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风水史(增补版)
内容
编辑推荐

风水起初与占卜、卜筮等中国古老巫术共存于同一母体,之后逐渐接近、靠拢实践,而那些充满矛盾的经典风水学说历经各流派的相互指责和不断修饰,逐渐达到认识的宏观性和表面的一致性,最后形成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指导。

国际知名学者为您揭开风水的神秘面纱,作者曾深度参与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奥运会运动主场馆等大型建筑项目的设计与管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风水研究的最佳学术成果的总结。

内容推荐

“中国风水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美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权威专家凯文·林奇在《都市意象》一书里这样断言。本书是中国第一部风水史专著,由权威人士讲述风水起源及其发展历史。作者曾深度参与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等大型建筑项目的设计与管理,本书是他们关于中国风水史研究的最佳学术成果的总结。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

 第一章 风水的萌发环境及其名称的变迁

第一节 风水源于巫——先民的原始崇拜与龟筮

一、巫工同义

二、古典文献中的记载

第二节 阴宅的萌生——古人的生死观与祖先崇拜

一、魂与“魄”、阎罗王

二、礼

第三节 风水在历史上的称谓:卜宅、相宅等

一、太保相宅

二、“青乌”与“青鸟”

三、堪舆

四、“风水”、青囊、地学

 第二章 风水之根

第一节 巫术与科学杂混之根:从占卜到天文、历法、地理

一、术数

二、科学

第二节 哲学与迷信交缠之根:《易经》、八卦、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

一、《易经》、阴阳五行

一、背景 

二、唐代的风水大师

三、唐代的风水书籍

第四节 宋代:风水的鼎盛期

一、宋代的风水故事

二、科学

 第二节 哲学与迷信交缠之根:《易经》、八卦、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

一、《易经》、阴阳五行

二、天人合

第二部分 历史

 第三章 风水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汉代堪舆

一、以甲乙之神与五音姓利之说为核心的图宅术

二、迁徙法或迁移法——太岁禁忌

三、西益宅 

四、择时、日 

五、“葬地兴旺”说

六、符镇

第二节 魏晋“风水大师”——郭璞与管辂

一、郭璞与《葬书》

二、管辂与《管氏地理指蒙》

第三节 唐代风水

一、背景

二、唐代的风水大师

三、唐代的风水书籍

第四节 宋代:风水的鼎盛期

一、宋代的风水故事

二、宋代风水的发展

第五节 元代:风水的低潮期

一、衰退

二、元代的主要风水书籍

第六节 明清风水的兴盛与传承

一、概述

二、明清的风水文献

 第四章 风水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 典型的风水理论提要

一、概述

二、理论细则

第二节 风水的应用

一、帝王风水

二、民间风水

 第五章 风水的传播

第一节 风水在邻国日本及朝鲜

一、风水在日本

二、风水在朝鲜

第二节 风水在港台以及海外的华人社区

一、风水在港台等地

二、风水在西方的华人社区

第三节 西方对风水的兴趣与研究

一、第一阶段:风水以“geomancy”而闻名(1860—1914)

二、第二阶段:阴宅和阳宅(1953—1968)

三、第三阶段:风水与西方人文学科的相会(1968之后)

 第六章 关于风水的批判

第一节 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对风水的抨击

一、先贤的态度

二、从王充到吕才——驳“五音姓利说”

三、宋以降——批“葬说”

第二节 风水·民俗·乡土文化

一、风水与民俗交融

二、风水先生在当代乡村

第三节 风水与现代建筑和环境景观设计

一、机场和奥运场馆设计方案的故事

二、对疑惑的释解

增改版后记

试读章节

然而,在具体做法上,风水的语言与当今人们所认识的“科学”语言不属于同一个层面。在寻找如何达到“聚”气、“引”气、“生”气的途径中,笔者从来都不能像做一道数学题目那样肯定下一步。因此必须指出:不能说风水是一种环境科学。而风水对人、建筑、环境、景观的追求却有着比某个单一学科(如环境科学)更大的野心(预言,并主宰人的吉凶)。这往往适得其反也使风水蒙上极其混乱的模糊性和不确定色彩。这是风水的魅力所在,也是风水致命的弱点。“预言”总是令人向往,然“预言”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灵验。信?不信?迷信?谈到风水,因为上述野心,总也绕不开“信”?不信?还有上节所提的“迷信”。

有位诗人说,对诗她也不喜欢,但用完全鄙夷的态度来读,可以发现,其中,毕竟,有一片真。我做了一个相反的小实验:读诗的时候,用百分之百的虔诚。结果,发现其中一大片假。不是吗?虔诚地饥肠辘辘之时,你甚至要拍案而起:诗人都是骗子!

