学的次第性:七部车的次第接力/168

14.小空经的观法:逐层突破/172

15.大空经的观法:一举突破/176

16.修佛才能释然:死亡的压迫/180

17.降低死亡冲击力:勇锐猛利的随死念/182

18.修佛在平时:担心来生/184

 第三节 佛伽的疑惑

1.娱乐大众不能升天:塔布罗咤的悲泣/186

2.没有益处的神通:赤马仙寻找世界边缘/188

3.意业是最重要的:优婆离外道居士的皈依/190

4.没有不散的宴:舍利弗涅/194

5.不要只是相信:幻术/196

6.琴弦不能调的太紧:二十亿耳的精进/198

7.凌迟至死的痛苦:须深盗法/200

8.耕种不一样的田:佛陀与农夫/202

9.僧团的重要性:独修的挫折/204

10.佛陀的沉默回应:有我还是无我/206

11.祈祷不能得清静:铁匠喜欢的清静修行/208

12.为善法可以保持缄默:说与不说之间/210

13.礼佛的实质意义:谁先见佛陀

第四章 由经观史:佛教初创时的古印度

 1.佛说人类起源:四种姓制度/216

 3.大梵天王信佛法:婆罗门教/220

 3.佛祖苦修:沙门思潮/224

 4.六师外道:沙门团的思想/226

 5.六十二见:思想界的异说/230

 6.轮回解脱:《奥义书》/234

 7.灭诤七法:耆那教/236

 8.波斯匿王归心佛教:古印度十六国/240

 9.佛说三种田:古印度的农业/242

 10.修行如冶金:古印度的手工业/246

 11.穷而借贷:古印度的商业/250

 12.佛陀调和两比丘:原始僧团的内讧/252

第五章 佛入俗世:普度众生的真谛

 1.洞悉缘起的道理:人生真相/258

 2.心灵的净化:不放逸/262

 3.万事万物在不断变化:无常世间/264

 4.人生如道场:坦然生死/266

 5.不动怒:面对谩骂/268

 6.冤冤相报何时了:战争胜负/270

 7.献出最纯真的爱:布施/272

 8.团队建设的标准:六合敬/276

 9.烦恼的根源:贪婪/278

 10.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自觉觉他/282

附录一:长阿含经(节选)/284

附录二:中阿含经(节选)/298

附录三:杂阿含经(节选)/308

试读章节

经书诞生的背景

佛祖入灭

看透人生真谛的释迦牟尼最终没有逃过“死”之苦,佛祖涅槃后,佛门中思想纷杂,于是其弟子迦叶有了结集其教说的想法,以保持佛祖的正法。

佛祖晚年

佛祖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他在认识到所有人都不可逃避的痛苦后,毅然放弃权位,拋妻弃子,经过六年的修行,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之后他发誓要在黑暗的世间捶响不朽之鼓,普济众生,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次,说法四十多年,不知教导和感化了多少人。晚年的佛祖,声誉虽然日隆,但不幸的事却不断发生,在他示寂前的三年,他的故乡遭到了国族灭亡的悲运,此时的佛祖深深领略到离开人间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于是率领众弟子们离开王舍城,北渡恒河,到了吠舍离城,他在吠舍离城的竹芳村度过了雨季,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精神不济,身体也大不如前,于是自动地向众弟子宣告不久将入灭的消息。之后,佛祖勉强以精神支持病已恶化的身体,继续走向北方的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园,选中在此处的娑罗双树之间作为自己入灭的地点。

佛祖涅槃

自佛祖宣告自己将入灭的消息后,弟子们都流泪不止,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向佛祖问了四个问题,即佛祖入灭后,依谁为师?依什么而安住?如何调伏凶恶?如何结集经典?佛祖告诉他们,要依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要依四念处为安住;对恶人的调伏应默摈置之;结集言教应在一切经首安置“如是我闻”之句。这时,天际悬着一轮满月,时值二月十五日的午夜时分,佛祖安详地进入涅槃。佛祖入灭的消息传出后,其弟子大迦叶立刻赶来,拘尸那迦城的末罗族人将佛祖遗体火葬,大迦叶为佛祖举行茶毗典礼,以完成佛陀入灭的善后。这时,许多比丘认为佛祖入灭后就可以不受戒律约束,求得自由了,大迦叶听到后感到无比沉痛,于是有了结集法藏的想法,从而诞生了《阿含经》,也导致了佛教的根本分裂。

结集的教说

阿含

佛祖入灭后,由其弟子大迦叶主持了王舍城的第一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由大迦叶和阿难等结集出《阿含经》,为佛祖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

