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老子/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道家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本书图文配合,二百余幅精美古代版画,还原经典的产生年代。选字注音,将生僻字读音一一标注,使读者诵读经典顺畅无碍。读解心得,紧扣今人面临的心灵困惑,用独特的视角以及今人的标准,重新解读国学经典。

内容推荐

  老子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哲学家,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妙悟万物的同时,又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推展延伸,与宇宙精神契合,而其中种种情感的潮汐波澜,回迭不已,他试图为变动的事物寻求稳固的基础,他更企图突破个我的局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出来,将人的精神生命不断地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的规模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来提升人的存在……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上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下篇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题解

老子第一章,寥寥数语就关注和解释了哲学的核心问题,即他认为世界本原——天地之始是“无”,万物之母是“有”。加之他的“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不禁让我们思量,如果老子知道今人还在为“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思维”的关联问题困惑时,也许会若有所思地淡淡一笑。

西方学者常怀疑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哲学,他们认为中国的儒家等哲学更像是道德说教,属于伦理学范畴。但我们看到至少老子不是,他是真正的哲学意义上的先贤,他朗朗上口的哲学诗中所散发出的清新,至今仍然让我们神往。老子仍然在一个人类认识的高度上等着我们。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⑧。

注释

①道可道:第二个“道”作动词用,描述、称说、表达之意。第一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它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是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标准。这里的“道”是第一种含义,即指宇宙万物的本始。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的存在,可感而不可见,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产生了宇宙万物,确定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但它本身却是永恒不变的。

②非常道:非,不是。常,恒常、永远。这句话以否定句形式说明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不可以描述的。

③名可名: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呼、称谓的意思。第一个“名”,也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它指对“道”的具体称呼,含有概念的意思:但比概念更高,具有名称与内容相统一的意义。

④无,名天地之始:名,动词,命名、称呼。天地之始,天地形成的开端。

⑤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母,根本、根源。有,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相生成的状况。

⑥徼:边界。

⑦玄: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幽昧深远的意思。老子研究的是“道”,“道”的形而上性质确定了它的神秘幽昧、深不哥测。

⑧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总门,也就是关于宇宙本原的门径。

译文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它是无,因为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是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读解心得

与《老子》相同,黑格尔也是从“无”开始。进而进入“实有”的。紧接着老子触及了一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即“名”。与“名”相对立的概念是“实”,“名实”之争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名正则言顺(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实”之争甚至产生出一个哲学流派一名家,也是百家中的一家,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名家的“白马非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白马非马”论的内容是这样:相传战国时期有个公孙龙,他想牵着马过关。根据当时国家的规定,马是不允许带出关去的。于是,守关的人跟他说:“先生,马是不允许出关的,请把马留下。”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不是马,规定只是说马不能出关,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啊!”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牵着白马出关去了。

无独有偶,在当代中国又出现了“白马非马”论的翻版,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曾经报道了一家空调厂在给安装中央空调客户的回答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央空调不是空调。并拒绝修理。消费者一怒之下找到有关部门,后经过工商等部门的调节,该空调厂家承认了错误,上门道歉并给予修理,在媒体上收回了“中央空调不是空调”的言论,改为“中央空调是空调”。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有”与“无”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其意蕴深邃超远,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只能说玄之又玄,仿佛曹雪芹彻悟般地感慨“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只可意会,难以言表,的确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可是我们怎样来认识“道”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知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明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本体“无”人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具体说,就是哲学、数学的方法。哲学一般并无实验基础,所有的哲学都是起源于哲学家对事物、对真理的感悟,而直接建立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数学这点上有点像哲学。用哲学、数学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明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人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的意思是广大。具体说,就是实验科学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方法。这些科学方法就不多说了,用实验科学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徼”。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人手看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人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中医上有个说法叫做:上工治未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形成和发作前就治好了,这种“常无以观其妙”的工夫,我们可以在扁鹊见蔡桓公时的对答中看到。西医注重实症分析,也就是在“常有以观其微”方面下工夫。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第一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用“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还越来越僵化),太忽视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情!

对这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一种很常见的解释方法。首先,这种解释的断句是不一样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讲究用超越功利和依靠功利两个途径来认识“道”。这样解释,应该是不对的。老子是反对欲,反对功利的,又怎么能说“常有欲”呢?更不可能在第一章提出。而且这种断句和解释很容易使人误解,体会不到老子提倡的用两种方法看世界、认知世界的本义了。P3-6

序言

两千年前,老子骑青牛,过函谷,西出流沙不知所终。两千年后,我们手捧《老子》——他过关前留给后人唯一的著作,默默地读着这个老人所说的一切,如奉圭臬。

老子留给后人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至人们渐渐将他神化,就连他的出生与去世,都被后人描绘得那样浪漫而传奇。道教更将老子奉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然而,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老子的《老子》里面,到底又记述了怎样的智慧呢?

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老子》不过五千言,讲到“道”的地方就有七十多处。老子认为,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从“道”中而来,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究竟在哪里呢?在老子的哲学里,道在宇宙当中,也在茶杯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有道……;道,无处不在。老子为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希望人们得道,给人们一种智慧的启迪。

然而老子所讲的,并不总是那么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老子的人生哲学中,还蕴藏着很多从生活中升华而来的智慧。我们想象一个太极高手,一推手,便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一位围棋高手,如若要立足一处,眼观全局,需要何等的境界?老子说,知白守黑。守住黑要知道白,才能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层次。这,就是老子的智慧,朴素而深远。

然而,对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现代人来讲,言简意赅的《老子》未免“玄而又玄”,朦胧难解。加上历代后学大扇玄风,对《老子》的解释多有断章取义之处。更有甚者,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都曲解成了道家的文化,更且阴阳、风水、看相、算命等等,几乎无一不包括在内。鉴于此,我们重新编辑了这部《老子》,希望能将老子的思想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使他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继续与我们做心灵的对话,给我们以睿智的启示。

本书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本书插图,采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老子》进行精心诠释。古朴的版画配以精辟的图说文字,将《老子》中玄奥的道理娓娓道出。为了本书的配图,我们翻阅了大量古代刊刻资料,所选图片出处繁多,包括《孔子胜迹图》、《帝鉴图说》、《三才图会》、《养政图解》、《尔雅音图》、《天工开物》、《飞影阁士记画册》、《马骀画宝》等等古籍,几乎涵盖了所有古代版画的优秀作品。以图释文,用直观具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帮助读者解决阅读《老子》时出现的障碍。

二、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我们将正文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音。例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中的“橐”字,在古代是风箱的意思。而此字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早已不用了,因此为其加上注音,以便读者通读。还有一部分字,古义与今义不同,读音也有所变化,此类问题我们都在书中作出了标注。

三、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老子》,我们在每一章后面都撰写了读解心得。作为一部时代久远的经典,历代注家虽多,但毕竟离我们很遥远,历代注解也远远跟不上我们现在的思想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力求能紧扣今人面临的心灵困惑,从现今人们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方面,来重新传达老子的思想,用独特的视角,解读《老子》。

走出函谷关的老子,给人们留下的,除了那五千言外,再也没有任何的讯息。而《老子》也像部谜书一样,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语空间。老子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但是,他所说的抱朴守真、轻利寡欲、绝巧弃智、致虚守静、无私不争、无为不矜等处事原则,即使今天读来,仍使人收获良多。老子已离我们远去几千年,然而他的智慧之光却依然耀烁。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就会发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多么精彩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除《老子》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老子》中寻得智慧的妙要。』

——美国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老子/品读国学经典家藏四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春秋)老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1368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3
出版地 辽宁
22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24:35