这时,我发现,某种程度上,风水和诗是孪生姐妹。当然,前者最初属于传统中国的“下里巴人”,后者则为全人类的“阳春白雪”。前者总是会被那些蔑视“下里巴人”的文化精英们视为一钱不值、低级趣味的迷信。后者则是这些文化人的精神源泉。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人们开始有能力对一些不明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人们会觉得风水胡说八道,不可以相信。

这依然是人的社会,人永远生活在内外交加的限制和对未来的无奈惶惑之中。文化人有诗意抚慰,“下里巴人”,也就需要风水撑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风水是这些粗俗之人的“诗意”寄托。他们相信,他们迷信,执迷不悟。

(二)新风水

因为迷信的色彩,历史上一批又一批抨击风水的智者斗士层出不穷,但他们都没有使风水彻底销声匿迹。这表明,让风水走出迷信,一味地批评其迷信落后,无济于事。特别是那种单纯对风水师骗取钱财的批驳,反让人生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也显得迂腐。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是让风水走出半信半疑,让大多数人都了解风水,吸取其中有益的成分。如风水阳宅里那些关于人与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理念和处理方法,都是不容否定的。因此,有必要讨论“新风水”的可能性。

还有新风水的可能吗?

二十几年来,继建筑学之后,笔者涉足不同的领域,地理、环境、景观、心理、人类学等。最后回过头,寄希望于建筑师,特别是中国建筑师。

有人曾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都会本能地设计出风水好的作品。这种说法不免有些极端。但在做上面三个项目的“作业”时,笔者发现:比较其他行业,建筑师对风水的感悟力最高。涉及上述三例的建筑师们都说,很多时候风水规则让他们很麻烦,听上去也很滑稽,没有道理,却给他们的构思开启了另一扇门,唤起了一种奇妙的激情和想象,还给他们的设计增加了文化和民俗层面上的积极含意。这证明风水对建筑师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但是,笔者并不想夸大风水的魅力。风水对建筑师并非必需,而是一种选择:一种“非”科学的选择,一种诗意的选择,一种大智大勇的选择……

另外,因为建筑师一个得天独厚的能力——组合色彩和形体的能力。当我看到一群建筑师对笔者画的那几张八卦、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规则以及方位色彩的关系图发出强烈兴致时,我发现自己一直怀疑甚至不屑的东西有另一种价值。猜那些建筑师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完全抛开了“吉凶”,而把那一套图当做一种“它”的体系。能够有这样的态度恐怕也只有建筑师。效应却很显著:先死而后生。

笔者毫不怀疑中国建筑师对风水的悟性。近年来也不时听到他们将风水意念引人设计的消息。比如,建筑师赵冰的“风生水起”。有意思的是,从风水角度讲,“风生水起”属一种浪漫主义萌芽阶段。“风藏水得”方是最高境界。这恰恰与事物的发展周期吻合。开始总带有“革命”、“英雄”式的浪漫主义实验色彩。但,正是这一步最重要。

大约两年前,听到中国某些学术机构联合开办“风水班”的“风波”,一时间,读到许多对风水乃至对风水研究的强烈批判文章。风水中的确有许多糟粕,胡乱开设单纯以商业为目的所谓的“风水班”只能是增添糟粕。遗憾的是,不迷信风水的人当中的许多人其实陷人了另一种迷信:对科学的迷信。这使他们对风水的偏见根深蒂固,以为只有自己关于“科学”的研究方有价值。笔者不想介入此等辩论,如此的辩论也没有什么意思。有意思的是,人格备受争议的文人胡兰成关于文学的诸多观点令人疑惑,其涉及科学的说法却让人深思。一处是胡关于中国神话与科学的自叹:“希腊的那些神话真是把星星都事件化,俗物化了,远不及中国的讲牵牛织女,斗与笆箕,有天上人间的亲切。又比如说紫微星是帝星,有文星与客星,太白星是主兵气,与荧惑星化为绯衣小儿在暑夜与众小儿唱童谣,预兆天下将大乱的话,虽然也是与希腊的星座神话一般的不合科学,但是中国人说着了天道消息。中国的是诗,借星座为兴。”此处借用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在20世纪批评当时年轻一辈科学家时所言:“科学的可贵县有预言的能血,今世纪40年代以后却只靠实验。”请注意画线的部分,“线”虽为笔者所添,却并非断章取义。看来,虽然科学建立在严谨的实验之上,有逻辑清晰的表述,风水只是直觉观察,用的是模糊玄惑且常显粗鄙的语言,但科学与风水竟有类似的追求——“预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系无妨对高年级本科生(这样的人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质)设置一些有关风水的选修课程。或者,在关于中国建筑和历史的课程里穿插些风水ABC。风水中毕竟有闪光的东西。