王舍城结集

佛祖入灭后,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在主持完丧礼后,鉴于当时佛教内部佛法不一,就想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他就请阿阁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的七叶窟举行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先命持律第一的优婆离结集律藏,所集者即现在的《八十诵律》。次命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即是《阿含经》。结集的程序极其复杂,先巾阿难诵出一经,大迦叶提出质询,阿难答出说时、说处、因缘、对机、说法、领解,再由大众合诵,确认准确无误后,才完成一部经的结集,如是次第:再诵第二部经。这次结集是佛涅槃后的第一次结集,一方面防止了佛祖遗教的散乡:,另一方面也确立了教权,决定了原始佛教的动向。

据说就在大迦叶主持结集的时候,除了有五百比丘参加之外,尚有许多的比丘,以佛祖初转法轮的五比丘之一的跋波为上首,在七叶窟外不远的地方举行了结集,因而把大迦叶的五百结集称为窟内结集,跋波领导的结集称为窟外结集。窟外结集没有留下什么资料,甚至传说结集了五藏,即除了经、律、论三藏之外,还有杂集藏和禁咒藏,合为五藏。这种传说是不可信的,但是没有参加大迦叶结集的比丘,另外举行结集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王舍城的结集又被称为窟内窟外结集。

“阿含”释义

阿含是梵文Agama的音译,也译作阿铪、阿伽摩、阿笈摩,意译法归、无比法、教传,意思是传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释僧肇在《长阿含经序》中说“阿含”即法归,法归就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唐代释吉藏《法华论疏》说“阿含”名通大小,《四阿含》为小;《涅槃经》等大乘经称“方等阿含”。后来阿含专指小乘,在大藏经中属于小乘部。

《阿含经》的结集者

大迦叶和阿难

以头陀苦修著称的迦叶和以多闻著称的阿难都是佛祖最有名的弟子,正是在他们的主持下,才有了王舍城的第一次结集,也才有了《阿含经》。

头陀第一迦叶

迦叶,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为与其他同名为迦叶者区别,称摩诃迦叶或大迦叶,又作迦叶波,意为饮光。他生于王舍城近郊的婆罗门家族,在释迦牟尼成佛后第三年出家为佛陀弟子,八日后即证人阿罗汉境地,是佛祖弟子中最无执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祖信赖。大迦叶修头陀行,在佛祖的僧团中被誉为头陀第一,头陀就是修习苦行的意思,要过清苦的生活,他因此不常和僧团在一起,而独自修习头陀。别人劝他忘却自我,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可他却坚持修习头陀苦行,他认为弘法者必须要自身健全,而头陀苦行就是健全自身的最好的方法,正是他这种专心苦修的意志,在僧团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并受到佛祖的赞许,曾受到佛祖分予半座的优待。佛祖入灭后,大迦叶成为教团的统率者,于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经典结集,被称为付法藏第一祖。阿难继承佛法后,大迦叶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

多闻第一阿难

阿难,也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他是佛祖的堂弟,出家后二十年间为佛祖之常随弟子,一直充当佛祖的侍者。他善记忆,对佛祖所说佛法,大多都能记诵,被誉为多闻第一。他能持三种不同之法藏,随其功德而受称,所以有三个名字,一是阿难,意译作庆喜,以能传持声闻而得此名。二是阿难跋陀,意译作喜贤,以能使持缘觉藏而得此名。三是阿难迦罗,意译喜海,以能使持菩萨藏而得此名。据说,在佛祖生前,阿难并未开悟,佛祖入灭后,他受大迦叶的教诫而发愤用功,终证阿罗汉果。在首次圣典集结时,他被公众指选为经文诵出者,集结成《阿含经》。又有一说,佛祖传法于大迦叶,大迦叶后又传法于阿难,所以阿难被称为付法藏第二祖。阿难在佛祖入灭二十多年后,于兢伽河中游地区示寂,入寂前,将佛法付嘱于商那和修。

《阿含经》的传授

由口传到书写成文

《阿含经》经过佛教的四次结集最终定型,其中经历了由口传到书写成文的演变,虽然历经多次变化,但它作为佛教最根本典籍的地位却不容置疑。

一口传形式

《阿含经》结集之后,文字内容虽然得到统一,但是仍然以师徒口传的形式流传,并没有记载下来。正是由于专恃于谙诵而不著竹帛,所以意义难免出现错误。相传阿难有一天到一个竹林,听到一个比丘正在诵《法句偈》中的“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就告诉他:“这不是佛语,原文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比丘因语音相近,将“生灭法”念成了“水老鹤”,意义大相径庭。阿难纠正他后,他回去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师父,他的师父却说:“阿难老朽,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佛祖涅槃还没多久,佛经竟然错到这种程度,以阿难这么大的权威,竟然都没有纠正过来,真叫人哭笑不得。