相信有一天,有关新风水的作业能达到一种“风藏水得”的境界。到那时,迷信也就自然“风停水止”了。P244-247

序言

风水一词对国人来说,可谓妇孺皆知,而对其“学说”价值真正有所了解的人却并不太多。有人一掠本书的标题,也许会提出些疑问,譬如:风水历史谱系中的诸多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对这个问题都无法确定,接下来的“如何认识风水各流派的思想”,“风水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传达了哪些信息和意味”,“风水是否仅仅靠某种神秘的色彩而传播”,也就无从得到正确的回答。

与考察梳理古代文化的其他门类相比,推断风水的历史更显艰难。因为,尽管我们可以翻出无数的史料,说明风水的源远流长与真实存在,但明代以前的风水实例已经难以找寻和考证。同时,我们也难以考证与判别风水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及其谱系中含混杂乱的荒谬和零散。这一切都使我们极难描摹出一幅真正反映中国风水发展全系的连贯图画。

目前的研究方法,除了钻研风水书籍,广泛地深入到中国的乡村进行实地考察之外(这些已经考察的遗迹实例最早的为明代,更多的为清代),最主要的便是从古代神话、文学、史传、笔记、方志、野史、歌谣、传说,以及散见于乡村的大量氏族宗谱等文字记载寻找有关风水的片段,借以构筑风水历史的轮廓。此举难免让人有根基不深、以偏赅全之感。但记得钱锺书先生曾有过这样的高论:“倒是诗、词、笔记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益人神智的精湛见解,……许多严密周全的哲学系统经不起历史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已垮塌了,但是他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流传,……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④此等见解用于风水研究尤为精辟。而上述的“以偏赅全”之感或许可以给我们的研究方法带来另一个启示:与其仅仅从其他古代文化门类的记载辨析风水的萍踪,不如顺乎自然,对风水与中国整体古代思想史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支柱易学的关系,予以某种更深切的关注。事实上,对风水的认识与评价的历史轨迹从来都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特别是易学的发展史保持一致。或者可以进而作如是说:风水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易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每一次流变都会带来对风水的冲击和影响。而风水自身从理论到实践也都一直持续着对易学的借用和改造。今天的现实情景更易说明此理。这便是:当今人们对风水的认识和评价之不同于昨天和前天,主要归之于中国易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信仰不同于昨天和前天。

风水从产生到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其间经历了从神话故事、混沌片段的传说、口头传承、理论基础的逐渐形成乃至发展为一个强大“学说”的曲折进程。也许我们可以称此进程为从巫术妄为走向科学现实的进程。也就是说,起先与占卜、卜筮等中国古老巫术共存于同一母体,之后逐渐接近、靠拢实践,而那些充满矛盾的经典风水学说历经各流派的相互指责和不断修饰,逐渐达到认识的宏观和表面的一致性,最后形成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的精神依托和思想指导。

然而,“风水”似乎历来都被视为“迷信”的同义词。其实,“迷信”一词并非一个单纯反动的存在,它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根。即使单从词义上讲,也只能解释为对某种事物盲目的信仰和执著。笔者认为:对任何属于文化的东西不应轻率处置的观点,永远值得记取和提倡。在人类文化进程的长河之中,那些曾被贬损嘲笑称之为迷信的东西,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一样,同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延续至今。其中许多在我们现代被视为不利或消极的因素,在一定的文化形态中仍保持一定的地位。正如人类不必为自身是从猿进化而来而羞愧,正如成年人无权嘲笑幼儿的无知,我们不能鲁莽地将这些被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称为“遗留”的东西谴责为“迷信”。正是这些所谓的“迷信”,反映了我国早期人类在谋求适合生存的长期努力中,认识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并将这些联系进行了超自然主义的联想。尽管其中不乏肤浅和荒谬,却包含了不少合理的成分。这些“迷信”也是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开始,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风水的认识需要采用科学的思维与方法。从风水的发展沿革,把握滋生风水的动机,了解人们对风水信仰与敬畏的原因,风水与生产劳动、巫术、科学、哲学、宗教、迷信以及其他人文思潮的相互嬗变关系,深入地占有并研究风水史料,不失为登堂入室的门径之一。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便是在考察典籍史料的基础上,对风水加以分析、理解乃至批判,从而把握隐匿在风水之后无意识的结构方式和原理,以期历史地、准确地认识和评价风水现象。

风水从艰难的历史走来,欲重温风水发展的过程,势必要再现风水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也就是风水的实践。我们看到,风水影响下的传统建筑大多给人一种原始古朴并略带神秘的美感,从心灵上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和震撼。其魅力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持久。这么一些传统建筑应当说有着永恒的哲学与审美价值,仍可作为今天建筑实施的典范。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风水所使用的诸多手段及其依据的理论,即使含有合乎科学原理的那些部分,也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社会生发出的现代规划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的发展进程,正如罗盘远不及经纬仪。今日不可能也不应当提倡将风水作为唯一的操作手段而加以运用。笔者认为:风水对今天的启示,主要在于它对自然的那么一种谦逊态度,在建筑中以“人”为设计原则的意念(人的身体健康和命运的吉昌)。而风水中那些充满自相矛盾以及荒诞不经的成分,则与巫师的骗术一样,永远是风水中的糟粕,应当予以杜绝和扬弃。这是毫无疑问的。

后记

这世上没有完美,书也一样。写书的人越来越多,改书的事也时有发生。

年初,有同事从Bath城转来北京九州出版社编辑王守兵先生的电子邮件,希望能够再版十二年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风水史》,让我们意外和感慨。这便是新改版本的缘起。

修改后的文本,除了对第一版有关章节及文字做些修改和梳理,主要增添了三个部分:一是海外华人对风水的运用;二是西方对风水的兴趣与研究;三是试图寻找风水与现代建筑和环境景观设计的关系。这三方面尚属严肃的学术范畴对风水的研究中迄今无人问津的课题。也应了一句成语:抛砖引玉。

至于书名“风水史”,笔者在十四年前完成初稿时,就有所犹豫。如此一本小书,实不敢承担“历史”这样两个大字。唯望以严谨求实开放之风格和心态对中国文化之一支作些梳理。以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应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最独特和精髓内涵的部分是“武术”和“风水”。要想真正体会“中国武术”的德理境界,领悟“风水”的自然灵性(请勿把在墙上置面镜子与我们所说的风水相提并论),我等平庸之辈尚需修炼。这是题外话。

依然称其为“史”,皆因作为丛书之一,书名有统一安排,少数服从多数,也是我们中国入的美德。说到美德,想起许多。

首先,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著名的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专家、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他引导我登堂入门,开始对中国传统建筑、对风水的思考与研究。先生永远是我的导师。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系M1ke Roblnson教授和曼彻斯特大学建筑系Martin Symes教授,我的博士生导师,指导我从不同的视点对风水作多层面的考察。英国政府和曼彻斯特大学提供我们双份奖学金,让我和我先生罗隽得以同在曼彻斯特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初至1987年末,我多次独自漫行中国东南诸省,展开田野调查。1995年春至1996年冬,辗转到曼彻斯特华人社区,分发问卷,走访诸多华裔人士的住屋、市场,比比画画,喧哗拍照,乃至同桌就席。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一路走来,还有许多帮助我们的师长、同学、同事、朋友以及陌生的好心人。若一一列出,将是份长长的名单。此处简化为两个字:多谢。

九州出版社编辑们辛勤策划,并为我们提供原稿的电子版,使我们的改稿工作在技术上容易许多,也使本书在短时间内再版成为可能,需要特别感谢。

最后,感谢我们的父母。他们无保留的爱,给了我生命的理由。他们淡泊、宽容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教我生活平和。

借此出版之际,顺作一点声明:这本小书1995年系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后至今,任何其他的版本,即使仍然在网络上销售的版本,均未得到作者本人的许可,实为对作者的侵权。

何晓听

2007年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风水史(增补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晓昕//罗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7474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3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92.4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