毗舍离结集

佛祖涅槃一百年后,众比丘对戒律发生了争论,而产生第二次结集,争论起因于西方僧伽耶舍长老游行至东方的毗舍离城,见到跋耆子等诸比丘以十事净法,例如用铜钵盛水置于布萨会中,劝请在家众弟子布施金银钱币,然后在僧众中均分,作为衣、药等资用。耶舍长老认为此举非法,在布萨会中拒受所分配的金银财币,并极力责难众僧,又向在家居士们申说其理。跋耆子则以耶舍长老诽谤大众,令在家居士起疑而摈斥。耶舍长老避难至西方,联合诸比丘,共同参谒三浮陀商那和修长老,又请最高戒腊离婆多长老认可,跋耆子等也请离婆多长老协助,于是离婆多遂至毗舍离集会大众,欲裁决此事,但众说纷纭,难以断决。后来双方各请长老出席,与会者达七百比丘,同至婆利迦园由离婆多长老裁定,最后认定跋耆子等所行十事为非法,这就是佛教的第二次结集,标志着原始佛教结束而进入部派佛教时期,坚持“十事非法”的被称为佛教的正统派,坚持实行十事的被认为是佛教的非正统派。

P24-30

序言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第一部经,以语录问答形式,形象地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及其弟子修佛论道的言行,保存了佛教最精要、最究竟的教义和修证。其形式及地位就如同儒家的《论语》及基督教的《圣经新约》。佛教任何宗派的学说言教如果要进行检定对错,一定要依据这部经典。它开百派而竞流,立万岩而争秀,振教化普天下,弘圣言及八方,实是一部宏伟巨著。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传法四十九年,最后在拘尸那城郊外的娑罗双树下涅槃。释迦牟尼入灭后,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归。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当时正在叶波国坐禅,他回来主持丧礼时,认为此时应结集法藏,使佛法住世,利益众生。于是,他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五峰之最高者毗婆罗山侧的毕波罗窟开始结集。参加者为已证阿罗汉果的五百比丘,以迦叶为上首,其中多闻第一的阿难结集经藏,所集者就是《阿含经》。阿含的意思是传承的教说,或结集教说的经典。

《阿含经》结集之后,文字内容得到统一,但仍以口传的形式流传,并没有记载下来,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阿含经》才被逐渐书写成文。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作为佛教最原始的经典《阿含经》也随之传向各地。北传佛教将《阿含经》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称之为《四阿含》。南传佛教则将《阿含经》分为《长部》《中部》《杂部》《增一部》和《小部》五部。

《阿含经》北传入我国后,大约在隋唐之后,学佛者耻谈小乘,认为《阿含经》是佛对根基浅的人所说的佛法,所以不屑于诵读,从此,《阿含经》被束之高阁。直至近现代的吕澄、梁启超、印顺法师等对《阿含经》作了整理与探究,才使其重又被重视起来。

其实,无论是是研究佛学还是修证佛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小乘佛教的基础,就妄希大乘,就好比上楼时不上第一层就上第二层一样。如果真要脚踏实地地学习,当从《阿含经》开始。首先,《阿含经》记载了现实中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活动,尽管有传奇色彩,但欲了解释迦牟尼的现实人格,除读《阿含经》外,别无他途。其次,佛教的基本教理,如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论、四念处、八正道、轮回观等,最早在《阿含经》中有生动详细地说明,如果不对此有准确地理解,谈大乘经论便不知所云。再者,《阿含经》涉及到印度的社会风俗、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在印度历史文献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它的文献价值更加珍贵。最后,《阿含经》完整记载了释迦牟尼破斥各种学派的过程,使人不仅可以了解释迦牟尼所处的环境,还可以学习释迦牟尼思考问题的方法、独特的辩论术和卓越的智慧,从而启迪我们的人生。

本书以北传《四阿含》为蓝本,参考南传五部,将《阿含经》分为五章,包含有《阿含经》的成书过程、原汁原味的佛法、故事中的教说、佛陀在世时古印度的状况、佛法在俗世中的作用。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图解”编辑手法,可以让您的阅读变为一场轻松愉快之旅。其特点是:

1.将《阿含经》中所涉及的最根本的佛法用图像和通俗的文字加以诠释。

2.将《阿含经》中有关当时古印度的文明用图像和表格加以复原和梳理。

3.将《阿含经》中最根本的佛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给人以智慧和感悟。

希望此书不但能使您对《阿含经》有所了解,更能使您对佛教、古印度有所了解,进而对佛教产生兴趣,能从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当然,由于《阿含经》体系庞大,而且编者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在编写本书时难免会出现一些纰露。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您能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阿含经(听佛陀讲最原味的佛法)/图解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41247
开本 16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2.2-64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0
17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